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发骨关节结核248例临床分析

钱继杭;刘洪贵;黄培臣;于延兴

关键词:骨/关节, 结核,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骨关节结核的发病特点,总结诊断治疗经验教训.方法:分析248例近8年骨关节结核病人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30岁组占40.7%,30~60岁组占50%,合并肺结核者占35.9%,83.4%的病例存在诊断延迟,93.5%的病例临床治愈,结论:骨关节结核发病人群呈现成年化发展趋势,合并肺结核者减少;重视早诊早治;化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腱修复髌韧带效果观察

    髌韧带断裂后膝关节的功能将受到很大影响,而对断裂的髌韧带尤其是陈旧性髌韧带断裂修复较困难,修复后拉力降低,对伸屈膝关节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作者:李祥明;段朝周;李其训;王铁丹;肖应庆;杨润杰;农国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前内侧钢板固定治疗胫骨骨折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的张力侧.方法:对用钢板螺钉固定于胫骨内侧面的胫骨骨折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17~63岁,左侧20例、右侧11例.车祸伤24例,跌伤7例.横形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21例.用普通钢板固定18例,加压钢板固定13例.切除小腿前内侧被胫骨骨端顶压而缺血失活的皮肤,并作减张缝合.结果:所有骨折固定术后骨折端紧密接触,未见骨折端张开.随访10个月~2年,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膝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小腿皮肤无坏死感染.结论:胫骨骨折的张力侧位于胫骨的前内侧,钢板螺钉应安放在胫骨的内侧面,并不会引起皮肤坏死,且具有生物力学和生物学的优势.

    作者:张根福;赵钢生;鲍丰;冯晓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新发骨关节结核24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近年骨关节结核的发病特点,总结诊断治疗经验教训.方法:分析248例近8年骨关节结核病人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30岁组占40.7%,30~60岁组占50%,合并肺结核者占35.9%,83.4%的病例存在诊断延迟,93.5%的病例临床治愈,结论:骨关节结核发病人群呈现成年化发展趋势,合并肺结核者减少;重视早诊早治;化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钱继杭;刘洪贵;黄培臣;于延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17例报告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切开复位的必要性、适应证、X线和CT价值及手术入路问题.方法:我院自1995年对17例髋臼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其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按Matta复位标准和评分法,其复位满意率为76.5%,评分优良占81.8%.结论:根据X线、CT检查,确定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严格手术操作,切开复位效果良好.

    作者:杜敦进;张鹏程;王世松;朱鹤声;宋世堂;杜传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与脊髓水肿的关系

    目的:为了探讨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NO)含量及其合酶(NOS)活性与脊髓水肿的关系.方法:测定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后NO含量及NOS活性的变化,同时测定脊髓组织含水量.结果: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NO含量及NOS活性均增加,脊髓组织水肿增加.结论:脊髓损伤后NO含量及NOS活性增加,与脊髓组织的水肿密切相关,提示NO参与了脊髓伤后的病理生理改变.

    作者:邵擎东;肖建如;包聚良;贾连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锁骨外端移位骨折的生物性内固定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性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锁骨外端移位骨折.方法:根据肩部的解剖生理和生物力学设计锁骨外端移位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新方法.先切开复位,然后采用生物可吸收缝合线或粗丝线经锁骨近折段和喙突穿孔,顺喙锁韧带纤维走向修复韧带以重建锁骨在垂直方向的稳定,后在锁骨远折段钻骨孔,经孔缝合结扎固定,保证锁骨骨折有良好对位并恢复在水平方向的稳定.结果:14例病人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稳定,不影响肩锁关节的活动,无明显并发症,避免了金属内固定的二次拆除手术,全部病例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疗效优良.结论:应用生物可吸收缝线或丝线,按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原理重建喙锁韧带治疗锁骨外端移位骨折,固定确切,疗效满意,不需二次手术.

    作者:王明华;顾晓晖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滑动加压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6例报告

    目的:报告应用滑动加压鹅头钉结合拉力螺钉固定小粗隆,辅以CPM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大粗隆外侧纵切口显露骨折处,先用拉力螺钉固定小粗隆,后置放滑动加压鹅头钉,术后第2d开始CPM锻炼.结果:本组56 例得到随访,骨折全部在6~8周内愈合,髋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髋内翻发生.结论:滑动加压鹅头钉结合拉力螺钉固定小粗隆,辅以CPM锻炼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疗效可靠、骨折愈合时间短、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手术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黄聚恩;王海景;马高峰;付耀峰;王万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儿童套状髌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回顾性地研究了6例儿童套状髌骨骨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6例儿童套状髌骨骨折的诊断和三种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6例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4年,骨折均骨性愈合,仅一例陈旧性骨折遗留膝关节屈曲受限.结论:早期诊断和术中解剖复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易志坚;陆锡平;鲁胜武;孙传友;曹家树;侯铁胜;张春才;许硕贵;王家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颈椎的应用

    目的:介绍颈椎弓根螺钉的应用方法和适应证,为临床提供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7例应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平均12个月,固定节段均达骨性愈合,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颈椎弓根内固定能达到固定坚固及有效的椎管减压,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一种良好颈椎内固定方法.

    作者:吴战勇;孙先泽;孔建军;赵贵群;曹在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肱骨内上髁骨折致肘关节僵直的治疗

    目的:探讨Ⅲ°Ⅳ°肱骨内上髁骨折早期诊断处理失误造成的肘关节屈曲僵直的治疗.方法:利用肘后内侧切口取除骨折块并松解肘关节.术后早期持续锻炼肘关节治疗7例患者.结果:随访8月~6年,肘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结论:本法治疗因Ⅲ°Ⅳ°肱骨内上髁骨折处理失误引起的肘关节僵直,长期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刘立峰;蔡锦方;孟庆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老年髋部骨折综合锻炼方法的临床设计与应用

    我科自1995年以来,对年龄在60岁以上40例髋部骨折患者运用了综合功能锻炼的方法,维持了患肢的良好肌力,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同时增强了老年患者的体质,减少了老年患者卧床牵引过程中的并发症,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郑光峰;徐厅梅;李晓彤;朱云杰;叶梅;徐洁;周慧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腘动脉闭合性损伤17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腘动脉闭合性损伤的特点、误诊原因.方法:观察血管损伤后的肢体血运变化的过程,分析误诊原因和治疗上的教训.结果:治疗成功7例.漏诊10例,其中肢体坏死7例,缺血性肌挛缩3例.结论:由于血运假象存在,本病容易漏诊,肢体坏死率高.密切观察血运变化、积极的血管探查与及时行深筋膜切开术是本病治疗的重点.

    作者:祁峰;金丽华;毛聚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可重建的松质骨骨水泥修复跟骨骨折的抗压强度研究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是一种复合型骨折,发病率高,病程长,术后足部长时间不能负重.目前的治疗方法因骨质和软组织损伤较重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许多病人因骨折粉碎严重使治疗非常棘手.

    作者:丁小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兔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通过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观察其生长特点,研究半月板生物学特性及其损伤修复的细胞学基础.方法:机械分离兔半月板软骨,胰蛋白酶、胶原酶联合消化,10%FBS的DMEM中原代和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GAG、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培养细胞呈多角形,有突起,富含分泌颗粒,GAG、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发达.结论:培养的细胞保持了体内纤维软骨细胞的基本特性.

    作者:潘险峰;林月秋;汤逊;周中英;赵稳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增殖后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将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后植入软骨缺损,观察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抽取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后,将其与Ⅱ型胶原凝胶相结合,植入到兔膝关节实验性关节软骨缺损中,对照组的缺损分别置入与髓腔血混合的Ⅱ型胶原凝胶、单纯Ⅱ型胶原凝胶或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周取材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的缺损由透明样软骨样组织充填,术后12周,软骨及软骨下骨组织基本修复;在对照组缺损,软骨下骨在术后12周亦基本修复,但表层软骨主要由纤维组织修复.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来源丰富,采集方便,经体外培养增殖后,足量的未分化细胞与Ⅱ型胶原凝胶载体相结合,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较好.

    作者:董启榕;戴涟生;郑祖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评价

    髌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占全身各部骨折的1.65%[1],治疗上既要求达到骨折解剖复位,又要能抵抗影响骨折固定的应力,以利膝关节术后能够早期功能锻炼.因此,治疗方法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目前治疗方法有多种,尚未取得完全一致意见,本文就膝关节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国内外对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修玉才;任先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糖皮质激素对关节软骨影响的研究进展

    在临床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性关节炎是较常见的疾患.长期以来,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上有很多方法,其中全身或关节内使用糖皮质激素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使用后能迅速缓解疼痛症状并改善功能.但是功能的改善常伴随着进行性的关节损害,因此多年来许多学者对糖皮质激素对关节软骨究竟能产生什么影响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刘昆鹏;陈百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四肢开放骨折治疗新进展

    开放骨折的治疗仍是目前创伤骨科中极为棘手的问题.迄今,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20世纪初,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挽救病人的生命;第二阶段是二次大战期间,治疗的重点是保存肢体;第三阶段是60年代中期,治疗的重点是防治感染;第四阶段是指是70年代以来,治疗的目的是如何大限度地保留肢体的各种功能.

    作者:邓昌;郭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由Levi-Montalcini R 在50年代初发现的第一个神经营养因子.NGF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生物效应,是维持和促进发生中的交感神经及来自神经嵴的感觉神经细胞的存活、分化和成熟以及执行功能.NGF在机体组织器官(包括脑)有广泛的分布,它在靶组织中的浓度与交感神经、感觉神经在靶区分支的密度和mRNA含量有关;而靶器官产生的NGF可诱使轴突朝特定靶器官方向生长.近年来随着对骨痂中肽能神经分布研究的深入,发现骨痂中有交感神经成份的神经肽Y(NPY)、小肠血管活性肽(VIP)和感觉神经成份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等肽能神经长入[1,2].这引起人们的思考,骨痂中是否有诱使轴突长入的NGF,其在骨折愈合中有何作用?

    作者:姚建华;时述山;李亚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从1997年4月~1999年8月用DHS内固定治疗2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类、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疗效进行评价,平均随访1年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完全随访,骨折愈合,无髋内翻、下肢外旋及短缩畸形,患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9.6%,疗效肯定.结论:DHS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区国集;陈友明;龙朝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