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书亮;亓发芝;徐剑炜;张勇;王研;冯自豪;杨震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56岁.因过敏性哮喘加重,于2005年10月行气管切开术,术后留置气管套管,定期消毒套管,切口处覆盖湿盐水纱布,在用卫生纸擦拭气管切口处分泌物时,不慎将卫生纸团吸入气管腔内,患者即感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极度缺氧,由家属陪同到急诊科就诊,经急诊科、内镜室医师会诊决定,行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
作者:王先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长期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治疗效果及ESS嗜睡量表评分值变化.方法:应用CPAP呼吸机治疗20例OSAHS,并用夜间多导睡眠图及Epworth嗜睡评分量表(ESS)判断CPAP治疗OSAHS的效果.结果:CPAP治疗压力8~12 cmH2O,平均压力为(10.7±1.0)cmH2O.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各种临床不适基本缓解,睡眠时呼吸紊乱指数(AHI)由治疗前70.0±40.1降低至治疗后的11.0±5.1(P<0.001),夜间低血氧饱和度由治疗前的(67.7±10.3)%升高至治疗后(88.6±3.5)%(P<0.001),氧减饱和指数(ODI4)由治疗前的73.3±34.8降低至治疗后的4.8±2.7(P<0.001),大血氧氧饱和降低数由治疗前的(28.9±9.4)%降低至治疗后的(9.5±4.1)%(P<0.001),ESS嗜睡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14.9±1.2降低至治疗后的7.0±0.6(P<0.001).结论:CPAP的应用明显改善夜间气道阻塞,纠正了患者夜间低氧及呼吸暂停,并能减少患者日间嗜睡,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黄建浩;李善群;吴晓丹;励雯静;钮善福;白春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Castleman 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4 例Castleman病因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男性2 例,女性2 例,年龄19~45 岁.临床分型:局灶型3 例,多中心型1 例.病理学分型:透明血管型4 例.局灶型经手术均治愈.多中心型经干扰素及联合化疗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该病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确定.手术、化疗可控制本病发展.
作者:刘芳;李红华;金斗;杜广清;于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目的:探讨屋尘螨免疫治疗对上海地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成年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患者自身用药前后对照设计.38例受试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变应性鼻炎成年患者,采用屋尘螨提取液(阿罗格,默克公司,德国)进行53周疗程的皮下注射免疫治疗.观察患者血清IgE、IgG变化;皮肤点刺试验风团大小的变化;患者自我感觉症状的改善程度以及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屋尘螨免疫治疗1年后血清IgE变化不明显, IgG有明显升高;皮肤试验反应降低,风团减小;患者自我评估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没有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谢晓凤;王建中;罗雪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应用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磁性阿霉素纳米微球(ADM-PNIPAM-Fe3O4)对兔VX2肝肿瘤行动脉化疗栓塞的毒副作用.方法:将肝脏已成功接种VX2肿瘤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8只.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肝动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B组为ADM-PNIPAM-Fe3O4并在瘤区外加磁场组:肝动脉注入ADM-PNIPAM-Fe3O4 2 mg/kg(相当于阿霉素1 mg/kg),同时在肿瘤表面加0.4 T磁场.2组实验动物于介入术前1 d,术后3 d,术后14 d于兔耳缘静脉抽血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主要指标(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肌酐),比较术前、术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主要指标的改变.结果:血常规检查发现术后3 d 2组动物白细胞计数均值均明显升高,术后14 d均可恢复正常.而红细胞及血小板在术前1 d、术后3 d和术后14 d无统计学显著差异.肝功能检查提示术后14 d A组肝功能变差;B组表现出可短期恢复的轻度肝功能损害.2组肾功能术前术后均无明显改变.结论:经动脉途径应用ADM-PNIPAM-Fe3O4联合外加磁场治疗对兔正常肝组织损伤轻,并且损伤可在短期内恢复.初步肯定ADM-PNIPAM-Fe3O4是一种安全的介入化疗栓塞制剂.
作者:李国平;王小林;龚高全;王建华;颜志平;陈颐;刘凌晓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腔应用牛重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rb-bFGF)对内镜鼻窦手术(ESS)疗效的影响.方法:62例接受ESS的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接受相同的手术治疗和术后术腔清理.治疗组术腔加用贝复济湿敷及喷布,定时行内镜检查,观察术腔粘膜转归上皮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15 d术腔清洁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3月上皮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鼻窦手术术后术腔应用贝复济能明显加快上皮化进程,提高手术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俊;陈左菊;白广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皮微波凝固(PMCT)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少血供型肝癌的疗效.方法:62例经组织学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少血供型的肝细胞肝癌9例、肝内胆管细胞癌25例、转移性肝癌28例,共113个目标病灶.分为两个治疗组:(1)联合组32例,先行TACE,再行超声引下PMCT,根据治疗后肿瘤的坏死和复发情况,决定是否重复PMCT或TACE;(2)对照组30例,仅行TACE.结果:经治疗后,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受益率分别为90.6%和53.3%,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分别为90.6%、59.4%和40%、3.3%,血清肿瘤指标转阴率分别为76.7%和17.9%,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PMCT联合TACE治疗少血供型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作者:沈杰;马爱英;王海洁;王亚进;刘秋如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arfan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5月-2004年1月收治的9例严重脊柱侧弯行脊柱矫形术的Marfan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者的脊柱侧弯得到了有效矫治,经过长期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CD矫正法在矫正侧弯的同时可有效矫正合并的旋转畸形,而且撑开力大,为多节段框架式固定,撑开张力平均分布,不易发生脱钩、折棒等并发征.采用了选择性的多节段固定和去旋转力,三维纠正效果好,可满意重建躯干平衡、防止术后失偿,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纠正丢失少,术后不需外固定,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作者:沈奕;刘祖德;李新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双腔起搏器(DDD)是一种能模拟正常心脏传导的生理型起搏器,更符合正常心脏生理工作顺序,从而克服其所引起的起搏综合症,减少心律失常,中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1].
作者:陈雯;高美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应用含丙氨酰-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对食管贲门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4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4例,对照组25例.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含和不含L-丙氨酰-L-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1周.术前和术后第8天分别检测血常规、血清蛋白、肝肾功能,记录恢复全量半流质饮食的时间和体重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血常规无显著差异.试验组的营养支持前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分别为65.7 g/L,37.2 g/L和226.2 mg/L,营养支持后分别为61.1 g/L,34.3 g/L和214.6 mg/L,无显著差异.对照组营养支持前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分别为65.1 g/L,38.6 g/L和259.4 mg/L,营养支持后分别为58.4 g/L,32.3 g/L和165.8 mg/L,显著降低,且前白蛋白的下降幅度与试验组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试验组营养支持前后血糖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营养支持后血糖明显升高(P<0.01).两组肝肾功能营养支持前后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试验组术后恢复饮食时间平均为6.5 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4 d(P<0.01).试验组体重平均下降2.7 kg,对照组为7.4 kg,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有助于减少营养不良的反应,提高营养支持的效果,有助于纠正负氮平衡,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和体重的稳定.
作者:杨孝清;车嘉铭;邱维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7例老年患者的21个椎体,在C臂X光机透视下经皮经椎弓根向椎体内穿刺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并对止痛效果进行评估.结果:17例患者中有1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个月(平均4.5个月).无一例术后再发生椎体压缩.有4例发生骨水泥外溢.术后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结论:PVP治疗老年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有显著的止痛效果,是一种较好的脊柱微创治疗技术.
作者:臧洪敏;张峰;徐东潭;李荣文;李涛;薛鹏;李庆涛;陈君长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儿童期肝糖原累积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42例以肝脏损害为主的肝糖原累积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儿就诊时年龄5个月~17.5岁,男性33例,女性9例,均有肝脏肿大,40例(95.2%)为中重度肿大;30例(71.4%)存在空腹低血糖,2例发生低血糖惊厥;14例(33.3%)生长发育落后;36例肝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明显糖原累积,23例(63.9%)肝组织存在纤维化.结论:肝糖原累积病是小儿常见代谢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及早诊断、随访治疗及合理饮食指导可改善患儿预后.
作者:杨天娇;王晓红;朱启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长期服用拉米夫定后,乙型肝炎病毒(HBV)迅速形成的耐药性突变已严重地影响其治疗效果[1].此耐药突变的发生率高达16%~43%以上[2],而耐药突变相关点位主要集中在HBV DNA聚合酶YMDD结构区的Met539Val和Met539Ile,并伴随Met539Val上游24个氨基酸的Leu515Met突变[3].
作者:刘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能否诱导成熟的巨噬细胞转化为树突状细胞.方法: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经oxLDL干预后,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结果:oxLDL诱导48h后RAW264.7细胞发生树突样细胞形态改变,并表达与树突状细胞免疫成熟和激活有关的细胞表面标志物,CD40、CD86、CD83、MHC Class Ⅱ和CD1d分别上调约70%、90%、88%、76%和67%.oxLDL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在10 μg/ml浓度下诱导48 h佳.结论:oxLDL能够诱导成熟的巨噬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可能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和免疫反应.
作者:沈玲红;王彬尧;何奔;曾锦章;周磊;胡刘华;卜军;王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多肽或低分子糖蛋白,通过与相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在局部或全身发挥复杂的生物学效应.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和平衡的失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CHF的细胞因子有多种,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等心肌破坏性细胞因子及与之相对应的心肌保护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现就近年来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作者:赵志英;刘福明;唐蜀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6岁,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伴阴道流血10 d,检查发现盆腔肿块7 d,于2006年2月2日入院.绝经2年,未婚,否认有性生活史,未定期行妇科检查.1个月前因头晕、恶心、呕吐外院拟诊脑梗死住院予对症治疗.2003年有脑出血史.入院时神志清楚,行动稍迟缓,表达欠佳,面颊赤红,双巩膜稍黄染.腹部可触及如孕8个月大小肿块,质硬,活动差,无压痛.
作者:黄卫红;屠蕊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62~74岁,平均年龄67.5岁,均有急性心肌梗死史,4例有高血压病史,2例有糖尿病史,6例合并室壁瘤.心功能NYHA Ⅲ级6例,Ⅳ级2例.术前射血分数(EF)值33%~71%,平均54.5%.患者心肌梗死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平均为5.4周.所有患者均采用牛心包补片旷置室间隔穿孔,7例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2.7支/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25%.其中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于术后32 d死亡,另1例因肾功能不全于术后6 d死亡.存活6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3.2个月,无晚期死亡,无心血管事件.心功能NYHAⅠ级5例,Ⅱ级1例.术后EF值50%~66%,平均58.3%.结论: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完善的术前准备、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准确的手术操作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地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其预后.
作者:蔡俊锋;赵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高危早期妊娠的两种中止妊娠方式的阴道出血情况.方法:239例高危早期妊娠的患者分成两组:人工流产组120例,药物流产组119例.结果:人工流产组成功119例,失败1例,阴道出血35±15 ml,不良反应少.药物流产组成功110例,失败9例,改成人工流产后成功,阴道出血70±30 ml,不良反应较多.两种中止妊娠方式阴道出血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危早期妊娠的两种中止妊娠方式的效果无差异,但是药物流产阴道出血和不良反应较多.
作者:陈升平;幺宏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点包括:转氨酶异常;血浆总球蛋白,γ球蛋白,或IgG升高;血循环中有自身抗体;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甲状腺疾病);肝穿活检为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中-重度慢性活动性肝炎,无胆管损伤;免疫抑制剂治疗常有效[1].现报告1例经血清生化学(肝功、免疫球蛋白等、自身抗体)病理检查并除外其他肝损害病因后,确诊为AIH.
作者:李笠;蓝宇;梁学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胰激肽原酶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层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ICAM)表达的影响.方法:糖尿病动物造模采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腹腔内1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法.Wistar大鼠7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3个月组(n=33)、糖尿病6个月组(n=33),其中糖尿病大鼠又随机分为胰激肽原酶治疗组和糖尿病对照组.到期取各组大鼠及视网膜进行血管消化铺片和免疫组化,比较分析其ICAM表达的差异.结果: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可见ICAM有所表达,但糖尿病大鼠ICAM表达增加,且随病程进展而增强(P=0.03).糖尿病3个月组,胰激肽原酶治疗组ICAM较同期糖尿病对照组表达下降(P=0.036),但糖尿病6个月组间则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ICAM异常表达有关,早期应用胰激肽原酶可能对其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袁源智;袁非;黎蕾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