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来;陈浩;陈明江;周德信
患者,男,54岁,左窝囊肿术后复发1年,于某镇医院再次手术,术中出血不止,上止血带急诊转来我院.检查、处理,血压平稳后行急诊手术.
作者:范永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建立以Ⅱ型胶原为基质的软骨细胞培养系统.方法:分离兔关节软骨细胞,于Ⅱ型胶原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通过光镜和电镜检查、S-100蛋白及尿酸检测,分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软骨细胞接种48h贴壁,传代细胞8h贴壁.连续培养至23代,存活时间达5个月.前6代细胞增殖快,呈圆形或多角形,可见异染物沉积,多数细胞有S-100蛋白表达.6代以后的细胞呈现反分化现象,增殖速度下降,异染物合成减少,S-100蛋白的表达逐渐丧失.结论:以Ⅱ型胶原为基质培养软骨细胞是较理想的培养系统.
作者:李斯明;唐毅;沈雁;钟灿灿;叶春婷;邹海燕;彭燕豪;杨小红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是十分常见的.有人曾统计45岁以上女性,29%有骨质疏松,70岁以上则更多,可达70%左右,故有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1].以往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并结合临床化验和组织学检查确诊[1].笔者对57例绝经后妇女脊柱骨质疏松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目的在为本病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朱峰;王化利;孙景春 刊期: 2000年第07期
寰枢椎脱位与不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危害性或潜在危害性大,外科治疗较为复杂和棘手.近些年来,随着对颅颈交界区生物力学认识的深入和一些新的内固定器材的出现与应用,治疗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和完善,疗效逐步提高.本文就寰枢椎脱位与不稳的外科治疗原则、治疗指征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作一文献综述.
作者:曹正霖;刘景发;钟世镇 刊期: 2000年第07期
Madelung畸形是指桡骨远端骨生长体发育迟缓或早闭所致腕部骨骼生长障碍,导致手呈桡偏弓状畸形.畸形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亦可伴发其他骨骼畸形.
作者:邓昌;郭炜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比较3种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AO、Orion和SpineTech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椎体肿瘤84例,随访6~18月,观察各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和融合率及并发症.结果:3种钢板螺钉系统固定融合率无显著差别,SpineTech钢板螺钉锁定强度较弱,易出现植骨块塌陷.AO钢板与固定螺钉角度较难控制,技术要求较高.结论:AO和Orion颈椎前路钢板螺钉系统固定效果好,而后者更易操作.
作者:陈德玉;贾连顺;袁文;戴力扬;倪斌;肖建如;沈强;宋滇文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讨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2例16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片、CT扫描、及ECT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X线片、CT及ECT检查的敏感度分别为18.8%、43.8%及87.5%,X线、CT及ECT检查的准确性分别为45.8%、68.5%及91.7%.结论:ECT是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满意方法.
作者:杜明奎;杨传铎;邢更彦;吴树辉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豚鼠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早期病变机制中的作用.方法:Hartley雌性豚鼠30只,以出生后1、3、7月分3组,每组10只.观察豚鼠膝关节软骨降解情况,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各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3个月组豚鼠关节软骨即有严重降解,其血清IGF-I水平随年龄段的增长而升高,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3组豚鼠血清IGF-I与其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01).结论:IGF-I是关节软骨生长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IGF-I的代谢可能与原发性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蓝旭;刘雪梅;葛宝丰;许建中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上期连载文章刊登于本刊2000年第7卷第6期618页讨论王丹 (湖州市第一医院骨科):患者病史1年有余,临床表现以右膝肿痛为主,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活动轻度受限.膝周围弥漫性肿胀,皮下深部包块边界不清,质地中等,有弹性,不活动,轻压痛.
作者:王丹;毛宾尧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与总结胸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23例通过症状、体征及MRI诊断的胸椎管狭窄病人经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后进行疗效随访与评估.结果:23例共随访到19例,其中1例3个节段,进行了3次手术.随访时间1~9年,其中优28.6%(6例),良33.3%(7例),中19.0%(4例),差19.0%(4例),优良率为61.9%.结论:在术中SEP或MEP肌电监护下进行后路胸椎管减压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的较好手段.
作者:夏军;吴小峰;顾湘杰;马昕;夏新雷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患者女,10岁,学生.因发现左下肢无力并跛行4月,于1998年8月18日住院.入院前4个月患者父母发现患儿左下肢无力,变细,跛行,步态不稳,并伴有骶尾部疼痛.伴有遗尿,尿频,尿急,憋尿稍久则尿液流出.当时未重视,因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隧于半月前在外院CT检查,提示骶管内肿瘤,转来我院住院治疗.
作者:张元平;王乾兴;叶根茂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介绍了髌股内静脉造影及髌骨钻孔减压的方法及其在辅助诊断与治疗髌股关节病中的意义.方法:髌骨穿刺注入60%泛影葡胺4ml后,不同时间拍片观察造影剂排空情况.结果:临床诊断为髌股关节病病人,造影剂排空时间长者达19h,短者达36min,平均3.9h.髌骨钻孔减压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2年8个月,休息痛组优良率为83.4%;活动痛组优良率为51.8%.结论:髌骨内静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髌股关节病,该方法简单,可选择性使用.髌骨钻孔减压是一种治疗髌股关节病的简单有效方法.
作者:罗建平;郑稼;田书建;赵炬才 刊期: 2000年第07期
腰椎管狭窄是脊柱退行性疾患中的常见病,随着年龄增长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发病率明显增多.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国外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成人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ed ANF)近几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特别是非创伤性ANF因早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致使误诊、漏诊率相当高.笔者调查49例ANF患者,有24例曾误诊,误诊率在50%左右,一旦确诊已属中晚期.为此,作者根据本组病例及误诊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供同道讨论.
作者:朱守生;侯立志;刘中国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分析68例经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探讨其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材料方法:对68例有下腰痛症状的滑脱患者经前路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36~64岁,平均45.3岁.按Meyerding分类法,Ⅰ度29例,Ⅱ度39例;滑脱部位L4~5 52例,L5~S1 16例.左下腹斜切口腹膜外进入,切除融合间隙之椎间盘,切除椎体软骨板,髂骨取骨植入椎间隙融合.结果:经1年以上随访66例植骨融合(融合率97%),52例原下腰痛症状消失,行走自如,复原工作或家务劳作;12例腰痛消失,但阴雨天或劳累后仍有酸胀不适;2例仍有下腰酸痛,但较术前明显改善;2例植骨块松动,症状无改善.优良率94%.结论:经前路椎间融合,植骨充分,融合率高,在排除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马尾神经根受压的情况下,遇L4~5滑脱者应推崇经前路椎间融合.
作者:陈守来;陈浩;陈明江;周德信 刊期: 2000年第07期
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头部向患侧偏斜,并随患者年龄增长而逐渐引起面部及头颅畸形的一种常见病.该病以儿童为主,在婴幼儿发病率为0.4%~1.3%[1,2].若早期得不到合理治疗,随年龄增长畸形将逐渐加重,将对病人心理、工作、婚姻带来很大的影响.对该病虽已有几百年的认识,但目前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无定论,各家说法不一.McDaniel[3]报道引起斜颈的病因达40余种,Kiwak[4]报道有80余种.故对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仍需进一步探讨,为临床诊断治疗该病提供确切的理论依据.
作者:高宏;王海强;黄耀添;赵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是一种相对少见疾病,发生在肩关节则更为罕见,极易引起误诊.
作者:邹成;吴柏年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成人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发病率较高,其理想的治疗应在早期阶段,尤其在X线发现之前,如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可防止股骨头塌陷,保存关节功能.AVN的治疗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非手术治疗、姑息性手术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
作者:林斌;王岩;郭志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腰神经根肥大致侧隐窝相对狭窄的临床表现,放射学特点及治疗.方法:采用扩大开窗侧隐窝减压术.结果:本组术后跛行、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均立即消失,平均随访1年6个月,疗效满意.结论:重视腰突症手术中突出物不能解释症状、体征而神经根增粗时要考虑神经根肥大的可能,需作侧隐窝充分减压.
作者:胡金城;胡汉敏;李纯志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本文报告了采取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及植骨融合术对36例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作者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前后路手术的选择、植骨融合对颈椎手术后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的影响作了分析讨论.作者认为手术的效果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而与病程长短、手术方法及植骨是否成功有关.
作者:朱杰诚;镇万新;林博文;黎伟凡 刊期: 200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