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擎东;肖建如;包聚良;贾连顺
目的:探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ADF)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5年7月~1997年7月,我院以ADF治疗112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生钉口疼痛7例,骨折错位4例,钉道感染2例,关节僵硬3例,假关节1例,神经损伤2例.结论:主要原因是对手术适应证,该器械的设计特点及要领的掌握不好;在手术操作中不规范;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的指导失误.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张余;尹庆水;权日;昌耘冰;夏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85~1998年收治120例孟氏骨折,其中鹰嘴部孟氏骨折36例经手术治疗,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国忠;莱浙军;韦敢;尤瑞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干骺端骨膜环切对新西兰兔长骨生长的影响.方法:兔龄7~8周幼兔右侧股骨及胫骨为实验侧,施行骨膜环切术,左侧为对照组.应用实体骨标本测量、组织学、ECT及X线照片等方法观察本方法对骨骺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环切侧股骨与胫骨长度分别比对侧平均增长4.3mm与4.0mm,有显著性差异,两侧骨横径测量无显著性差异.环切处骨膜8~16周再生愈合.实验侧与对照侧骨骺闭合时间无差别.组织学及ECT观察实验侧骨骺生长代谢明显增强.结论:骨膜环切能促进兔长骨生长,不刺激骨骺提前愈合.
作者:镇万新;王巨;苏晓琳;马乐群;朱杰诚;代成甫;杨大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用MRI诊断颈椎损伤,发现其不能反映出Hangman骨折.方法:对三年来116例颈椎损伤病例进行了X线平片和MRI对比分析、部分病例MRIC2区局部轴位薄层无间隔扫描.结果:116例颈椎损伤病例,X线平片全部明确诊断,MRI在检查12例Hangman骨折中,不能获得直接征象,占10.34%.结论:Hangman骨折的诊断确立与否,不能仅依赖MRI来完成.
作者:程显堂;王玉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介绍应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38例的经验.方法:胫骨骨折部行简单的内固定,骨折远近端垂直胫骨内侧或外侧骨面分别拧入2枚螺丝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视伤口情况分别行Ⅰ期、延期或引流、冲洗全层缝合.结果:骨折位置功能良好.骨折愈合14~23周,2例骨不连.伤口甲级愈合20例;乙级17例;丙级1例.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曹前来;陈云丰;何志敏;徐龙江;杨海涛;王良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从1997年4月~1999年8月用DHS内固定治疗2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类、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疗效进行评价,平均随访1年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完全随访,骨折愈合,无髋内翻、下肢外旋及短缩畸形,患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9.6%,疗效肯定.结论:DHS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区国集;陈友明;龙朝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科自1995年以来,对年龄在60岁以上40例髋部骨折患者运用了综合功能锻炼的方法,维持了患肢的良好肌力,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同时增强了老年患者的体质,减少了老年患者卧床牵引过程中的并发症,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郑光峰;徐厅梅;李晓彤;朱云杰;叶梅;徐洁;周慧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腘动脉闭合性损伤的特点、误诊原因.方法:观察血管损伤后的肢体血运变化的过程,分析误诊原因和治疗上的教训.结果:治疗成功7例.漏诊10例,其中肢体坏死7例,缺血性肌挛缩3例.结论:由于血运假象存在,本病容易漏诊,肢体坏死率高.密切观察血运变化、积极的血管探查与及时行深筋膜切开术是本病治疗的重点.
作者:祁峰;金丽华;毛聚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治疗19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就其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及并发症进行探讨.方法:1985~1988年,共收治此类损伤19例,将其分为4型,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1例,Ⅳ型9例,根据各类分型的不同创伤病理改变,对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经短1年,长14年随访,19例中,疗效优12例,良2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4%.结论:治疗效果的关键是对此类病的正确认识和处理,髋关节后侧切口是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术途径.并发症的出现与创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邵顺建;宋展昭;李春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介绍小切口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器治疗复杂胫腓骨骨折的方法并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方法:255例中89例复杂胫腓骨骨折,采用小切口有限内固定(螺钉、钢丝、克氏针或丝线)后加外固定器固定.术后早期酌情纵向加压,外固定器动力化锻炼.结果:术后随访12~84个月,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再移位数5例(5.88%).结论:小切口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器治疗复杂胫腓骨骨折可以避免伤口并发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的出现,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肖元洪;胡四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患者女性,73岁,家务.跌倒致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3h入院,患者做家务时向后跌倒,右臀着地,即出现右髋部疼痛,不能站立及行走.神志清楚,右髋拒按,活动障碍.X线片显示右股骨颈骨折(头下型).既往无咳嗽、咳痰病史,无肺结核、肝炎病史,无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史.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将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后植入软骨缺损,观察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抽取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后,将其与Ⅱ型胶原凝胶相结合,植入到兔膝关节实验性关节软骨缺损中,对照组的缺损分别置入与髓腔血混合的Ⅱ型胶原凝胶、单纯Ⅱ型胶原凝胶或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周取材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的缺损由透明样软骨样组织充填,术后12周,软骨及软骨下骨组织基本修复;在对照组缺损,软骨下骨在术后12周亦基本修复,但表层软骨主要由纤维组织修复.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来源丰富,采集方便,经体外培养增殖后,足量的未分化细胞与Ⅱ型胶原凝胶载体相结合,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较好.
作者:董启榕;戴涟生;郑祖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髌韧带断裂后膝关节的功能将受到很大影响,而对断裂的髌韧带尤其是陈旧性髌韧带断裂修复较困难,修复后拉力降低,对伸屈膝关节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作者:李祥明;段朝周;李其训;王铁丹;肖应庆;杨润杰;农国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的张力侧.方法:对用钢板螺钉固定于胫骨内侧面的胫骨骨折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17~63岁,左侧20例、右侧11例.车祸伤24例,跌伤7例.横形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21例.用普通钢板固定18例,加压钢板固定13例.切除小腿前内侧被胫骨骨端顶压而缺血失活的皮肤,并作减张缝合.结果:所有骨折固定术后骨折端紧密接触,未见骨折端张开.随访10个月~2年,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膝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小腿皮肤无坏死感染.结论:胫骨骨折的张力侧位于胫骨的前内侧,钢板螺钉应安放在胫骨的内侧面,并不会引起皮肤坏死,且具有生物力学和生物学的优势.
作者:张根福;赵钢生;鲍丰;冯晓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近年骨关节结核的发病特点,总结诊断治疗经验教训.方法:分析248例近8年骨关节结核病人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30岁组占40.7%,30~60岁组占50%,合并肺结核者占35.9%,83.4%的病例存在诊断延迟,93.5%的病例临床治愈,结论:骨关节结核发病人群呈现成年化发展趋势,合并肺结核者减少;重视早诊早治;化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钱继杭;刘洪贵;黄培臣;于延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4医院骨科创建于七十年代,近十年来得到迅速发展.1995年,经总后勤部卫生部批准成立全军骨科中心,已成为拥有103张床位、近500m2实验室的临床教学科研基地,在军内外有较大影响.
作者:侯树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创伤小的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方法:在胫骨结节,胫骨下端或跟骨上各横行穿1根钢针,安装固定架通过旋转螺杆、旋转足托、布带或小夹板压垫法矫正骨折端的重叠、旋转、成角及侧向移位.结果:骨折愈合率100%,病人膝、踝功能正常.结论:本外固定架创伤小,适用于各段胫腓骨骨折或合并小腿筋膜间隔综合征的患者.
作者:李新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测试作者研制的防旋加压髓内针(antirotated compressive intramedullary nail,ACIN)的生物力学性能及探讨其在股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4根成人股骨标本分成两组,制成中下1/3骨折模型,一组置入ACIN及梅花针,另一组置入双Ender钉,在SWD-10实验机上进行非破坏性的三点弯曲实验,在MTS实验机上进行破坏性的扭转实验.临床应用18例,包括股骨干中下段的横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结果:ACIN组的大扭距和弯曲刚度明显优于梅花针组和Ender钉组(P<0.01).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7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照Klemm功能恢复分级标准,总优良率100%.结论:(1)ACIN设计合理,其防止远侧骨折段旋转及抗弯曲的能力能够满足临床需要,可以用于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折.(2)手术操作简单,术中不需要X线机监视,便于推广.(3)ACIN有一定的加压作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作者:王巨;肖德明;谢伟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观察其生长特点,研究半月板生物学特性及其损伤修复的细胞学基础.方法:机械分离兔半月板软骨,胰蛋白酶、胶原酶联合消化,10%FBS的DMEM中原代和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GAG、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培养细胞呈多角形,有突起,富含分泌颗粒,GAG、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发达.结论:培养的细胞保持了体内纤维软骨细胞的基本特性.
作者:潘险峰;林月秋;汤逊;周中英;赵稳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切开复位的必要性、适应证、X线和CT价值及手术入路问题.方法:我院自1995年对17例髋臼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其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按Matta复位标准和评分法,其复位满意率为76.5%,评分优良占81.8%.结论:根据X线、CT检查,确定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严格手术操作,切开复位效果良好.
作者:杜敦进;张鹏程;王世松;朱鹤声;宋世堂;杜传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