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生;侯立志;刘中国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是一种相对少见疾病,发生在肩关节则更为罕见,极易引起误诊.
作者:邹成;吴柏年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成人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ed ANF)近几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特别是非创伤性ANF因早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致使误诊、漏诊率相当高.笔者调查49例ANF患者,有24例曾误诊,误诊率在50%左右,一旦确诊已属中晚期.为此,作者根据本组病例及误诊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供同道讨论.
作者:朱守生;侯立志;刘中国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退变中生化成分的变化.方法:通过正常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脊髓型颈椎病3组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生化成分测量 ,主要测定水分、胶原蛋白及蛋白多糖的含量.结果: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与正常人椎间盘内生化成分无明显变化(p>0.05),而在脊髓型颈椎病人的退变间盘中的生化成分较正常人有明显变化(p<0.05),主要表现为前者退变间盘中水分及蛋白多糖含量明显减少,而胶原蛋白明显增加,但Ⅰ/Ⅱ型胶原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为退变的较早期阶段为可逆期,脊髓型颈椎病为退变晚期阶段,为不可逆期;颈腰间盘退变不完全相同.
作者:谭炳毅;张佐伦;袁泽农;于锡欣;王大川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介绍牵引下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采用胸髋牵引,C型臂X线机监视下行经皮腰椎间盘摘除,边牵引,边切吸,持续牵引10~15min后,逐渐放松,可2次牵引切吸.牵引重量为30~50kg.结果:本组36例,髓核摘除量均值为(2.73±0.67)g,1年以上随诊28例,优良率达96.4%.另外,我们曾在尸体腰椎上牵引穿刺,实验发现,穿刺针不易损伤神经根.结论:我们认为牵引下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安全、可靠,简单易行,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钟远声;孙诚信;韩涛;杨柏;张雪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对周围骨质侵袭的机理、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7例四肢骨关节内的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经手术病理确诊.发生在膝关节3例、髋关节3例、踝关节1例.X线片见发生在膝关节为侵入性骨质破坏,发生在髋、踝关节多为关节面的腐蚀性破坏.结果:7例均行关节内病变的滑膜组织切除术,并对受累的骨质进行刮除.随访1月~10年,无局部复发.结论: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侵及骨质较少见,临床表现及X线片更无典型特征,术前确诊率不高.治疗以滑膜彻底切除为主,对与骨质粘连明显的病例,可行关节成形术或关节置换术.
作者:甄平;刘兴炎;文益民;李旭升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介绍了髌股内静脉造影及髌骨钻孔减压的方法及其在辅助诊断与治疗髌股关节病中的意义.方法:髌骨穿刺注入60%泛影葡胺4ml后,不同时间拍片观察造影剂排空情况.结果:临床诊断为髌股关节病病人,造影剂排空时间长者达19h,短者达36min,平均3.9h.髌骨钻孔减压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2年8个月,休息痛组优良率为83.4%;活动痛组优良率为51.8%.结论:髌骨内静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髌股关节病,该方法简单,可选择性使用.髌骨钻孔减压是一种治疗髌股关节病的简单有效方法.
作者:罗建平;郑稼;田书建;赵炬才 刊期: 2000年第07期
膝内、外翻畸形是下肢骨关节常见畸形之一,它常见于佝偻病,骨发育障碍,膝关节退行性骨病,小儿麻痹后遗症,外伤等.畸形明显者,临床需要截骨治疗,截骨前准确测量膝关节畸形角度、范围、部位、程度,以确定截骨的部位和方法.膝内、外翻畸形的X线研究既往报告很少,作者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40例64侧膝内、外翻病例,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观察X线表现,提出X线分型,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陈艳霞;秦泗河;杨本涛 刊期: 2000年第07期
1988年以来我院收治27例腕管综合征的患者.其中7例术后效果不佳给予再次手术.为提高疗效特提出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于涛;岳红伟;王桂新;田光磊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分析68例经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探讨其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材料方法:对68例有下腰痛症状的滑脱患者经前路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36~64岁,平均45.3岁.按Meyerding分类法,Ⅰ度29例,Ⅱ度39例;滑脱部位L4~5 52例,L5~S1 16例.左下腹斜切口腹膜外进入,切除融合间隙之椎间盘,切除椎体软骨板,髂骨取骨植入椎间隙融合.结果:经1年以上随访66例植骨融合(融合率97%),52例原下腰痛症状消失,行走自如,复原工作或家务劳作;12例腰痛消失,但阴雨天或劳累后仍有酸胀不适;2例仍有下腰酸痛,但较术前明显改善;2例植骨块松动,症状无改善.优良率94%.结论:经前路椎间融合,植骨充分,融合率高,在排除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马尾神经根受压的情况下,遇L4~5滑脱者应推崇经前路椎间融合.
作者:陈守来;陈浩;陈明江;周德信 刊期: 2000年第07期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引起疼痛流行甚广的一种关节病,据我国初步调查[1]OA发生率为3%,即3 600万病人,与美国发生率基本一样,但在美国65岁以上有放射学证据的OA病人高达70%[2].我国正步入世界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因而老年OA的发生率在继续上升.
作者:褚大由 刊期: 2000年第07期
1990~1998年,对14例感染性胫骨骨不愈合患者,采取扩创Ⅰ期植骨开放伤口或灌注的方法,使感染得到控制,伤口闭合,终达骨愈合.
作者:刘建德;张秀丽;宋进发;于会芳;任春青;刘翠荣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建立以Ⅱ型胶原为基质的软骨细胞培养系统.方法:分离兔关节软骨细胞,于Ⅱ型胶原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通过光镜和电镜检查、S-100蛋白及尿酸检测,分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软骨细胞接种48h贴壁,传代细胞8h贴壁.连续培养至23代,存活时间达5个月.前6代细胞增殖快,呈圆形或多角形,可见异染物沉积,多数细胞有S-100蛋白表达.6代以后的细胞呈现反分化现象,增殖速度下降,异染物合成减少,S-100蛋白的表达逐渐丧失.结论:以Ⅱ型胶原为基质培养软骨细胞是较理想的培养系统.
作者:李斯明;唐毅;沈雁;钟灿灿;叶春婷;邹海燕;彭燕豪;杨小红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本文报告了采取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及植骨融合术对36例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作者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前后路手术的选择、植骨融合对颈椎手术后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的影响作了分析讨论.作者认为手术的效果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而与病程长短、手术方法及植骨是否成功有关.
作者:朱杰诚;镇万新;林博文;黎伟凡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胫骨后肌与腓骨长肌腱转位治疗小儿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先行跟腱滑动延长或腓肠肌腱膜倒‘v'形切开,然后行胫骨后肌腱及腓骨长肌腱分别对半剖开,并将前者外侧半与后者内侧半在足背前外方皮下编织缝合.结果:20例经平均14个月随访,患儿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及步态均得到较满意改善,其中优良率达89%.结论:胫骨后肌与腓骨长肌对半缝合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小儿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手术方法.
作者:查振刚;赵明杰;董忻;王德就;张松生;林永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单椎棘横突钢丝盘绕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对29例Ⅰ度、Ⅱ度腰椎滑脱病人,采用单椎体棘横突钢丝盘绕提拉或升高腰桥使滑脱椎体复位,并在钢丝下行椎板、横突间及峡部裂隙内植骨固定.结果:随诊6~18个月,拍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植骨全部愈合,腰部功能恢复快,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效果.
作者:马玉栋;魏开斌;梁久金;王阳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患者,男,54岁,左窝囊肿术后复发1年,于某镇医院再次手术,术中出血不止,上止血带急诊转来我院.检查、处理,血压平稳后行急诊手术.
作者:范永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应用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的可行性.方法:36例脊柱侧凸患者在行后路器械矫形融合术中采用了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20例患者术前接受了预存自体输血,其中4例患者又应用了术中自体血回输.结果:平均抽血量为627ml(425~834ml),血液稀释后红细胞压积达29.8%.20例平均预存血量为650ml.术中术后平均总失血量1 850ml,平均异体血输入量750ml.4例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均未输异体血而安全度过手术期.所有患者在血液稀释采血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下降,术后1周基本恢复正常,未发现应用血液稀释法采血的相关并发症.结论: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能有效减少异体血的输入量,且安全有效、节约花费;联合应用多种自体输血方法可大大减少甚至无需异体血输入.
作者:鲁凯伍;李明;侯铁胜;李云峰;李少华;石志才;邓小明;朱科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豚鼠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早期病变机制中的作用.方法:Hartley雌性豚鼠30只,以出生后1、3、7月分3组,每组10只.观察豚鼠膝关节软骨降解情况,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各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3个月组豚鼠关节软骨即有严重降解,其血清IGF-I水平随年龄段的增长而升高,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3组豚鼠血清IGF-I与其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01).结论:IGF-I是关节软骨生长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IGF-I的代谢可能与原发性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蓝旭;刘雪梅;葛宝丰;许建中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比较3种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AO、Orion和SpineTech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椎体肿瘤84例,随访6~18月,观察各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和融合率及并发症.结果:3种钢板螺钉系统固定融合率无显著差别,SpineTech钢板螺钉锁定强度较弱,易出现植骨块塌陷.AO钢板与固定螺钉角度较难控制,技术要求较高.结论:AO和Orion颈椎前路钢板螺钉系统固定效果好,而后者更易操作.
作者:陈德玉;贾连顺;袁文;戴力扬;倪斌;肖建如;沈强;宋滇文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研制一种异种骨椎体间融合器,探讨替代TFC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方法:自1995年起采用以皮质骨为主包含松质骨的新鲜的牛长骨,经多次加工处理成为TFC相仿形状,用γ射线幅照、湿性密封保存,经力学测定、动物试验,临床应用10例.结果:动物实验6周后可见牛骨与兔骨小梁融合.力学测试:极限横向挤压力1 447N,完全可以承受颈椎的压应力.临床应用:10例完全无免疫排斥反应,60d即可见椎体与融合器相融合的X线表现.结论:异种骨椎体融合固定器是一种无免疫排斥反应的骨移植替代物,它含皮、松质骨两种成份,既有皮质坚硬的特征又有松质骨网架的特点,可获早期骨性融合;它与TFC相比具有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人体内不长期存有异物的优点.
作者:杨力军;祝天经;劳志刚;关权生;冯振华;洪曼杰 刊期: 200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