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螺旋CT在进展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吉学生;强金伟;俞明细;成建明;王有成

关键词:胃癌, 低张, 螺旋CT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胃癌诊断及TNM分期中的价值.方法:46例胃癌行低张服水螺旋CT检查,其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46例进展期胃癌病灶显示45例(敏感性98%);13例病变胃外侵犯CT显示10例(敏感性77%);39例淋巴结转移CT显示30例(敏感性77%);10例远处转移显示8例(敏感性80%).结论:螺旋CT扫描可用作进展期胃癌的辅助诊断及TNM分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司匹林用于冠脉痉挛患者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存在冠脉痉挛的冠心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52例冠心病存在冠脉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和抵克力得治疗组,观察比较2组临床心绞痛发作的情况,经6个月的随访,判断阿司匹林在存在血管痉挛的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结果:经6个月的随访观察,以上2组患者其心绞痛发作的转归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作为一价廉效优的抗血小板药物,不但能应用于劳累型心绞痛的患者,也能安全地应用于存在冠脉血管痉挛的患者.

    作者:刘辉;鲍正宇;陈锐;毛家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肺隔离症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增强、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orta,CTA)诊断肺隔离症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1例经CTA确诊并经介入治疗的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我院1例经CTA证实有异常增粗的迷走血管,栓塞其异常血管,随访6个月症状无复发.国内自1954~2004年共有31篇文献,报道了肺隔离症304例,其中195例为手术后确诊,13例经血管造影确诊,47例CT增强扫描确诊,34例CTA确诊,其它经CT、MRI等确诊.本病诊断的关键是证实来自体循环的异常供血动脉,本文探讨了CT增强、CTA诊断肺隔离症的优势,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自1954年至今,共195例经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创伤大,易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血管栓塞治疗肺隔离症成为一种可能,它有微创的明显优势.结论:CTA可检查出异常供血动脉的阳性率高,应成为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经异常供血动脉栓塞治疗肺隔离症安全,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谢娟;邓星奇;高育瑶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32例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护理体会

    骨盆骨折在骨科中比较常见,多由强大暴力造成,可合并膀胱、尿道和直肠损伤及骼内、外动脉损伤造成大量内出血,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科于2002年5月~2004年6月共收治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3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鲁慧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联合检测VEGF、PD-ECGF和PCNA表达预测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及预后

    目的:回顾性分析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肝细胞癌(HC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切除术后病人预后的关系,评价其联合检测在预测HCC术后复发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所2001年1月~2002年7月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202例H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统计分析VEGF、PD-ECGF、PCNA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根据各指标的表达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其对HCC病人术后转移、复发及生存预测的效果.结果:VEGF、PCNA是影响肝癌病人术后总生存时间(OS)、无瘤生存时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D-ECGF不是术后OS、DFS的独立危险因素.VEGF、PCNA单独应用,其高表达组术后生存皆明显差于相应低表达组(P<0.01).VEGF预测术后1、2年复发的特异度为70.6%和77%,PCNA预测1、2年复发的特异度为51.5%和55.7%.联合应用两个指标预测1、2年复发特异度为87.7%和90.2%,高于单个指标(P<0.001).结论:VEGF、PCNA与HCC病人术后复发及预后有关.评价各指标的表达水平并联合应用,有助于改善HCC病人术后复发、预后的预测.

    作者:王洪海;任宁;张辉;叶青海;孙惠川;王鲁;谭云山;钦伦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胃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p53突变之间的初步分析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表达与p53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40例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的表达状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46.4%(65/140),p53表达阳性率为47.9%(67/140).根据p53表达的阳性指数0、1、2、3、4将140例胃癌组织分为5组,各组survivin表达阳性指数分别为2.01±2.514、0.17±0.495、2.80±1.789、4.73±1.272、6.50±0.707,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67例p53表达阳性胃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指数和p53表达阳性指数呈同步上升趋势(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和p53基因突变在免疫组化检测水平上具有同步相关性.

    作者:汪学非;孙益红;左青松;卢韶华;秦新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长期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凝状态和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索长期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血凝状态、内皮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56例COP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治疗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72.5±10.1)岁;(2)对照组: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73.9±9.5)岁.治疗组在出院后开始吸入申威8L压缩氧,吸入氧浓度(FIO2)29%,每日12 h计1年.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肺功能(FEV1)、动脉血气,肝、肾功能、血沉(ESR)、血凝及血粘状态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N)、血浆及全血粘滞度(高切、低切)、内皮素-1(ET-1)、血β2-微球蛋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PaO2及SaO2增高(P<0.01),PCV、D-二聚体、血浆及全血粘度(高切和低切)均明显下降(P<0.01);同时内皮功能也得到改善,ET-1下降.血肌酐降低(P<0.05);血β2-微球蛋白下降.对照组各指标均无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尿素氮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氧疗对改善COPD高凝状态、内皮功能和肾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周瑛;秦兴国;肖平;何银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胸部肿瘤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动脉血气变化与心肺功能并发症发生的关系

    目的:探讨动脉血气分析检测在胸部肿瘤病人围手术期的应用及其变化与心肺功能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胸部肿瘤病人术前1周内,术后2 h、8 h以及第1、2、3 d,第4d或第5d的动脉血气,对所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与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作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围手术期血气分析统计资料显示胸部肿瘤病人手术后第2天动脉血氧分压低(P<0.01),二氧化碳分压高,低氧血症造成手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高(P<0.05).结论:围手术期血气分析的变化与手术后心肺功能并发症的发生有关,为减少手术后心肺功能并发症的发生和保证围手术期的安全,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常,并给予充分的氧疗以纠正低氧血症,必要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作者:邵立新;陈中元;沈伯明;金炜;孙财英;袁澄;陈伟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临床研究常用统计方法概述

    经过周密设计和科学实施的临床研究还需要规范的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分析软件发展,近年来,统计理论和方法发展非常迅速.临床医师日常繁忙的工作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系统学习医学统计理论,及时了解一些实用、有效的新方法.在此,我们介绍目前临床研究常用的一些统计分析方法,以实用、易懂为原则,重点综述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作者:金雪娟;周俊;时智英;葛均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urvivin和p53在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survivin和p53表达在胃粘膜上皮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胃癌、88例胃粘膜异型增生和22例正常胃粘膜中survivin、p53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survivin在正常胃粘膜不表达.survivin阳性表达率在轻中度异型增生时较低,分别是3%(1/28)和7%(3/43);而在重度异型增生时达82%(14/17),与胃癌组76%(61/80)无显著差异(P>0.05).p53在正常胃粘膜和轻度异型增生无表达,中度异型增生时有少量表达16%7/43,至重度异型增生时阳性表达率达35%6/17,与胃癌组52%42/80无显著差异(P>0.05);(2)survivin表达与胃癌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53表达与胃癌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3)survivin和p53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survivin和p53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过程,是胃癌早期诊断的有用指标.p53亦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依据之一.

    作者:任海军;刘天卿;蔡永清;王利;冯京连;张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肺炎性假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总结肺炎性假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49例肺炎性假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和预后情况.结果:73%的肺炎性假瘤患者以咳嗽为首发症状,常规X线胸片和CT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24%和37%,4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结论:肺炎性假瘤在术前诊断上与肺癌较难鉴别,对诊断不清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肺炎性假瘤可能存在恶性潜能和复发的可能性,因此应加强随访.

    作者:冯明祥;葛棣;郑如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OGP对NIH3T3细胞作用机理的研究

    目的:研究成骨生长肽(OGP)对NIH3T3细胞的作用机理.方法:细胞计数法测定不同浓度的OGP14肽及5肽对NIH3T3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以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膜上OGP的表达.观察OGP抗体对OGP促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OGP14肽及5肽在10-11mol/L时对NIH3T3细胞有促增殖作用,同时细胞膜上OGP表达增加;OGP抗体可抑制OGP的促增殖作用,同时使细胞膜上OGP表达下降.结论:OGP14肽及5肽可以通过对OGP的正反馈来调节NIH3T3细胞的增殖.

    作者:王晓峰;刘智慧;邵云潮;崔大敷;陈统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硬化患者感染状况、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1月~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91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91例肝硬化患者的感染率为21.65%(63/291例).其中,院外感染率12.37%(36/291例),院内感染率8.59%(25/291例),院内外混合感染率0.69%(2/291例);感染部位分布;腹腔(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3.80%(24/71例次),呼吸道28.17%(20/71例次),泌尿系16.90%(12/71例次),肠道5.63%(4/71例次),败血症5.63%(4/71例次),胆系4.24%(3/71例次),其他(皮肤、引流液等)5.63%(4/71例次);感染菌种分布;革兰阳性球菌36.84%(14/38株),革兰阴性杆菌31.58%(12/38株),真菌31.58%(12/38株).291例肝硬化患者总病死率为7.90%(23/291例),感染组病死率22.22%(14/63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病死率4.50%(9/228).结论:肝硬化患者病情危重,易并发各种感染,其中老年患者、肝功能损害明显、严重并发症、合并多种器质性疾病、侵袭性医疗操作和广谱抗菌药的应用均可成为感染的诱发因素,增加病死率;且深部真菌医院内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给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的防治增加了难度.

    作者:陈倩;张顺财;祝墡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硬变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实验研究

    肝脏是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在我国,原发性肝癌及肝内胆管结石仍然是常见病、多发病,常合并有肝硬变.肝叶切除术是上述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但肝硬变患者因其肝功能储备不足,手术后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1].

    作者:邵泉;赵浩亮;苗青旺;韩振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散发性结直肠癌中hMLH1及hMSH2基因与p53、PCNA表达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hMLH1及hMSH2两种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在散发性结直肠癌的表达变化,与p53、PCNA表达的关系,并评估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两步法对15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石蜡切片进行hMLH1、hMSH2、p53及PCNA表达的检测.结果:(1)15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hMLH1失表达有24例,占16%(24/150),hMSH2失表达有5例,占3.3%(5/150);两者之和占总散发性结直肠癌病例的19.3%(29/150).hMLH1或hMSH2蛋白失表达与患者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近端结肠、低-未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MMR蛋白失表达比例高(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体类型、肿块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远处转移与否以及患者的Dukes分期均无显著相关(P>0.05);(2)hMLH1/hMSH2蛋白失表达组p53阳性表达率及PCNA标记指数均低于表达组(P<0.05).结论:(1)一定比例的散发性结直肠癌中存在MMR基因的缺陷,并具有相对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2)hMLH1/hMSH2蛋白失表达与p53表达及PCNA标记指数呈负相关.

    作者:史恩溢;杨雄华;谭云山;许建芳;宿杰阿克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89例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发病因素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6年11月~2003年8月间收治的89例肝硬化SBP患者并临床对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9例患者中既往有SBP史5例,腹泻和消化道出血为SBP常见诱因;临床表现较典型者51例(57.3%),38例(42.7%)出现并发症;Child B级+C级73例(81.9%),平均腹水蛋白浓度5.98g/L;腹水培养阳性17例,共培养出细菌19株,其中G-杆菌占57.9%,G+球菌占36.8%;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环丙沙星等为临床常用的抗生素;89例中,治疗有效者69例,死亡33例;本组研究表明,肝肾功能不佳和有并发症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率.结论:SBP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表现变化不一;诊断的关键在于腹水检查,腹水培养血瓶法应列为常规;经验治疗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同时注意保护肝肾功能,对存在易患因素的肝硬化患者应予预防性治疗.

    作者:张渊;陈倩;祝墡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三倍体的交通后段大脑前动脉显微解剖研究

    三倍体的交通后段大脑前动脉(triplication of the postcommunical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属于少见的血管变异,多在解剖、脑血管造影或手术过程中被发现.我们在对46具尸脑标本进行解剖时,发现1例有这种变异,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敢;薛绛宇;徐涛;顾斌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94例穿孔阑尾切口一期缝合治疗体会

    以往坏疽、穿孔阑尾切口常规放置烟卷引流,伤口乙级愈合,平均住院时间3~4周,既增加了医疗费用,也增加了病员痛苦.随着抗生素的发展,有效抗生素的应用和外科技术的提高,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有明显下降,但仍有30%的切口感染率[1].我院对坏疽、穿孔阑尾切口使用术尔泰和可吸收缝线以来,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现就近1年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杨彪;徐子平;雷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治(附112例报道)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分析1980~2004年收治的112例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96例(85.7%),105例接受尿VMA检查,阳性者90例(85.7%).B超,CT,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95%,100%.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100例(90%),恶性12例(10%),肿瘤位于肾上腺者91例(86%),异位嗜铬细胞瘤11例(14%).结论:术前必须充分准备,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建平;林宗明;张豪杰;孙立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TPA支抗作用的评价

    目的:评价横腭杆(TPA)在矢状及垂直方向的支抗作用.方法:选择10例需拔除上、下颌第一双尖牙的女性高角病例,平均年龄13.35岁,应用TPA加强支抗,在治疗前(T1期)和尖牙远移到位(T2期)摄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Mx、FMA、GoGn-SN交角、pp-SN交角、OP-PP交角、OP-SN交角的变化,评价TPA的支抗作用.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所测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T1期和T2期的Mx变化具有显著差异,反映了少量的矢状方向的支抗丧失;T1期与T2期的FMA、GoGn-SN、pP-SN、OP-PP、OP-SN交角变化均无显著差异,反映TPA能有效地维持垂直方向的支抗.结论:TPA能满足正畸治疗中强支抗的需要,特别能很好地控制垂直向支抗.

    作者:陆静;龚逸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MRI指导下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规范探讨

    目的:探讨在MRI指导下规范化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的6~72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根据本研究制定的规范方案分别接受20~30 U的巴曲酶治疗(治疗组),并与同期未接受巴曲酶治疗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对比研究.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E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MRI和MRA变化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①治疗前治疗组的ESS评分是66.98±16.99,对照组的ESS评分是65.32±16.48,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 d后两组的ESS评分分别为77.91±18.62和68.14±17.56(P<0.05);治疗21 d后两组的ESS评分分别是84.12±17.18和76.89±19.32(P<0.01);治疗90 d后两组的ESS分别为91.26±14.05和80.07±15.90(P<0.01),两组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②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梗死面积分别为3.17±2.87cm2和2.81±2.33 cm2(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梗死面积分别为2.43±2.51cm2和2.70±2.41 cm2,治疗组治疗前后梗死面积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梗死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在治疗组有4例患者在治疗前MRA显示大脑中动脉(MCA)阻塞,治疗后MRA均显示血管再通.④巴曲酶治疗组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在MRI指导下,利用巴曲酶进行急性脑梗死的规范化降纤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谢连红;任传成;孟令平;周亚刚;钱湘绮;余桂军;段磊;倪冬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