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锁骨外端移位骨折的生物性内固定

王明华;顾晓晖

关键词:锁骨外端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手术
摘要:目的:研究新型生物性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锁骨外端移位骨折.方法:根据肩部的解剖生理和生物力学设计锁骨外端移位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新方法.先切开复位,然后采用生物可吸收缝合线或粗丝线经锁骨近折段和喙突穿孔,顺喙锁韧带纤维走向修复韧带以重建锁骨在垂直方向的稳定,后在锁骨远折段钻骨孔,经孔缝合结扎固定,保证锁骨骨折有良好对位并恢复在水平方向的稳定.结果:14例病人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稳定,不影响肩锁关节的活动,无明显并发症,避免了金属内固定的二次拆除手术,全部病例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疗效优良.结论:应用生物可吸收缝线或丝线,按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原理重建喙锁韧带治疗锁骨外端移位骨折,固定确切,疗效满意,不需二次手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76例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Dick、RF或AF,治疗的胸腰段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诊时的临床表现、X线片和CT.平均随访16个月.结果:76例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比和Cobb′s角分别是术前0.48,28.5,术后0.91,6.5,随诊0.71,14.5.在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丧失.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后期仍存在一些问题.

    作者:谢文龙;周国顺;贾连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膝关节骨关节病的关节镜诊断治疗

    目的:通过对79例84膝骨关节病的关节镜诊断治疗回顾性总结,探讨高效率、创伤小、疗效佳的方法.方法: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结合术前检查对膝骨关节病分为:软骨破坏型,滑膜炎型,游离体型及半月板型,依此施行有针对性,局限化手术治疗.结果:50膝得到1~2年9个月的随访,按膝关节综合评分表评分,优22%,良59%,可和差19%.结论:该方法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病损严重的病例,全膝置换是进一步提高总体疗效的适宜选择.

    作者:张春礼;王树森;李立文;颉强;李玉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人工腱修复髌韧带效果观察

    髌韧带断裂后膝关节的功能将受到很大影响,而对断裂的髌韧带尤其是陈旧性髌韧带断裂修复较困难,修复后拉力降低,对伸屈膝关节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作者:李祥明;段朝周;李其训;王铁丹;肖应庆;杨润杰;农国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GSH髁上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

    目的:总结GSH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18例股骨远端骨折采用GSH钉固定,骨折按AO/ASIF分类:A型11例,C型7例.A型骨折采用闭合复位,C型骨折采用开放复位,髁间用2枚6.5mm螺丝钉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46min,平均手术出血量为27.4ml;平均随访10.5个月,16例骨折正常愈合,1例骨折不愈合,1例延迟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5个月;平均膝关节活动度为98°,A型骨折101°,C型骨折93°;2例钉尾外留过长,膝关节屈曲时撞击髌骨产生疼痛;1例骨折端内翻8°.结论:GSH交锁髓内钉可有效治疗股骨远端髁上或髁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尹峰;黄洪月;印心奇;徐根宝;孙万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病历摘要(六)

    患者女性,73岁,家务.跌倒致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3h入院,患者做家务时向后跌倒,右臀着地,即出现右髋部疼痛,不能站立及行走.神志清楚,右髋拒按,活动障碍.X线片显示右股骨颈骨折(头下型).既往无咳嗽、咳痰病史,无肺结核、肝炎病史,无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史.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颈椎的应用

    目的:介绍颈椎弓根螺钉的应用方法和适应证,为临床提供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7例应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平均12个月,固定节段均达骨性愈合,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颈椎弓根内固定能达到固定坚固及有效的椎管减压,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一种良好颈椎内固定方法.

    作者:吴战勇;孙先泽;孔建军;赵贵群;曹在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

    目的:探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ADF)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5年7月~1997年7月,我院以ADF治疗112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生钉口疼痛7例,骨折错位4例,钉道感染2例,关节僵硬3例,假关节1例,神经损伤2例.结论:主要原因是对手术适应证,该器械的设计特点及要领的掌握不好;在手术操作中不规范;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的指导失误.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张余;尹庆水;权日;昌耘冰;夏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单侧成角度外固定器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单侧成角外固定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影响因素及操作技术.方法:临床应用56例,男26例,女30例,平均年龄63岁.随访6~36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本组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功能根据Merle D'Aubigne评分方法,优38例,良15例,优良率94.6%.结论:本外固定器优点在于:手术创伤小,固定效果可靠,能早期下床活动,且近端固定针之间呈一定角度,充分防止了固定针的松动脱出及穿入髋臼.

    作者:刘树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新发骨关节结核24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近年骨关节结核的发病特点,总结诊断治疗经验教训.方法:分析248例近8年骨关节结核病人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30岁组占40.7%,30~60岁组占50%,合并肺结核者占35.9%,83.4%的病例存在诊断延迟,93.5%的病例临床治愈,结论:骨关节结核发病人群呈现成年化发展趋势,合并肺结核者减少;重视早诊早治;化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钱继杭;刘洪贵;黄培臣;于延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2000年海峡两岸矫形外科学术研讨会纪要

    2000年海峡两岸矫形外科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6月5~9日在山东泰安召开,会议由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专业委员会、台湾高雄博正骨科医院联合主办.大会收到论文150余篇,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较高,部分论文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的200余名代表就近年来矫形外科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作了发言和交流,对以下问题作了重点讨论:

    作者:赵汉平;骆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中心--第三○四医院骨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4医院骨科创建于七十年代,近十年来得到迅速发展.1995年,经总后勤部卫生部批准成立全军骨科中心,已成为拥有103张床位、近500m2实验室的临床教学科研基地,在军内外有较大影响.

    作者:侯树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滑动加压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6例报告

    目的:报告应用滑动加压鹅头钉结合拉力螺钉固定小粗隆,辅以CPM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大粗隆外侧纵切口显露骨折处,先用拉力螺钉固定小粗隆,后置放滑动加压鹅头钉,术后第2d开始CPM锻炼.结果:本组56 例得到随访,骨折全部在6~8周内愈合,髋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髋内翻发生.结论:滑动加压鹅头钉结合拉力螺钉固定小粗隆,辅以CPM锻炼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疗效可靠、骨折愈合时间短、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手术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黄聚恩;王海景;马高峰;付耀峰;王万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

    目的:介绍应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38例的经验.方法:胫骨骨折部行简单的内固定,骨折远近端垂直胫骨内侧或外侧骨面分别拧入2枚螺丝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视伤口情况分别行Ⅰ期、延期或引流、冲洗全层缝合.结果:骨折位置功能良好.骨折愈合14~23周,2例骨不连.伤口甲级愈合20例;乙级17例;丙级1例.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曹前来;陈云丰;何志敏;徐龙江;杨海涛;王良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基因治疗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探索性应用

    基因治疗是随着对遗传性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基因治疗概念的提出是在80年代初期,随后获得了飞快的发展.90年代初期,随着世界首例腺苷脱氨酶(ADA)缺乏性重症免疫缺陷病的治疗获得了成功[1],基因治疗获得了临床治疗的批准,并进而推动了其他一些疾病的基因治疗的发展.

    作者:孟国林;胡蕴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锁骨外端移位骨折的生物性内固定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性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锁骨外端移位骨折.方法:根据肩部的解剖生理和生物力学设计锁骨外端移位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新方法.先切开复位,然后采用生物可吸收缝合线或粗丝线经锁骨近折段和喙突穿孔,顺喙锁韧带纤维走向修复韧带以重建锁骨在垂直方向的稳定,后在锁骨远折段钻骨孔,经孔缝合结扎固定,保证锁骨骨折有良好对位并恢复在水平方向的稳定.结果:14例病人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稳定,不影响肩锁关节的活动,无明显并发症,避免了金属内固定的二次拆除手术,全部病例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疗效优良.结论:应用生物可吸收缝线或丝线,按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原理重建喙锁韧带治疗锁骨外端移位骨折,固定确切,疗效满意,不需二次手术.

    作者:王明华;顾晓晖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肱骨内上髁骨折致肘关节僵直的治疗

    目的:探讨Ⅲ°Ⅳ°肱骨内上髁骨折早期诊断处理失误造成的肘关节屈曲僵直的治疗.方法:利用肘后内侧切口取除骨折块并松解肘关节.术后早期持续锻炼肘关节治疗7例患者.结果:随访8月~6年,肘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结论:本法治疗因Ⅲ°Ⅳ°肱骨内上髁骨折处理失误引起的肘关节僵直,长期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刘立峰;蔡锦方;孟庆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与脊髓水肿的关系

    目的:为了探讨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NO)含量及其合酶(NOS)活性与脊髓水肿的关系.方法:测定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后NO含量及NOS活性的变化,同时测定脊髓组织含水量.结果: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NO含量及NOS活性均增加,脊髓组织水肿增加.结论:脊髓损伤后NO含量及NOS活性增加,与脊髓组织的水肿密切相关,提示NO参与了脊髓伤后的病理生理改变.

    作者:邵擎东;肖建如;包聚良;贾连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胸腰椎脊柱骨折治疗的进展与问题

    自从1975年CT引入用于脊柱外科后,对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使脊柱骨折的形态学诊断成为可能,使脊柱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更为科学.

    作者:叶启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桡侧副血管蒂前臂外侧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桡侧副血管蒂前臂外侧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5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察了桡侧副动脉的来源、走行及其在肘关节部位的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桡侧副动脉在距肱骨外上髁(7.7±1.0)cm处分为掌侧支和背侧支,背侧支在肱骨外上髁上方(1.4±0.3)cm处分为前支和后支,前支跨越肘关节到达前臂,以2~4个皮支分布于前臂外侧的皮肤,其分支点外径为(0.8±0.2)mm,前支在桡骨颈平面和桡侧返动脉相吻合的占72%,可切取的皮瓣面积约15cm×5cm.结论:以桡侧副动脉为蒂的前臂外侧皮瓣转位可修复肘部、上臂和颈部的软组织缺损,亦可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和面颈部的软组织缺损,还可形成臂外侧下部、前臂外侧大型皮瓣或复合组织瓣,修复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

    作者:杨运平;徐达传;许本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跟骨骨折复位器的设计和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跟骨骨折复位器的有效性和适应证.方法:自1997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复位器治疗复杂跟骨骨折16例.结果:经12.5个月随访,优良率87.5%.结论:该复位器符合力学原理,对骨折复位确切,经皮穿针创伤小,治疗后不影响踝关节活动,使用方便;适用于舌状骨折及骨碎块较大的压缩性骨折中Bohler角明显减少者;跟骨轴位增宽者辅以双手掌对扣挤压复位.

    作者:王汝武;衣英豪;冯承泉;刘汝玉;王相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