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民;李秀华;张基仁;齐勇;肖强;周宏斌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s,IP)癌变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8例IP癌变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均未能确诊,17例术中冰冻切片考虑IP癌变.10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均无转移;1例保乳术后2年复发.结论:术中冰冻切片有助于确诊IP癌变.其治疗选择单纯乳房切除术或保乳手术.
作者:练士贤;张勇;秦贤举;陆巍;张华;黄倩;童汉兴;朱隽;陆维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的成因.方法:分析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病史、体征、CT表现及手术中所见.结果:慢性鼻窦炎患者中伴有过敏性鼻炎者占40%,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meatal complex,OMC)阻塞者占55%,鼻中隔偏曲者占67%,上呼吸道感染者占20%,复发性鼻息肉者占13%.结论: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是由变态反应、OMC阻塞、鼻中隔偏曲、感染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陈军;宋学章;朱丽芳;狄卫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建立缺血预适应(IP)模型,探讨IP对离体高血脂大鼠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喂食高脂造型饲料建立高血脂大鼠模型,随机分成正常组和高血脂组,实验过程中每组再分为对照组、IP组、I/R组,测定各组的LVSP、dp/dtmax、ATPase、MDA、SOD、冠脉流出液的CK值.结果:经缺血预处理后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与I/R组比较,正常大鼠和高血脂大鼠的CK减少22%和27%,MDA降低26%和20%,SOD升高12%和17%,ATPase升高41%和46%,LVSP升高35%和37%.结论:缺血预适应对离体高血脂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样有保护作用,保护程度与正常大鼠接近.
作者:郭竹英;徐芝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部钝性伤所致肾上腺损伤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15例因腹部钝伤而行CT检查示有肾上腺损伤的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2例.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6例平扫;11例行CT随访.结果:15例肾上腺损伤均为单侧性损伤并伴同侧胸腹部损伤,位于右侧11例(73%),左侧4例,1例伴肾上腺肿瘤.10例CT主要表现为肾上腺区类圆形或卵圆形血肿(67%),3例(20%)表现为伤侧肾上腺增粗,1例(7%)表现为肾上腺区较弥漫的出血,1例原有肾上腺肿瘤存在.10例(67%)肾上腺邻近脂肪内出血呈条束状或局限性密度增高影,3例(20%)后肾周间隙的出血表现为类似膈脚增厚改变.结论:肾上腺损伤右侧远多于左侧,常伴有同侧胸腹腔和腹膜后损伤,肾上腺血肿有时需与肾上腺原发肿瘤相鉴别,鉴别主要方法是随访及增强CT检查.
作者:吉学生;强金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而肾性高血压是多见的继发性高血压.肾脏除具有滤过与排泄功能以外,还分泌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肾素、促红素、活性维生素D3等,发挥重要生理功能.作为主要的血压调节器官,肾脏可分泌多种与血压调节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肾素、前列腺素、髓质素、内皮素、心房肽以及肾胺酶(renalase)等,其中肾胺酶是近肾内分泌学与高血压研究的伟大发现.本文就与血压调节相关的肾内分泌学研究的某些进展做一归纳.
作者:王锋;汪年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用药的优势.方法:全麻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Ⅰ组氯胺酮应用组;Ⅱ组丙泊酚应用组;Ⅲ组氯胺酮、丙泊酚联合应用组.观察给药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比较组间对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差异.结果:Ⅰ、Ⅱ组给药后3 min血压变化显著(P<0.05),心率也有变化.Ⅲ组给药后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应用在药理学上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可克服彼此之间的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从而在麻醉诱导中维持循环稳定.
作者:吕克重;穆殿超;李铁成;李德生;谷淼;汪向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2年3月成功进行PCI+Stenting治疗并复查冠脉造影者134例冠心病临床资料.根据直径狭窄是否≥50%,将其分为再狭窄组和未再狭窄组,并分析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探讨糖尿病是否为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34例共置入181只支架,其中61例(75只)发生支架内再狭窄,6个月再狭窄率为41.2%.在无再狭窄组和再狭窄组男性分别占78.9%和89.8%(P=0.147).两组平均年龄(62.7±10.4岁).高血压患病率(58.9%vs 65.6%),高血压分级,高血压年限,吸烟,入院TC,LDL,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糖尿病病人在再狭窄组有12例占19.7%,无再狭窄组只有3例占4.2%(P=0.004);再狭窄组的入院血糖水平为5.70士1.56 mmol/L,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5.14士0.82 mmol/L(P=0.01).结论:糖尿病是支架内再狭窄有力的预测因子,而入院时血糖水平可能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
作者:苏林;刘学波;葛均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成人型肾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成人型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资料.结果:7例二维超声表现为囊实性或实质回声光团;3例彩超显示2例为肿块内丰富血流,内为高速高阻动脉频谱;4例CT显示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1例MRI显示T1加权稍高信号,T2加权明显高信号.结论: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结合有利于成人肾母细胞瘤的术前诊断.
作者:袁海霞;黄备建;周易;王文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采用开胸冠状动脉结扎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缺血再灌注组(IR组,n=7)及缺血预处理组(IPC组,n=7)及三七总皂甙预处理组(PNS预处理组,n=7).分别于再灌注后2 h测定各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MB(CK-MB)含量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PNS预处理组血清CK-MB含量为5 098.43±1 268.18 U/L,明显低于IR组(17 925.71±2 022.74 U/L,P<0.05);但高于IPC组(2 304.29±540.04 U/L,P<0.05).IPC组及PNS预处理组血清TNF-α含量分别为1.08±0.08ng/ml、1.11±0.18ng/ml,均明显低于IR组(1.51±0.24ng/ml,两组均P<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NS预处理早期通过抑制TNF-α释放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早期保护作用,但其保护作用不及缺血预处理.
作者:顾国嵘;黄培志;费国强;葛均波;童朝阳;姚晨玲;施东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腕尺管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腕尺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随访5个月~7年3个月,尺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80%.结论:临床上对有症状患者应仔细检查,确诊后应及早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杨立民;李秀华;张基仁;齐勇;肖强;周宏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及其稳定性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相关性.方法: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入院颈动脉彩超检查情况分为两大组:AS斑块阴性组及阳性组,后组又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信号(MES)检测情况分为MES阴性组和MES阳性组.比较3组入院时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并对MES阳性组予低分子肝素钠(LWMH)等干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检测血清sICAM-1浓度.结果:各组sICAM-1入院时均偏高,AS斑块阳性的两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且MES阳性组较阴性组也有明显增高(P<0.05);MES阳性组干预治疗后sICAM-1呈下降趋势,于第2周达低峰,但第4周又有上升.结论:AS斑块的形成及破裂与ICAM-1密切相关,sICAM-1可作为脑梗死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在老年人群中尝试常规抗炎治疗为防治脑梗死拓宽了思路.
作者:赵晓晖;顾承志;黄怀宇;周永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met基因表达、树突状细胞浸润和DNA倍体类型对胃癌转移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技术对50例胃癌(GC)、11例非典型增生(DYS)、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CAG+IM)、1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织中的c-met蛋白、树突状阳性细胞、DNA倍体类型进行检测.结果:GC组c-met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CSG组(P<0.05),并与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S-100蛋白表达GC组低于其余各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伴淋巴结转移组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GC组中随着c-met表达增强而S-100表达降低(P<0.05).c-met阳性率二倍体组低于异倍体组(P<0.05),S-100阳性率二倍体组高于异倍体组(P<0.05).DNA倍体类型与胃癌患者的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DC高表达组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低表达组,而c-met高表达组3年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P<0.05).结论:c-met、S-100蛋白表达和DNA倍体类型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对胃癌中上述指标联合检测能更客观、更全面地判断病人的转移及预后.
作者:冯艳玲;唐建民;叶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5 min后再通,造成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巴曲酶对其进行治疗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沙土鼠海马CA1区神经元中的Bcl-2、Bax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海马CA1区Bcl-2表达明显增加,Bax表达降低,尤以缺血再灌注前6h、即刻、缺血再灌注后1 h、3 h及6h明显(P<0.01).结论:巴曲酶可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其作用存在明显时效关系,机理可能与增强Bcl-2的表达及抑制Bax的表达有关.
作者:龚洁;丁新生;印卫兵;冯美江;高阳;李娟;高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脱毛的效果,并总结388例患者脱毛的体会.方法:采用810 nm波长、脉宽30 ms的半导体激光脱毛机,对身体不同部位,选用不同能量和不同时间间隔脱毛.能量密度自19~35 J/cm2,间隔6周~6个月,每次治疗酌情增加1~2 J/cm2,每个部位经过3~6次治疗.结果:388例患者随访1/2~4年,98.3%达到满意疗效,残留毛发均较治疗前变细、颜色变浅.10例患者早期出现少量色素沉着,2~5个月内自行消失,无瘢痕形成.结论:半导体激光脱毛可使毛发明显变细、颜色变浅;多次治疗后,能达到较好的脱毛效果;激光脱毛创伤小,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顾建英;亓发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肠易激综合征(irro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病因与发病机制未明的消化道常见病,临床检查常无器质性病变及异常生化表现,国内报告具有IBS样症状者占人群的1%和5.6%[1].IBS临床治疗无特效药物.我们于2003年9月~2004年9月应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IBS 2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建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液在静脉滴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内413例静脉滴注用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中药注射液在静脉滴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合理应用能够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晓瑜;王宏敏;杜文民;戚秋鹏;徐建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老年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35例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前用CTF方案化疗1疗程,化疗后1周手术.结果: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4例(占11.43%),轻度缓解20例(占57.14%),无变化11例(占31.43%),无临床进展病例.病理组织学观察20例镜下见肿瘤细胞有小点片状坏死.1例因白细胞降低推迟手术,其余患者按计划手术.全组随访1~6年,在随访期间发现5例局部复发,2例骨转移,2例有肺和脑转移.6例在随访期间因本病死亡,3例因其它合并症死亡,余均健在.结论:新辅助化疗对老年乳腺癌可缩小肿瘤,增加手术机会,提高治疗效果,并可能减少术中血行转移.
作者:杨万广;王钟富;谷元廷;张连平;冯跃庆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5年~2004年12例肾错构瘤自发性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行手术治疗,2例行保守治疗.结果:10例手术治疗患者顺利恢复,2例行保守治疗患者病情稳定.结论:B超和CT为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较好检查方法,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以及确定出血的范围.对于肿瘤向肾外破裂形成肾周或腹膜后血肿临床上表现为突发疼痛或低血压者应积极治疗.
作者:陈海蛟;张立;张永康;王国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年来,从肝脏病理的角度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较多,但也存在较大分歧[1~2].我们从临床的角度探讨了146例慢性乙型肝炎HBV-DNA量与其临床活动度、肝功能及影像学方面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冠军;王合群;石贵福;高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溶酶体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与扩张型心肌病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因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行心脏移植术的受体标本20例为心肌病组及脑死亡3h内排除心脏疾患的心脏标本5例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及RT-PCR等方法半定量分析心肌组织中cathepsin L蛋白阳性颗粒及mRNA表达水平,并对cathepsin L mRNA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与心功能(EF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心肌病组心肌组织中cathepsinL蛋白阳性颗粒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心肌组织cathepsin L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与EF值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r=-0.544,P<0.05).结论:cathepsin L参与了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张新刚;于小华;王时俊;李双杰;李高平;陈瑞珍;杨英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