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宾尧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性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锁骨外端移位骨折.方法:根据肩部的解剖生理和生物力学设计锁骨外端移位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新方法.先切开复位,然后采用生物可吸收缝合线或粗丝线经锁骨近折段和喙突穿孔,顺喙锁韧带纤维走向修复韧带以重建锁骨在垂直方向的稳定,后在锁骨远折段钻骨孔,经孔缝合结扎固定,保证锁骨骨折有良好对位并恢复在水平方向的稳定.结果:14例病人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稳定,不影响肩锁关节的活动,无明显并发症,避免了金属内固定的二次拆除手术,全部病例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疗效优良.结论:应用生物可吸收缝线或丝线,按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原理重建喙锁韧带治疗锁骨外端移位骨折,固定确切,疗效满意,不需二次手术.
作者:王明华;顾晓晖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患者女性,73岁,家务.跌倒致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3h入院,患者做家务时向后跌倒,右臀着地,即出现右髋部疼痛,不能站立及行走.神志清楚,右髋拒按,活动障碍.X线片显示右股骨颈骨折(头下型).既往无咳嗽、咳痰病史,无肺结核、肝炎病史,无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史.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ADF)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5年7月~1997年7月,我院以ADF治疗112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生钉口疼痛7例,骨折错位4例,钉道感染2例,关节僵硬3例,假关节1例,神经损伤2例.结论:主要原因是对手术适应证,该器械的设计特点及要领的掌握不好;在手术操作中不规范;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的指导失误.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张余;尹庆水;权日;昌耘冰;夏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从1975年CT引入用于脊柱外科后,对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使脊柱骨折的形态学诊断成为可能,使脊柱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更为科学.
作者:叶启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截肢手术后的残肢与现代假肢接受腔相适配因素.方法:对本院近五年收治的46例(截肢29例、残肢修整17例)患者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从病例分析中发现需行残端修整者达36.9%,其中小腿残肢修整又占全部残肢修整中的大多数58.8%.结论:目前仍有较大比例的截肢手术方法欠妥,应重视截肢平面选择和残端处理.
作者:高伟;高铭洙;朱力波;张明贵;曹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将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后植入软骨缺损,观察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抽取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后,将其与Ⅱ型胶原凝胶相结合,植入到兔膝关节实验性关节软骨缺损中,对照组的缺损分别置入与髓腔血混合的Ⅱ型胶原凝胶、单纯Ⅱ型胶原凝胶或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周取材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的缺损由透明样软骨样组织充填,术后12周,软骨及软骨下骨组织基本修复;在对照组缺损,软骨下骨在术后12周亦基本修复,但表层软骨主要由纤维组织修复.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来源丰富,采集方便,经体外培养增殖后,足量的未分化细胞与Ⅱ型胶原凝胶载体相结合,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较好.
作者:董启榕;戴涟生;郑祖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关节软骨是构成可动关节的重要结构,多种骨关节疾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有关节软骨损伤,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病.关节软骨自身修复能力很差,损伤后往往很难自愈,可引起长期的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由于骨关节疾病中软骨损伤的分子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使得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比较困难.近有研究表明,减低关节内氧自由基的水平,可减轻关节软骨的损伤.本文就氧自由基与软骨代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许鹏;蔡乾坤;郭雄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是一种复合型骨折,发病率高,病程长,术后足部长时间不能负重.目前的治疗方法因骨质和软组织损伤较重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许多病人因骨折粉碎严重使治疗非常棘手.
作者:丁小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介绍颈椎弓根螺钉的应用方法和适应证,为临床提供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7例应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平均12个月,固定节段均达骨性愈合,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颈椎弓根内固定能达到固定坚固及有效的椎管减压,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一种良好颈椎内固定方法.
作者:吴战勇;孙先泽;孔建军;赵贵群;曹在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76例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Dick、RF或AF,治疗的胸腰段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诊时的临床表现、X线片和CT.平均随访16个月.结果:76例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比和Cobb′s角分别是术前0.48,28.5,术后0.91,6.5,随诊0.71,14.5.在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丧失.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后期仍存在一些问题.
作者:谢文龙;周国顺;贾连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盐酸乙哌立松对骨科常见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由7家医院同时收集了采用单独口服盐酸乙哌立松和加用其他药物两种方法治疗的138例患者,记录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结果:对于颈肩痛和腰背痛等疾病的常见症状,单一组和联合组均可取得80%以上的有效率.病情轻者单一组即可取得良好疗效,病情重者联合组效果更好,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副作用发生率为1.45%.结论:单独应用盐酸乙哌立松就可获得很高的有效率,与其他药物联合服用,可使其有效率进一步提高.盐酸乙哌立松的安全性很好,副作用发生率低.
作者:谢宁;曹师锋;王诗波;宋滇文;何海龙;贾连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负压封闭对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慢性难愈合创面应用负压封闭治疗.结果:负压治疗后创面清洁迅速,5例创面经负压治疗后直接上皮化愈合,20例创面经植皮愈合,3例创面经局部皮瓣转移愈合,治愈率100%.结论:负压封闭技术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处理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新方法.
作者:许龙顺;陈绍宗;李学拥;李望舟;乔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79例84膝骨关节病的关节镜诊断治疗回顾性总结,探讨高效率、创伤小、疗效佳的方法.方法: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结合术前检查对膝骨关节病分为:软骨破坏型,滑膜炎型,游离体型及半月板型,依此施行有针对性,局限化手术治疗.结果:50膝得到1~2年9个月的随访,按膝关节综合评分表评分,优22%,良59%,可和差19%.结论:该方法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病损严重的病例,全膝置换是进一步提高总体疗效的适宜选择.
作者:张春礼;王树森;李立文;颉强;李玉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创伤小的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方法:在胫骨结节,胫骨下端或跟骨上各横行穿1根钢针,安装固定架通过旋转螺杆、旋转足托、布带或小夹板压垫法矫正骨折端的重叠、旋转、成角及侧向移位.结果:骨折愈合率100%,病人膝、踝功能正常.结论:本外固定架创伤小,适用于各段胫腓骨骨折或合并小腿筋膜间隔综合征的患者.
作者:李新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围手术期处理,为降低手术危险性、促进功能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1989~1999年收治50例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6.4%.术中,院内无死亡病人.按Frenkle标准优良率为86.95%.结论:急性颈髓损伤病人病情复杂.术前对病人并发症、并发病积极处理,严格掌握手术时机.
作者:张国亮;蔡启卿;于耀宇;郭宁国;强晓军;冯明录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髌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占全身各部骨折的1.65%[1],治疗上既要求达到骨折解剖复位,又要能抵抗影响骨折固定的应力,以利膝关节术后能够早期功能锻炼.因此,治疗方法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目前治疗方法有多种,尚未取得完全一致意见,本文就膝关节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国内外对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修玉才;任先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单侧成角外固定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影响因素及操作技术.方法:临床应用56例,男26例,女30例,平均年龄63岁.随访6~36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本组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功能根据Merle D'Aubigne评分方法,优38例,良15例,优良率94.6%.结论:本外固定器优点在于:手术创伤小,固定效果可靠,能早期下床活动,且近端固定针之间呈一定角度,充分防止了固定针的松动脱出及穿入髋臼.
作者:刘树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由Levi-Montalcini R 在50年代初发现的第一个神经营养因子.NGF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生物效应,是维持和促进发生中的交感神经及来自神经嵴的感觉神经细胞的存活、分化和成熟以及执行功能.NGF在机体组织器官(包括脑)有广泛的分布,它在靶组织中的浓度与交感神经、感觉神经在靶区分支的密度和mRNA含量有关;而靶器官产生的NGF可诱使轴突朝特定靶器官方向生长.近年来随着对骨痂中肽能神经分布研究的深入,发现骨痂中有交感神经成份的神经肽Y(NPY)、小肠血管活性肽(VIP)和感觉神经成份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等肽能神经长入[1,2].这引起人们的思考,骨痂中是否有诱使轴突长入的NGF,其在骨折愈合中有何作用?
作者:姚建华;时述山;李亚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为桡侧副血管蒂前臂外侧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5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察了桡侧副动脉的来源、走行及其在肘关节部位的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桡侧副动脉在距肱骨外上髁(7.7±1.0)cm处分为掌侧支和背侧支,背侧支在肱骨外上髁上方(1.4±0.3)cm处分为前支和后支,前支跨越肘关节到达前臂,以2~4个皮支分布于前臂外侧的皮肤,其分支点外径为(0.8±0.2)mm,前支在桡骨颈平面和桡侧返动脉相吻合的占72%,可切取的皮瓣面积约15cm×5cm.结论:以桡侧副动脉为蒂的前臂外侧皮瓣转位可修复肘部、上臂和颈部的软组织缺损,亦可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和面颈部的软组织缺损,还可形成臂外侧下部、前臂外侧大型皮瓣或复合组织瓣,修复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
作者:杨运平;徐达传;许本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介绍应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38例的经验.方法:胫骨骨折部行简单的内固定,骨折远近端垂直胫骨内侧或外侧骨面分别拧入2枚螺丝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视伤口情况分别行Ⅰ期、延期或引流、冲洗全层缝合.结果:骨折位置功能良好.骨折愈合14~23周,2例骨不连.伤口甲级愈合20例;乙级17例;丙级1例.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曹前来;陈云丰;何志敏;徐龙江;杨海涛;王良意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