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跟骨骨折复位器的设计和临床应用

王汝武;衣英豪;冯承泉;刘汝玉;王相如

关键词:跟骨骨折, 复位器, 设计, 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跟骨骨折复位器的有效性和适应证.方法:自1997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复位器治疗复杂跟骨骨折16例.结果:经12.5个月随访,优良率87.5%.结论:该复位器符合力学原理,对骨折复位确切,经皮穿针创伤小,治疗后不影响踝关节活动,使用方便;适用于舌状骨折及骨碎块较大的压缩性骨折中Bohler角明显减少者;跟骨轴位增宽者辅以双手掌对扣挤压复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锁骨外端移位骨折的生物性内固定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性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锁骨外端移位骨折.方法:根据肩部的解剖生理和生物力学设计锁骨外端移位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新方法.先切开复位,然后采用生物可吸收缝合线或粗丝线经锁骨近折段和喙突穿孔,顺喙锁韧带纤维走向修复韧带以重建锁骨在垂直方向的稳定,后在锁骨远折段钻骨孔,经孔缝合结扎固定,保证锁骨骨折有良好对位并恢复在水平方向的稳定.结果:14例病人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稳定,不影响肩锁关节的活动,无明显并发症,避免了金属内固定的二次拆除手术,全部病例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疗效优良.结论:应用生物可吸收缝线或丝线,按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原理重建喙锁韧带治疗锁骨外端移位骨折,固定确切,疗效满意,不需二次手术.

    作者:王明华;顾晓晖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腘动脉闭合性损伤17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腘动脉闭合性损伤的特点、误诊原因.方法:观察血管损伤后的肢体血运变化的过程,分析误诊原因和治疗上的教训.结果:治疗成功7例.漏诊10例,其中肢体坏死7例,缺血性肌挛缩3例.结论:由于血运假象存在,本病容易漏诊,肢体坏死率高.密切观察血运变化、积极的血管探查与及时行深筋膜切开术是本病治疗的重点.

    作者:祁峰;金丽华;毛聚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老年髋部骨折综合锻炼方法的临床设计与应用

    我科自1995年以来,对年龄在60岁以上40例髋部骨折患者运用了综合功能锻炼的方法,维持了患肢的良好肌力,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同时增强了老年患者的体质,减少了老年患者卧床牵引过程中的并发症,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郑光峰;徐厅梅;李晓彤;朱云杰;叶梅;徐洁;周慧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病历摘要(六)

    患者女性,73岁,家务.跌倒致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3h入院,患者做家务时向后跌倒,右臀着地,即出现右髋部疼痛,不能站立及行走.神志清楚,右髋拒按,活动障碍.X线片显示右股骨颈骨折(头下型).既往无咳嗽、咳痰病史,无肺结核、肝炎病史,无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史.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76例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Dick、RF或AF,治疗的胸腰段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诊时的临床表现、X线片和CT.平均随访16个月.结果:76例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比和Cobb′s角分别是术前0.48,28.5,术后0.91,6.5,随诊0.71,14.5.在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丧失.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后期仍存在一些问题.

    作者:谢文龙;周国顺;贾连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增殖后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将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后植入软骨缺损,观察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抽取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后,将其与Ⅱ型胶原凝胶相结合,植入到兔膝关节实验性关节软骨缺损中,对照组的缺损分别置入与髓腔血混合的Ⅱ型胶原凝胶、单纯Ⅱ型胶原凝胶或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周取材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的缺损由透明样软骨样组织充填,术后12周,软骨及软骨下骨组织基本修复;在对照组缺损,软骨下骨在术后12周亦基本修复,但表层软骨主要由纤维组织修复.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来源丰富,采集方便,经体外培养增殖后,足量的未分化细胞与Ⅱ型胶原凝胶载体相结合,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较好.

    作者:董启榕;戴涟生;郑祖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与脊髓水肿的关系

    目的:为了探讨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NO)含量及其合酶(NOS)活性与脊髓水肿的关系.方法:测定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后NO含量及NOS活性的变化,同时测定脊髓组织含水量.结果: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NO含量及NOS活性均增加,脊髓组织水肿增加.结论:脊髓损伤后NO含量及NOS活性增加,与脊髓组织的水肿密切相关,提示NO参与了脊髓伤后的病理生理改变.

    作者:邵擎东;肖建如;包聚良;贾连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基因治疗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探索性应用

    基因治疗是随着对遗传性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基因治疗概念的提出是在80年代初期,随后获得了飞快的发展.90年代初期,随着世界首例腺苷脱氨酶(ADA)缺乏性重症免疫缺陷病的治疗获得了成功[1],基因治疗获得了临床治疗的批准,并进而推动了其他一些疾病的基因治疗的发展.

    作者:孟国林;胡蕴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新发骨关节结核24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近年骨关节结核的发病特点,总结诊断治疗经验教训.方法:分析248例近8年骨关节结核病人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30岁组占40.7%,30~60岁组占50%,合并肺结核者占35.9%,83.4%的病例存在诊断延迟,93.5%的病例临床治愈,结论:骨关节结核发病人群呈现成年化发展趋势,合并肺结核者减少;重视早诊早治;化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钱继杭;刘洪贵;黄培臣;于延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SLSEP对31例肋间血管神经转位术治疗截瘫疗效的评估

    目的:探讨陈旧性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的变化及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对施行肋间血管神经转位手术的31例患者于手术前后进行SLSEP检查,分析其变化.结果:31例均得到术后平均2.5年以上的随访.患者术前SLSEP检查结果均异常或消失,术后SLSEP改善者12例,9例功能恢复良好(Franckel D级),另3例恢复较好(C级);术后SLSEP无明显变化者19例,其中3例恢复较好(C级),15例恢复不佳(B级),1例无效(A级).但26例患者的排尿功能均恢复或部分恢复.结论:患者手术前后SLSEP的变化同该手术的临床疗效相关,但不能完全反映其排尿功能的恢复程度.

    作者:王志伟;张少成;崔义;禹宝庆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小腿截肢术后残肢与假肢接受腔适配问题的探讨

    目的:探讨截肢手术后的残肢与现代假肢接受腔相适配因素.方法:对本院近五年收治的46例(截肢29例、残肢修整17例)患者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从病例分析中发现需行残端修整者达36.9%,其中小腿残肢修整又占全部残肢修整中的大多数58.8%.结论:目前仍有较大比例的截肢手术方法欠妥,应重视截肢平面选择和残端处理.

    作者:高伟;高铭洙;朱力波;张明贵;曹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滑动加压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6例报告

    目的:报告应用滑动加压鹅头钉结合拉力螺钉固定小粗隆,辅以CPM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大粗隆外侧纵切口显露骨折处,先用拉力螺钉固定小粗隆,后置放滑动加压鹅头钉,术后第2d开始CPM锻炼.结果:本组56 例得到随访,骨折全部在6~8周内愈合,髋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髋内翻发生.结论:滑动加压鹅头钉结合拉力螺钉固定小粗隆,辅以CPM锻炼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疗效可靠、骨折愈合时间短、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手术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黄聚恩;王海景;马高峰;付耀峰;王万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颈椎的应用

    目的:介绍颈椎弓根螺钉的应用方法和适应证,为临床提供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7例应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平均12个月,固定节段均达骨性愈合,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颈椎弓根内固定能达到固定坚固及有效的椎管减压,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一种良好颈椎内固定方法.

    作者:吴战勇;孙先泽;孔建军;赵贵群;曹在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人工腱修复髌韧带效果观察

    髌韧带断裂后膝关节的功能将受到很大影响,而对断裂的髌韧带尤其是陈旧性髌韧带断裂修复较困难,修复后拉力降低,对伸屈膝关节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作者:李祥明;段朝周;李其训;王铁丹;肖应庆;杨润杰;农国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从1997年4月~1999年8月用DHS内固定治疗2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类、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疗效进行评价,平均随访1年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完全随访,骨折愈合,无髋内翻、下肢外旋及短缩畸形,患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9.6%,疗效肯定.结论:DHS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区国集;陈友明;龙朝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双臂桥式胫腓骨骨折复位外固定架的设计应用

    目的:探讨创伤小的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方法:在胫骨结节,胫骨下端或跟骨上各横行穿1根钢针,安装固定架通过旋转螺杆、旋转足托、布带或小夹板压垫法矫正骨折端的重叠、旋转、成角及侧向移位.结果:骨折愈合率100%,病人膝、踝功能正常.结论:本外固定架创伤小,适用于各段胫腓骨骨折或合并小腿筋膜间隔综合征的患者.

    作者:李新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膝关节骨关节病的关节镜诊断治疗

    目的:通过对79例84膝骨关节病的关节镜诊断治疗回顾性总结,探讨高效率、创伤小、疗效佳的方法.方法: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结合术前检查对膝骨关节病分为:软骨破坏型,滑膜炎型,游离体型及半月板型,依此施行有针对性,局限化手术治疗.结果:50膝得到1~2年9个月的随访,按膝关节综合评分表评分,优22%,良59%,可和差19%.结论:该方法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病损严重的病例,全膝置换是进一步提高总体疗效的适宜选择.

    作者:张春礼;王树森;李立文;颉强;李玉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兔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通过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观察其生长特点,研究半月板生物学特性及其损伤修复的细胞学基础.方法:机械分离兔半月板软骨,胰蛋白酶、胶原酶联合消化,10%FBS的DMEM中原代和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GAG、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培养细胞呈多角形,有突起,富含分泌颗粒,GAG、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发达.结论:培养的细胞保持了体内纤维软骨细胞的基本特性.

    作者:潘险峰;林月秋;汤逊;周中英;赵稳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急性颈髓损伤围手术期处理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围手术期处理,为降低手术危险性、促进功能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1989~1999年收治50例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6.4%.术中,院内无死亡病人.按Frenkle标准优良率为86.95%.结论:急性颈髓损伤病人病情复杂.术前对病人并发症、并发病积极处理,严格掌握手术时机.

    作者:张国亮;蔡启卿;于耀宇;郭宁国;强晓军;冯明录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GSH髁上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

    目的:总结GSH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18例股骨远端骨折采用GSH钉固定,骨折按AO/ASIF分类:A型11例,C型7例.A型骨折采用闭合复位,C型骨折采用开放复位,髁间用2枚6.5mm螺丝钉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46min,平均手术出血量为27.4ml;平均随访10.5个月,16例骨折正常愈合,1例骨折不愈合,1例延迟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5个月;平均膝关节活动度为98°,A型骨折101°,C型骨折93°;2例钉尾外留过长,膝关节屈曲时撞击髌骨产生疼痛;1例骨折端内翻8°.结论:GSH交锁髓内钉可有效治疗股骨远端髁上或髁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尹峰;黄洪月;印心奇;徐根宝;孙万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