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少地;许建中;李起鸿;钟桂午
目的:介绍了髌股内静脉造影及髌骨钻孔减压的方法及其在辅助诊断与治疗髌股关节病中的意义.方法:髌骨穿刺注入60%泛影葡胺4ml后,不同时间拍片观察造影剂排空情况.结果:临床诊断为髌股关节病病人,造影剂排空时间长者达19h,短者达36min,平均3.9h.髌骨钻孔减压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2年8个月,休息痛组优良率为83.4%;活动痛组优良率为51.8%.结论:髌骨内静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髌股关节病,该方法简单,可选择性使用.髌骨钻孔减压是一种治疗髌股关节病的简单有效方法.
作者:罗建平;郑稼;田书建;赵炬才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与总结胸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23例通过症状、体征及MRI诊断的胸椎管狭窄病人经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后进行疗效随访与评估.结果:23例共随访到19例,其中1例3个节段,进行了3次手术.随访时间1~9年,其中优28.6%(6例),良33.3%(7例),中19.0%(4例),差19.0%(4例),优良率为61.9%.结论:在术中SEP或MEP肌电监护下进行后路胸椎管减压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的较好手段.
作者:夏军;吴小峰;顾湘杰;马昕;夏新雷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是十分常见的.有人曾统计45岁以上女性,29%有骨质疏松,70岁以上则更多,可达70%左右,故有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1].以往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并结合临床化验和组织学检查确诊[1].笔者对57例绝经后妇女脊柱骨质疏松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目的在为本病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朱峰;王化利;孙景春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从解剖和临床两方面探讨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7具成人固定尸体中C1~C8颈神经后支进行解剖学研究.对24例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1)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发出后,穿过由项部肌群附着于颈椎关节突关节囊的交叉纤维、上下关节突关节和内侧椎板组成的骨纤维管,然后发出关节突关节支、肌支、皮支和交通支,穿行于颈后肌群及其腱性纤维组织间.(2)临床发现保守治疗近期虽有一定疗效,但不理想.结果: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病因是以颈后肌群为主的腱性交叉纤维压迫颈神经后支所致.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颈神经后支松解术,有可能是解除颈神经后支卡压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金武;陈德松;方有生;顾玉东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应用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的可行性.方法:36例脊柱侧凸患者在行后路器械矫形融合术中采用了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20例患者术前接受了预存自体输血,其中4例患者又应用了术中自体血回输.结果:平均抽血量为627ml(425~834ml),血液稀释后红细胞压积达29.8%.20例平均预存血量为650ml.术中术后平均总失血量1 850ml,平均异体血输入量750ml.4例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均未输异体血而安全度过手术期.所有患者在血液稀释采血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下降,术后1周基本恢复正常,未发现应用血液稀释法采血的相关并发症.结论: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能有效减少异体血的输入量,且安全有效、节约花费;联合应用多种自体输血方法可大大减少甚至无需异体血输入.
作者:鲁凯伍;李明;侯铁胜;李云峰;李少华;石志才;邓小明;朱科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比较3种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AO、Orion和SpineTech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椎体肿瘤84例,随访6~18月,观察各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和融合率及并发症.结果:3种钢板螺钉系统固定融合率无显著差别,SpineTech钢板螺钉锁定强度较弱,易出现植骨块塌陷.AO钢板与固定螺钉角度较难控制,技术要求较高.结论:AO和Orion颈椎前路钢板螺钉系统固定效果好,而后者更易操作.
作者:陈德玉;贾连顺;袁文;戴力扬;倪斌;肖建如;沈强;宋滇文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两种具有不同表面构造的颈椎融椎器的初始稳定性及拔出力量.方法:根据BMD和不同节段将23个颈椎运动节段(C4/5或C6/7)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具有不同表面构造的颈椎融椎器固定(SynCage-C Curved 和SynCage-C Wedged),测试完整模型和固定状态下椎体在前曲/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6种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后进行拔出试验.结果:SynCage-C Curved和SynCage-C Wedged均能增加颈椎的初始稳定性,但在效率上无显著性差异.SynCage-C Curved的拔出力量显著大于SynCage-C Wedged.结论:SynCage-C Curved和SynCage-C Wedged增加颈椎的初始稳定性的性能与其表面结构无直接的关系.与椎体终板吻合较好的表面结构可产生较大的拔出阻力.
作者:杨凯;王仁成;王信胜;燕好军;王俊勤;董军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本文报告了采取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及植骨融合术对36例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作者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前后路手术的选择、植骨融合对颈椎手术后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的影响作了分析讨论.作者认为手术的效果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而与病程长短、手术方法及植骨是否成功有关.
作者:朱杰诚;镇万新;林博文;黎伟凡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成人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发病率较高,其理想的治疗应在早期阶段,尤其在X线发现之前,如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可防止股骨头塌陷,保存关节功能.AVN的治疗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非手术治疗、姑息性手术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
作者:林斌;王岩;郭志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退变中生化成分的变化.方法:通过正常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脊髓型颈椎病3组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生化成分测量 ,主要测定水分、胶原蛋白及蛋白多糖的含量.结果: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与正常人椎间盘内生化成分无明显变化(p>0.05),而在脊髓型颈椎病人的退变间盘中的生化成分较正常人有明显变化(p<0.05),主要表现为前者退变间盘中水分及蛋白多糖含量明显减少,而胶原蛋白明显增加,但Ⅰ/Ⅱ型胶原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为退变的较早期阶段为可逆期,脊髓型颈椎病为退变晚期阶段,为不可逆期;颈腰间盘退变不完全相同.
作者:谭炳毅;张佐伦;袁泽农;于锡欣;王大川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三维CT(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3DCT)由Herman等于1977年首先提出,1980年应用于临床,并逐渐受到重视,骨科领域中主要应用于了解X线平片不易显示的骨关节骨折移位情况,近几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3DCT在骨科中有了更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对3DCT应用新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华英汇;顾湘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腰神经根肥大致侧隐窝相对狭窄的临床表现,放射学特点及治疗.方法:采用扩大开窗侧隐窝减压术.结果:本组术后跛行、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均立即消失,平均随访1年6个月,疗效满意.结论:重视腰突症手术中突出物不能解释症状、体征而神经根增粗时要考虑神经根肥大的可能,需作侧隐窝充分减压.
作者:胡金城;胡汉敏;李纯志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上期连载文章刊登于本刊2000年第7卷第6期618页讨论王丹 (湖州市第一医院骨科):患者病史1年有余,临床表现以右膝肿痛为主,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活动轻度受限.膝周围弥漫性肿胀,皮下深部包块边界不清,质地中等,有弹性,不活动,轻压痛.
作者:王丹;毛宾尧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介绍牵引下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采用胸髋牵引,C型臂X线机监视下行经皮腰椎间盘摘除,边牵引,边切吸,持续牵引10~15min后,逐渐放松,可2次牵引切吸.牵引重量为30~50kg.结果:本组36例,髓核摘除量均值为(2.73±0.67)g,1年以上随诊28例,优良率达96.4%.另外,我们曾在尸体腰椎上牵引穿刺,实验发现,穿刺针不易损伤神经根.结论:我们认为牵引下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安全、可靠,简单易行,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钟远声;孙诚信;韩涛;杨柏;张雪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1988年以来我院收治27例腕管综合征的患者.其中7例术后效果不佳给予再次手术.为提高疗效特提出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于涛;岳红伟;王桂新;田光磊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一次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间盘突出.方法:1993年1月~1998年12月手术治疗29例.首先行颈后路颈椎管成型,椎管扩大,然后手术行颈间盘定位,同时切除颈间盘.结果:术后平均随诊20个月,优良率86%.结论:一次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间盘突出,两个病变同时解决,避免二次手术之苦.本文评述手术方法.
作者:姜长明;黄敏;蔡荣铭;姜滨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单椎棘横突钢丝盘绕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对29例Ⅰ度、Ⅱ度腰椎滑脱病人,采用单椎体棘横突钢丝盘绕提拉或升高腰桥使滑脱椎体复位,并在钢丝下行椎板、横突间及峡部裂隙内植骨固定.结果:随诊6~18个月,拍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植骨全部愈合,腰部功能恢复快,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效果.
作者:马玉栋;魏开斌;梁久金;王阳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分析68例经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探讨其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材料方法:对68例有下腰痛症状的滑脱患者经前路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36~64岁,平均45.3岁.按Meyerding分类法,Ⅰ度29例,Ⅱ度39例;滑脱部位L4~5 52例,L5~S1 16例.左下腹斜切口腹膜外进入,切除融合间隙之椎间盘,切除椎体软骨板,髂骨取骨植入椎间隙融合.结果:经1年以上随访66例植骨融合(融合率97%),52例原下腰痛症状消失,行走自如,复原工作或家务劳作;12例腰痛消失,但阴雨天或劳累后仍有酸胀不适;2例仍有下腰酸痛,但较术前明显改善;2例植骨块松动,症状无改善.优良率94%.结论:经前路椎间融合,植骨充分,融合率高,在排除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马尾神经根受压的情况下,遇L4~5滑脱者应推崇经前路椎间融合.
作者:陈守来;陈浩;陈明江;周德信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介绍顽固性跟痛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52例保守治疗无效的跟痛症患者依分型不同而行不同的手术方法,跖筋膜型行切断松解,骨内压型行钻孔减压,神经卡压型行神经分支切断术.结果:手术治疗52例,总有效率73.77%.结论:对顽固性跟痛症,保守治疗无效,应需明确诊断、分型,及时行手术治疗.
作者:潘亚林;左立新;吴秀全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例1,女,36岁.患者于入院前25d,骑摩托车被汽车撞伤左肩,肿痛、活动受限,外院予拍片检查,未见异常,给予悬吊制动,2周后左肩部消肿,但仍有疼痛,不能活动来诊.
作者:陆锡平;张子峰;鲁胜武;孙传友;丁炜;毕海峰;刘大鹏 刊期: 200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