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神经根肥大致侧隐窝相对狭窄手术治疗6例报告

胡金城;胡汉敏;李纯志

关键词:腰神经根肥大, 侧隐窝狭窄, 手术
摘要:目的:总结腰神经根肥大致侧隐窝相对狭窄的临床表现,放射学特点及治疗.方法:采用扩大开窗侧隐窝减压术.结果:本组术后跛行、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均立即消失,平均随访1年6个月,疗效满意.结论:重视腰突症手术中突出物不能解释症状、体征而神经根增粗时要考虑神经根肥大的可能,需作侧隐窝充分减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病例讨论[续]

    上期连载文章刊登于本刊2000年第7卷第6期618页讨论王丹 (湖州市第一医院骨科):患者病史1年有余,临床表现以右膝肿痛为主,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活动轻度受限.膝周围弥漫性肿胀,皮下深部包块边界不清,质地中等,有弹性,不活动,轻压痛.

    作者:王丹;毛宾尧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误诊及预防

    成人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ed ANF)近几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特别是非创伤性ANF因早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致使误诊、漏诊率相当高.笔者调查49例ANF患者,有24例曾误诊,误诊率在50%左右,一旦确诊已属中晚期.为此,作者根据本组病例及误诊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供同道讨论.

    作者:朱守生;侯立志;刘中国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胸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与总结胸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23例通过症状、体征及MRI诊断的胸椎管狭窄病人经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后进行疗效随访与评估.结果:23例共随访到19例,其中1例3个节段,进行了3次手术.随访时间1~9年,其中优28.6%(6例),良33.3%(7例),中19.0%(4例),差19.0%(4例),优良率为61.9%.结论:在术中SEP或MEP肌电监护下进行后路胸椎管减压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的较好手段.

    作者:夏军;吴小峰;顾湘杰;马昕;夏新雷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寰枢椎脱位与不稳的外科治疗进展

    寰枢椎脱位与不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危害性或潜在危害性大,外科治疗较为复杂和棘手.近些年来,随着对颅颈交界区生物力学认识的深入和一些新的内固定器材的出现与应用,治疗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和完善,疗效逐步提高.本文就寰枢椎脱位与不稳的外科治疗原则、治疗指征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作一文献综述.

    作者:曹正霖;刘景发;钟世镇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的对比研究

    目的:讨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2例16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片、CT扫描、及ECT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X线片、CT及ECT检查的敏感度分别为18.8%、43.8%及87.5%,X线、CT及ECT检查的准确性分别为45.8%、68.5%及91.7%.结论:ECT是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满意方法.

    作者:杜明奎;杨传铎;邢更彦;吴树辉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以Ⅱ型胶原为基质长期传代培养软骨细胞

    目的:建立以Ⅱ型胶原为基质的软骨细胞培养系统.方法:分离兔关节软骨细胞,于Ⅱ型胶原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通过光镜和电镜检查、S-100蛋白及尿酸检测,分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软骨细胞接种48h贴壁,传代细胞8h贴壁.连续培养至23代,存活时间达5个月.前6代细胞增殖快,呈圆形或多角形,可见异染物沉积,多数细胞有S-100蛋白表达.6代以后的细胞呈现反分化现象,增殖速度下降,异染物合成减少,S-100蛋白的表达逐渐丧失.结论:以Ⅱ型胶原为基质培养软骨细胞是较理想的培养系统.

    作者:李斯明;唐毅;沈雁;钟灿灿;叶春婷;邹海燕;彭燕豪;杨小红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不同的组织移植到宿主脊髓组织病理学观察

    目的:研究胚胎脊髓,肋间神经,大网膜,椎旁肌移植到宿主脊髓后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方法:应用脊髓半切洞模型,移植后1,2,4,12周,进行HE、Nissl、嗜银染色和电镜检查,观察移植物存活、分化及其与宿主之间的关系.结果:胚胎脊髓移植到损伤的脊髓后,可在宿主脊髓内继续分化发育,与宿主脊髓形成部分纤维连接;肋间神经移植后,可能通过存活的雪旺氏细胞与宿主脊髓建立一定的结构联系;带蒂的大网膜移植后,可与宿主脊髓形成血管连接;带蒂的椎旁肌移植终形成瘢痕组织.结论:胚胎脊髓组织能较好地修复损伤的脊髓.

    作者:张强;廖维宏;王正国;伍亚民;李应玉;陈恒胜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扩创Ⅰ期植骨治疗感染性胫骨骨不愈合

    1990~1998年,对14例感染性胫骨骨不愈合患者,采取扩创Ⅰ期植骨开放伤口或灌注的方法,使感染得到控制,伤口闭合,终达骨愈合.

    作者:刘建德;张秀丽;宋进发;于会芳;任春青;刘翠荣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肩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报道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是一种相对少见疾病,发生在肩关节则更为罕见,极易引起误诊.

    作者:邹成;吴柏年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单椎棘横突钢丝盘绕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目的:探讨单椎棘横突钢丝盘绕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对29例Ⅰ度、Ⅱ度腰椎滑脱病人,采用单椎体棘横突钢丝盘绕提拉或升高腰桥使滑脱椎体复位,并在钢丝下行椎板、横突间及峡部裂隙内植骨固定.结果:随诊6~18个月,拍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植骨全部愈合,腰部功能恢复快,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效果.

    作者:马玉栋;魏开斌;梁久金;王阳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三种颈椎前路带锁钢板临床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3种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AO、Orion和SpineTech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椎体肿瘤84例,随访6~18月,观察各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和融合率及并发症.结果:3种钢板螺钉系统固定融合率无显著差别,SpineTech钢板螺钉锁定强度较弱,易出现植骨块塌陷.AO钢板与固定螺钉角度较难控制,技术要求较高.结论:AO和Orion颈椎前路钢板螺钉系统固定效果好,而后者更易操作.

    作者:陈德玉;贾连顺;袁文;戴力扬;倪斌;肖建如;沈强;宋滇文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一种新的治疗小儿痉挛性马蹄内翻足手术方法探讨

    目的:观察胫骨后肌与腓骨长肌腱转位治疗小儿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先行跟腱滑动延长或腓肠肌腱膜倒‘v'形切开,然后行胫骨后肌腱及腓骨长肌腱分别对半剖开,并将前者外侧半与后者内侧半在足背前外方皮下编织缝合.结果:20例经平均14个月随访,患儿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及步态均得到较满意改善,其中优良率达89%.结论:胫骨后肌与腓骨长肌对半缝合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小儿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手术方法.

    作者:查振刚;赵明杰;董忻;王德就;张松生;林永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生化成分的分析

    目的:探讨在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退变中生化成分的变化.方法:通过正常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脊髓型颈椎病3组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生化成分测量 ,主要测定水分、胶原蛋白及蛋白多糖的含量.结果: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与正常人椎间盘内生化成分无明显变化(p>0.05),而在脊髓型颈椎病人的退变间盘中的生化成分较正常人有明显变化(p<0.05),主要表现为前者退变间盘中水分及蛋白多糖含量明显减少,而胶原蛋白明显增加,但Ⅰ/Ⅱ型胶原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为退变的较早期阶段为可逆期,脊髓型颈椎病为退变晚期阶段,为不可逆期;颈腰间盘退变不完全相同.

    作者:谭炳毅;张佐伦;袁泽农;于锡欣;王大川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跟腱损伤误诊5例报告

    本组均为闭合性损伤,男4例,女1例,年龄17~50岁,平均33岁.运动性损伤4例,均为单侧,其中完全性断裂3例,不完全性断裂1例.病理性损伤1例,为双侧,其右侧为完全断裂,左侧为不全断裂.

    作者:刘小云;李义贵;易元成;顾洁夫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在脊柱侧凸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应用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的可行性.方法:36例脊柱侧凸患者在行后路器械矫形融合术中采用了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20例患者术前接受了预存自体输血,其中4例患者又应用了术中自体血回输.结果:平均抽血量为627ml(425~834ml),血液稀释后红细胞压积达29.8%.20例平均预存血量为650ml.术中术后平均总失血量1 850ml,平均异体血输入量750ml.4例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均未输异体血而安全度过手术期.所有患者在血液稀释采血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下降,术后1周基本恢复正常,未发现应用血液稀释法采血的相关并发症.结论: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能有效减少异体血的输入量,且安全有效、节约花费;联合应用多种自体输血方法可大大减少甚至无需异体血输入.

    作者:鲁凯伍;李明;侯铁胜;李云峰;李少华;石志才;邓小明;朱科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本文报告了采取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及植骨融合术对36例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作者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前后路手术的选择、植骨融合对颈椎手术后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的影响作了分析讨论.作者认为手术的效果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而与病程长短、手术方法及植骨是否成功有关.

    作者:朱杰诚;镇万新;林博文;黎伟凡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肌性斜颈病因及病理的历史与现状

    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头部向患侧偏斜,并随患者年龄增长而逐渐引起面部及头颅畸形的一种常见病.该病以儿童为主,在婴幼儿发病率为0.4%~1.3%[1,2].若早期得不到合理治疗,随年龄增长畸形将逐渐加重,将对病人心理、工作、婚姻带来很大的影响.对该病虽已有几百年的认识,但目前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无定论,各家说法不一.McDaniel[3]报道引起斜颈的病因达40余种,Kiwak[4]报道有80余种.故对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仍需进一步探讨,为临床诊断治疗该病提供确切的理论依据.

    作者:高宏;王海强;黄耀添;赵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1例报告

    患者女,10岁,学生.因发现左下肢无力并跛行4月,于1998年8月18日住院.入院前4个月患者父母发现患儿左下肢无力,变细,跛行,步态不稳,并伴有骶尾部疼痛.伴有遗尿,尿频,尿急,憋尿稍久则尿液流出.当时未重视,因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隧于半月前在外院CT检查,提示骶管内肿瘤,转来我院住院治疗.

    作者:张元平;王乾兴;叶根茂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顽固性跟痛症的分型手术治疗

    目的:介绍顽固性跟痛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52例保守治疗无效的跟痛症患者依分型不同而行不同的手术方法,跖筋膜型行切断松解,骨内压型行钻孔减压,神经卡压型行神经分支切断术.结果:手术治疗52例,总有效率73.77%.结论:对顽固性跟痛症,保守治疗无效,应需明确诊断、分型,及时行手术治疗.

    作者:潘亚林;左立新;吴秀全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具有不同表面结构的颈椎融椎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两种具有不同表面构造的颈椎融椎器的初始稳定性及拔出力量.方法:根据BMD和不同节段将23个颈椎运动节段(C4/5或C6/7)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具有不同表面构造的颈椎融椎器固定(SynCage-C Curved 和SynCage-C Wedged),测试完整模型和固定状态下椎体在前曲/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6种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后进行拔出试验.结果:SynCage-C Curved和SynCage-C Wedged均能增加颈椎的初始稳定性,但在效率上无显著性差异.SynCage-C Curved的拔出力量显著大于SynCage-C Wedged.结论:SynCage-C Curved和SynCage-C Wedged增加颈椎的初始稳定性的性能与其表面结构无直接的关系.与椎体终板吻合较好的表面结构可产生较大的拔出阻力.

    作者:杨凯;王仁成;王信胜;燕好军;王俊勤;董军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