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莹莹;张广德;魏子孝
过敏性皮肤病又称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类皮肤黏膜炎症性疾病的总称,皮肤的损伤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组织变性坏死,引发皮肤红斑、风团、水肿、斑疹、溃烂、脱屑、伴剧烈瘙痒等为主的症状。常见于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湿疹、药疹、荨麻疹等多种皮肤疾病。在治疗方面,西医主要以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胺类药以及免疫抑制剂为主,长期应用产生易产生耐药性,停药后易复发,长期使用疗效欠佳。笔者运用山西名医门九章教授的芪元汤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效果显著,现将运用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鹏鹏;范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系统评价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纳入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6月,对纳入研究的文献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用 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合计1305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在临床总有效率[ OR =4.16,95% CI(2.91,5.95)]及复发率[OR =0.27,95% CI(0.15,0.48)]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研究文献表明半夏泻心汤对反流性食管炎在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方面优于单纯西医组。但由于纳入研究文献数量和质量有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研究文献进一步验证,为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
作者:郑敏;唐艳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以健脾补肾活血法为原则组成的中成药灵芝健肾胶囊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通过调查、收集早期 DN 属于脾肾亏虚血瘀证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饮食控制和对症治疗,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采用常规降糖及降压治疗药物,控制血压、血糖。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健脾补肾活血为原则组方的灵芝健肾胶囊。用药8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脂[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24 h 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试验组为93.3%,说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且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FBG、HbA1c、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4 h 尿蛋白定量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血脂水平除 HDL 外,其余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仅 TG 优于治疗前(P <0.05)。试验组治疗后 TG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灵芝健肾胶囊可明显改善早期 DN 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其服用方式较传统汤药更为方便,又体现了其的实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祥生;刘丹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肋软骨炎(即 Tietze 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对收治的 Tietze 综合征患者31例分别采用中药疗法、抗病毒用药+中药疗法、肋间神经阻滞及硬膜外阻滞方法治疗。观察各种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31例患者治疗后总优良率93.5%,总有效率达100%。其中中药疗法13例,优良率达92.3%;抗病毒+中药疗法8例,优良率达87.5%;肋间神经阻滞6例,优良率达100%;硬膜外阻滞4例,优良率达100%。结论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治疗方法,对 Tieze 综合征的诊疗效果是肯定的,且易掌握,便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邹文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式对肾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肾损伤生化指标的变化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接受治疗的112例肾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6例。所有患者均先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 ESWL)进行碎石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西医方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肾通淋方。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肾损伤生化指标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NGAL)、尿红细胞、尿素氮(BUN)、尿 N -乙酰-β- D 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β2- MG)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肾损伤各生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0.05);但治疗组治疗后 NGAL、NAG、β2- MG 指标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式与单纯西医治疗比较,提高了肾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肾损伤的修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肾结石患者残石的排净,对术后患者肾损伤的临床疗效更加确切。
作者:马玉生;王永传;许孝新;焦念辉;李伟光;贾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临床常见病、难治病范畴。近年来针对 COPD 的发病及病理演变机制研究逐步深入,但与明确靶向、靶点尚存在距离,无法完全揭示 COPD 的疾病本质,严重制约了其防控能力的提高。肠道菌群微生态是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时,肠源性内毒素的释放以及肠道菌群移位引起的炎性介质的释放,均能直接或间接的促进 COPD的发生发展。营养调整、抗生素、活菌制剂等是目前采用的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的基本手段和方法。COPD 归属于中医“喘证”“肺胀”范畴,“培土生金”“肺肠同治”强调了脏腑功能的相互依存及病理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脏腑辨证治疗 COPD 的优势与特色。如何依据中医药自身的理论特征与实践优势,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索构建调控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防控 COPD 的研究体系,将逐渐成为 COPD 防控的重要有效手段。
作者:史琦;王辛秋;孔艳华;李春雷;何博;李友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肝损伤后肝细胞再生障碍大鼠外周血中 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根素组及护肝片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用2-乙酰氨基芴(2- AAF)灌胃7 d 后,行肝部分切除术。术后葛根素组给予葛根素40 mg/kg 灌胃给药,护肝片组给予900 mg/ kg 灌胃给药,正常组及模型组则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7 d 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 CD3+、CD4+、CD8+、CD4+ CD25+ T 细胞表达水平并计算 CD4/ CD8 T 淋巴细胞的比值。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外周血 CD3+细胞水平明显降低、CD8+、CD4+ T 淋巴细胞水平、CD4/ CD8比值显著升高(P <0.05),CD4+ CD25+ T 淋巴细胞水平则明显下降(P <0.01);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 CD3+、CD8+、CD4+ CD25+ T 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 <0.05,P <0.01),CD4/ CD8比值显著降低(P <0.05),CD4+ T 淋巴细胞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葛根素可调节损伤后肝细胞再生障碍大鼠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平衡,促进 CD4+CD25+ T 淋巴细胞的升高,从而维持免疫耐受保护肝脏。
作者:赵海梅;徐荣;黄敏芳;王馨;邹勇;岳海洋;左铮云;周步高;刘端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医学认为,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病症。寒邪犯肺是咳嗽的主要病因,其病位主要在肺,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咳嗽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甚则扰乱其日常生活和正常睡眠,继而引发其他疾病。文章从寒邪犯肺易致咳嗽,而肺居胸中,背部为胸中之藩篱,应用背俞穴,选用温灸之法可散寒逐邪而止咳等问题角度切入,层层深入,将背俞穴治疗咳嗽病证的古代文献源流加以整理,条分缕析,对背俞穴治疗咳嗽的原理加以探讨。
作者:李永红;张万龙;汪芗;杨文婷;王惠敏;钟亚彬;王丹;张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发展,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也较之前有着显著的变化。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率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转变的背景之下急剧上升,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肥胖已经成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重要潜在原因之一,成为危害全人类健康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已引起广大学者重视和关注,不少学者还纷纷提出很多观念及治疗措施。魏子孝教授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先天不足或是后天失调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代谢失常的一种本虚标实的疾病。该病的病位主要在于脾、肾二脏,痰浊瘀血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在治疗上要善于因时制宜,祛邪为主,辅以扶正;扶正以健脾补肾为基本大法,尤其重视补益命门之火,善用肉桂;同时辨证论治,兼顾并发症的治疗,随证加减,临床取效明显。
作者:成莹莹;张广德;魏子孝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双合汤对酒精性股骨头坏死(AOFH)兔的血脂、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只中国白兔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美多巴组,双合汤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各组给予中国白酒(乙醇含量56%)10 ml/(kg·d)灌胃,在造模的同时,各给药组均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0 ml,美多巴组给予美多巴0.125 g;双合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双合汤50 ml、100 ml、150 ml,各组每日早晚各灌胃1次。预防性灌胃给药8周后取血测定兔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 A1(Apo - A1)、载脂蛋白 B(Apo- 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 -二聚体(D - Dimer)、抗凝血酶Ⅲ(AT -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 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 TC、TG、LDL、Apo - B、PAI、D - Dimer 均显著升高(P <0.01),HDL、Apo - A1、PT、APTT、AT -Ⅲ、t - PA 均显著下降(P <0.01)。与模型组比较,双合汤中、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 TC、TG、LDL、Apo- B、PAI、D - Dimer 水平,升高 HDL、Apo - A1、PT、APTT、AT -Ⅲ、t - PA 含量(P <0.01)。结论双合汤能有效改善乙醇引起的脂代谢紊乱与凝血异常,从而防治 AOFH。
作者:刘华;魏爱淳;秦广珍;魏伟;周永进;陈清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5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疏风解毒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9%,对照组为80.7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风解毒胶囊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力及抗菌的作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更佳,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宏;苏玉明;栾俊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牵引体位对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口服龙血竭片,4粒/次,每日3次,连续服用14 d,治疗组采取 Flower 位腰椎牵引,对照组采取传统仰卧位牵引,每次牵引20 min,连续牵引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功能评分及中医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 VAS、JOA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牵引后治疗组与对照组 VAS 及 JOA 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牵引前腰痛缓解体位是决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牵引治疗体位和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佟德民;孙凤杰;孙利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三参通脉合剂治疗气阴两虚兼血脉瘀阻型胸痹心痛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气阴两虚兼血脉瘀阻型胸痹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三参通脉合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心绞痛和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心电图改善情况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参通脉合剂治疗气阴两虚兼血脉瘀阻型胸痹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郭昕;张国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经筋辨证刺法对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肩痛患者3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通过患者肩关节周围筋结点的分布规律进行辨证分型和针刺治疗,对照组选取传统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两组均以7 d 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 VAS 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结论基于经筋辨证的取穴针刺治疗在改善中风后肩痛患者的VAS 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及 Barthel 指数评分方面均优于基于传统针刺治疗。
作者:孙红;郭庆革;白永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药干预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组织学变化,探讨中药对腱—骨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温补肾阳组、滋补肾阴组和空白对照组三组,每组12只。构建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模型,使用中药干预并制备组织标本,光镜下观察腱—骨愈合情况,评价各组腱—骨界面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HE 染色显示滋补肾阴组的腱—骨界面区内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的生长情况优于温补肾阳组,温补肾阳组优于空白对照组。Masson 染色显示滋补肾阴组的胶原纤维增生情况优,温补肾阳组次之,空白对照组的胶原纤维增生慢。结论补肾中药能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腱—骨愈合,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阐释。
作者:杨伟毅;潘建科;谢辉;洪坤豪;曹学伟;刘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初步探讨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阐释中医肝脏象理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将144例患者随机分至 A、B、C 三组,分别给予 A 方(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为组方原则)、B 方[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柔肝)”为组方原则]和 C 方(模拟剂),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观测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脾静脉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干预前后的变化。结果(1)总体比较:A、B、C 三组各自干预前后自身比较及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从各组干预前后的变化趋势上看,A 组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速度下降幅度小,B 组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较 A、C 组呈缩小趋势并且血流量在三组中降低幅度大。(2)分层比较:男性患者,除 B 组的门静脉血流量较基线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P <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女性患者,除 C 组脾静脉血流速度较基线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外(P <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和女性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各组干预前后的变化趋势上看,男性,除门静脉血流量明显降低外,其余三组干预前后的变化趋势同总体的变化趋势。女性,A 组在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脾静脉内径改善幅度上较 B、C 组好;B 组脾静脉血流量下降幅度大;C 组的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速度上升幅度较 A、B 组大。结论总体上看,A、B 方同 C 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干预前后的变化趋势提示 A 方具有抑制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速度继续降低的可能,B 方有改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量和脾静脉血流量的潜能。A、B 两方对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效应差异的趋势,可为今后运用中医药干预该病及进一步阐释中医“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李婷婷;王天芳;薛晓琳;吴秀艳;赵丽红;李宁;任红;张晓娜;侯帅颖;张佳元;刘路路;罗清香;赵丰润;田露;姜付泉;李永纲;孙凤霞;江宇泳;郭朋;刘燕玲;刘兆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复方牛苓颗粒治疗经临床表型分类系统(UPOINT)分类的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 CPPS)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对 UPOINT 各分型与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 - CPSI)下降的相关性研究,探索适合复方牛苓颗粒治疗的阳性分型。方法80例 CP/ CPPS 患者,经 UPOINT 分类后,使用我院院内制剂复方牛苓颗粒治疗12周,在治疗前、治疗6、12周后对患者进行 NIH - CPSI 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临床疗效,并分析阳性分型与 NIH -CPSI 评分下降的相关性。结果80例患者中有效62例,无效18例,有效率77.50%(62/80)。治疗后6、12周与治疗前比较、NIH - CPSI、NIH - CPSI 生活质量评分(NIH - CPSI Q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2周后 NIH - CPSI、NIH - CPSI Qol 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后6周(P <0.05)。U 分型、O 分型经复方牛苓颗粒治疗后患者的 NIH - CPSI 评分下降(P <0.05)。结论复方牛苓颗粒治疗 U分型、O 分型阳性的 CP/ CPPS 安全有效,为 UPOINT 的指导治疗 CP/ CPPS 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程易;戴宁;陈乔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抗癌法对大肠癌组织瘤体微血管密度(MVD)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建立人大肠癌细胞 HT -2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益气健脾组、益气健脾抗癌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益气健脾组给予益气健脾中药汤剂(由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组成),益气健脾抗癌组给予益气健脾抗癌中药(补脾中药加山慈菇、土茯苓、浙贝母、白花蛇舌草组成),各组不间断服药2周,各组的给药剂量根据人和鼠给药剂量换算公式计算。给药14 d后,应用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NEL 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MVD 的标记物 CD34表达水平,测定单位面积阳性细胞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作为其表达情况。结果各组细胞凋亡率,模型组为(3.8±1.2)%,而益气健脾组比模型组明显增加,为(13.8±2.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只服用益气健脾药物相比,益气健脾中药与抗癌药共同服用后更能加快大肠癌细胞凋亡的进度,益气健脾抗癌组细胞凋亡率增加至(36.2±6.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模型组、益气健脾组、益气健脾抗癌组 MVD 分别为0.227±0.012、0.218±0.010、0.189±0.011,益气健脾中药联合抗癌药后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较单用益气健脾和模型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益气健脾法及益气健脾抗癌法对大肠癌均具有治疗作用,控制大肠癌血管形成及促进细胞凋亡进度就是其功效原理,益气健脾法与抗癌法联合应用后疗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唐广义;殷东风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