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科领域中三维CT应用的进展

华英汇;顾湘杰

关键词:骨科领域, 三维, computed tomography, 应用新进展, 骨折移位, 骨关节, 显示, 平片, 临床, 技术
摘要:三维CT(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3DCT)由Herman等于1977年首先提出,1980年应用于临床,并逐渐受到重视,骨科领域中主要应用于了解X线平片不易显示的骨关节骨折移位情况,近几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3DCT在骨科中有了更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对3DCT应用新进展作一介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进展

    成人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发病率较高,其理想的治疗应在早期阶段,尤其在X线发现之前,如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可防止股骨头塌陷,保存关节功能.AVN的治疗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非手术治疗、姑息性手术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

    作者:林斌;王岩;郭志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以Ⅱ型胶原为基质长期传代培养软骨细胞

    目的:建立以Ⅱ型胶原为基质的软骨细胞培养系统.方法:分离兔关节软骨细胞,于Ⅱ型胶原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通过光镜和电镜检查、S-100蛋白及尿酸检测,分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软骨细胞接种48h贴壁,传代细胞8h贴壁.连续培养至23代,存活时间达5个月.前6代细胞增殖快,呈圆形或多角形,可见异染物沉积,多数细胞有S-100蛋白表达.6代以后的细胞呈现反分化现象,增殖速度下降,异染物合成减少,S-100蛋白的表达逐渐丧失.结论:以Ⅱ型胶原为基质培养软骨细胞是较理想的培养系统.

    作者:李斯明;唐毅;沈雁;钟灿灿;叶春婷;邹海燕;彭燕豪;杨小红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膝内外翻畸形的X线分析及临床应用

    膝内、外翻畸形是下肢骨关节常见畸形之一,它常见于佝偻病,骨发育障碍,膝关节退行性骨病,小儿麻痹后遗症,外伤等.畸形明显者,临床需要截骨治疗,截骨前准确测量膝关节畸形角度、范围、部位、程度,以确定截骨的部位和方法.膝内、外翻畸形的X线研究既往报告很少,作者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40例64侧膝内、外翻病例,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观察X线表现,提出X线分型,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陈艳霞;秦泗河;杨本涛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顽固性跟痛症的分型手术治疗

    目的:介绍顽固性跟痛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52例保守治疗无效的跟痛症患者依分型不同而行不同的手术方法,跖筋膜型行切断松解,骨内压型行钻孔减压,神经卡压型行神经分支切断术.结果:手术治疗52例,总有效率73.77%.结论:对顽固性跟痛症,保守治疗无效,应需明确诊断、分型,及时行手术治疗.

    作者:潘亚林;左立新;吴秀全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胸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与总结胸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23例通过症状、体征及MRI诊断的胸椎管狭窄病人经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后进行疗效随访与评估.结果:23例共随访到19例,其中1例3个节段,进行了3次手术.随访时间1~9年,其中优28.6%(6例),良33.3%(7例),中19.0%(4例),差19.0%(4例),优良率为61.9%.结论:在术中SEP或MEP肌电监护下进行后路胸椎管减压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的较好手段.

    作者:夏军;吴小峰;顾湘杰;马昕;夏新雷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肩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报道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是一种相对少见疾病,发生在肩关节则更为罕见,极易引起误诊.

    作者:邹成;吴柏年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生化成分的分析

    目的:探讨在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退变中生化成分的变化.方法:通过正常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脊髓型颈椎病3组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生化成分测量 ,主要测定水分、胶原蛋白及蛋白多糖的含量.结果: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与正常人椎间盘内生化成分无明显变化(p>0.05),而在脊髓型颈椎病人的退变间盘中的生化成分较正常人有明显变化(p<0.05),主要表现为前者退变间盘中水分及蛋白多糖含量明显减少,而胶原蛋白明显增加,但Ⅰ/Ⅱ型胶原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为退变的较早期阶段为可逆期,脊髓型颈椎病为退变晚期阶段,为不可逆期;颈腰间盘退变不完全相同.

    作者:谭炳毅;张佐伦;袁泽农;于锡欣;王大川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骨科领域中三维CT应用的进展

    三维CT(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3DCT)由Herman等于1977年首先提出,1980年应用于临床,并逐渐受到重视,骨科领域中主要应用于了解X线平片不易显示的骨关节骨折移位情况,近几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3DCT在骨科中有了更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对3DCT应用新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华英汇;顾湘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四肢关节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骨侵袭性

    目的:探讨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对周围骨质侵袭的机理、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7例四肢骨关节内的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经手术病理确诊.发生在膝关节3例、髋关节3例、踝关节1例.X线片见发生在膝关节为侵入性骨质破坏,发生在髋、踝关节多为关节面的腐蚀性破坏.结果:7例均行关节内病变的滑膜组织切除术,并对受累的骨质进行刮除.随访1月~10年,无局部复发.结论: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侵及骨质较少见,临床表现及X线片更无典型特征,术前确诊率不高.治疗以滑膜彻底切除为主,对与骨质粘连明显的病例,可行关节成形术或关节置换术.

    作者:甄平;刘兴炎;文益民;李旭升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单椎棘横突钢丝盘绕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目的:探讨单椎棘横突钢丝盘绕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对29例Ⅰ度、Ⅱ度腰椎滑脱病人,采用单椎体棘横突钢丝盘绕提拉或升高腰桥使滑脱椎体复位,并在钢丝下行椎板、横突间及峡部裂隙内植骨固定.结果:随诊6~18个月,拍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植骨全部愈合,腰部功能恢复快,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效果.

    作者:马玉栋;魏开斌;梁久金;王阳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7例腕管综合征再次手术分析

    1988年以来我院收治27例腕管综合征的患者.其中7例术后效果不佳给予再次手术.为提高疗效特提出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于涛;岳红伟;王桂新;田光磊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髌骨内静脉造影及钻孔减压在髌股关节病中的诊断与治疗价值

    目的:介绍了髌股内静脉造影及髌骨钻孔减压的方法及其在辅助诊断与治疗髌股关节病中的意义.方法:髌骨穿刺注入60%泛影葡胺4ml后,不同时间拍片观察造影剂排空情况.结果:临床诊断为髌股关节病病人,造影剂排空时间长者达19h,短者达36min,平均3.9h.髌骨钻孔减压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2年8个月,休息痛组优良率为83.4%;活动痛组优良率为51.8%.结论:髌骨内静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髌股关节病,该方法简单,可选择性使用.髌骨钻孔减压是一种治疗髌股关节病的简单有效方法.

    作者:罗建平;郑稼;田书建;赵炬才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绝经后妇女脊柱骨质疏松的MRI诊断

    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是十分常见的.有人曾统计45岁以上女性,29%有骨质疏松,70岁以上则更多,可达70%左右,故有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1].以往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并结合临床化验和组织学检查确诊[1].笔者对57例绝经后妇女脊柱骨质疏松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目的在为本病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朱峰;王化利;孙景春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多节段开窗术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症

    目的:尝试在局麻下行多节段开窗术治疗严重而广泛的腰椎管狭窄症.方法:本组1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8.17岁.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有间歇性跛行病史,跛行距离30~200m.本组平均手术做2.4个间隙,开窗3.5个.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7d内下床活动.随访结果显示:除1例术后症状未缓解而再次行椎管扩大减压术外,其余患者术前间歇性跛行症状明显缓解.结论:我们认为该手术具有即缓解症状又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特点,但应严格掌握该手术的适应证.

    作者:于红;侯树勋;吴闻文;商卫林;姚长海;史亚民;李利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经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目的:总结分析68例经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探讨其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材料方法:对68例有下腰痛症状的滑脱患者经前路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36~64岁,平均45.3岁.按Meyerding分类法,Ⅰ度29例,Ⅱ度39例;滑脱部位L4~5 52例,L5~S1 16例.左下腹斜切口腹膜外进入,切除融合间隙之椎间盘,切除椎体软骨板,髂骨取骨植入椎间隙融合.结果:经1年以上随访66例植骨融合(融合率97%),52例原下腰痛症状消失,行走自如,复原工作或家务劳作;12例腰痛消失,但阴雨天或劳累后仍有酸胀不适;2例仍有下腰酸痛,但较术前明显改善;2例植骨块松动,症状无改善.优良率94%.结论:经前路椎间融合,植骨充分,融合率高,在排除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马尾神经根受压的情况下,遇L4~5滑脱者应推崇经前路椎间融合.

    作者:陈守来;陈浩;陈明江;周德信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骨关节炎治疗的现状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引起疼痛流行甚广的一种关节病,据我国初步调查[1]OA发生率为3%,即3 600万病人,与美国发生率基本一样,但在美国65岁以上有放射学证据的OA病人高达70%[2].我国正步入世界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因而老年OA的发生率在继续上升.

    作者:褚大由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腰椎管狭窄治疗进展

    腰椎管狭窄是脊柱退行性疾患中的常见病,随着年龄增长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发病率明显增多.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国外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多节段腰椎融合术的应用价值

    目的:比较3节段以下和3节段以上腰椎融合术病人的融合率及临床疗效,以确定多节段腰椎融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两组因退行性腰椎病变而接受融合术的病人(第1组为3节段以下;第2组为3节段及3节段以上),通过动力X线侧位片、病历复习、病人回访及信访评价融合率和临床疗效.结果:第1组及第2组的融合率分别是96%和78%,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是89%和63%.而第2组病人中50岁以下年龄组的融合率是87%,临床疗效优良率是87%.结论:3节段及3节段以上腰椎融合术融合率低且临床疗效不佳.术前全面仔细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融合节段的正确和慎重选择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多节段融合术尤其在高龄病人应持慎重态度.

    作者:海涌;邹德威;马华松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一次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间盘突出

    目的:探讨经一次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间盘突出.方法:1993年1月~1998年12月手术治疗29例.首先行颈后路颈椎管成型,椎管扩大,然后手术行颈间盘定位,同时切除颈间盘.结果:术后平均随诊20个月,优良率86%.结论:一次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间盘突出,两个病变同时解决,避免二次手术之苦.本文评述手术方法.

    作者:姜长明;黄敏;蔡荣铭;姜滨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豚鼠原发性骨性关节炎的血清IGF-I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豚鼠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早期病变机制中的作用.方法:Hartley雌性豚鼠30只,以出生后1、3、7月分3组,每组10只.观察豚鼠膝关节软骨降解情况,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各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3个月组豚鼠关节软骨即有严重降解,其血清IGF-I水平随年龄段的增长而升高,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3组豚鼠血清IGF-I与其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01).结论:IGF-I是关节软骨生长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IGF-I的代谢可能与原发性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蓝旭;刘雪梅;葛宝丰;许建中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