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静丽;徐建民;王宝珍;吴直江;高奇蓉
目的:分析影响TIMI帧数的临床及解剖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80例患者的749支冠状动脉的校正TIMI帧数(CTFC),以及其与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血管直径、血管狭窄程度、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1)狭窄<50%的冠状动脉的帧数与冠脉血管直径正相关,与收缩压、心率负相关.相关系数(r)和P值分别为:前降支CTFC与血管直径r=0.312,P=0.002;与收缩压r=-0.241,P=0.019;与心率r=-0.165,P=0.05.回旋支CTFC与血管直径r=0.298,P=0.0001;与收缩压r=-0.267,P=0.001;与心率r=-0.172,P=0.033.右冠与血管直径r=0.210,P=0.05;与收缩压r=-0.274,P=0.001;(2)男性患者的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的TIMI帧数分别为23.55±8.90帧;29.77±15.55帧;21.08±9.28帧;女性患者分别为LAD 19.97±6.19帧;23.42±9.48帧;17.04±5.99帧,P值分别为0.023、0.001、0.001;3)按冠状动脉狭窄<70%、70%~90%、>90%分组,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的三组之间CTFC具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01、0.001、0.0001.结论:(1)TIMI帧数计数是反应冠状动脉血流较好的连续变量;(2)冠状动脉血管直径与CTFC明显相关;(3)CTFC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明显相关;(4)男性患者的CTFC明显长于女性患者.
作者:韩雅君;孙宁玲;王伟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survivin和p53表达在胃粘膜上皮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胃癌、88例胃粘膜异型增生和22例正常胃粘膜中survivin、p53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survivin在正常胃粘膜不表达.survivin阳性表达率在轻中度异型增生时较低,分别是3%(1/28)和7%(3/43);而在重度异型增生时达82%(14/17),与胃癌组76%(61/80)无显著差异(P>0.05).p53在正常胃粘膜和轻度异型增生无表达,中度异型增生时有少量表达16%7/43,至重度异型增生时阳性表达率达35%6/17,与胃癌组52%42/80无显著差异(P>0.05);(2)survivin表达与胃癌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53表达与胃癌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3)survivin和p53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survivin和p53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过程,是胃癌早期诊断的有用指标.p53亦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依据之一.
作者:任海军;刘天卿;蔡永清;王利;冯京连;张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特点和诊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果:(1)腹痛为常见症状,共32例(92.4%),有腹部肿块者12例(34.3%),有血便者8例(22.9%);(2)术前确诊为肠套叠者9例(25.7%),肠梗阻13例(37.1%),腹部包块疑消化道肿瘤7例(20%),急性阑尾炎3例(8.6%);(3)引起肠套叠的病变有:小肠肿瘤21例(60.0%),美克尔憩室4例(11.4%),盲肠游离症4例(11.4%),结肠肿瘤3例(8.6%)等;(4)本组病例除1例结肠腺瘤性息肉行纤维结肠镜切除术外均行剖腹手术治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1)成人肠套叠大部分继发于小肠病变,且以小肠肿瘤多;(2)近端空肠和回盲部是成人肠套叠的易发部位;(3)钡剂灌肠摄片、B超、纤维结肠镜有助于成人肠套叠的诊断,CT为有诊断价值的检查;(4)治疗首选手术,术中应特别注意近端空肠和回盲部的探查.
作者:刘红燕;石长清;樊晓明;俞建平;郑发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寻求手部小管状骨折,特别开放骨折及掌、指骨头部粉碎性骨折的更为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自1998年10月~2004年6月,应用自行设计的手部外固定器,在电视X光机透视下,经皮固定手掌、指骨骨折112例,其中开放骨折21例,掌、指骨头部粉碎骨折41例.结果:随访92例,随访时间3~12个月.骨折愈合86例,不愈合1例,骨髓炎2例,畸形愈合1例.骨折愈合时间4~10周.其中粉碎性骨折及开放性骨折愈合时间6~10周.手功能恢复:按照TAM标准评价,优良率85.8%.结论:手部外固定器结构简单,方便实用.固定掌、指骨稳固,特别对开放骨折及掌、指骨头部粉碎性骨折是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林阳;王利;刘磊;梁江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存在冠脉痉挛的冠心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52例冠心病存在冠脉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和抵克力得治疗组,观察比较2组临床心绞痛发作的情况,经6个月的随访,判断阿司匹林在存在血管痉挛的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结果:经6个月的随访观察,以上2组患者其心绞痛发作的转归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作为一价廉效优的抗血小板药物,不但能应用于劳累型心绞痛的患者,也能安全地应用于存在冠脉血管痉挛的患者.
作者:刘辉;鲍正宇;陈锐;毛家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以往坏疽、穿孔阑尾切口常规放置烟卷引流,伤口乙级愈合,平均住院时间3~4周,既增加了医疗费用,也增加了病员痛苦.随着抗生素的发展,有效抗生素的应用和外科技术的提高,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有明显下降,但仍有30%的切口感染率[1].我院对坏疽、穿孔阑尾切口使用术尔泰和可吸收缝线以来,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现就近1年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杨彪;徐子平;雷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检测p53蛋白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同分组的表达率,分析p53蛋白阳性表达是否可以作为预测化疗耐药的指标.方法: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72例:初治组18例,完全缓解(CR)组38例,复发组16例.用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抗体检测p53蛋白在骨髓标本中表达率.分析在不同分组之间表达率有无差异及阳性表达与诱导化疗CR率的关系.结果:1)p53蛋白总表达率为29.17%,初治组、CR组和复发组表达率分别为11.11%、21.05%和68.75%,复发组明显高于与初治组和CR组(P=0.0056,P=0.0085),初治组和CR组表达无差别(P=0.37).2)p53表达率在ALL 55.6%)显著高于AML(20.37%)(P=0.01).3)p53阳性组CR率(47.62%)显著低于阴性组CR率(74.51%)(P=0.028).结论:p53表达率于复发组显著高于初治和CR组,ALL组显著高于AML组.P53蛋白高表达是对化疗耐药的指标之一.
作者:庄静丽;徐建民;王宝珍;吴直江;高奇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复异位妊娠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2月~2003年12月收治的29例重复异位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结果:29例重复异位妊娠占同期452例异位妊娠中的6.42%,其中19例(占65.52%)发生在对侧输卵管,10例(占34.48%)发生在同侧输卵管.首次异位妊娠行一侧输卵管切除术20例,重复异位妊娠发生在对侧18例(占90.00%),发生在同侧2例(占10.00%).首次异位妊娠行保守性手术及药物治疗9例,重复异位妊娠发生在同侧8例(占88.89%),发生在对侧1例(占11.11%).本组病例15例手术后病理示合并慢性输卵管炎,占51.72%.首次异位妊娠后未避孕及无规律避孕21例,占72.41%.结论:输卵管炎、首次异位妊娠的治疗方式及无避孕措施或不严格避孕是重复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治疗输卵管炎症,从首次异位妊娠的防治开始来降低重复异位妊娠的发病率.
作者:文秋平;唐秋英;张红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骨盆骨折在骨科中比较常见,多由强大暴力造成,可合并膀胱、尿道和直肠损伤及骼内、外动脉损伤造成大量内出血,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科于2002年5月~2004年6月共收治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3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鲁慧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发病因素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6年11月~2003年8月间收治的89例肝硬化SBP患者并临床对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9例患者中既往有SBP史5例,腹泻和消化道出血为SBP常见诱因;临床表现较典型者51例(57.3%),38例(42.7%)出现并发症;Child B级+C级73例(81.9%),平均腹水蛋白浓度5.98g/L;腹水培养阳性17例,共培养出细菌19株,其中G-杆菌占57.9%,G+球菌占36.8%;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环丙沙星等为临床常用的抗生素;89例中,治疗有效者69例,死亡33例;本组研究表明,肝肾功能不佳和有并发症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率.结论:SBP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表现变化不一;诊断的关键在于腹水检查,腹水培养血瓶法应列为常规;经验治疗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同时注意保护肝肾功能,对存在易患因素的肝硬化患者应予预防性治疗.
作者:张渊;陈倩;祝墡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检测hTERT和β-Catenin在人胆囊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与癌细胞增殖、侵袭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酶TRAP、半定量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3种体外培养人胆囊癌细胞系端粒酶活性、hTERT基因和β-Catenin基因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光吸收法检测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并做细胞增殖计数、运用Transwell小室和划线了解癌细胞侵袭与运动情况.结果:(1)TGBC1TKB、TGBC2TKB和GB-SD端粒酶活性OD值分别为0.183±0.001、0.257±0.002和0.260±0.002;β-Ctenin基因mRNA值分别为44718±567、50 279±545和50 802±371;hTERT基因值分别为51 287±1 818、62 346±733和63 345±1 154;后两组均高于第1组(P<0.05).β-Catenin蛋白质值分别为35 289±154、32 636±345和32 510±346;hTERT蛋白质值分别为34 515±454、32 562±571和32 083±163.后两组均低于第1组(P<0.05),有显著差异.(2)TGBC1TKB、TGBC2TKB和GB-SD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第5天OD值分别为1.324±0.792、1.573±0.043和1.647±0.033;24 h穿膜细胞数分别为60.667±3.512、113.333±5.508和124.667±6.506;24 h过线细胞数分别为23.667±1.155、40.000±1.000和42.667±2.082.后两组均高于第1组(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端粒酶、hTERT和β-Catenin基因蛋白在人胆囊癌细胞系呈阳性表达;它们可提示胆囊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能影响胆囊癌细胞的增殖、运动和侵袭力.
作者:丁昂;童赛雄;锁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2例上皮性卵巢癌p53蛋白的表达,研究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上皮性卵巢癌中P53蛋白有一定的表达缺失,在G1、G2级组织表达率显著低于G3级;不同的临床分期中,Ⅰ、Ⅱ期阳性表达显著低于Ⅲ、Ⅳ期;在浆液性和粘液性两种组织类型无明显差异.p53(-)和p53(+)患者化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71%和27.27%,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53蛋白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期分化程度有关,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无关.p53蛋白表达可作为卵巢癌预后和化疗耐药的一个指标.
作者:徐海耿;王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分析1980~2004年收治的112例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96例(85.7%),105例接受尿VMA检查,阳性者90例(85.7%).B超,CT,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95%,100%.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100例(90%),恶性12例(10%),肿瘤位于肾上腺者91例(86%),异位嗜铬细胞瘤11例(14%).结论:术前必须充分准备,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建平;林宗明;张豪杰;孙立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三倍体的交通后段大脑前动脉(triplication of the postcommunical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属于少见的血管变异,多在解剖、脑血管造影或手术过程中被发现.我们在对46具尸脑标本进行解剖时,发现1例有这种变异,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敢;薛绛宇;徐涛;顾斌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雌激素和克罗米酚对海人酸(kainic acid,KA)致痫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给去势的雌性大鼠添加雌激素治疗,或添加雌激素和克罗米酚治疗,比较各组大鼠致痫后癫痫发作的行为学、脑电图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变化.结果:给雌激素治疗的大鼠癫痫发作的潜伏期和到达4级或5级(4/5级)的时间均较KA组明显缩短,而同时给雌激素和克罗米酚治疗组的潜伏期比单纯给雌激素治疗组明显延长.脑电图的变化与行为学的改变基本一致.致痫后的大鼠海马均可见到明显的细胞损伤,与癫痫发作严重程度和时间相一致.结论:高水平的雌激素可促进癫痫发作,给克罗米酚治疗具有一定的抗癫痫作用.
作者:彭伟锋;汪昕;马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甲状腺手术后出现头痛较为多见.据报道术后头痛发生率约44.6%,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2000年~2004年,我院行甲状腺手术后出现头痛者102例,占手术患者的38.1%.
作者:陈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时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实施EPBD 68例,应用气囊将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扩张至8~10 mm,直接用取石网篮或取石气囊取石.其中63例在EPBD后当即清除结石(9例在EPBD后再行EST取石);3例7~10 d后在十二指肠镜下再次行EPBD取尽残余结石;2例改行外科手术取石.(2)实施EST 63例,应用拉式切开刀对乳头作12~15 mm切开后取石.其中59例用取石网篮及取石气囊当即清除结石(其中7例附加碎石网篮碎石后取石);2例7~10 d后在十二指肠镜下再次取尽残余结石;2例改行外科手术取石.结果:68例完成EPBD的病例中,无出血、穿孔、胆管炎及重症胰腺炎发生.63例完成EST的病例中,无穿孔发生;胆管炎2例,出血2例,重症胰腺炎1例.9例在EPBD后再行EST取石的病例,无出血、穿孔、胆管炎及重症胰腺炎发生.结论:EPBD联合EST取石可提高取石的成功率,且胰腺炎的发生率较单纯EST显著降低,发生出血、穿孔的风险也明显降低;EPBD联合EST取石,出血风险及胰腺炎的发生率与单纯EPBD比较无明显差异.
作者:王若燕;李峰;季圣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的发病原因、胎盘早剥与妊高症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系.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7月25例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5例胎盘早剥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妊高症、机械性因素(包括私人不恰当操作)、羊水过多、胎膜早破;(2)25例胎盘早剥患者中妊高症10例(40%),重度妊高症6例(24%);(3)25例胎盘早剥患者并发DIC 6例(24%);(4)25例胎盘早剥患者中死胎5例(20%),新生儿死亡2例(8%),死产1例(4%),新生儿窒息5例(20%),孕产妇死亡1例(4%),次全子宫切除5例(20%),产后出血9例(36%).6例并发DIC患者中死胎4例(66.7%),新生儿重度窒息1例(16.7%);产妇死亡1例(16.7%),次全子宫切除4例(66.7%).结论:胎盘早剥是严重威胁孕产妇及胎儿生命的妊娠晚期并发症,尤其是重度妊高症诱发的胎盘早剥,易并发急性DIC,威胁母婴安全.
作者:胡峥;周文湘;侍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胸腺切除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胸腺切除治疗59例OMG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部分胸骨劈开切口44例,全胸骨劈开切口2例,电视胸腔镜经右胸前外侧径路13例.所有病例均进行随访和疗效评价.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1例;手术有效率1年内89.8%(53/59),1~3年74.0%(37/50),3~5年86.1%(31/36),5~10年88.9%(24/27),10年以上86.7%(13/15);总缓解率37.3%,有效率为86.4%.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均显示疗效与性别、年龄、病程、手术径路及病理分型无关(P>0.05).结论:胸腺切除是OMG的有效治疗方法,切除径路首选电视胸腔镜手术.
作者:谭群友;王如文;蒋耀光;赵云平;马铮;周景海;龚太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111例(116个)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案.方法:1959~2004年间,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111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5.7岁.作动脉造影或彩超、CTA以及MRA无创检查,明确诊断后,全部行手术治疗.结果:3例手术死亡;4例发生脑栓塞;32例发生术后神经并发症;4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通过多普勒超声、CT或MRA检查,在术前明确颈动脉体瘤的血供来源,便于术中及早控制供血动脉;而必要时行术前行动脉造影,行瘤体动脉栓塞缩小瘤体,可有效减少手术出血,并能减少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欣;杨珏;陈斌;石赟;符伟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