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志成;温建民;钟红刚;胡海威;徐颖鹏;成永忠
深静脉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骨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相对于骨科其它重建手术(如髋、膝关节置换)的高发生率(45%~84%)[1],脊柱手术栓塞的发生率较低,而有临床症状的更低[2].其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2~4],从1.3%~39%不等.由于对其预防及治疗尚存在争议,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内植物及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脊柱手术复杂性及困难性的增加、手术时间的延长,势必增加深静脉栓塞的风险,现就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曾忠友;金才益;刘海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对9例儿童颈椎椎间盘钙化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方法: 本组9例,男5例,女4例,年龄5~15岁,平均11.2岁.9例均为单发性颈椎椎间盘钙化,起病前1例有发热史,1例有外伤史.除1例无症状者偶然发现,其余患者临床表现均以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均给予牵引等非手术治疗.结果: 9例在治疗后2周~1个月内症状消失.随访2年以上,钙化影在3个月~3年内消失.结论: 儿童颈椎椎间盘钙化症属自疗性疾病,预后良好,保守治疗有满意疗效.
作者:郑永宏;范宏斌;王全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自制大口径环锯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应用此环锯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128例获得随访,平均改善率为70.6%,其中优42例,占32.8%;良52例,占40.6%;中26例,占20.3%;差8例,占6.3%.结论: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此大口径环锯,操作简便,减压彻底,疗效满意.
作者:蒋振松;张佐伦;于锡欣;杨玉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 30年前被毒蛇咬伤及左足跟部(踝上2cm),立即送往当地医院,治疗情况不详,后病情未见好转,转到上级医院诊治,咬伤后第3d进入昏迷状态,昏迷持续15d,但足跟部伤口仍未愈合,因经济原因出院带药在家治疗,约4个月后伤口痊愈. 3年前始愈合的伤口又破溃流脓,呈暗灰色,恶臭,流量多时达50ml,在十几家医院治疗未见好转,后到本院检查发现左胫骨、跟骨、足跗骨呈现严重的慢性骨髓炎表现.经本人及家属同意后给予左膝下12cm处截肢手术,术后2周拆线,甲级愈合,术后3个月随访伤口无异常.
作者:金旭;崔正默;李松哲;南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血清IGF-Ⅰ浓度,与其它骨病老年人血清IGF-Ⅰ水平作比较.方法: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32例(股骨颈17例、粗隆部骨折15例)及其它骨病老年患者20例(对照组),用放免方法测定血清IGF-Ⅰ浓度.结果: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组较对照组IGF-Ⅰ下降50%左右.结论:检测老年人IGF-Ⅰ血清浓度可作为预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康立新;苏长征;宋将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母)外翻足前足横弓跖骨头下压力的改变情况.方法:运用本所生物力学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正常足与(*母)外翻足足底压力进行测试,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足部负重比例的增加,(*母)外翻足前足中间跖骨头下压力的变化较快,与正常足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证明,正常足前足具有横弓结构,(*母)外翻足前足存在横弓塌陷.
作者:桑志成;温建民;钟红刚;胡海威;徐颖鹏;成永忠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半椎体是引起小儿脊柱侧凸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特别是胸腰段、腰段的单侧半椎体,由于脊柱力线不平衡,随生长发育,畸形将会逐渐加重.一旦侧凸进展,特别在青春生长旺盛期,将迅速恶化,并可能出现脊髓压迫、神经损伤的症状.因此,早期合理的治疗很有必要.对年幼、比较柔软、畸形较轻的脊柱侧凸可用支具治疗,以防止侧凸继续发展,从而推迟手术治疗的年龄.对较大的儿童,畸形明显,支具治疗无效,则常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较多,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结合患儿年龄、畸形程度、部位,设计应用双杠,结合椎板钩和椎弓根钉进行短节段矫形固定,治疗青春期前胸腰段、腰段,单侧半椎体所致的非僵硬的脊柱侧凸畸形,效果良好.现予以介绍.
作者:王汉林;于振武;刘玉昌;李雅欣;李治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 青少年(*母)外翻畸形的特点1.1 发生率据报告青少年(*母)外翻发生率为22%~36%.而研究对象的选择、资料的收集方法、确定畸形X线片的特殊测量等均对发病率有影响[1].1.2 发病原因尽管青少年(*母)外翻的发病原因不清,但家族性的发病率却较高.典型病人没有先天异常和周围神经的缺陷.(*母)外翻在患神经肌肉疾病(如脑瘫)、结缔组织疾病(如埃-当综合征)以及第二跖骨相对短(如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的人群中多见[2].特定的解剖学结构异常几乎肯定地在青少年(*母)外翻中起致病作用,如旋前扁平足、胫后肌止点异常、第一跖骨-内侧楔骨关节倾斜增加,第一跖骨长,第一跖趾关节的关节不匹配以及第一跖骨头关节面和近节趾骨关节面过度外翻倾斜等,均可以单独或联合地促进畸形发生并影响所选择的治疗方法[3].
作者:刘军;项良碧;祖启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介绍Bernese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方法:1998年4月~2001年12月,共有29例(30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接受Bernese截骨术治疗.患者年龄14~35岁,术前按Merle d' Aubigne评分标准积分6~15分,平均13分,X线片示CE角-5~20°,平均-0.1°,sharp角42~60°,平均50°,股骨头覆盖指数10%~60%,平均47.2%.结果:Merle d' Aubigne评分从术前平均13(6~1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7(12.5~18)分,术后CE角平均40°(28~50°),sharp角平均36°(25~38°),股骨头覆盖指数90%(81%~100%),术后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在各方向上均有减少,术后并发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髋关节半脱位加重1例,浅表液化2例.结论:Bernese术具有其它截骨术不可比拟的优势,是目前治疗青少年及成年髋臼发育不良的佳选择.
作者:李金松;布金鹏;关涛;石学锋;刘刚;黄峰;薛远亮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肢体制动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超微结构及酶组织化学影响.方法:用SD大鼠,建立左下肢失神经支配腓肠肌及右下肢制动加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的实验模型,观察肌细胞直径、截面积,超微结构及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变化.结果:制动侧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较对照侧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肢体制动加速了肌细胞的线粒体,肌质网退变; Na+、K+-ATP酶活性制动侧较对照侧下降速度快18.24%;而Ca2+-ATP酶活性在术后2周无明显差异,术后4周制动侧较对照侧下降速度快13.99%.结论: 肢体制动加速了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发生与发展.因此,临床上神经损伤合并有肌腱、骨折等复合损伤情况下,肢体制动范围及时间尽可能予以减少.
作者:徐建广;顾玉东;李继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髌骨软骨软化症是引起膝关节疼痛常见病之一,此病在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中多见,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软骨的退行性改变,包括软骨肿胀、碎裂、脱落,后股骨髁的对应部位也发生同样病变,发展为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髌骨软骨软化症的病因至今仍未十分清楚,现就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孔祥清;张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众多术式,根据物理体征和影像学的不同表现,探讨相对应的有效术式.方法:通过影像与体征的不符,退行性多节段椎管狭窄,提出椎管减压的关键操作和手术技巧,MED后正中入路选择的多种术式.结果:探查部位以症状侧首选,影像侧常规接着减压;退行性多节段开窗;老年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以椎板次全切除为主;侧椎管狭窄者以半椎板切除为主;年轻人无论什么类型的椎间盘突出症均以开窗为主.结论:任何术式的成功均取决于椎管减压的彻底,髓核摘除的干净,神经根的充分游离,腰椎稳定的保持.
作者:宋恒平;王平均;王磊;倪凤民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959年Humphries在腰椎前路融合术时加用钢板固定获得成功,此后前路器械相继诞生.主要包括钉-板、钉-棍系统,分长、短阶段.长阶段指4个以上椎体的固定,多用于脊柱侧凸矫形,短阶段为2~3个椎体的固定,常用于失稳性病变的治疗.下面对国内外常用前路短阶段器械内固定手术进行解析.
作者:毛广平;赵建宁;王与荣;黎介寿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本文应用非脱钙骨切片技术研究皮质骨在lmm和10mm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分成l、2、3、4、6周组,每组再分成lmm及10mm 2组,每组3只,右侧分别为1、10mm骨缺损侧,左侧为对照.制作非脱钙骨切片,组织学观察骨缺损愈合过程中皮质骨结构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两骨缺损模型修复过程的早期,皮质骨断端各表面均出现了骨融解现象,皮质骨陷窝内的骨细胞被溶解并释放出,与周围骨缺损修复组织联系紧密.4周后,在lmm骨缺损模型中,在外骨痂附近的皮质骨部位有许多的改建与再建的哈佛氏系统单位,皮质骨内的再建结构与外骨痂及连接骨痂内的再建结构紧密相连;而10mm模型中,皮质骨无明显变化.结论:伴随骨修复过程,骨缺损两端皮质骨发生特征性改变,在骨愈合再生期,可为骨修复过程提供促骨修复细胞及物质;而在骨愈合的改建期,也参与各种骨痂的改建过程. 因此,皮质骨是骨修复过程的再生及重建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张浩;李青南;吕维加;金大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颈松质骨的显微结构变化.方法:从1999年1月~2001年12月,以50例轻微暴力所致的股骨颈骨折,并作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9.7(65~75)岁,其中女42例,男 8例.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取出50例患者的股骨颈,分别截取骨折线两侧各5mm3作扫描电镜观察,另取lmm3松质骨作透射电镜观察.取5例意外死亡的健康青年人股骨颈松质骨标本作为对照,其中男4例,女1例,平均24.2(18~29)岁.结果:老年组的骨改建特点为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增强,成骨细胞的成骨作用减少,骨转换失平衡;骨吸收不断进行性加剧,使骨小梁逐渐被消蚀、变细,终而穿孔断裂,甚至消失.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改建特点为高骨转换状态,骨小梁结构吸收破坏,这可能是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显微结构基础.
作者:张先龙;何耀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对手术室整体护理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手术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介绍护理方法及重点.方法:包括术前健康指导,心理干预,器械准备,术中的各项配合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102例患儿全部达到手术的设计要求,手术时间平均每台40min,痉挛解除,45%的患儿出现智力,语言,流涎等伴随症状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患儿入手术室至返回病床,手术室护士从准备所需器械、设备,并与手术医生协调一致的工作,直到手术结束是保证手术安全、圆满成功的关键.
作者:毕湘蓉;孙雪姣;成沛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及合理的诊治方略.方法:对15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手术及非手术两组治疗.分别随访2年2个月~7年及3个月~5年5个月.分析临床资料,探讨发病机理,总结诊治体会.结果:手术组优6例,非手术组9例中优2例,良4例,差3例.结论:(1)病因与椎间盘慢性退变及长期承受旋转应力有关.(2)腿痛严重系因脱出物游离卡压神经根,与背根神经节是否受压无关.(3)可先保守治疗,无效者才须手术.
作者:孙凤翔;张文祥;季祝永;包庆武;王立健;陈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臼软骨变性情况.方法:从大量该类患者中选择出17例患者22个髋关节,其中12个为ARCO分期ⅢA,10个为ⅢB,手术中取髋臼软骨.结果:20例髋臼软骨有不同程度病理改变.发现股骨头变形程度与髋臼软骨病理改变程度指数密切相关.结论:结果证实了一个ARCO Ⅲ期的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不论年龄大小仅适合做能保护髋臼或能阻止髋臼病变进一步发展的股骨头保留治疗,也证实了股骨头置换术比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此类患者中效果差这一观点.
作者:胡宏伟;孙磊;刘明;李佩佳;王岩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治疗髌前滑囊炎的方法.方法:13例髌前滑囊炎患者,男8例,女5例.囊肿大8cm×10cm,小5cm×6cm,全部病例均于关节镜下手术切除囊肿,并彻底冲洗,局部加压包扎,术后伸膝位石膏固定.结果:术后随访时间3~21个月.全部病人无1例复发及感染.所有病人膝前皮肤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凹陷形成,仅有2例病人残留有膝前Ⅱ°疼痛,1例病人皮肤有麻木感.结论:关节镜下手术治疗髌前滑囊炎,疗效满意,方法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张羽飞;王福生;王立德;乔刚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应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合并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3月~2000年10月行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柱结核合并后凸畸形患者44例,对于胸椎或胸腰椎结核,采用单切口双入路,以使病灶和内固定器隔开.观察内容包括植骨融合率、后凸畸形矫正状况及截瘫恢复情况.随访时间1.5~4.5年,平均3.0年.结果:术后1年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6.7°.1.5~4.5年后随访,后凸角度平均丢失3.0°; 28例合并截瘫患者中,症状改善25例,改善率89.3%.结论: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能矫正后凸畸形,阻止后凸畸形进一步发展,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截瘫恢复.
作者:陈兴;马远征;刘秀珍;薛海滨;孙继桐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