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豚鼠原发性骨性关节炎的血清IGF-I检测及意义

蓝旭;刘雪梅;葛宝丰;许建中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放射免疫测定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豚鼠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早期病变机制中的作用.方法:Hartley雌性豚鼠30只,以出生后1、3、7月分3组,每组10只.观察豚鼠膝关节软骨降解情况,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各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3个月组豚鼠关节软骨即有严重降解,其血清IGF-I水平随年龄段的增长而升高,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3组豚鼠血清IGF-I与其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01).结论:IGF-I是关节软骨生长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IGF-I的代谢可能与原发性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有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7例腕管综合征再次手术分析

    1988年以来我院收治27例腕管综合征的患者.其中7例术后效果不佳给予再次手术.为提高疗效特提出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于涛;岳红伟;王桂新;田光磊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肩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报道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是一种相对少见疾病,发生在肩关节则更为罕见,极易引起误诊.

    作者:邹成;吴柏年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妊娠期腕管综合征

    妊娠期腕管综合征易被误诊或漏诊.本文总结了12例(19腕)妊娠期腕管综合征.多发生在妊娠晚期,临床表现以正中神经受损为主.采用镇静、神经营养、局部制动、腕管内封闭和低盐、利尿等保守治疗多数能够缓解,少数需要手术治疗.

    作者:张宏志;徐莉洁;李继萍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牵引下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

    目的:介绍牵引下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采用胸髋牵引,C型臂X线机监视下行经皮腰椎间盘摘除,边牵引,边切吸,持续牵引10~15min后,逐渐放松,可2次牵引切吸.牵引重量为30~50kg.结果:本组36例,髓核摘除量均值为(2.73±0.67)g,1年以上随诊28例,优良率达96.4%.另外,我们曾在尸体腰椎上牵引穿刺,实验发现,穿刺针不易损伤神经根.结论:我们认为牵引下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安全、可靠,简单易行,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钟远声;孙诚信;韩涛;杨柏;张雪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骨科领域中三维CT应用的进展

    三维CT(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3DCT)由Herman等于1977年首先提出,1980年应用于临床,并逐渐受到重视,骨科领域中主要应用于了解X线平片不易显示的骨关节骨折移位情况,近几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3DCT在骨科中有了更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对3DCT应用新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华英汇;顾湘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以Ⅱ型胶原为基质长期传代培养软骨细胞

    目的:建立以Ⅱ型胶原为基质的软骨细胞培养系统.方法:分离兔关节软骨细胞,于Ⅱ型胶原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通过光镜和电镜检查、S-100蛋白及尿酸检测,分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软骨细胞接种48h贴壁,传代细胞8h贴壁.连续培养至23代,存活时间达5个月.前6代细胞增殖快,呈圆形或多角形,可见异染物沉积,多数细胞有S-100蛋白表达.6代以后的细胞呈现反分化现象,增殖速度下降,异染物合成减少,S-100蛋白的表达逐渐丧失.结论:以Ⅱ型胶原为基质培养软骨细胞是较理想的培养系统.

    作者:李斯明;唐毅;沈雁;钟灿灿;叶春婷;邹海燕;彭燕豪;杨小红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进展

    成人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发病率较高,其理想的治疗应在早期阶段,尤其在X线发现之前,如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可防止股骨头塌陷,保存关节功能.AVN的治疗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非手术治疗、姑息性手术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

    作者:林斌;王岩;郭志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绝经后妇女脊柱骨质疏松的MRI诊断

    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是十分常见的.有人曾统计45岁以上女性,29%有骨质疏松,70岁以上则更多,可达70%左右,故有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1].以往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并结合临床化验和组织学检查确诊[1].笔者对57例绝经后妇女脊柱骨质疏松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目的在为本病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朱峰;王化利;孙景春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介绍一种新的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物--异种骨椎体融合固定器

    目的:研制一种异种骨椎体间融合器,探讨替代TFC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方法:自1995年起采用以皮质骨为主包含松质骨的新鲜的牛长骨,经多次加工处理成为TFC相仿形状,用γ射线幅照、湿性密封保存,经力学测定、动物试验,临床应用10例.结果:动物实验6周后可见牛骨与兔骨小梁融合.力学测试:极限横向挤压力1 447N,完全可以承受颈椎的压应力.临床应用:10例完全无免疫排斥反应,60d即可见椎体与融合器相融合的X线表现.结论:异种骨椎体融合固定器是一种无免疫排斥反应的骨移植替代物,它含皮、松质骨两种成份,既有皮质坚硬的特征又有松质骨网架的特点,可获早期骨性融合;它与TFC相比具有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人体内不长期存有异物的优点.

    作者:杨力军;祝天经;劳志刚;关权生;冯振华;洪曼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豚鼠原发性骨性关节炎的血清IGF-I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豚鼠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早期病变机制中的作用.方法:Hartley雌性豚鼠30只,以出生后1、3、7月分3组,每组10只.观察豚鼠膝关节软骨降解情况,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各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3个月组豚鼠关节软骨即有严重降解,其血清IGF-I水平随年龄段的增长而升高,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3组豚鼠血清IGF-I与其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01).结论:IGF-I是关节软骨生长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IGF-I的代谢可能与原发性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蓝旭;刘雪梅;葛宝丰;许建中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经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目的:总结分析68例经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探讨其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材料方法:对68例有下腰痛症状的滑脱患者经前路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36~64岁,平均45.3岁.按Meyerding分类法,Ⅰ度29例,Ⅱ度39例;滑脱部位L4~5 52例,L5~S1 16例.左下腹斜切口腹膜外进入,切除融合间隙之椎间盘,切除椎体软骨板,髂骨取骨植入椎间隙融合.结果:经1年以上随访66例植骨融合(融合率97%),52例原下腰痛症状消失,行走自如,复原工作或家务劳作;12例腰痛消失,但阴雨天或劳累后仍有酸胀不适;2例仍有下腰酸痛,但较术前明显改善;2例植骨块松动,症状无改善.优良率94%.结论:经前路椎间融合,植骨充分,融合率高,在排除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马尾神经根受压的情况下,遇L4~5滑脱者应推崇经前路椎间融合.

    作者:陈守来;陈浩;陈明江;周德信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扩创Ⅰ期植骨治疗感染性胫骨骨不愈合

    1990~1998年,对14例感染性胫骨骨不愈合患者,采取扩创Ⅰ期植骨开放伤口或灌注的方法,使感染得到控制,伤口闭合,终达骨愈合.

    作者:刘建德;张秀丽;宋进发;于会芳;任春青;刘翠荣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不同的组织移植到宿主脊髓组织病理学观察

    目的:研究胚胎脊髓,肋间神经,大网膜,椎旁肌移植到宿主脊髓后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方法:应用脊髓半切洞模型,移植后1,2,4,12周,进行HE、Nissl、嗜银染色和电镜检查,观察移植物存活、分化及其与宿主之间的关系.结果:胚胎脊髓移植到损伤的脊髓后,可在宿主脊髓内继续分化发育,与宿主脊髓形成部分纤维连接;肋间神经移植后,可能通过存活的雪旺氏细胞与宿主脊髓建立一定的结构联系;带蒂的大网膜移植后,可与宿主脊髓形成血管连接;带蒂的椎旁肌移植终形成瘢痕组织.结论:胚胎脊髓组织能较好地修复损伤的脊髓.

    作者:张强;廖维宏;王正国;伍亚民;李应玉;陈恒胜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

    目的:从解剖和临床两方面探讨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7具成人固定尸体中C1~C8颈神经后支进行解剖学研究.对24例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1)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发出后,穿过由项部肌群附着于颈椎关节突关节囊的交叉纤维、上下关节突关节和内侧椎板组成的骨纤维管,然后发出关节突关节支、肌支、皮支和交通支,穿行于颈后肌群及其腱性纤维组织间.(2)临床发现保守治疗近期虽有一定疗效,但不理想.结果: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病因是以颈后肌群为主的腱性交叉纤维压迫颈神经后支所致.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颈神经后支松解术,有可能是解除颈神经后支卡压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金武;陈德松;方有生;顾玉东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一种新的治疗小儿痉挛性马蹄内翻足手术方法探讨

    目的:观察胫骨后肌与腓骨长肌腱转位治疗小儿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先行跟腱滑动延长或腓肠肌腱膜倒‘v'形切开,然后行胫骨后肌腱及腓骨长肌腱分别对半剖开,并将前者外侧半与后者内侧半在足背前外方皮下编织缝合.结果:20例经平均14个月随访,患儿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及步态均得到较满意改善,其中优良率达89%.结论:胫骨后肌与腓骨长肌对半缝合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小儿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手术方法.

    作者:查振刚;赵明杰;董忻;王德就;张松生;林永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在脊柱侧凸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应用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的可行性.方法:36例脊柱侧凸患者在行后路器械矫形融合术中采用了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20例患者术前接受了预存自体输血,其中4例患者又应用了术中自体血回输.结果:平均抽血量为627ml(425~834ml),血液稀释后红细胞压积达29.8%.20例平均预存血量为650ml.术中术后平均总失血量1 850ml,平均异体血输入量750ml.4例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均未输异体血而安全度过手术期.所有患者在血液稀释采血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下降,术后1周基本恢复正常,未发现应用血液稀释法采血的相关并发症.结论: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能有效减少异体血的输入量,且安全有效、节约花费;联合应用多种自体输血方法可大大减少甚至无需异体血输入.

    作者:鲁凯伍;李明;侯铁胜;李云峰;李少华;石志才;邓小明;朱科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跟腱损伤误诊5例报告

    本组均为闭合性损伤,男4例,女1例,年龄17~50岁,平均33岁.运动性损伤4例,均为单侧,其中完全性断裂3例,不完全性断裂1例.病理性损伤1例,为双侧,其右侧为完全断裂,左侧为不全断裂.

    作者:刘小云;李义贵;易元成;顾洁夫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顽固性跟痛症的分型手术治疗

    目的:介绍顽固性跟痛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52例保守治疗无效的跟痛症患者依分型不同而行不同的手术方法,跖筋膜型行切断松解,骨内压型行钻孔减压,神经卡压型行神经分支切断术.结果:手术治疗52例,总有效率73.77%.结论:对顽固性跟痛症,保守治疗无效,应需明确诊断、分型,及时行手术治疗.

    作者:潘亚林;左立新;吴秀全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年主要刊文综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以下简称本刊)1999年共发表论文662篇,重点刊出了脊柱四肢骨疾病、骨创伤、骨肿瘤、先后天性肢体畸形矫治及骨科领域基础研究等方面的论文,基本反映了我国矫形外科诊治和基础研究的现状与水平.

    作者:郭秀婷;赵汉平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一次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间盘突出

    目的:探讨经一次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间盘突出.方法:1993年1月~1998年12月手术治疗29例.首先行颈后路颈椎管成型,椎管扩大,然后手术行颈间盘定位,同时切除颈间盘.结果:术后平均随诊20个月,优良率86%.结论:一次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间盘突出,两个病变同时解决,避免二次手术之苦.本文评述手术方法.

    作者:姜长明;黄敏;蔡荣铭;姜滨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