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0年海峡两岸矫形外科学术研讨会纪要

赵汉平;骆刚

关键词:海峡两岸, 矫形外科学术, 论文质量, 专业委员会, 杂志编辑部, 中国, 肢体残疾, 学术研讨, 学术水平, 台湾, 山东泰安, 联合主办, 骨科医院, 新经验, 新技术, 新方法, 残疾人, 协会, 香港, 康复
摘要:2000年海峡两岸矫形外科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6月5~9日在山东泰安召开,会议由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专业委员会、台湾高雄博正骨科医院联合主办.大会收到论文150余篇,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较高,部分论文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的200余名代表就近年来矫形外科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作了发言和交流,对以下问题作了重点讨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

    目的:探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ADF)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5年7月~1997年7月,我院以ADF治疗112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生钉口疼痛7例,骨折错位4例,钉道感染2例,关节僵硬3例,假关节1例,神经损伤2例.结论:主要原因是对手术适应证,该器械的设计特点及要领的掌握不好;在手术操作中不规范;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的指导失误.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张余;尹庆水;权日;昌耘冰;夏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糖皮质激素对关节软骨影响的研究进展

    在临床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性关节炎是较常见的疾患.长期以来,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上有很多方法,其中全身或关节内使用糖皮质激素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使用后能迅速缓解疼痛症状并改善功能.但是功能的改善常伴随着进行性的关节损害,因此多年来许多学者对糖皮质激素对关节软骨究竟能产生什么影响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刘昆鹏;陈百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鹰嘴部孟氏骨折的诊断与治疗(附36例报告)

    我院自1985~1998年收治120例孟氏骨折,其中鹰嘴部孟氏骨折36例经手术治疗,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国忠;莱浙军;韦敢;尤瑞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滑动加压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6例报告

    目的:报告应用滑动加压鹅头钉结合拉力螺钉固定小粗隆,辅以CPM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大粗隆外侧纵切口显露骨折处,先用拉力螺钉固定小粗隆,后置放滑动加压鹅头钉,术后第2d开始CPM锻炼.结果:本组56 例得到随访,骨折全部在6~8周内愈合,髋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髋内翻发生.结论:滑动加压鹅头钉结合拉力螺钉固定小粗隆,辅以CPM锻炼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疗效可靠、骨折愈合时间短、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手术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黄聚恩;王海景;马高峰;付耀峰;王万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四肢开放骨折治疗新进展

    开放骨折的治疗仍是目前创伤骨科中极为棘手的问题.迄今,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20世纪初,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挽救病人的生命;第二阶段是二次大战期间,治疗的重点是保存肢体;第三阶段是60年代中期,治疗的重点是防治感染;第四阶段是指是70年代以来,治疗的目的是如何大限度地保留肢体的各种功能.

    作者:邓昌;郭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锁骨外端移位骨折的生物性内固定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性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锁骨外端移位骨折.方法:根据肩部的解剖生理和生物力学设计锁骨外端移位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新方法.先切开复位,然后采用生物可吸收缝合线或粗丝线经锁骨近折段和喙突穿孔,顺喙锁韧带纤维走向修复韧带以重建锁骨在垂直方向的稳定,后在锁骨远折段钻骨孔,经孔缝合结扎固定,保证锁骨骨折有良好对位并恢复在水平方向的稳定.结果:14例病人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稳定,不影响肩锁关节的活动,无明显并发症,避免了金属内固定的二次拆除手术,全部病例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疗效优良.结论:应用生物可吸收缝线或丝线,按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原理重建喙锁韧带治疗锁骨外端移位骨折,固定确切,疗效满意,不需二次手术.

    作者:王明华;顾晓晖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盐酸乙哌立松治疗颈肩痛腰背痛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盐酸乙哌立松对骨科常见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由7家医院同时收集了采用单独口服盐酸乙哌立松和加用其他药物两种方法治疗的138例患者,记录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结果:对于颈肩痛和腰背痛等疾病的常见症状,单一组和联合组均可取得80%以上的有效率.病情轻者单一组即可取得良好疗效,病情重者联合组效果更好,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副作用发生率为1.45%.结论:单独应用盐酸乙哌立松就可获得很高的有效率,与其他药物联合服用,可使其有效率进一步提高.盐酸乙哌立松的安全性很好,副作用发生率低.

    作者:谢宁;曹师锋;王诗波;宋滇文;何海龙;贾连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双臂桥式胫腓骨骨折复位外固定架的设计应用

    目的:探讨创伤小的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方法:在胫骨结节,胫骨下端或跟骨上各横行穿1根钢针,安装固定架通过旋转螺杆、旋转足托、布带或小夹板压垫法矫正骨折端的重叠、旋转、成角及侧向移位.结果:骨折愈合率100%,病人膝、踝功能正常.结论:本外固定架创伤小,适用于各段胫腓骨骨折或合并小腿筋膜间隔综合征的患者.

    作者:李新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干骺端骨膜环切对长骨生长的影响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干骺端骨膜环切对新西兰兔长骨生长的影响.方法:兔龄7~8周幼兔右侧股骨及胫骨为实验侧,施行骨膜环切术,左侧为对照组.应用实体骨标本测量、组织学、ECT及X线照片等方法观察本方法对骨骺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环切侧股骨与胫骨长度分别比对侧平均增长4.3mm与4.0mm,有显著性差异,两侧骨横径测量无显著性差异.环切处骨膜8~16周再生愈合.实验侧与对照侧骨骺闭合时间无差别.组织学及ECT观察实验侧骨骺生长代谢明显增强.结论:骨膜环切能促进兔长骨生长,不刺激骨骺提前愈合.

    作者:镇万新;王巨;苏晓琳;马乐群;朱杰诚;代成甫;杨大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探讨

    目的:通过治疗19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就其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及并发症进行探讨.方法:1985~1988年,共收治此类损伤19例,将其分为4型,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1例,Ⅳ型9例,根据各类分型的不同创伤病理改变,对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经短1年,长14年随访,19例中,疗效优12例,良2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4%.结论:治疗效果的关键是对此类病的正确认识和处理,髋关节后侧切口是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术途径.并发症的出现与创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邵顺建;宋展昭;李春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评价

    髌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占全身各部骨折的1.65%[1],治疗上既要求达到骨折解剖复位,又要能抵抗影响骨折固定的应力,以利膝关节术后能够早期功能锻炼.因此,治疗方法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目前治疗方法有多种,尚未取得完全一致意见,本文就膝关节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国内外对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修玉才;任先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桡侧副血管蒂前臂外侧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桡侧副血管蒂前臂外侧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5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察了桡侧副动脉的来源、走行及其在肘关节部位的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桡侧副动脉在距肱骨外上髁(7.7±1.0)cm处分为掌侧支和背侧支,背侧支在肱骨外上髁上方(1.4±0.3)cm处分为前支和后支,前支跨越肘关节到达前臂,以2~4个皮支分布于前臂外侧的皮肤,其分支点外径为(0.8±0.2)mm,前支在桡骨颈平面和桡侧返动脉相吻合的占72%,可切取的皮瓣面积约15cm×5cm.结论:以桡侧副动脉为蒂的前臂外侧皮瓣转位可修复肘部、上臂和颈部的软组织缺损,亦可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和面颈部的软组织缺损,还可形成臂外侧下部、前臂外侧大型皮瓣或复合组织瓣,修复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

    作者:杨运平;徐达传;许本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单侧成角度外固定器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单侧成角外固定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影响因素及操作技术.方法:临床应用56例,男26例,女30例,平均年龄63岁.随访6~36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本组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功能根据Merle D'Aubigne评分方法,优38例,良15例,优良率94.6%.结论:本外固定器优点在于:手术创伤小,固定效果可靠,能早期下床活动,且近端固定针之间呈一定角度,充分防止了固定针的松动脱出及穿入髋臼.

    作者:刘树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GF-β对胎兔颅骨成骨样细胞体外成骨作用

    目的:探讨TGF-β对胎兔颅骨成骨样细胞体外成骨作用.方法:显微相差动态观察、细胞增殖计数、ALP活性测定及骨结节计数观察TGF-β体外成骨作用.结果:TGF-β对该细胞的增殖,低剂量有促进作用,高剂量有抑制作用.TGF-β(在3~7d)对ALP活性有促进作用,并呈一定的时效和量效关系.TGF-β低剂量对骨结节形成有促进作用,高剂量时为强有力的抑制作用,与剂量有相关关系.结论:TGF-β对胎兔颅骨成骨样细胞体外成骨表现为双相作用.

    作者:唐康来;杨柳;吴梅英;许建中;卢卫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GSH髁上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

    目的:总结GSH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18例股骨远端骨折采用GSH钉固定,骨折按AO/ASIF分类:A型11例,C型7例.A型骨折采用闭合复位,C型骨折采用开放复位,髁间用2枚6.5mm螺丝钉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46min,平均手术出血量为27.4ml;平均随访10.5个月,16例骨折正常愈合,1例骨折不愈合,1例延迟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5个月;平均膝关节活动度为98°,A型骨折101°,C型骨折93°;2例钉尾外留过长,膝关节屈曲时撞击髌骨产生疼痛;1例骨折端内翻8°.结论:GSH交锁髓内钉可有效治疗股骨远端髁上或髁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尹峰;黄洪月;印心奇;徐根宝;孙万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

    目的:介绍应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38例的经验.方法:胫骨骨折部行简单的内固定,骨折远近端垂直胫骨内侧或外侧骨面分别拧入2枚螺丝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视伤口情况分别行Ⅰ期、延期或引流、冲洗全层缝合.结果:骨折位置功能良好.骨折愈合14~23周,2例骨不连.伤口甲级愈合20例;乙级17例;丙级1例.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曹前来;陈云丰;何志敏;徐龙江;杨海涛;王良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小型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

    自1996年8月~1999年12月,采用小型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8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孔庆迎;王卫东;宋宏亮;孙义峰;马巧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增殖后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将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后植入软骨缺损,观察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抽取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后,将其与Ⅱ型胶原凝胶相结合,植入到兔膝关节实验性关节软骨缺损中,对照组的缺损分别置入与髓腔血混合的Ⅱ型胶原凝胶、单纯Ⅱ型胶原凝胶或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周取材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的缺损由透明样软骨样组织充填,术后12周,软骨及软骨下骨组织基本修复;在对照组缺损,软骨下骨在术后12周亦基本修复,但表层软骨主要由纤维组织修复.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来源丰富,采集方便,经体外培养增殖后,足量的未分化细胞与Ⅱ型胶原凝胶载体相结合,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较好.

    作者:董启榕;戴涟生;郑祖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跟骨骨折复位器的设计和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跟骨骨折复位器的有效性和适应证.方法:自1997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复位器治疗复杂跟骨骨折16例.结果:经12.5个月随访,优良率87.5%.结论:该复位器符合力学原理,对骨折复位确切,经皮穿针创伤小,治疗后不影响踝关节活动,使用方便;适用于舌状骨折及骨碎块较大的压缩性骨折中Bohler角明显减少者;跟骨轴位增宽者辅以双手掌对扣挤压复位.

    作者:王汝武;衣英豪;冯承泉;刘汝玉;王相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负压封闭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

    目的:评价负压封闭对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慢性难愈合创面应用负压封闭治疗.结果:负压治疗后创面清洁迅速,5例创面经负压治疗后直接上皮化愈合,20例创面经植皮愈合,3例创面经局部皮瓣转移愈合,治愈率100%.结论:负压封闭技术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处理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新方法.

    作者:许龙顺;陈绍宗;李学拥;李望舟;乔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