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峰;徐厅梅;李晓彤;朱云杰;叶梅;徐洁;周慧
目的:探讨TGF-β对胎兔颅骨成骨样细胞体外成骨作用.方法:显微相差动态观察、细胞增殖计数、ALP活性测定及骨结节计数观察TGF-β体外成骨作用.结果:TGF-β对该细胞的增殖,低剂量有促进作用,高剂量有抑制作用.TGF-β(在3~7d)对ALP活性有促进作用,并呈一定的时效和量效关系.TGF-β低剂量对骨结节形成有促进作用,高剂量时为强有力的抑制作用,与剂量有相关关系.结论:TGF-β对胎兔颅骨成骨样细胞体外成骨表现为双相作用.
作者:唐康来;杨柳;吴梅英;许建中;卢卫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85~1998年收治120例孟氏骨折,其中鹰嘴部孟氏骨折36例经手术治疗,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国忠;莱浙军;韦敢;尤瑞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2000年海峡两岸矫形外科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6月5~9日在山东泰安召开,会议由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专业委员会、台湾高雄博正骨科医院联合主办.大会收到论文150余篇,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较高,部分论文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的200余名代表就近年来矫形外科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作了发言和交流,对以下问题作了重点讨论:
作者:赵汉平;骆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围手术期处理,为降低手术危险性、促进功能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1989~1999年收治50例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6.4%.术中,院内无死亡病人.按Frenkle标准优良率为86.95%.结论:急性颈髓损伤病人病情复杂.术前对病人并发症、并发病积极处理,严格掌握手术时机.
作者:张国亮;蔡启卿;于耀宇;郭宁国;强晓军;冯明录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用MRI诊断颈椎损伤,发现其不能反映出Hangman骨折.方法:对三年来116例颈椎损伤病例进行了X线平片和MRI对比分析、部分病例MRIC2区局部轴位薄层无间隔扫描.结果:116例颈椎损伤病例,X线平片全部明确诊断,MRI在检查12例Hangman骨折中,不能获得直接征象,占10.34%.结论:Hangman骨折的诊断确立与否,不能仅依赖MRI来完成.
作者:程显堂;王玉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的张力侧.方法:对用钢板螺钉固定于胫骨内侧面的胫骨骨折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17~63岁,左侧20例、右侧11例.车祸伤24例,跌伤7例.横形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21例.用普通钢板固定18例,加压钢板固定13例.切除小腿前内侧被胫骨骨端顶压而缺血失活的皮肤,并作减张缝合.结果:所有骨折固定术后骨折端紧密接触,未见骨折端张开.随访10个月~2年,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膝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小腿皮肤无坏死感染.结论:胫骨骨折的张力侧位于胫骨的前内侧,钢板螺钉应安放在胫骨的内侧面,并不会引起皮肤坏死,且具有生物力学和生物学的优势.
作者:张根福;赵钢生;鲍丰;冯晓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Ⅲ°Ⅳ°肱骨内上髁骨折早期诊断处理失误造成的肘关节屈曲僵直的治疗.方法:利用肘后内侧切口取除骨折块并松解肘关节.术后早期持续锻炼肘关节治疗7例患者.结果:随访8月~6年,肘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结论:本法治疗因Ⅲ°Ⅳ°肱骨内上髁骨折处理失误引起的肘关节僵直,长期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刘立峰;蔡锦方;孟庆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介绍颈椎弓根螺钉的应用方法和适应证,为临床提供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7例应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平均12个月,固定节段均达骨性愈合,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颈椎弓根内固定能达到固定坚固及有效的椎管减压,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一种良好颈椎内固定方法.
作者:吴战勇;孙先泽;孔建军;赵贵群;曹在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跟骨骨折复位器的有效性和适应证.方法:自1997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复位器治疗复杂跟骨骨折16例.结果:经12.5个月随访,优良率87.5%.结论:该复位器符合力学原理,对骨折复位确切,经皮穿针创伤小,治疗后不影响踝关节活动,使用方便;适用于舌状骨折及骨碎块较大的压缩性骨折中Bohler角明显减少者;跟骨轴位增宽者辅以双手掌对扣挤压复位.
作者:王汝武;衣英豪;冯承泉;刘汝玉;王相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测试作者研制的防旋加压髓内针(antirotated compressive intramedullary nail,ACIN)的生物力学性能及探讨其在股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4根成人股骨标本分成两组,制成中下1/3骨折模型,一组置入ACIN及梅花针,另一组置入双Ender钉,在SWD-10实验机上进行非破坏性的三点弯曲实验,在MTS实验机上进行破坏性的扭转实验.临床应用18例,包括股骨干中下段的横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结果:ACIN组的大扭距和弯曲刚度明显优于梅花针组和Ender钉组(P<0.01).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7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照Klemm功能恢复分级标准,总优良率100%.结论:(1)ACIN设计合理,其防止远侧骨折段旋转及抗弯曲的能力能够满足临床需要,可以用于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折.(2)手术操作简单,术中不需要X线机监视,便于推广.(3)ACIN有一定的加压作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作者:王巨;肖德明;谢伟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患者女性,73岁,家务.跌倒致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3h入院,患者做家务时向后跌倒,右臀着地,即出现右髋部疼痛,不能站立及行走.神志清楚,右髋拒按,活动障碍.X线片显示右股骨颈骨折(头下型).既往无咳嗽、咳痰病史,无肺结核、肝炎病史,无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史.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治疗19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就其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及并发症进行探讨.方法:1985~1988年,共收治此类损伤19例,将其分为4型,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1例,Ⅳ型9例,根据各类分型的不同创伤病理改变,对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经短1年,长14年随访,19例中,疗效优12例,良2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4%.结论:治疗效果的关键是对此类病的正确认识和处理,髋关节后侧切口是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术途径.并发症的出现与创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邵顺建;宋展昭;李春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从1997年4月~1999年8月用DHS内固定治疗2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类、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疗效进行评价,平均随访1年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完全随访,骨折愈合,无髋内翻、下肢外旋及短缩畸形,患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9.6%,疗效肯定.结论:DHS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区国集;陈友明;龙朝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由Levi-Montalcini R 在50年代初发现的第一个神经营养因子.NGF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生物效应,是维持和促进发生中的交感神经及来自神经嵴的感觉神经细胞的存活、分化和成熟以及执行功能.NGF在机体组织器官(包括脑)有广泛的分布,它在靶组织中的浓度与交感神经、感觉神经在靶区分支的密度和mRNA含量有关;而靶器官产生的NGF可诱使轴突朝特定靶器官方向生长.近年来随着对骨痂中肽能神经分布研究的深入,发现骨痂中有交感神经成份的神经肽Y(NPY)、小肠血管活性肽(VIP)和感觉神经成份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等肽能神经长入[1,2].这引起人们的思考,骨痂中是否有诱使轴突长入的NGF,其在骨折愈合中有何作用?
作者:姚建华;时述山;李亚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髌韧带断裂后膝关节的功能将受到很大影响,而对断裂的髌韧带尤其是陈旧性髌韧带断裂修复较困难,修复后拉力降低,对伸屈膝关节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作者:李祥明;段朝周;李其训;王铁丹;肖应庆;杨润杰;农国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介绍小切口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器治疗复杂胫腓骨骨折的方法并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方法:255例中89例复杂胫腓骨骨折,采用小切口有限内固定(螺钉、钢丝、克氏针或丝线)后加外固定器固定.术后早期酌情纵向加压,外固定器动力化锻炼.结果:术后随访12~84个月,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再移位数5例(5.88%).结论:小切口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器治疗复杂胫腓骨骨折可以避免伤口并发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的出现,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肖元洪;胡四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将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后植入软骨缺损,观察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抽取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后,将其与Ⅱ型胶原凝胶相结合,植入到兔膝关节实验性关节软骨缺损中,对照组的缺损分别置入与髓腔血混合的Ⅱ型胶原凝胶、单纯Ⅱ型胶原凝胶或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周取材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的缺损由透明样软骨样组织充填,术后12周,软骨及软骨下骨组织基本修复;在对照组缺损,软骨下骨在术后12周亦基本修复,但表层软骨主要由纤维组织修复.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来源丰富,采集方便,经体外培养增殖后,足量的未分化细胞与Ⅱ型胶原凝胶载体相结合,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较好.
作者:董启榕;戴涟生;郑祖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开放骨折的治疗仍是目前创伤骨科中极为棘手的问题.迄今,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20世纪初,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挽救病人的生命;第二阶段是二次大战期间,治疗的重点是保存肢体;第三阶段是60年代中期,治疗的重点是防治感染;第四阶段是指是70年代以来,治疗的目的是如何大限度地保留肢体的各种功能.
作者:邓昌;郭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总结GSH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18例股骨远端骨折采用GSH钉固定,骨折按AO/ASIF分类:A型11例,C型7例.A型骨折采用闭合复位,C型骨折采用开放复位,髁间用2枚6.5mm螺丝钉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46min,平均手术出血量为27.4ml;平均随访10.5个月,16例骨折正常愈合,1例骨折不愈合,1例延迟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5个月;平均膝关节活动度为98°,A型骨折101°,C型骨折93°;2例钉尾外留过长,膝关节屈曲时撞击髌骨产生疼痛;1例骨折端内翻8°.结论:GSH交锁髓内钉可有效治疗股骨远端髁上或髁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尹峰;黄洪月;印心奇;徐根宝;孙万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76例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Dick、RF或AF,治疗的胸腰段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诊时的临床表现、X线片和CT.平均随访16个月.结果:76例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比和Cobb′s角分别是术前0.48,28.5,术后0.91,6.5,随诊0.71,14.5.在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丧失.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后期仍存在一些问题.
作者:谢文龙;周国顺;贾连顺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