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养杏;张智勇;殷泙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PLC)3种根治性切除术标准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各种标准归纳为3种:术中单项标准(A):完整切除肉眼所见肿瘤,术中多项标准(B):在A的基础上增加①无主要管道癌栓②肿瘤数目不超过2个③无肝外转移,术后综合标准(C):在B的基础上增加术后2个月内AFP降至正常和影像学检查无肿瘤残存.对222例PLC肝切除患者按3个标准分组,比较各标准根治组生存率(OS)及无瘤生存率(DFS)间差别.结果:A、B、C根治组的3年OS58.5%、72.1%和91.6%,3年DFS36.4%、44.0%和56.4%.A、B根治组OS、DFS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B根治组两者之间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多项条件的术中根治标准较单项标准更为合理.结合术后随访结果的综合标准比仅凭术中判断的标准更有实际意义.
作者:黄力文;马曾辰;林芷英;汤钊猷;钦伦秀;叶青海;孙惠川;黄晓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LHS)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点及其对临床早期干预的意义.方法:对1989年4月~2000年8月间我院收治10例HLH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为生后2h~36d,男性4例,女性6例.临床表现青紫5例,呼吸窘迫5例,心力衰竭8例,代谢性酸中毒8例.超声心动图检查示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1例,Ⅳ型5例.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10.1±2.1mm,平均主动脉根部内径6.1±1.7mm.结果:死亡6例,放弃治疗及病情好转出院各2例.结论:HLHS的临床及心超特点明显,超声心动图有很高诊断价值,临床早期诊断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作者:桂永浩;惠慰;林其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1.1病史患者女性,52岁.下肢浮肿1个月,腹胀伴呕吐、便秘3周.患者1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浮肿,晨轻晚重,经卧床休息浮肿有所消退.3周前无诱因下出现腹胀,以下腹为主,进食后即感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并反复便秘,2~3d解便1次.病程中患者时感乏力,体重减轻5kg,无发热、腹痛、腹泻.既往有白癜风史,服用中成药(白胶丸)1个月余.
作者:寿涓;周月明;张丽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回顾我科1979年~1999年20年间住院患儿中的死亡病例,择资料较完整者272例,对其死亡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李红叶;张雷;陈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AF内固定器的价值和方法.方法:75例胸腰段椎体骨折病人,Frankel's分级,A级9例,B级13例,C级16例,D级18例,E级19例.术前行CT和X-RAY检查.75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8例单纯AF器械撑开间接复位,27例同时行椎板切除减压.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Frankel'sB-D级,均有1~2级进步.75例均无神经根损伤.17例术后随访有椎体高度丢失.结论:对CT片显示骨折块椎管内占位小于50%者,原则上不作椎板切除减压.AF螺钉的进针点在腰椎板外缘骨嵴、乳突和横突3者的结合部,可以减少神经根损伤的机会.AF器械较RF器械简便和牢固,但仍不够坚强,早期起床活动需慎重.
作者:郭峰;陈正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利舒卡)气雾剂用于预防全麻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应.方法:30例全麻气管插管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分别以利舒卡气雾剂喷1次(组Ⅰ)、喷2次(组Ⅱ)、喷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Ⅲ).诱导后1min,声门暴露,组Ⅰ、组Ⅱ以利舒卡气雾剂按2揿,组Ⅱ于插管前再喷1次(方法同首次),组Ⅲ喷以生理盐水.观察诱导后1min、插管即刻、插管后1min、3min、5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组Ⅰ、组Ⅱ的SBP、DBP、MAP和HR等波动明显比组Ⅲ缓和.结论:利舒卡气雾剂能有效地预防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胡德;陈俊峰;李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睾丸扭转是青少年阴囊急诊病因之一,一旦发病,需早期诊治,否则易致睾丸坏死.我院自1991~1999年共收治8例,其中7例经手法或手术复位睾丸成活.现报告如下.
作者:卓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选择骨科术后伤口渗血可回输的时间.方法:收集20例患者术后2h,4h,6h,12h,24h,48h伤口渗血及处理血标本,检测其血常规、血气分析、细菌培养指标.结果:术后6h为明显的时间点,在此之前,血液质量较高,回输后引起的风险较低.术后伤口渗血约60%集中在术后6h内,伤口渗血中血红蛋白随时间逐渐降低,至术后6h降至8g·L-1.血小板始终低于正常,白细胞早期低于正常,术后6h后反应性升高.处理血的PH值呈酸性,渗血和处理血中的血糖都进行性下降,渗血和处理血的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渗血中的肿瘤坏死因子术后6h开始升高.结论:术后6h以内的伤口渗血质量较高,安全而对术后6h后的伤口渗血应慎重回输,否则有引发凝血疾病、发热及酸中毒的风险.
作者:刘宪义;李淳德;朱天岳;卢宏章;李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1976年1月~1999年6月手术发生的脾损伤51例占脾损伤的20.48%.男43例(84.31%)、女8例(15.69%)、年龄18~75岁,58~73岁占90.69%,中位年龄为66岁.脾损伤发生在胃癌手术34例(66.67%)、胃十二指肠手术7例(13.73%)、食管癌手术6例(11.76%)、肝肿瘤手术3例(5.88%)、结肠造瘘术1例(1.96%).手术时脾损伤主要表现为左上腹渗血不止或术毕时发现脾有裂伤.脾损伤的部位主要为脾包膜撕裂共43例(84.361%)、脾门脾蒂裂伤8例(15.69%).手术时脾损伤的原因为肥胖病人切口较小,牵拉过度.损伤脾脏仅1例作缝合修补成功,其余均作了脾切除,术后无并发症和死亡.文献报道多种疾病可并发脾破裂.
作者:张轶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改善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死亡率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肾内科1995年8月~2000年4月间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与年龄、透析时间、动脉血压(BP)、血浆白蛋白(AIb)、血红蛋白(Hb)、透析指数(KT/V)、左心室重量(LVM)的关系,并与同期10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存活患者相比较.结果:(1)心血管并发症(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脑溢血、脑梗死)和感染(肺炎、败血症)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分别占58.8%、17.6%和14.7%,(2)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的动脉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AIb更低、Hb更低、KT/V低下,而LVM显著增高(P值均<0.05).结论:心脑血管并发症、各种感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此与透析不充分、高血压控制不良、左心室肥厚、营养不良和贫血严重有关.充分透析、积极纠正上述临床并发症,将有助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其死亡率.
作者:胡宇枫;余镇远;岑俊;顾谊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外耳道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笔者自1995年2月~2000年1月,用皮康霜(广东顺峰药厂产)治疗外耳道真菌病266例(328耳),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兰聪;郭敬福;黄新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又名息隐、含珠停等)的研制成功是80年代抗生育药物领域的重大进展.1985年Bygdeman和Swahn首次证明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可显著提高终止早孕的效果,使药物替代手术终止早期妊娠成为现实.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应用已不仅限于终止早孕,亦被用于引产、避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年期功血及治疗肿瘤,如:脑膜瘤、胶质瘤、前列腺瘤、纤维肉瘤等[1].本文综述其在妇产科应用的进展.
作者:丁景新;杨来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疾病,以大肠粘膜与粘膜下炎症为病变的主要特征.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我科近8年来共诊治106例UC患者.本文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探讨UC的特点及内镜在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王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以及与骨钙素和胰岛功能的关系.方法:使用定量超声骨量(QUS)分析系统测定71例2型糖尿病踝中部骨超声指数(OSI),根据其测定结果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低组和骨质疏松组,并与同年龄的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同时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骨钙素(BGP)、C肽、血糖、血钙、血磷及血浆硷性磷酸酶等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OSI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2型糖尿病BGP和C肽值三组间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比例高于正常人.骨密度降低者BGP和C肽呈同步降低,说明2型糖尿病患着的骨质疏松可能与胰岛功能降低有关.血浆骨钙素测定司以作为骨质疏松的监测指标之一.早期诊断糖尿病并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必要时早期使用胰岛素将可能会防止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
作者:蒋晓真;顾建钧;顾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脐尿管先天发育异常在临床上比较少见[1],我院自1980年1月~2000年9月共收治脐尿管异常17例,现将其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黄伟;濮亚斌;丁建民;胡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了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ARN)的有效疗法.方法:对8例(11只眼)ARN患者用中药、无环鸟苷(acyclovir,ACV)、激素联合治疗.结果:随访3~36个月,10只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提高达90.9%结论:中药、ACV、激素联合应用是治疗ARN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陈卫玲;杨志坤;滕颖;马晓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急性Ⅲ°喉阻塞多见于小儿急性喉炎,喉外伤等.病情危重,如抢救不及时,常危及生命.传统认为需及时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但气管切开增加了病人痛苦,并存在一定的危险及并发症.事实上,很多Ⅲ°喉阻塞患者经及时、全面的药物治疗均可治愈.我院自1994年1月~2000年8月共收治急性Ⅲ°喉阻塞27例,经药物治疗1~3h后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无1例行气管切开.现就治疗体会浅谈如下.
作者:杨国宁;王建中;李培基;罗兴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近远期疗效.方法:1993年5月~2000年6月,共20例接受21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男性19例,女性1例,年龄47~76岁,平均64±9岁.其中缺血性中风患者7例,一过性脑缺血者11例,无神经症状者2例.所有患者均行术前颈动脉Duplex超声检查,19例同时行DSA检查,18例行MRA检查.狭窄度测定方法同NASCET.21侧手术的颈内动脉中,19侧狭窄≥70%,2侧狭窄60%~69%伴斑块溃疡.采取颈丛麻醉,术中选择性地应用转流管和补片缝合.术后定期行超声检查和随访.结果:术后30d内元死亡和中风.围手术期有1例TIA和2例术后颅神经损伤.20例随访1~63个月,平均31±20个月.术后2年生存率和中风发生率为92.3%和0,5年生存率和中风发生率为79.1%和12.5%.2例随访超声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内动脉50%~60%的再狭窄.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有满意的围手术期结果和预防中风的远期疗效.
作者:郭大乔;王玉琦;符伟国;叶建荣;陈福真;陈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改良Dewar手术方法.方法:采用改良Dewar手术方法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27例.结果:27例,经6个月~7年随访,肩锁关节畸形纠正,肩锁关节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本手术方法解决了Dewar手术存在的喙突截骨块易碎裂及固定不太稳定的问题,是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较好的一种方法.
作者:王兵;程添栋;薛双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尺动脉腕背支为蒂,其升支与降支分别为营养血管的双叶游离皮瓣在手指外伤中的应用.方法:11只成人新鲜上肢标本,左侧5只,右侧6只,于尺动脉腕背支起始处灌注红色乳胶,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尺动脉腕背支及其升支与降支起始、行程、分支及吻合情况.以尺动脉腕背支为蒂,其升支与降支分别为营养血管的双叶游离皮瓣修复单指皮肤全脱套伤8例,示中指及中环指指背或指掌侧皮肤缺损7例.结果:临床应用1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5个月,伤指外形及皮肤色质与健指相似,掌侧远端指腹两点辨别觉为3.2~6.1mm,运动功能按TAM系统标准评价:优7指,良10指,可5指.结论:尺动脉腕背支为蒂,其升支与降支分别为营养血管的双叶游离皮瓣是修复单指皮肤全脱套伤及相邻两指指背或指掌侧皮肤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作者:王友华;汤锦波;成红兵;吴菊;侍德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