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险峰;林月秋;汤逊;周中英;赵稳兴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性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锁骨外端移位骨折.方法:根据肩部的解剖生理和生物力学设计锁骨外端移位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新方法.先切开复位,然后采用生物可吸收缝合线或粗丝线经锁骨近折段和喙突穿孔,顺喙锁韧带纤维走向修复韧带以重建锁骨在垂直方向的稳定,后在锁骨远折段钻骨孔,经孔缝合结扎固定,保证锁骨骨折有良好对位并恢复在水平方向的稳定.结果:14例病人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稳定,不影响肩锁关节的活动,无明显并发症,避免了金属内固定的二次拆除手术,全部病例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疗效优良.结论:应用生物可吸收缝线或丝线,按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原理重建喙锁韧带治疗锁骨外端移位骨折,固定确切,疗效满意,不需二次手术.
作者:王明华;顾晓晖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介绍颈椎弓根螺钉的应用方法和适应证,为临床提供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7例应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平均12个月,固定节段均达骨性愈合,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颈椎弓根内固定能达到固定坚固及有效的椎管减压,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一种良好颈椎内固定方法.
作者:吴战勇;孙先泽;孔建军;赵贵群;曹在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创伤小的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方法:在胫骨结节,胫骨下端或跟骨上各横行穿1根钢针,安装固定架通过旋转螺杆、旋转足托、布带或小夹板压垫法矫正骨折端的重叠、旋转、成角及侧向移位.结果:骨折愈合率100%,病人膝、踝功能正常.结论:本外固定架创伤小,适用于各段胫腓骨骨折或合并小腿筋膜间隔综合征的患者.
作者:李新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髌韧带断裂后膝关节的功能将受到很大影响,而对断裂的髌韧带尤其是陈旧性髌韧带断裂修复较困难,修复后拉力降低,对伸屈膝关节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作者:李祥明;段朝周;李其训;王铁丹;肖应庆;杨润杰;农国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干骺端骨膜环切对新西兰兔长骨生长的影响.方法:兔龄7~8周幼兔右侧股骨及胫骨为实验侧,施行骨膜环切术,左侧为对照组.应用实体骨标本测量、组织学、ECT及X线照片等方法观察本方法对骨骺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环切侧股骨与胫骨长度分别比对侧平均增长4.3mm与4.0mm,有显著性差异,两侧骨横径测量无显著性差异.环切处骨膜8~16周再生愈合.实验侧与对照侧骨骺闭合时间无差别.组织学及ECT观察实验侧骨骺生长代谢明显增强.结论:骨膜环切能促进兔长骨生长,不刺激骨骺提前愈合.
作者:镇万新;王巨;苏晓琳;马乐群;朱杰诚;代成甫;杨大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开放骨折的治疗仍是目前创伤骨科中极为棘手的问题.迄今,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20世纪初,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挽救病人的生命;第二阶段是二次大战期间,治疗的重点是保存肢体;第三阶段是60年代中期,治疗的重点是防治感染;第四阶段是指是70年代以来,治疗的目的是如何大限度地保留肢体的各种功能.
作者:邓昌;郭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由Levi-Montalcini R 在50年代初发现的第一个神经营养因子.NGF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生物效应,是维持和促进发生中的交感神经及来自神经嵴的感觉神经细胞的存活、分化和成熟以及执行功能.NGF在机体组织器官(包括脑)有广泛的分布,它在靶组织中的浓度与交感神经、感觉神经在靶区分支的密度和mRNA含量有关;而靶器官产生的NGF可诱使轴突朝特定靶器官方向生长.近年来随着对骨痂中肽能神经分布研究的深入,发现骨痂中有交感神经成份的神经肽Y(NPY)、小肠血管活性肽(VIP)和感觉神经成份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等肽能神经长入[1,2].这引起人们的思考,骨痂中是否有诱使轴突长入的NGF,其在骨折愈合中有何作用?
作者:姚建华;时述山;李亚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治疗19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就其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及并发症进行探讨.方法:1985~1988年,共收治此类损伤19例,将其分为4型,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1例,Ⅳ型9例,根据各类分型的不同创伤病理改变,对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经短1年,长14年随访,19例中,疗效优12例,良2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4%.结论:治疗效果的关键是对此类病的正确认识和处理,髋关节后侧切口是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术途径.并发症的出现与创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邵顺建;宋展昭;李春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进一步讨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和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6例139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依据Atlas标准进行分类并比较其稳定性,对照了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优势及不足.结果:Atlas分类A型14例次,B型79例次,C型11例次,D型19例次,E型16例次.X线平片能发现大多数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易漏诊、误诊;CT可准确显示椎体后缘、游离骨折片或椎间盘凸入椎管的程度;MRI能清晰显示韧带、椎间盘和脊髓变化.结论:对怀疑或X线已诊断的胸腰椎骨折应常规作CT检查,MRI可作为判定脊髓损伤程度的补充.
作者:宋海涛;贾连顺;袁文;仉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科自1995年以来,对年龄在60岁以上40例髋部骨折患者运用了综合功能锻炼的方法,维持了患肢的良好肌力,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同时增强了老年患者的体质,减少了老年患者卧床牵引过程中的并发症,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郑光峰;徐厅梅;李晓彤;朱云杰;叶梅;徐洁;周慧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髌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占全身各部骨折的1.65%[1],治疗上既要求达到骨折解剖复位,又要能抵抗影响骨折固定的应力,以利膝关节术后能够早期功能锻炼.因此,治疗方法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目前治疗方法有多种,尚未取得完全一致意见,本文就膝关节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国内外对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修玉才;任先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介绍小切口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器治疗复杂胫腓骨骨折的方法并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方法:255例中89例复杂胫腓骨骨折,采用小切口有限内固定(螺钉、钢丝、克氏针或丝线)后加外固定器固定.术后早期酌情纵向加压,外固定器动力化锻炼.结果:术后随访12~84个月,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再移位数5例(5.88%).结论:小切口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器治疗复杂胫腓骨骨折可以避免伤口并发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的出现,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肖元洪;胡四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腘动脉闭合性损伤的特点、误诊原因.方法:观察血管损伤后的肢体血运变化的过程,分析误诊原因和治疗上的教训.结果:治疗成功7例.漏诊10例,其中肢体坏死7例,缺血性肌挛缩3例.结论:由于血运假象存在,本病容易漏诊,肢体坏死率高.密切观察血运变化、积极的血管探查与及时行深筋膜切开术是本病治疗的重点.
作者:祁峰;金丽华;毛聚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2000年海峡两岸矫形外科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6月5~9日在山东泰安召开,会议由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专业委员会、台湾高雄博正骨科医院联合主办.大会收到论文150余篇,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较高,部分论文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的200余名代表就近年来矫形外科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作了发言和交流,对以下问题作了重点讨论:
作者:赵汉平;骆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基因治疗是随着对遗传性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基因治疗概念的提出是在80年代初期,随后获得了飞快的发展.90年代初期,随着世界首例腺苷脱氨酶(ADA)缺乏性重症免疫缺陷病的治疗获得了成功[1],基因治疗获得了临床治疗的批准,并进而推动了其他一些疾病的基因治疗的发展.
作者:孟国林;胡蕴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用MRI诊断颈椎损伤,发现其不能反映出Hangman骨折.方法:对三年来116例颈椎损伤病例进行了X线平片和MRI对比分析、部分病例MRIC2区局部轴位薄层无间隔扫描.结果:116例颈椎损伤病例,X线平片全部明确诊断,MRI在检查12例Hangman骨折中,不能获得直接征象,占10.34%.结论:Hangman骨折的诊断确立与否,不能仅依赖MRI来完成.
作者:程显堂;王玉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介绍应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38例的经验.方法:胫骨骨折部行简单的内固定,骨折远近端垂直胫骨内侧或外侧骨面分别拧入2枚螺丝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视伤口情况分别行Ⅰ期、延期或引流、冲洗全层缝合.结果:骨折位置功能良好.骨折愈合14~23周,2例骨不连.伤口甲级愈合20例;乙级17例;丙级1例.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曹前来;陈云丰;何志敏;徐龙江;杨海涛;王良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ADF)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5年7月~1997年7月,我院以ADF治疗112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生钉口疼痛7例,骨折错位4例,钉道感染2例,关节僵硬3例,假关节1例,神经损伤2例.结论:主要原因是对手术适应证,该器械的设计特点及要领的掌握不好;在手术操作中不规范;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的指导失误.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张余;尹庆水;权日;昌耘冰;夏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85~1998年收治120例孟氏骨折,其中鹰嘴部孟氏骨折36例经手术治疗,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国忠;莱浙军;韦敢;尤瑞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回顾性地研究了6例儿童套状髌骨骨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6例儿童套状髌骨骨折的诊断和三种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6例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4年,骨折均骨性愈合,仅一例陈旧性骨折遗留膝关节屈曲受限.结论:早期诊断和术中解剖复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易志坚;陆锡平;鲁胜武;孙传友;曹家树;侯铁胜;张春才;许硕贵;王家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