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振刚;赵明杰;董忻;王德就;张松生;林永新
Madelung畸形是指桡骨远端骨生长体发育迟缓或早闭所致腕部骨骼生长障碍,导致手呈桡偏弓状畸形.畸形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亦可伴发其他骨骼畸形.
作者:邓昌;郭炜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对周围骨质侵袭的机理、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7例四肢骨关节内的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经手术病理确诊.发生在膝关节3例、髋关节3例、踝关节1例.X线片见发生在膝关节为侵入性骨质破坏,发生在髋、踝关节多为关节面的腐蚀性破坏.结果:7例均行关节内病变的滑膜组织切除术,并对受累的骨质进行刮除.随访1月~10年,无局部复发.结论: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侵及骨质较少见,临床表现及X线片更无典型特征,术前确诊率不高.治疗以滑膜彻底切除为主,对与骨质粘连明显的病例,可行关节成形术或关节置换术.
作者:甄平;刘兴炎;文益民;李旭升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成人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ed ANF)近几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特别是非创伤性ANF因早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致使误诊、漏诊率相当高.笔者调查49例ANF患者,有24例曾误诊,误诊率在50%左右,一旦确诊已属中晚期.为此,作者根据本组病例及误诊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供同道讨论.
作者:朱守生;侯立志;刘中国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比较3种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AO、Orion和SpineTech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椎体肿瘤84例,随访6~18月,观察各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和融合率及并发症.结果:3种钢板螺钉系统固定融合率无显著差别,SpineTech钢板螺钉锁定强度较弱,易出现植骨块塌陷.AO钢板与固定螺钉角度较难控制,技术要求较高.结论:AO和Orion颈椎前路钢板螺钉系统固定效果好,而后者更易操作.
作者:陈德玉;贾连顺;袁文;戴力扬;倪斌;肖建如;沈强;宋滇文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建立以Ⅱ型胶原为基质的软骨细胞培养系统.方法:分离兔关节软骨细胞,于Ⅱ型胶原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通过光镜和电镜检查、S-100蛋白及尿酸检测,分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软骨细胞接种48h贴壁,传代细胞8h贴壁.连续培养至23代,存活时间达5个月.前6代细胞增殖快,呈圆形或多角形,可见异染物沉积,多数细胞有S-100蛋白表达.6代以后的细胞呈现反分化现象,增殖速度下降,异染物合成减少,S-100蛋白的表达逐渐丧失.结论:以Ⅱ型胶原为基质培养软骨细胞是较理想的培养系统.
作者:李斯明;唐毅;沈雁;钟灿灿;叶春婷;邹海燕;彭燕豪;杨小红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成人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发病率较高,其理想的治疗应在早期阶段,尤其在X线发现之前,如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可防止股骨头塌陷,保存关节功能.AVN的治疗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非手术治疗、姑息性手术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
作者:林斌;王岩;郭志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缓慢牵伸肢体延长后周围神经损伤的自然修复过程及结局.方法:52只日本大耳白兔胫骨延长至40%后停止延长再分别继续观察2周、4周、8周,观察各时相延长区胫后神经组织学改变.结果:延长40%时,可见广泛的节段性脱髓鞘,朗飞氏结区增宽,且主要发生于大的有髓神经纤维.电镜下可见髓鞘呈双环状,空泡状改变及环形小体形成压迫轴突.并可见新形成的髓鞘.停止延长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改变逐渐修复.至8周时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缓慢牵伸下肢延长过程中周围神经的损害是可逆的,并可在短期内修复.
作者:范少地;许建中;李起鸿;钟桂午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介绍牵引下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采用胸髋牵引,C型臂X线机监视下行经皮腰椎间盘摘除,边牵引,边切吸,持续牵引10~15min后,逐渐放松,可2次牵引切吸.牵引重量为30~50kg.结果:本组36例,髓核摘除量均值为(2.73±0.67)g,1年以上随诊28例,优良率达96.4%.另外,我们曾在尸体腰椎上牵引穿刺,实验发现,穿刺针不易损伤神经根.结论:我们认为牵引下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安全、可靠,简单易行,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钟远声;孙诚信;韩涛;杨柏;张雪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患者,男,54岁,左窝囊肿术后复发1年,于某镇医院再次手术,术中出血不止,上止血带急诊转来我院.检查、处理,血压平稳后行急诊手术.
作者:范永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腰椎管狭窄是脊柱退行性疾患中的常见病,随着年龄增长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发病率明显增多.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国外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妊娠期腕管综合征易被误诊或漏诊.本文总结了12例(19腕)妊娠期腕管综合征.多发生在妊娠晚期,临床表现以正中神经受损为主.采用镇静、神经营养、局部制动、腕管内封闭和低盐、利尿等保守治疗多数能够缓解,少数需要手术治疗.
作者:张宏志;徐莉洁;李继萍 刊期: 2000年第07期
寰枢椎脱位与不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危害性或潜在危害性大,外科治疗较为复杂和棘手.近些年来,随着对颅颈交界区生物力学认识的深入和一些新的内固定器材的出现与应用,治疗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和完善,疗效逐步提高.本文就寰枢椎脱位与不稳的外科治疗原则、治疗指征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作一文献综述.
作者:曹正霖;刘景发;钟世镇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是十分常见的.有人曾统计45岁以上女性,29%有骨质疏松,70岁以上则更多,可达70%左右,故有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1].以往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并结合临床化验和组织学检查确诊[1].笔者对57例绝经后妇女脊柱骨质疏松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目的在为本病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朱峰;王化利;孙景春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豚鼠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早期病变机制中的作用.方法:Hartley雌性豚鼠30只,以出生后1、3、7月分3组,每组10只.观察豚鼠膝关节软骨降解情况,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各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3个月组豚鼠关节软骨即有严重降解,其血清IGF-I水平随年龄段的增长而升高,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3组豚鼠血清IGF-I与其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01).结论:IGF-I是关节软骨生长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IGF-I的代谢可能与原发性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蓝旭;刘雪梅;葛宝丰;许建中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退变中生化成分的变化.方法:通过正常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脊髓型颈椎病3组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生化成分测量 ,主要测定水分、胶原蛋白及蛋白多糖的含量.结果: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与正常人椎间盘内生化成分无明显变化(p>0.05),而在脊髓型颈椎病人的退变间盘中的生化成分较正常人有明显变化(p<0.05),主要表现为前者退变间盘中水分及蛋白多糖含量明显减少,而胶原蛋白明显增加,但Ⅰ/Ⅱ型胶原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为退变的较早期阶段为可逆期,脊髓型颈椎病为退变晚期阶段,为不可逆期;颈腰间盘退变不完全相同.
作者:谭炳毅;张佐伦;袁泽农;于锡欣;王大川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患者女,10岁,学生.因发现左下肢无力并跛行4月,于1998年8月18日住院.入院前4个月患者父母发现患儿左下肢无力,变细,跛行,步态不稳,并伴有骶尾部疼痛.伴有遗尿,尿频,尿急,憋尿稍久则尿液流出.当时未重视,因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隧于半月前在外院CT检查,提示骶管内肿瘤,转来我院住院治疗.
作者:张元平;王乾兴;叶根茂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尝试在局麻下行多节段开窗术治疗严重而广泛的腰椎管狭窄症.方法:本组1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8.17岁.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有间歇性跛行病史,跛行距离30~200m.本组平均手术做2.4个间隙,开窗3.5个.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7d内下床活动.随访结果显示:除1例术后症状未缓解而再次行椎管扩大减压术外,其余患者术前间歇性跛行症状明显缓解.结论:我们认为该手术具有即缓解症状又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特点,但应严格掌握该手术的适应证.
作者:于红;侯树勋;吴闻文;商卫林;姚长海;史亚民;李利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与总结胸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23例通过症状、体征及MRI诊断的胸椎管狭窄病人经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后进行疗效随访与评估.结果:23例共随访到19例,其中1例3个节段,进行了3次手术.随访时间1~9年,其中优28.6%(6例),良33.3%(7例),中19.0%(4例),差19.0%(4例),优良率为61.9%.结论:在术中SEP或MEP肌电监护下进行后路胸椎管减压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的较好手段.
作者:夏军;吴小峰;顾湘杰;马昕;夏新雷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本组均为闭合性损伤,男4例,女1例,年龄17~50岁,平均33岁.运动性损伤4例,均为单侧,其中完全性断裂3例,不完全性断裂1例.病理性损伤1例,为双侧,其右侧为完全断裂,左侧为不全断裂.
作者:刘小云;李义贵;易元成;顾洁夫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研制一种异种骨椎体间融合器,探讨替代TFC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方法:自1995年起采用以皮质骨为主包含松质骨的新鲜的牛长骨,经多次加工处理成为TFC相仿形状,用γ射线幅照、湿性密封保存,经力学测定、动物试验,临床应用10例.结果:动物实验6周后可见牛骨与兔骨小梁融合.力学测试:极限横向挤压力1 447N,完全可以承受颈椎的压应力.临床应用:10例完全无免疫排斥反应,60d即可见椎体与融合器相融合的X线表现.结论:异种骨椎体融合固定器是一种无免疫排斥反应的骨移植替代物,它含皮、松质骨两种成份,既有皮质坚硬的特征又有松质骨网架的特点,可获早期骨性融合;它与TFC相比具有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人体内不长期存有异物的优点.
作者:杨力军;祝天经;劳志刚;关权生;冯振华;洪曼杰 刊期: 200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