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臂骨间膜损伤的核磁成像

石伟;张志刚

关键词:前臂, 骨间膜损伤
摘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屈曲型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的体会

    目的:通过6例治疗分析,明确某些屈曲型颈椎骨折脱位甚至严重骨折脱位,可无明显神经损害,宜早期手术复位固定.方法:对6例屈曲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根据症状.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针对骨折脱位进行复位、损伤间盘切除及自体髂骨融合术,6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植骨融合良好,无继发神经损害.结论:对屈曲型下颈椎骨折脱位,尤不伴明显神经损害者,应尽早明确诊断,早期复位手术固定.

    作者:付治安;綦岩;牛泽波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第一趾骨近端外侧部分应力骨折5例

    近关节部位应力骨折报道较多,而涉及到关节面的应力骨折报道罕见,因其涉及到软骨面,对治疗的要求也较高,本文就10年来所治疗的5例第一趾骨近端外侧部分应力骨折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例,均为青壮年男性,矿工2例,农民3例.5例均有长期从事装卸及推拉重物史.从发病到来院就诊时间为1~3月,5例均行收肌腱切断,石膏制动至骨折愈合.随诊2~6年,除体力劳动及长时间行走后患处稍疼痛外,无其它影响.

    作者:玉素甫;尼加提;艾尔肯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MMIA化疗治疗骨肉瘤的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探讨骨肉瘤患者MMIA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应,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自1999年10月,15例病人接受MMIA化疗,术前+术后化疗8例,术前化疗1例,术后化疗6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调节饮食、加强心理护理、注意静脉穿刺和严遵医嘱等处理,并密切观察化疗的毒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及穿刺静脉的渗漏现象,无皮肤坏死及心脏毒性等发生.随访结果:2例肺转移、1例死亡;无1例因护理并发症而终止化疗.结论:病人的心理、饮食护理,选择及保护好静脉、做好用药后的主要毒付反应护理,是顺利完成骨肉瘤MMIA化疗的关键.

    作者:于共荣;凌云霞;孙丽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复合损伤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1991年5月-1998年8月在我院因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复合损伤接受手术的患者48例,将其分为修复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修复组21例及单纯修复距腓前韧带而未修复跟腓韧带的未修复组27例.修复组随访3~21个月,平均8.7个月;未修复组随访3~26个月,平均11.3个月.术后临床观察踝关节有无疼痛、不稳定感以及活动受限等情况;X线观察距骨前移距离(an-teriortalartranslation,ATT)和距骨前移率(AATT)以及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TT).结果:术后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及关节不稳的发生率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术前或术后两组间TT值和AATT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复合损伤时单纯修复距腓前韧带与两种韧带同时修复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

    作者:金舜瑢;姜文学;李林;玄东泽;元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前臂骨间膜损伤的核磁成像

    作者:石伟;张志刚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附54例报告)

    目的:对股骨干骨折采用小切口开放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本组54例,男42例,女12例;年龄19~62岁.闭合性骨折46例,其中骨不连6例,开放性骨折8例.全部采用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静力固定的,术后6~10周拍片示骨折端有少量骨痂形成即改动力固定,骨不连病例均动力固定,术后所有病例均早期负重.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全部骨折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S周(8~24周).无断钉,松动和感染情况发生.结论:本方法具有适应症广,骨折愈合快,组织损伤小,固定牢固,复位可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又不需C臂X线机和骨科牵引床,适合在基层医院临床应用.

    作者:鲍丰;陈旭宏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前交叉韧带损伤外科治疗的1 0年回顾与反思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ACL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Lysholm与Tegner膝关节综合功能评分及美国运动医学协会膝关节前方稳定性的诊断标准,对1990 1~2000.1手术治疗的243例Ⅱ°~Ⅲ°ACL损伤病人进行了平均3.9年的回顾调查.结果:ACL修补+半腱肌加强,半腱肌与股薄肌重建及关节镜下B-PT-B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及前方稳定性明显优于断端缝合和钢丝拉出缝合(P<0.05).结论:推荐ACL修补+半腱肌加强;半腱肌一股薄肌重建和关节镜下B-PT-B重建作为ACLⅢ°损伤的首选手术.强调对膝关节复合韧带损伤的认识及术后系统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作者:孙康;王立德;范世革;张羽飞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弧型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常见损伤,治疗方法较多.我们自1995年以来自行设计弧型钢板,临床治疗肩锁关节脱位All-man分类法Ⅱ、Ⅲ度急性脱位21例,取得满意疗效.1临床资料本组21例,男性1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32.3岁(18~56),左侧6例,右侧15例.全部为新鲜损伤.伤后距手术时间短3d,长12d.均为Allman分类Ⅱ、Ⅲ度脱位,术前X线片见图3,术后X线片见图4.

    作者:李振凡;吕庆友;张涛;张顺庆;潘国际;李明;周起云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异体骨段移植愈合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异体骨段移植愈合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段切除1.5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将36只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异体骨,对照组植入自体新鲜骨,均用髓内针固定.分别于术后第1、2、3个月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MP在异体骨愈合过程的表达情况.结果: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BMP表达与自体骨相似,移植骨段BMP表达阴性,新生骨及其周围类基质表达阳性.新生编织骨BMP表达活跃,成熟板层骨BMP表达减弱(P<0.01).结论:异体骨移植愈合中骨吸收和骨诱导是同时进行,骨诱导在异体骨愈合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黄长明;王臻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肱骨远段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肱骨远段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了肱骨下段血管的来源、分支分布、长度及外径.结果:肱骨下段外侧骨膜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分布肱骨下1/3段外侧半前、后面骨膜,动脉外径1.6mm,伴行静脉多为2支.肱骨下段内侧骨膜血管来自尺侧下副动脉,分布肱骨下1/3段内侧半前、后面和内上髁处骨膜,动脉起始外径1.8mm,伴行静脉1~2支.结论:以桡侧副血管或尺侧下副血管为蒂的肱骨下段移植,可用于肱骨大段缺损的重建.

    作者:张发惠;陈振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胫骨交锁髓内针固定发生脂肪栓塞1例报告

    骨折行髓内钉固定术,危胁病人生命的主要并发症为脂肪栓塞综合征,临床护理难以预防.经临床实践,提出以下措施:①术中减少骨髓腔的破坏;②止血带放松时要逐渐减压;③包扎完毕再放止血带;④对多发性骨折病人搬运时的动作要轻;⑤提高护士专业理论水平;⑥对手术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以上措施均可预防或减少脂肪栓塞的发生.

    作者:李红;朱云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介绍一种复合性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

    目的:应用普通加压钢板与多功能单侧外固定架复合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的实践经验.材料与方法:自1994年~1999年收治各型粗隆部骨折38例:Ronald MCRae分类,I型5例,Ⅱ型11例,Ⅲ型12例,Ⅳ型6例,V型4例,全部病例均应用普通加压钢板技术加多功能单侧外固定架复合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伤前的全部下肢功能.其优良率为100%.结论:应用普通加压接骨板加多功能单侧外固定架复合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其疗效确切,手术简单,较其它固定方法,有较多优点,易于推广,特别适用于没有电视定位的基层医院.

    作者:汪金荣;何秉鑫;杨兵;王利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骨嗜酸细胞肉芽肿激素病灶注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骨嗜酸细胞肉芽肿激素病灶注射疗效.方法:33例平均随访8.1年,共51处病灶,以股骨、颅骨多见,病灶注射醋酸曲安缩松50mg平均2.1次.结果:48处病灶均获得骨性修复.结论:本法简便、有效,可避免手术.

    作者:刘建新;吉士俊;赵群;马瑞雪;周永德;刘卫东;张力军;陈秋;李祁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带血管腓骨插入式支撑植骨重建股骨头颈部破坏性病损

    目的:研究应用经大转子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颈部破坏性病损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大转子插入带血管腓骨移植和腔隙游离植骨方法治疗股骨头颈部破坏范围较大的肿瘤和肿瘤样变28例,其中1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结果:随诊1.5~4年,27例治愈,1例复发,2例合并股骨头缺血坏死,优良率为89.296.结论:腓骨为坚质骨,术后不易吸收,其柱状支撑作用可以提高股骨颈的抗折力,预防和治疗股骨颈病理性骨折,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和下肢负重,减少复发.

    作者:冯峰;王新卫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分叉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观察

    肱骨干骨折是上肢的常见骨折,传统的钢板及髓内针内固定易造成骨折的再移位、旋转移位、骨不连及桡神经损伤.本院骨科自1998年8月开始应用分叉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共2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7~54岁,平均32.5岁.创伤原因:摔伤6例,车祸伤8例,机器伤6例.骨折部位:肱骨上1/3 6例,肱骨中段6例,肱骨下段1/3 8例.骨折类型:斜形骨折6例,横断骨折8例,粉碎骨折6例.骨折时间:新鲜骨折14例,手术时间在伤后7~10d,陈旧骨折6例,均为钢板内固定后骨不连、钢板松动及骨折移位,其中2年以上1例.

    作者:洪孝民;李鹏;郑祖根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悉尼儿童医院及骨科近况

    作者:王汉林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锁骨骨不连的治疗进展

    锁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10%[1],然而很少发生骨不连.国内文献对锁骨骨不连的治疗报道很少.然而锁骨骨不连一旦发生,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国外近年来对锁骨骨不连的治疗报道日趋增多,本文将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定义及发生率许多作者认为锁骨骨折在16周仍未愈合即可定义为骨不连[1,2].锁骨骨折行保守治疗骨不连的发生率据报道小于2%[3],Connolly和Dehne[4]报告其发生率与其他部位骨不连的发生率相近,约为3%~5%,而Manske[1]综合Johnson、Marsh、Neer等报道结果认为发生率在0.1%~1.9%,因此锁骨骨不连的发生较为少见.

    作者:王诗波;陈爱民;侯春林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小腿近端截肢部位与假肢接受腔选择问题的探讨

    目的:探讨小腿近端截肢部位及假肢接受腔的选择问题.方法:对我中心自1985年以来残长11cm以下截肢患者的假肢接受腔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髌韧带止点以下截肢部位即可装配假肢.结论:目前对小腿近端截肢部位及假肢接受腔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应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王爱英;王维波;李其慧;田萍;刁兴建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同部位骨折诊治中的若干问题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是一种高能量严重损伤,合并肢体同部位骨折(以下简称合并骨折)使治疗起来更为棘手.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现结合文献,就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骨折的损伤机制、诊断与治疗中的问题,做一综述.1损伤机制皮肤撕脱伤为肢体受外力碾压所致,按其所受外力类型可分为车轮碾压伤和机器卷压伤两种.下肢皮肤撕脱伤多为车轮碾压伤,交通伤占91.8%L1 J,其中主要为汽车和拖拉机碾压伤.机器卷压伤常见于上肢,不在本文讨论范畴.

    作者:李忠;王大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的免疫学监测

    异体肢体移植经实验模型研究现已应用于临床[1,2],但移植肢体具有高度抗原性的多种组织类型需长期应用系统免疫抑制剂也就限制了异体肢体移植的临床推广应用.与实质性器官移植相比同种异体肢体有以下几个特点:(1)免疫反应和排斥反应的机制更加复杂;(2)缺乏排斥反应明确的诊断标准和预测指标,使排斥反应的发生难于预测和判断;(3)保护实质性器官异体移植的免疫抑制剂的剂量不足以保护肢体的异体移植,而增加免疫抑制剂的剂量以控制排斥反应的发生又增加了感染、药物毒性和恶性变的可能性[3];(4)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在内脏器官移植中是尚可接受,但对于非生命必需的肢体移植而言,此种治疗的风险实在太大.有必要借鉴器官移植的经验,根据移植后并发症和免疫反应选择有关指标进行免疫学的监测,根据免疫功能的状态用药物调整.

    作者:郑小飞;裴国献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