徐建广;顾玉东;李继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由于进行性的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的退化,导致脊柱序列和生物力学的改变,在极小的甚至没有任何创伤的情况下致压缩性骨折.估计每年约有70多万的美国人发生骨质疏松致压缩性骨折,其中至少有1/3的人出现慢性疼痛,部分出现进行性的脊柱后突畸形,这些情况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生活质量的降低和其他疾病的发生[1].有研究表明,在65岁以上的老年女性中有压缩性骨折的死亡率增加了23%[2].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卧床休息,应用镇痛药、腰带支撑、手术矫正等,但效果不佳[3,4].近年来在欧美有很多学者使用椎体成型术,使椎体稳定和改善疼痛并得到普及.也有学者使用球囊扩张术使骨折的椎体在椎体稳定和改善疼痛的基础上重新塑型,恢复椎体的高度,减少后突畸形,取得一定的效果.球囊扩张术亦称为脊柱后突成型术,是Dr.Mar Reiley先提出并应用,其优点是能稳定脊柱、改善疼痛,同时也能纠正椎体后突畸形[5].
作者:蔡俊丰;李增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血清IGF-Ⅰ浓度,与其它骨病老年人血清IGF-Ⅰ水平作比较.方法: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32例(股骨颈17例、粗隆部骨折15例)及其它骨病老年患者20例(对照组),用放免方法测定血清IGF-Ⅰ浓度.结果: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组较对照组IGF-Ⅰ下降50%左右.结论:检测老年人IGF-Ⅰ血清浓度可作为预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康立新;苏长征;宋将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众多术式,根据物理体征和影像学的不同表现,探讨相对应的有效术式.方法:通过影像与体征的不符,退行性多节段椎管狭窄,提出椎管减压的关键操作和手术技巧,MED后正中入路选择的多种术式.结果:探查部位以症状侧首选,影像侧常规接着减压;退行性多节段开窗;老年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以椎板次全切除为主;侧椎管狭窄者以半椎板切除为主;年轻人无论什么类型的椎间盘突出症均以开窗为主.结论:任何术式的成功均取决于椎管减压的彻底,髓核摘除的干净,神经根的充分游离,腰椎稳定的保持.
作者:宋恒平;王平均;王磊;倪凤民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 30年前被毒蛇咬伤及左足跟部(踝上2cm),立即送往当地医院,治疗情况不详,后病情未见好转,转到上级医院诊治,咬伤后第3d进入昏迷状态,昏迷持续15d,但足跟部伤口仍未愈合,因经济原因出院带药在家治疗,约4个月后伤口痊愈. 3年前始愈合的伤口又破溃流脓,呈暗灰色,恶臭,流量多时达50ml,在十几家医院治疗未见好转,后到本院检查发现左胫骨、跟骨、足跗骨呈现严重的慢性骨髓炎表现.经本人及家属同意后给予左膝下12cm处截肢手术,术后2周拆线,甲级愈合,术后3个月随访伤口无异常.
作者:金旭;崔正默;李松哲;南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寻求慢性窦道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窦道扩大切开引流,皮瓣移植或清创缝合的外科方法治疗慢性窦道.结果:32例病例均取得满意疗效,愈合良好,无复发.结论:慢性窦道常见原因为肌肉注射,外伤异物留存,慢性骨髓炎等.根据不同情况采用适当的外科方法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陈召伟;张福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下肢矫形器在儿童足部术后的应用,方法:对64例足部畸形术后复发的儿童患者在不同时期穿用不同矫形器,进行随访.结果:不同病情、术位时间不同,需用矫形器时间不等,均无复发.结论:儿童足部畸形术后及时应用矫形器,可巩固手术效果,防止复发,矫正畸形.
作者:王维波;王爱英;胡向坤;魏静华;李春亮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 青少年(*母)外翻畸形的特点1.1 发生率据报告青少年(*母)外翻发生率为22%~36%.而研究对象的选择、资料的收集方法、确定畸形X线片的特殊测量等均对发病率有影响[1].1.2 发病原因尽管青少年(*母)外翻的发病原因不清,但家族性的发病率却较高.典型病人没有先天异常和周围神经的缺陷.(*母)外翻在患神经肌肉疾病(如脑瘫)、结缔组织疾病(如埃-当综合征)以及第二跖骨相对短(如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的人群中多见[2].特定的解剖学结构异常几乎肯定地在青少年(*母)外翻中起致病作用,如旋前扁平足、胫后肌止点异常、第一跖骨-内侧楔骨关节倾斜增加,第一跖骨长,第一跖趾关节的关节不匹配以及第一跖骨头关节面和近节趾骨关节面过度外翻倾斜等,均可以单独或联合地促进畸形发生并影响所选择的治疗方法[3].
作者:刘军;项良碧;祖启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颈松质骨的显微结构变化.方法:从1999年1月~2001年12月,以50例轻微暴力所致的股骨颈骨折,并作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9.7(65~75)岁,其中女42例,男 8例.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取出50例患者的股骨颈,分别截取骨折线两侧各5mm3作扫描电镜观察,另取lmm3松质骨作透射电镜观察.取5例意外死亡的健康青年人股骨颈松质骨标本作为对照,其中男4例,女1例,平均24.2(18~29)岁.结果:老年组的骨改建特点为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增强,成骨细胞的成骨作用减少,骨转换失平衡;骨吸收不断进行性加剧,使骨小梁逐渐被消蚀、变细,终而穿孔断裂,甚至消失.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改建特点为高骨转换状态,骨小梁结构吸收破坏,这可能是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显微结构基础.
作者:张先龙;何耀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膝关节镜在关节急性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在30例膝关节急性损伤患者中,经临床详细检查为血膝,结合X线及MRI的结果,尽量争取在损伤后3~5d内行关节镜术,术后随访及Lysholm评分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由术前平均评分34.2分至术后平均评分91分,效果优良率达83.3%.结论:膝关节急性损伤,临床检查有压痛点,浮髌试验(+),关节稳定试验可疑阳性或阴性,穿刺有关节积血,宜尽早行关节镜术.
作者:陈述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阐述一种新的椎弓根定位方法.方法:在椎板后方描记出椎弓根的内缘点、外缘点和下缘点,以确定进钉部位.结果:经临床应用50例,210枚螺钉均能达到定位准确,除3枚螺钉因倾斜进入椎间隙外,其余均能达到正确的经椎弓根进入椎体内.结论:经应用证实田氏椎弓根定位器,在确定椎弓根螺钉进钉部位上,比划线法更为可靠,特别是用于椎弓发育不对称的病例效果显著.
作者:姜苗;田慧中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臼软骨变性情况.方法:从大量该类患者中选择出17例患者22个髋关节,其中12个为ARCO分期ⅢA,10个为ⅢB,手术中取髋臼软骨.结果:20例髋臼软骨有不同程度病理改变.发现股骨头变形程度与髋臼软骨病理改变程度指数密切相关.结论:结果证实了一个ARCO Ⅲ期的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不论年龄大小仅适合做能保护髋臼或能阻止髋臼病变进一步发展的股骨头保留治疗,也证实了股骨头置换术比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此类患者中效果差这一观点.
作者:胡宏伟;孙磊;刘明;李佩佳;王岩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介绍Bernese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方法:1998年4月~2001年12月,共有29例(30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接受Bernese截骨术治疗.患者年龄14~35岁,术前按Merle d' Aubigne评分标准积分6~15分,平均13分,X线片示CE角-5~20°,平均-0.1°,sharp角42~60°,平均50°,股骨头覆盖指数10%~60%,平均47.2%.结果:Merle d' Aubigne评分从术前平均13(6~1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7(12.5~18)分,术后CE角平均40°(28~50°),sharp角平均36°(25~38°),股骨头覆盖指数90%(81%~100%),术后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在各方向上均有减少,术后并发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髋关节半脱位加重1例,浅表液化2例.结论:Bernese术具有其它截骨术不可比拟的优势,是目前治疗青少年及成年髋臼发育不良的佳选择.
作者:李金松;布金鹏;关涛;石学锋;刘刚;黄峰;薛远亮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入钉点的选定方法.方法:1996年~2001年通过测量胸腰椎标准前后位X线片上椎弓根椭圆形投影的中心点与上一椎同侧下关节突下极及外侧缘的相互位置关系,以该下关节突为参照物,个体化选定椎弓根螺钉入钉点,临床应用42例.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拍X线片复查,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良好,骨折椎体恢复正常高度,椎体滑脱得以复位.结论:根据胸腰段脊柱标准前后位X线片上椎弓根与同侧上一椎下关节突投影的相互位置关系,以该下关节突为参照物,动态选定椎弓根螺钉入钉点,是一个良好的方法.
作者:丁援建;陈智良;赵谦;葛黎;梅荣成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对手术室整体护理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手术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介绍护理方法及重点.方法:包括术前健康指导,心理干预,器械准备,术中的各项配合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102例患儿全部达到手术的设计要求,手术时间平均每台40min,痉挛解除,45%的患儿出现智力,语言,流涎等伴随症状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患儿入手术室至返回病床,手术室护士从准备所需器械、设备,并与手术医生协调一致的工作,直到手术结束是保证手术安全、圆满成功的关键.
作者:毕湘蓉;孙雪姣;成沛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母)外翻足前足横弓跖骨头下压力的改变情况.方法:运用本所生物力学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正常足与(*母)外翻足足底压力进行测试,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足部负重比例的增加,(*母)外翻足前足中间跖骨头下压力的变化较快,与正常足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证明,正常足前足具有横弓结构,(*母)外翻足前足存在横弓塌陷.
作者:桑志成;温建民;钟红刚;胡海威;徐颖鹏;成永忠 刊期: 2003年第07期
表皮样囊肿为软组织内常见的肿瘤样病变,发生于骨内者多为末节指(趾)骨和颅骨,长管状骨内者罕见.本院诊治1例胫骨下段表皮样囊肿,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男性,24岁,左小腿持续隐痛半个月,夜间及活动后均痛,无明显外伤史.查体见左小腿下段略呈肿胀,内侧及后侧压痛,局部无发红,皮温不高.X线见胫骨下段略增粗变形,近干骺端卵圆形透亮区,呈多房性,边界清楚,病损中央骨皮质变薄,无骨膜反应.卵圆形透亮区近侧见约4cm长三角形骨密度减低区,侧位像见密度不均(见图1).术前初步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纤).
作者:时宏富;蔡贤华;陈庄洪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男性,43岁.因4d前在栽水泥电线杆时不慎被倒下的电线杆砸伤后腰部,当即感腰痛难忍,活动明显受限,不能站立,X线显示L5椎体Ⅱ°滑脱,于2002年4月13日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好,急性痛苦面容,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腰背部在后侧见一约20~30cm大小紫红色瘀斑,稍肿胀,腰部活动明显受限,腰骶部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左侧45°(+)右侧 25°(+),双下肢肌力4级.入院查X线片示:L5椎体Ⅱ°滑脱,CT示:L5椎体向前Ⅱ°滑脱并双侧横突、椎间小关节骨折.MRI示:L5Ⅱ°滑脱.诊断明确为:急性创伤性L5椎体Ⅱ°滑脱.
作者:周田华;汤逊;林月秋;翁龙江;张秀琼;江慕尧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深静脉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骨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相对于骨科其它重建手术(如髋、膝关节置换)的高发生率(45%~84%)[1],脊柱手术栓塞的发生率较低,而有临床症状的更低[2].其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2~4],从1.3%~39%不等.由于对其预防及治疗尚存在争议,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内植物及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脊柱手术复杂性及困难性的增加、手术时间的延长,势必增加深静脉栓塞的风险,现就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曾忠友;金才益;刘海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959年Humphries在腰椎前路融合术时加用钢板固定获得成功,此后前路器械相继诞生.主要包括钉-板、钉-棍系统,分长、短阶段.长阶段指4个以上椎体的固定,多用于脊柱侧凸矫形,短阶段为2~3个椎体的固定,常用于失稳性病变的治疗.下面对国内外常用前路短阶段器械内固定手术进行解析.
作者:毛广平;赵建宁;王与荣;黎介寿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早描述腰椎经皮穿刺固定术的是Magerl[1],当时起于脊柱外固定诊断下腰痛和治疗脊柱骨折.Mathews、Lowery[2,3]等报道在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同时辅以纵向连接器,因而使得该具有挑战性的技术得以发展和完善.随着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的应用,经皮椎弓根途径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其主要方法,近年尤其是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又使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CAS)和内窥镜技术被更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腰椎滑脱、慢性下腰痛的外科诊断和治疗,从而成为微创脊柱外科(MISS,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的基本技术手段.建立在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内窥镜技术、经皮椎弓根螺钉脊柱固定技术等基础上的微创脊柱外科预示着诱人的应用前景.
作者:杨雷;贾连顺;李家顺;池永龙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