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虫草素辅助治疗Ⅱ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智森;赵献超;宋立伟;高飞;赵正平;王凯梅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免疫力, 虫草素制剂, 辅助治疗
摘要:目的 研究虫草素辅助治疗Ⅱ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Ⅱ型糖尿病肾病患106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添加虫草素制剂观察组(治疗组)和常规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3 例.常规观察组采用临床常规降糖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虫草素制剂进行治疗.疗程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炎症因子及血压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UAER、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愈率为32.08%,有效率为94.34%;对照组治愈率为7.55%,有效率为73.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虫草素辅助治疗Ⅱ型糖尿病肾病可明显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Ⅱ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水平并改善炎症微环境,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存活率和治愈率,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压抑膜遮盖治疗大龄儿童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压抑膜遮盖治疗大龄儿童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大龄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压抑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遮盖治疗,压抑组给予压抑膜遮盖治疗,统计分析所有患儿治疗疗效、依从性、治疗前后视力情况.结果 压抑组治疗有效率、依从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抑组和常规组治疗后视力均优于治疗前,但压抑组治疗后视力及其变化值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常规遮盖比较,压抑膜遮盖治疗大龄儿童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依从性好,有利于提高患儿的治疗疗效.

    作者:王琦;顾莉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益气养阴清热方对糖尿病KKAy小鼠血清胰岛素及TNF-α、IL-6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清热方对糖尿病KKAy小鼠血清胰岛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影响.方法 5 周龄雄性SPF(Specificpathogen-free,SPF)级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2 g/kg)、益气养阴清热方高剂量组(2 g/kg)、益气养阴清热方中剂量组(1 g/kg)、益气养阴清热方低剂量组(0.5 g/kg),每组10只.取同周龄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10只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干预8周后,检测各组小鼠体重、血糖、血清胰岛素、TNF-α、IL-6水平,计算小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nsulin,HOMA-IR).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空腹及随机血糖、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升高(P<0.01 ).干预8 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养阴清热方高、中、低剂量组小鼠体重、胰岛素水平、HOMA-IR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 ).益气养阴清热方高、中剂量组能降低TNF-α水平,剂量呈依赖性(P<0.01 ),其中益气养阴清热方高剂量组效果优;益气养阴清热方高、中、低剂量组均能使IL-6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剂量呈依赖性.结论 益气养阴清热方能改善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降低空腹及随机血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实现.

    作者:蒋云霞;李双蕾;陈文辉;覃俏娜;陈薇宇;万亚宁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糖尿病足0 ~2级的患者6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注射液,疗程4周,以双下肢动脉B超分别对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和两组组间治疗后的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血流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双侧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治疗后比治疗前的血管内径均增加,峰值流速下降,血流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组双侧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在治疗后增加的差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丹红注射液在治疗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增加方面的疗效均优于银杏叶,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丽鸣;周晓莺;叶明;冯继明;赵蓓俊;齐慧娟;邵文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草花覆盆颗粒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草花覆盆颗粒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核因子κB(NF-κB)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设立空白组5 只、模型组15 只、西药组15 只,西药联合草花覆盆颗粒组15 只,喂养时间为14周,检测肾脏相关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24 h Pro)、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炎症化因子NF-кB、TGF-β1 表达,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草花覆盆颗粒干预DN大鼠后,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24 h Pro)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肾组织NF-κB和TGF-β1 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 ).结论 草花覆盆颗粒可通过抑制NF-κB和TGF-β1 的表达,减轻肾组织炎症反应及减少肾组织细胞外基质的含量,从而延缓肾组织纤维化.

    作者:陈磊;卫燕东;王钧;张丰跃;赵怡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黄尧洲教授论治丹毒经验

    丹毒,是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轻微损伤或潜在感染灶的细菌侵入皮肤和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导致.丹毒病位在表皮,与外界刺激,患者素体体质相关.血热内蕴,郁于肌肤,复感风热湿邪,内外合邪,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之间,不得外泄,蕴热为病,属于本虚标实之病.治疗不当,痰热瘀结,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黄尧洲教授运用大剂量苦寒药物联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法治疗丹毒,在遣方用药上以苦寒类药物为主,以求速效,避免出现病情演变.

    作者:杨彦洁;付中学;黄尧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文献质量评价与分析

    目的 对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gouty nephropathy,GN)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分析.方法 以中医药/中药(包括各剂型)治疗、痛风肾/痛风性肾病为检索词,检索了中国知网数据库.对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包括研究设计的方法学质量、诊断与纳入/排除标准、中医药/对照组干预措施、疗效评价标准及观察时间点、不良反应报告、中医药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31 文献,2408例患者,改良后的Jadad量表评分1 篇属高质量研究(4~7 分),余均属于低质量研究.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关于中医药治疗GN高质量临床研究报道较少,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尚未得到统一,随机、对照设置欠合理.结论 从目前的临床报道来看,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具有一定疗效,但文献质量尚不可观,仍需要进行进一步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素琴;邱联群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盐敏感性高血压的现代研究进展

    近年来对于盐敏感性高血压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与盐的摄入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文章从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进行阐述.其发病机制从肾的钠代谢障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内分泌机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皮功能损害和基因因素几方面进行阐述,治疗上从现代医学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进行了论述,另外,从控制钠盐的摄入量、补充身体钾、钙的含量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方面进行了预防的讨论,总体上从发病、治疗、预防三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盐敏感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婷婷;蒋希成;吴鑫宇;陆雪健;张树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养阴清热解毒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阴虚内热证患者Th1/Th2细胞失衡的影响

    目的 研究养阴清热解毒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阴虚内热证患者Th1、Th2细胞失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8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阴虚内热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40例,接受养阴清热解毒方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Th1 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表达,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系统性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IFN-γ、IL-4、IL-12、IL-10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FN-γ/IL-4、IL-12/IL-10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LEDA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养阴清热解毒方治疗阴虚内热证SLE效果显著,安全性高,能有效调节Th1/Th2细胞平衡,缓解临床症状.

    作者:陈汉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武维屏教授辨治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思路与方法

    变态反应性疾病又称过敏性疾病,在临床上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过敏性肠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了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日益增多.中医虽无此称谓,但对此类疾病的症状描述与治疗,古今中医文献多有记载.中医药的辨治疗效近年来越加得到中西医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与公认.对于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武维屏教授运用中医先进的哲学理念整体观、辨证观、预防观、恒动观防治变态反应性疾病疗效显著.武维屏教授常说临床上既要明确西医的诊断,更要有中医的临证思维(四诊八纲、气血脏腑经络辩证、分清标本缓急、据证立法选方择药)尊崇中医的先进哲学理念,以整体观、辨证观、预防观、恒动观指导临床实践.由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应当引起中医界的广泛关注,武维屏教授通过对该病整体观探究病因病机、辨证观确立治则治法、预防观重保健调护、恒动观重视天、人、病之动态化进行诊治思路的阐述,引领我们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更深入研究.

    作者:李宗芳;武维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电针肾俞、次髎穴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

    观察电针肾俞、次髎穴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为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治疗提供一种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患者受益大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40 例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肾俞穴、次髎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肾俞治疗,疗程均为4周(针灸1 次/d,每周休息1 d).比较治疗前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量表(OABSS)评分、24 h排尿次数、尿垫称重重量及膀胱过度活动症问卷简表(OAB-QSF)评分等.结果 治疗后,两组OABSS评分、24 h排尿次数、尿垫称重重量及膀胱过度活动症问卷简表(OAB -QSF)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电针肾俞、次髎穴治疗OAB疗效显著,治疗组明显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包瑞;尹洪娜;师帅;刘长燕;盛国滨;田杨杨;苏航;崔一之;刘再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治肺通耳合剂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听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治肺通耳合剂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通耳合剂,20 ml/次,3次/d;对照组口服仙璐贝滴剂,100滴/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1 个月,观察电测听和声阻抗指标.结果 治疗组电测听改善有效率90.17%,对照组电测听改善有效率8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声阻抗改善有效率83.59%,对照组声阻抗改善有效率7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肺通耳合剂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有优势,进一步验证脏窍合一的理论,为治疗该病的中药开发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王秉权;崔伟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透析前后经络特征及体质变化研究

    目的 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经络特征及体质从血液透析前到血液透析后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68例首次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中医经络检测仪及中医体质辨识方法,观察其透析前及透析后24周的经络特征及体质变化.结果 慢性肾衰患者透析前偏颇体质多见,其中阳虚质、瘀血质、气虚质三者多,透析后平和质有所增加,虚性体质增加,实证减少.患者透析前脾经、大肠经、小肠经、肝胆经以及膀胱经多为实证;心包经、肾经、三焦经虚证较多;肺经、心经、胃经虚实夹杂证明显.透析后肾经、肺经为虚损表现,膀胱经、肝经实证仍存在.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多为偏颇体质,透析能够清除湿邪瘀毒,能够改善患者体质,但不具有对虚损患者的补益作用,透析患者体质逐渐向虚证转化.经络检测的结果反映了体质变化情况,可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客观的量化指标.

    作者:张攀科;李增变;张国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PubMed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有关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按拟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原始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 Meta分析.运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并计算各指标的OR值和95%可信区间.结果 8篇文献纳入研究,共801 例患者.总有效率的OR值及95%CI是:9.58(5.47 ~1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参苓白术散加减在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疗效上较常规西药好,更能有效改善大便性状及减少大便次数.结论 Meta分析的结果提示参苓白术散加减在小儿迁延性腹泻治疗上比常规西药治疗更有优势,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普遍不高、样本量小及可能存在的偏倚等因素,尚需更多高质量及方法学规范化的随机对照研究验证.以期经过系统的荟萃分析为指导小儿迁延性腹泻的治疗提供更为可靠证据.

    作者:林国彬;黄又新;米宏图;林秋甘;李萍;朱锦善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81 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41 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星蒌承气汤化痰通腑,疗程1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入院距发病时间、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9,P=0.030).结论 星蒌承气汤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改善患者的炎症状态.

    作者:尹书会;牛焕敏;沈红军;罗树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振腹推拿对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的影响

    目的 研究振腹推拿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影响,基于前列腺素 F2α(PGF2α)、前列腺素 E2 (PGE2)及前列腺素F2α受体(PTGFR)水平探讨振腹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阴道涂片法筛选出动情周期规律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推拿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制备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阳性药物组予以塞来昔布30 mg/(kg·d)的剂量灌胃治疗;推拿组采取振腹推拿治疗,15 min/只,均连续10 d.治疗结束后观察大鼠扭体反应,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大鼠血清及子宫组织中PGF2α、PGE2含量及子宫内膜上PTGFR的表达水平;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大鼠的扭体潜伏时间延长,扭体次数减少(P<0.05 );血清及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均降低,PGE2含量均升高(P<0.05);子宫内膜上PTGFR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 振腹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及子宫组织中PGF2α、PGE2的水平,抑制PTGFR在子宫内膜上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沈潜;张巧娜;王康;魏槃;王薇;付国兵;朱跃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葛根素和丹参酮ⅡA组分配伍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P27 kip1蛋白的调控作用

    目的 探讨葛根素、丹参酮ⅡA组分配伍对糖尿病肾病大鼠p27kip1表达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葛根素低、高剂量组(50 mg/kg,200 mg/kg)、丹参酮ⅡA低、高剂量组(10 mg/kg,40 mg/kg)、葛根素+丹参酮ⅡA低、高剂量组(葛根素50 mg/kg+丹参酮ⅡA 10 mg/kg,葛根素200 mg/kg+丹参酮ⅡA 40 mg/kg),8 周末处死大鼠,测定血糖、24 h尿量及24 h尿蛋白,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p27kip1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葛根素+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大鼠血糖,减少尿量,减轻尿蛋白排泄,抑制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P27kip1蛋白表达(P<0.05,P<0.01),且优于其他各组.结论 葛根素和丹参酮ⅡA组分配伍具有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 p27kip1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朱海燕;吴贤波;谢毅强;王明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降糖通便丸治疗糖尿病性便秘63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降糖通便丸治疗糖尿病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63 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口服降糖通便丸(开封市中医院制剂室提供)治疗,对照组给予麻仁软胶囊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停药2 个月后随访,再了解两组排便情况.结果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治疗组降低血脂水平总体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6.78%,对照组总有效率90.6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糖通便丸治疗糖尿病性便秘临床疗效确切,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理化指标,提高患者生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凯锋;高言歌;庞国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路志正化浊通络畅气机方对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脂影响

    目的 观察化浊通络畅气机方对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脂影响.方法 将60例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伴有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路志正化浊通络畅气机方.观察两组连续治疗8 周后,血脂四项指标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erg初末次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路志正化浊通络畅气机方可以影响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伴有高脂血症血脂改变,能够降低血脂,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杨惠卿;房玲;侯震;刘晔;乔艳;陈欢;杨泳;梅琼;宋巍;路志正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国医大师经验方清胃颗粒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雷贝拉唑胶囊比较评价联合使用清胃颗粒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符合入组标准的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120例,随机进入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服用雷贝拉唑胶囊1 粒/次,2次/d,治疗组同时加用清胃颗粒1 袋/次,2次/d,共8周,治疗结束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在胃食管反流病症状频率表评价中总有效率为81.67%,中医症状、证候量表评价中总有效率为78.33%,对照组分别为58.33%、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吐酸、烧心、心下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疗效显著,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停药率两组分别为治疗组56.67%,对照组3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显示治疗组44.12%,对照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6.67%,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 )雷贝拉唑胶囊联合使用清胃颗粒可显著降低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分级量表等各项评分;(2)雷贝拉唑胶囊联合使用清胃颗粒,停药率及复发率有显著下降;(3)清胃颗粒与雷贝拉唑胶囊均为临床使用安全的药物.

    作者:刘巧丽;韩惠杰;周萍;陆瑛瑛;徐国缨;王松坡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六味安消联合西药治疗萎缩性慢性胃炎伴原发性胆汁反流的临床研究

    评价六味安消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原发性胆汁反流的疗效.方法 纳入78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原发性胆汁反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治疗组42 例,予以六味安消胶囊联合莫沙比利、铝碳酸镁治疗.对照组36例,予以莫沙比利、铝碳酸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严重程度、发作频率,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和胃黏膜病理变化.结果 六味安消胶囊联合莫沙比利、铝碳酸镁治疗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发作频率、胃镜下分级评分均显著减轻(P<0.05),对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活动性也有显著改善(P<0.05),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六味安消胶囊与莫沙比利、铝碳酸镁联用综合发挥了中西药的特长,是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原发性胆汁反流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磊;毕蓉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