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对桡动脉及血流速度的影响

魏盟;潘翠珍;唐斌;卜丽萍

关键词: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成形术
摘要:目的:评价经桡动脉介入手术对桡动脉的影响.方法:选择109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患者,其中男性91例,女性18例,年龄37~81岁(平均66 8±8.9岁).分别于术前及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桡动脉直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并同时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在压迫和不压迫桡动脉情况下,测量尺动脉直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经桡动脉介入手术前后桡动脉直径和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未见血肿、动脉瘤、动静脉瘘及桡动脉闭塞发生.结论:在Allen试验阴性的患者中,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手术安全、可行,不会造成手部缺血.桡动脉也可作为冠脉介入的入径反复使用.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对桡动脉及血流速度的影响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介入手术对桡动脉的影响.方法:选择109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患者,其中男性91例,女性18例,年龄37~81岁(平均66 8±8.9岁).分别于术前及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桡动脉直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并同时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在压迫和不压迫桡动脉情况下,测量尺动脉直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经桡动脉介入手术前后桡动脉直径和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未见血肿、动脉瘤、动静脉瘘及桡动脉闭塞发生.结论:在Allen试验阴性的患者中,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手术安全、可行,不会造成手部缺血.桡动脉也可作为冠脉介入的入径反复使用.

    作者:魏盟;潘翠珍;唐斌;卜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VI度拇指缺损的再造

    VI度拇指缺损,常合并有大鱼际、部分手掌及手指同时缺损,对这类伤型的修复一直是手外科、显微外科的难题.文献报道多是采取复杂的多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再造拇指,由于创伤大、风险高,常难为患者所接受.自1998年起,我们采用吻合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胸脐皮瓣转移术修复这类创伤,既能再造拇指,又能使手掌成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韦兆祥;朱亚平;李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97例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外科治疗

    老年人机体内环境多处于相对退行性改变和不稳定,机体免疫反应能力差,对疼痛感觉迟钝,抗病机能减退,伴发病多,一旦患急性胆囊炎,外科手术治疗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死亡率亦高[1],所以围手术期处理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我院1989~1998年收治97例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胆囊炎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启民;江文枢;孟刚;潘国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组织超声背向散射定量研究

    目的:应用心肌组织超声背向散射定量新技术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的声学特征.方法:记录1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22例正常人胸骨旁长轴切面基底段室间隔及后壁、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后壁的背向散射信号,获取IB校正平均值、IB校正大值、室间隔和后壁IB差值、CVIB及曲线形态.结果: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各节段的IB校正平均/大值、室间隔和后壁IB差值均高于正常人(P<0.05),CVIB均低于正常人(P<0.05),曲线形态不规则多见(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IB值升高、CVIB减低,曲线形态异常,提示该病心肌纤维化成分增多,心肌收缩力丧失.

    作者:虞敏;程蕾蕾;杨英珍;沈学东;舒先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Nd:YAG激光治疗鼻出血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的急症之一,因发病突然,患者非常恐惧.有的患者鼻出血反复发作,病情严重者出血量多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鼻出血常见的部位是鼻中隔前端的易出血区.治疗鼻出血的方法常采用鼻腔填塞法,我们应用Nd:YAG激光治疗鼻出血10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侯玉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期用肝素和(或)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MI)和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1].低分子量肝素(LMWH)是普通肝素通过解聚和分离所得[2].我们应用LMWH及(或)阿斯匹林治疗UAP,对比分析LMWH的疗效.

    作者:张澍;徐飞;徐伟;马红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筋膜皮瓣在四肢深度烧伤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用筋膜皮瓣Ⅰ期修复四肢深度烧伤创面的方法.方法:自1995年以来,我们对15例20个部位四肢深度烧伤病人在早期切痂或清创后采用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移植修复.结果:临床应用20个皮瓣,除个别皮瓣远端出现散在水泡及轻度肿胀外均获成功.经1年以上随访,功能及外形均较满意.结论:在四肢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筋膜皮瓣移植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

    作者:李卫;魏有志;王继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组链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病急、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以静脉内溶栓为主的再灌注治疗,可以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减少梗死的范围,防止左室重塑,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1~3].本文旨在讨论重组键激酶(r-SK)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动剂(rt-PA)在AMI静脉内溶栓的疗效与安全性[4].

    作者:章之川;任建英;顾逸敏;潘澄;王伟;曹佳齐;苏涛;王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60例患者,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6例)和未再通组(24例),测定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和溶栓治疗后的心率变异性(SDNN和RMSSD).结果:溶栓前两组Q-T离散度无差异.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再通组(P<0.05),再通组明显大于未再通组(P<0.05).在再通组SDNN和RMSSD和Q-T离散度的下降值之间非常显著相关(Ps<0.01,Pr<0.02),而未再通组没有发现这种相关性(P>0.05).Lown氏分级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再通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提高SDNN和RMSSD,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率变异和Q-T离散度的下降值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结合可提高对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提高对溶栓疗效的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除了和Q-T离散度显著增大有关外,还有可能与心率变异(SDNN和RMSSD)的下降有关.

    作者:姚亮;陆志华;肖春晖;张庚;鲍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24例糖尿病肾病病理改变立体形态定量学分析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以定量学方法研究2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活检光镜和电镜标本.主要参数为平均肾小球体积(MGV)、系膜体密度(Vv),肾小球基底膜面密度(FS)、总滤过面积(FS)、足突宽度(FP)和肾小球基底膜厚度(GBM).结果: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HbA1c与病理资料无显著相关关系,Ccr与FS相关(r=0.78,P<0.05),Vv与Ccr反相关(r一0 66,P<0.05).结论:系膜增生在糖尿病肾病肾脏功能丧失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陆志强;吴万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冠脉搭桥术后大隐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发病和诊断进展

    1962年Sabiston应用大隐静脉进行了第一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965年Green应用胸廓内动脉(ITA)移植至前降支,随后其他动脉移植物也应用于临床.将ITA移植至前降支,大隐静脉移植至其他冠脉血管已成当今标准冠脉搭桥术式.相比较而言,大隐静脉较动脉移植有较高的近远期病变率,然而取材方便、可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的优点使大隐静脉仍被广泛使用.改善大隐静脉移植物的长期通畅率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此了解大隐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发病及诊断方法很重要.

    作者:唐耀亮;赵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逆行吻合血管法再植末节手指完全离断的体会

    我院自1991年10月至2000年10月,采用先吻合动脉的方法再植末节手指完全离断95例,共101指,成功91指,成功率达90.1%,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继源;李国泰;李子金;马利武;张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已成为西方国家常见的周围动脉手术.本文通过对颈动脉外科的历史回顾、现状总结和未来展望,着重阐述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治疗问题.

    作者:郭大乔;王玉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对直接PTCA组2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30例AMI患者行心电图描记,分别测量入院时、直接PTCA后2h、24h、1周、2周的QTd值,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结果:直接PTCA组与未再灌注治疗组入院时QTd无差异(P>0.05),直接PTCA组除术后2h QTd一过性增大外,24h后明显缩小,与未再灌注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同期直接PTCA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P<0.01).结论:AMI后直接PTCA能缩小患者QTd,并能降低急性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刚;刘铭雅;王蔚;李景霞;李志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2例创伤性膈疝的诊治体会

    膈肌创伤性破裂临床上较少见,仅占胸腹部创伤的5%左右,由于常合并其它脏器的损伤,给及时诊断带来困难,以致延误治疗.我院自1978年~1998年共收治创伤性膈疝12例,报告如下.

    作者:洪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特点与治疗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5例病人的原发病、呼吸机治疗至肺炎的发生时间、以及诊治方法.结果:经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每例有一种或多种耐药致病菌感染.经治疗,12例肺炎得到控制,3例死于原发病或呼吸循环衰竭.结论:VAP随呼吸机的使用以及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率增加.动态观察感染菌种的变化及其耐药性,对及时调整抗生素很必要.使用敏感抗生素和有效吸痰是主要的治疗措施.

    作者:孙玉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H-ras癌基因转染后SMMC 7721细胞转移特性的体内外检测

    目的:研究H-ras癌基因与肝癌转移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转移技术将H-ras癌基因导入人肝癌细胞株SMMC 7721,通过对几种转移相关指标的体内外检测,观察转染前后细胞转移特性的变化.结果:体外检测显示转染后细胞的粘附、运动能力提高,Ⅳ型胶原酶(cⅣase)的分泌增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增加,且上述变化与H-ras基因的蛋白产物p21的表达有明确的相关关系.裸鼠体内实验性转移试验为阴性结果.结论:H-ras癌基因能在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转移表型的产生,提高细胞的转移潜能,但在活体内还受多种正性、负性调控因子的影响.

    作者:汪青;林芷英;冯晓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膀胱憩室癌的诊治(附6例报告)

    目的:提高膀胱憩室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1999年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6例膀胱憩室癌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病因,诊治方法和预后.结果:5例患者为移行细胞癌,1例为鳞状细胞癌.5例行膀胱憩室切除术或膀胱部份切除术.憩室切除采用膀胱内外联合入路.1例行全膀胱切除术.5例术后予以膀胱灌注化疗,2例加作放疗.6例获随访,存活时间1~9年,平均5年.结论:确立诊断首选膀胱镜检查及活检,B超、CT和MR对肿瘤分期具有重要意义.对膀胱憩室癌行手术联合化疗或放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作者:刁伟霖;杨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评价

    目的:通过Ⅱ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研究药物来氟米特(LEF)和阳性对照甲氨喋呤(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旨在科学地评价LEF在治疗RA中的作用.方法:本试验为单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50例活动性RA病人随机分入LEF组(24例)和MTX组(26例),分别服用LEF20mg/d+安慰剂(C)和MTX15mg/每周+安慰剂(B)3个月.试验开始4周同时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噁丙嗪.所有病人在治疗前和试验结束后测定临床指标包括休息痛、晨僵、握力、关节压痛数/指数、关节肿胀数/指数、ESR、CRP、病人/医师评价等.结果:治疗12周后,LEF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100%和83.33%,MTX组分别为96 15%和73 08%(P<0.05).两组病人治疗12周主要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除晨僵外两组间改善值和改善百分率比较无明显差别.LE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MTX组为23.08%(P=0.012).病人对LEF耐受性好,两组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有明显的差异(P=0.043).结论:LEF治疗RA病人12周,其疗效与MTX相似,未发现不良反应,病人耐受性好.

    作者:姜林娣;於强;梅振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上海市区3713人中单纯性肾囊肿发生率的研究

    目的:研究单纯性肾囊肿发生率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对3713例体检者行B超检查,其中男2401例,女1312例,年龄20~89岁,平均41.23岁.结果:发现124例单纯性肾囊肿患者,占3.34%.其中男4.00%,女2.13%,男、女比例为1.88:1.患者好发于40~69岁.结论:单纯性肾囊肿发生率与年龄和性别有关;B超检查可以作为此病的初筛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徐志兵;王国民;张永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