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Meta 分析

郑敏;唐艳萍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 反流性食管炎,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纳入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6月,对纳入研究的文献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用 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合计1305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在临床总有效率[ OR =4.16,95% CI(2.91,5.95)]及复发率[OR =0.27,95% CI(0.15,0.48)]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研究文献表明半夏泻心汤对反流性食管炎在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方面优于单纯西医组。但由于纳入研究文献数量和质量有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研究文献进一步验证,为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地黄饮子配合针刺百会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地黄饮子配合针刺百会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试验组采用口服地黄饮子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 为1个疗程,分别于30 d、60 d 观察疗效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 d 后 MMS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0 d 后,试验组 MMSE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30 d 和60 d 后,试验组中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地黄饮子配合针刺百会穴治疗 AD 疗效满意,且远期疗效较好。

    作者:姚爱娜;王轩;董联玲;贺文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背俞穴治疗咳嗽源流浅析

    中医学认为,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病症。寒邪犯肺是咳嗽的主要病因,其病位主要在肺,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咳嗽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甚则扰乱其日常生活和正常睡眠,继而引发其他疾病。文章从寒邪犯肺易致咳嗽,而肺居胸中,背部为胸中之藩篱,应用背俞穴,选用温灸之法可散寒逐邪而止咳等问题角度切入,层层深入,将背俞穴治疗咳嗽病证的古代文献源流加以整理,条分缕析,对背俞穴治疗咳嗽的原理加以探讨。

    作者:李永红;张万龙;汪芗;杨文婷;王惠敏;钟亚彬;王丹;张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肠吉泰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远期疗效及生活质量评价

    目的:观察中药肠吉泰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 - D)的远期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改变。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 IBS - D 患者,按照2:1随机分为中药组(80例)与西药组(40例)。中药组给予中药汤剂肠吉泰加味治疗;西药组给予匹维溴铵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国际公认的 IBS 肠道症状问卷、排便情况问卷和生活质量量表,观察治疗前、治疗8周以及6个月后各组患者肠道症状、排便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8.75%,西药组为8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个月后随访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5.00%,西药组为67.50%,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排便状况、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P <0.05)。结论中药肠吉泰加味治疗 IBS - D 疗效确切,远期疗效优于匹维溴铵。

    作者:丛军;李莉;张正利;陈昶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现代实用临床医学》系列著作(2016年)编辑工作已全面启动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小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 PU 的效果及对血清、胃液 EGF 与胃黏膜 EGFR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小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 PU)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液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消化内科接诊治疗的脾胃虚寒型 PU 患者13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建中汤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血清、胃液EGF 和胃黏膜 EGFR 的变化情况,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胃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率及溃疡面积、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42%(61/66)和75.76%(50/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血清 EGF、胃液 EGF、胃黏膜 EGFR 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溃疡面积减小、Hp 根除率高、疾病复发率低(P <0.05)。结论小建中汤联合西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 PU 患者,Hp 根除率高,复发率低,通过血清、胃液 EGF 的分泌,增强胃黏膜防御修复能力,调节胃黏膜 EGFR 的表达,加速溃疡黏膜再生和黏膜下组织结构的重建,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效果,是临床上治疗该证候疾病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上适用。

    作者:史振国;王学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双合汤对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兔血脂及凝血指标的影响

    目的:研究双合汤对酒精性股骨头坏死(AOFH)兔的血脂、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只中国白兔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美多巴组,双合汤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各组给予中国白酒(乙醇含量56%)10 ml/(kg·d)灌胃,在造模的同时,各给药组均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0 ml,美多巴组给予美多巴0.125 g;双合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双合汤50 ml、100 ml、150 ml,各组每日早晚各灌胃1次。预防性灌胃给药8周后取血测定兔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 A1(Apo - A1)、载脂蛋白 B(Apo- 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 -二聚体(D - Dimer)、抗凝血酶Ⅲ(AT -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 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 TC、TG、LDL、Apo - B、PAI、D - Dimer 均显著升高(P <0.01),HDL、Apo - A1、PT、APTT、AT -Ⅲ、t - PA 均显著下降(P <0.01)。与模型组比较,双合汤中、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 TC、TG、LDL、Apo- B、PAI、D - Dimer 水平,升高 HDL、Apo - A1、PT、APTT、AT -Ⅲ、t - PA 含量(P <0.01)。结论双合汤能有效改善乙醇引起的脂代谢紊乱与凝血异常,从而防治 AOFH。

    作者:刘华;魏爱淳;秦广珍;魏伟;周永进;陈清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与优势探讨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近几年本病的中医药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日趋一致。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专方专药,中成药,中医外治法等。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且能够降低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缩短治疗疗效。文章综合近几年文献,对其治疗进展与优势做一综述,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

    作者:王建春;陈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养筋解毒汤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养筋解毒汤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5例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糖尿病规范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养筋解毒汤口服,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疗效、综合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的中医疗效和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养筋解毒汤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莫世安;邱晓堂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穴位按摩促进心脏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客观评价穴位按摩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为促进心脏外科手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提供中医解决思路。方法将139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3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施行术后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开始实施穴位按摩,疗程7 d,以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腹胀发生情况作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试验组经干预后,胃肠功能恢复各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腹胀严重程度方面,随疗程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穴位按摩可明显缩短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减轻腹胀的发生,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且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小丽;陈静薇;赵经营;唐聪;陈日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补肾中药促进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组织学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干预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组织学变化,探讨中药对腱—骨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温补肾阳组、滋补肾阴组和空白对照组三组,每组12只。构建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模型,使用中药干预并制备组织标本,光镜下观察腱—骨愈合情况,评价各组腱—骨界面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HE 染色显示滋补肾阴组的腱—骨界面区内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的生长情况优于温补肾阳组,温补肾阳组优于空白对照组。Masson 染色显示滋补肾阴组的胶原纤维增生情况优,温补肾阳组次之,空白对照组的胶原纤维增生慢。结论补肾中药能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腱—骨愈合,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阐释。

    作者:杨伟毅;潘建科;谢辉;洪坤豪;曹学伟;刘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国外 DRGs 的发展概述及我国中医临床应用浅析

    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文章介绍了 DRGs 的相关概念、分类方式及内涵,阐述了主流国家 DRGs 的发展状况,测算机制及运用 DRGs 的现状,总结了 DRGs 在演变过程当中在控制成本、降低费用、提高服务方面的优势。并对中医临床如何有效凸显中医服务优势,提升医院提供中医服务的源动力,从而改变中医供给不足的现状,引导医生及患者合理使用中医服务提出了相应建议,以便促进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并充分发挥其大社会效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增长,为合理使用医疗资源起到了一定引导作用,同时也为共同的患者分类标准奠定了基础,从而达到更加公平地分配我国中医药卫生资源,引导医生及患者合理使用中医服务,提高公民健康水平的终目的。

    作者:谢其鑫;刘畅鑫;丁方然;程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左甲状腺素钠联合中药治疗 SCH 伴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左甲状腺素钠联合中药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伴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 SCH 伴血脂异常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予优甲乐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自拟中药复方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10周后观察疗效及左甲状腺素钠日用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甲状腺功能指标[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及血脂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优甲乐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后两组血清 TSH 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 TC、TG、LDL - C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治疗后治疗组 TC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激素替代治疗在 SCH 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药复方可改善 SCH 伴血脂异常患者甲状腺功能,调节血脂并提高左甲状腺素钠的药物敏感性。

    作者:孙亚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魏子孝教授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发展,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也较之前有着显著的变化。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率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转变的背景之下急剧上升,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肥胖已经成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重要潜在原因之一,成为危害全人类健康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已引起广大学者重视和关注,不少学者还纷纷提出很多观念及治疗措施。魏子孝教授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先天不足或是后天失调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代谢失常的一种本虚标实的疾病。该病的病位主要在于脾、肾二脏,痰浊瘀血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在治疗上要善于因时制宜,祛邪为主,辅以扶正;扶正以健脾补肾为基本大法,尤其重视补益命门之火,善用肉桂;同时辨证论治,兼顾并发症的治疗,随证加减,临床取效明显。

    作者:成莹莹;张广德;魏子孝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探讨热毒宁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热毒宁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麻疹合并肺炎患儿9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菌、消炎药物及相应支持治疗等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而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1周,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临床体征、病症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退热、咳嗽与咯痰缓解、白细胞水平恢复、血液生化指标恢复、皮疹完全结痂、肺部啰音消失、X 线胸片影消失及住院时间,评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退热、咳嗽与咯痰缓解、白细胞水平恢复、血液生化指标恢复、皮疹完全结痂、肺部啰音消失、X 线胸片影消失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7%,显著优于对照组(8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热毒宁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患者的病症、恢复体征,并且取得较好的疗效,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黄新造;柯文炳;纪丹;赛君;李晓霞;解瑞青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路志正教授从“先天不足”论痹病的发病机制

    痹病在临床中发病率高,破坏人体筋骨、肌肉、血管等多系统多脏腑功能,为历代中医所重视。《黄帝内经》认为痹病是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后世医家对痹病发病机制亦多有论述。路志正教授为首届国医大师、中医临床大家,倡脾胃及温病学说,数十年研究中医痹病学,将历代中医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以传统理论指导临床,以临床进一步发展理论。路老认为痹病的病因病机复杂,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因在痹病发生中往往起到决定性因素。正气不足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基础,包括肾虚证及体质、遗传因素等造成先天不足是痹病发病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从先天不足角度结合理论、临床验案等简单阐述路志正教授对痹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作者:于志谋;张华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Tietze 综合征的中西医诊疗探讨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肋软骨炎(即 Tietze 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对收治的 Tietze 综合征患者31例分别采用中药疗法、抗病毒用药+中药疗法、肋间神经阻滞及硬膜外阻滞方法治疗。观察各种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31例患者治疗后总优良率93.5%,总有效率达100%。其中中药疗法13例,优良率达92.3%;抗病毒+中药疗法8例,优良率达87.5%;肋间神经阻滞6例,优良率达100%;硬膜外阻滞4例,优良率达100%。结论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治疗方法,对 Tieze 综合征的诊疗效果是肯定的,且易掌握,便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邹文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经筋辨证治疗中风后肩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筋辨证刺法对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肩痛患者3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通过患者肩关节周围筋结点的分布规律进行辨证分型和针刺治疗,对照组选取传统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两组均以7 d 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 VAS 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结论基于经筋辨证的取穴针刺治疗在改善中风后肩痛患者的VAS 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及 Barthel 指数评分方面均优于基于传统针刺治疗。

    作者:孙红;郭庆革;白永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芪元汤治疗过敏性皮肤病体会

    过敏性皮肤病又称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类皮肤黏膜炎症性疾病的总称,皮肤的损伤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组织变性坏死,引发皮肤红斑、风团、水肿、斑疹、溃烂、脱屑、伴剧烈瘙痒等为主的症状。常见于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湿疹、药疹、荨麻疹等多种皮肤疾病。在治疗方面,西医主要以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胺类药以及免疫抑制剂为主,长期应用产生易产生耐药性,停药后易复发,长期使用疗效欠佳。笔者运用山西名医门九章教授的芪元汤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效果显著,现将运用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鹏鹏;范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浅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的关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临床常见病、难治病范畴。近年来针对 COPD 的发病及病理演变机制研究逐步深入,但与明确靶向、靶点尚存在距离,无法完全揭示 COPD 的疾病本质,严重制约了其防控能力的提高。肠道菌群微生态是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时,肠源性内毒素的释放以及肠道菌群移位引起的炎性介质的释放,均能直接或间接的促进 COPD的发生发展。营养调整、抗生素、活菌制剂等是目前采用的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的基本手段和方法。COPD 归属于中医“喘证”“肺胀”范畴,“培土生金”“肺肠同治”强调了脏腑功能的相互依存及病理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脏腑辨证治疗 COPD 的优势与特色。如何依据中医药自身的理论特征与实践优势,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索构建调控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防控 COPD 的研究体系,将逐渐成为 COPD 防控的重要有效手段。

    作者:史琦;王辛秋;孔艳华;李春雷;何博;李友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网上投稿说明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