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阑尾残端造瘘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高危吻合口瘘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

顾书安;王建国

关键词:直肠肿瘤, 高危吻合口瘘, 保肛手术, 阑尾残端造瘘
摘要:探讨采用阑尾残端造瘘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高危吻合口瘘患者的应用效果.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接受保肛手术的高危吻合口瘘低位直肠癌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阑尾残端造瘘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造瘘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手术实施情况以及术后相关水平.观察组治疗的显效率、总有效率为61.54% (24/39)、100.00(39/3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3%(13/39)、87.18% (34/39).观察组吻合口瘘率以及总并发症率为0和5.13%(2/3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82%(5/39)和30.77%(12/39).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白蛋白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阑尾残端造瘘对高危吻合口瘘病患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有更好的应用效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概率.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ctDNA与肿瘤

    循环肿瘤DNA(ctDNA)主要是指肿瘤体细胞在凋亡/死亡时以及肿瘤细胞异常分泌释放进入循环系统一种无细胞状态的胞外DNA,包括单链或双链DNA以及单链与双链DNA的混合物.ctDNA作为—种特征性的肿瘤生物标记物,可以被定性、定量和追踪,将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发展过程监测、预后判断以及个性化用药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新星;胡志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DVT的相关性,探讨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在DVT中的发生、发展的作用.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0例DVT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DVT部位、分型、时间分期及Hcy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两组成员间年龄分布及性别组成无显著差异.DVT病例组患者以50-60岁为好发高峰期,左下肢DVT比右下肢多见(3.38∶1).DVT组Hcy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18.45±9.67 vs13.89±4.33,P=0.001).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者Hcy水平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DVT组部位分型、发病时间分期各组间Hcy对比无明显差异.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DVT发生的敏感的风险标记,Hcy的监测对诊断DVT的观察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作者:张玲玲;于剑;王坤;王宾;王辉;史作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普瑞巴林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观察

    观察普瑞巴林联合阿片类药物对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NP)的治疗效果.以2014年3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MNP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者40例,接受普瑞巴林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者4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得分、睡眠量表(MOS)得分和生活质量的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VA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得分均降低,且联合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睡眠干扰(SLPD)、睡眠充足度(SLPA)和日间精神状态(SLPS)等睡眠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LPD、SLPA、打鼾(SLPQ)和9-items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联合组改善更明显(P<0.05),而两组患者的SLPS、醒后气促(SLPSNR)、睡眠量(SLPO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均增高,且联合组增高更明显(P<0.05).普瑞巴林联合阿片类药物对MNP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杜红;程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胃癌淋巴结清除效果的比较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胃癌患者淋巴结清除的效果.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0月实施根治手术的胃癌患者892例,其中393例实行开腹手术(开腹组),499例实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除数目,同时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淋巴结清除数目的关系.患者的平均淋巴结清除数目(30±11)枚/例,其中,开腹组(29±10)枚/例,腹腔镜组(30±12)枚/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o.7和No.8淋巴结腹腔镜组的清除数目明显高于开腹组(P<0.001).根据胃切除方式和淋巴结清除范围分层分析,开腹组淋巴结清除数目与腹腔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浸润深度分层分析,仅pT3期平均淋巴结清除数目开腹组少于腹腔镜组(P=0.005),pT1-2期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手术时期分层分析,开腹组≤50例平均淋巴结清除数目多于腹腔镜组(P=0.010),51~100例和≥101例与腹腔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2%,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0.9% (P< 0.001),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淋巴结清除数目无明显相关性(P>0.05).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淋巴结清除效果与开腹手术相当,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可以在临床合理地推广使用.

    作者:王少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内悬外剔肛门修整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10例

    探讨内悬外剔肛门修整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分析总结11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内悬外剔肛门修整术治疗.110例患者治愈107例,好转3例,治愈率97.3%.无一例发生切口出血、感染、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内悬外剔肛门修整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操作简便、创伤小、住院和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杨军;袁航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XIAP、Smac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探讨XIAP、Smac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5年5月治疗的291例乳腺癌患者,其中49例为三阴性乳腺癌,242例为非三阴性乳腺癌.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XIAP、Smac表达.Smac在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7%、56.6%(P<0.05);XIAP在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8%、63.2%(P< 0.05).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促凋亡因子Smac可能在三阴性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凋亡受抑是三阴性乳腺癌生物学特性表现特殊的因素之一.

    作者:肖刚;陈建立;王振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胃间质瘤的外科治疗56例

    探讨胃间质瘤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案.2012年1月-2015年12月=56例胃间质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胃镜组(n=5)、腔镜组(包括腹腔镜或双镜联合手术,n=22)、传统开腹组(n=29)3组,比较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围手术期病死率、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指标.结果显示,传统开腹组的危险度显著高于胃镜组和腔镜组(P<0.05).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病理结果证实完全切除肿瘤,无围术期死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传统开腹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均显著高于胃镜组和腔镜组,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显著高于胃镜组(P<0.05).肿瘤直径<2cm患者,胃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等均显著低于腔镜组(P<0.05).肿瘤直径2~5cm患者,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均显著低于传统开腹组(P<0.05).结果表明,肿瘤直径≤5cm的胃间质瘤患者,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相同,但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尤其是对于<2 cm患者,胃镜手术的微创效果较腹腔镜更好.

    作者:王春明;姚立新;杨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扩张情况的观察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胆总管扩张发生率.方法:将因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等疾病胆囊切除术的412例,随机分为LC组和OC组,LC组207例,OC组205例,分别接受LC和OC.术后1个月开始定期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胆总管扩张的发生率、处理方法及LC术后胆管扩张与时间的关系.结果:LC组术后89例出现胆总管扩张(43.0%),OC组术后41例出现胆总管扩张(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胆总管直径在术后半个月开始增宽,持续到术后3个月,3个月后胆总管直径变化不大.结论:LC是—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重视LC术后胆总管扩张的原因并尽早给予相应预防处理,可以进一步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融;何德山;党铁成;王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血清内毒素和TNF-α及肝功能的影响

    探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影响.选取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46),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观察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TNF-α及肝功能情况.治疗后14d观察组内毒素和TNF-α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TNF-α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内毒素和TNF-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4d观察组和对照组白蛋白、ALT、AST和TBI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ALT、AST和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4d观察组APACHE-Ⅱ评分和感染并发症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能降低患者内毒素、TNF-α、ALT、AST和TBIL水平,减少感染,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兆永;张宜琪;王勇;朱洪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老年患者消化道穿孔的临床诊治探讨

    探讨老年患者消化道穿孔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回顾性分析近5年60岁以上消化道穿孔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63例患者中2例选择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61例.术中证实胃穿孔(其中胃癌5例)27例、十二指肠穿孔11例、小肠穿孔7例、阑尾穿孔10例、结肠穿孔6例.手术采用单纯胃或肠穿孔修补术28例,胃次全切除8例,胃癌根治术2例,阑尾切除10例,肠段切除术8例,穿孔结肠段切除+远端闭合+近端结肠造瘘5例.治愈61例(96.83%),术后并发症死亡及未手术自动出院各1例(3.17%).老年患者消化道穿孔症状体征不典型,诊断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准确把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蔡仲达;谢尚锦;蔡和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直肠癌Dixon术中应用雷替曲塞的安全性评估

    分析直肠癌患者施行Dixon手术术中应用雷替曲塞灌注化疗的安全性.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100例直肠癌患者,其中65例术中应用雷替曲塞腹腔灌注化疗,35例作为对照.观察患者术后胃肠道恢复、腹腔引流量、吻合口瘘、腹腔以及切口感染、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实验组和对照组胃肠道恢复时间、腹腔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腹腔化疗未见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P>0.05).两组血常规、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患者施行Dixon手术术中应用雷替曲塞灌注化疗安全可靠.

    作者:臧金林;周东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ATEC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纤维瘤60例

    观察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效果.以2015年4月-2016年5月接受治疗的乳腺纤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常规手术组(60例)和ATEC微创旋切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和手术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差异.ATEC微创旋切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直径均少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EC微创旋切组切口血肿和出血发生率低于常规手术组,而两组感染率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焦虑、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得分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且微创旋切组降低更明显(P<0.05);微创旋切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得分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EC微创旋切术对乳腺纤维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满意度.

    作者:孙波;还勇为;安璐;刘金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乳腺超声分型与乳腺癌的相关性探讨

    分析乳腺超声分型与乳腺癌的相关性,观察乳腺癌转移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以2012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乳腺检查的300例女性为观察对象,根据检查结果,乳腺癌者85例,乳腺良性病变者95例,健康者120例.观察三组乳腺超声分型的不同,比较不同超声影像学表现的患者转移情况的差异,分析不同乳腺超声分型发生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结果发现,乳腺癌组、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的超声分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乳腺良恶性病变与超声分型具有相关性,乳腺癌组致密型腺体占的比例多,乳腺良性病变组混合型比例高;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征、边界不清的乳腺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而原发灶大径、高回声晕和RI对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明显影响;致密型、不均型乳腺癌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156、2.952,为乳腺癌的高危类型,导管型和混合型OR值分别为0.231、0.385,为乳腺癌的低危类型.我们认为,乳腺超声分型与乳腺良恶性病变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鉴别指标.

    作者:董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直肠癌术后肝脏转移与局部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肝脏转移与局部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比较,为筛选高危患者及精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6年485例直肠癌术后患者随访发现肝脏转移75例和局部转移32例临床及病理资料,比较术后二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直肠癌肝脏及局部转移患者在CEA水平、肿瘤位置、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肝脏转移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6.6%、53.1%、18.8%,局部转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3%、62.5%、37.5%,(P均<0.05).结论:直肠癌肝脏转移及局部转移其临床病理特点不同,预后存在差异,局部转移患者预后优于肝脏转移患者.

    作者:张洪志;姚国忠;晏江;吴醒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胃癌手术患者术后肠内营养输注方案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患者肠内营养的输注方案.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术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持续性输注组和周期性输注组,每组43例.持续性输注组24 h持续性进行肠内营养,周期性输注组每日肠内营养输注时间为15~17 h.比较两组的肠内营养支持结果,手术前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中点的周径、握力等身体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等营养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分化抗原4(CD4+)、分化抗原8(CD8+)、分化抗原4/分化抗原8(CD4+/CD8+)的浓度等免疫指标.结果:持续性输注组和周期性输注组分别出现1例(2.3%)、3例(7.0%)肠内营养不耐受,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输注组过渡到全肠内营养的时间、拔管进行自主进食的时间均显著少于周期性输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身体、营养及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输注组术后第5天、第10天PA显著高于周期性输注组(P<0.05);其余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的身体、营养及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周期性输注相比,持续性输注方式缩短了胃癌术后患者过渡到全肠内营养的时间及拔管时间,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悦;葛晓明;孙晓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疑似肝脓肿的原发性肝癌3例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的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之一,其起病隐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部分以发热甚至高热为首发或唯一症状,其临床表现酷似肝脓肿,易误诊误治.回顾性分析我科近期收治的3例以高热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结合文献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疗要点,以期早期诊断此类肝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孔俊;冷同敏;龚建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腹腔镜下不同入路胆囊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

    观察腹腔镜下不同入路胆囊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201 2年1月-2015年9月苏州市中医医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入路分为经耻骨联合上入路行LC组(A组)和单孔LC组(B组).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的差异.B组手术时间较A组短,伤口满意度较A组高(P<0.05),而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和肢体疼痛等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均升高(P<0.05),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胆汁漏和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耻骨联合上入路行LC对急性胆囊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创伤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华明;徐旻;戴小磊;谢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硬膜外麻醉中小剂量氯胺酮对阑尾炎腹腔镜手术效果观察

    探讨小剂量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麻醉对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的效果.2015年9月-2016年6月,阑 尾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均采取硬膜外麻醉加常规镇静剂,试验组同时给予小剂量氯胺酮,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中生命体征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显示,试验组在T2、T3、T4时的HR和在T2、T3时刻的PETCO2水平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各时刻的MAP、Spa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手术中镇静效果优54例(90.0%)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6例(76.7%,P<0.05);对照组恶心的发生率21.7%、术后躁动的发生率13.33%均显著的高于试验组的8.3%、3.3%(P<0.05).结果表明,小剂量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麻醉能减轻手术气腹、游离阑尾系膜牵拉阑尾引起的不适反应,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卢国栋;赵鑫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胃小弯全切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探讨胃小弯全切术治疗远端胃癌的临床效果.选取2012年4月-2015年7月江苏省响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远端胃癌患者17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行胃小弯全切术,对照组行传统胃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淋巴结清除情况、1年和2年生存率及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淋巴结清除总数目及平均每例清除数目均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和2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吻合口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反流性胃炎、吻合口瘘、倾倒综合征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小弯全切术比传统胃癌根治术能清除更多的淋巴结,且1年和2年生存率高于传统胃癌根治术,而在并发症方面,除吻合口复发率低于传统胃癌根治术之外,并不能更好的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顾春晓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大网膜扭转误诊为肠扭转1例报道

    1 病例介绍患者男,35岁,体重70 kg,身高165 cm,体重指数>25,腹围105 cm.因“右下腹剧烈疼痛1d”入院.既往有右侧腹股沟疝病史二十余年,可自行还纳.1d前因搬重物时出现腹部疼痛,以右下腹部明显,呈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不向他处牵涉、放射,伴恶心呕吐数次,呕吐为胃内容物,肛门排气、排便(稀便),患者体温正常,至当地卫生院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伴穿孔”,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我院就诊.

    作者:乔唐;刘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杂志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