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阳;张曙光;于振海;孙京杰;时昌文;阮长乐
目的:研究Lewis X(LeX)和唾液酸化Lewis X(sLeX)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状况及其与肿瘤发生、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应用催化信号放大法(CSA)检测120例乳腺癌、71例转移淋巴结和30例远离癌组织的正常乳腺组织上皮细胞LeX和sLeX的表达状况. 结果:LeX和sLeX阳性物质在远离癌组织的正常乳腺组织上皮细胞中阳性率分别为70.0%(21/30)和20.0%(6/30),而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81.7%(98/120)和86.7%(104/120),转移淋巴结标本中阳性率分别为66.2%(47/71)和88.7%(63/71).结论:癌细胞膜Lewis糖抗原异常糖基的形成及其唾液酸化,可能与肿瘤转移行为有关.sLeX可以作为预测乳腺癌侵袭、转移的肿瘤相关抗原,对评估患者预后较LeX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尚培中;谷化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Krukenberg瘤是卵巢的转移性肿瘤,现报告15例胃来源的Krukenberg瘤.
作者:毕明君;唐翠燕;李松军;王剑;王俊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淋巴道转移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关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VEGF-D是VEGF家族的新成员,被称为促淋巴管生长因子.近年研究发现VEGFR-D及其配体VEGF-D相互作用后可诱导淋巴管生成及瘤细胞淋巴道转移.VEGF-D可能是影响乳癌的一个独立预后因子.
作者:陈晰;张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即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不仅从理论上指导人们实践,而且更多的是提供实践方法和数据资料.目前主要应用在临床决策、药物研究、行政决策及管理医疗等方面.
作者:胡占良;崔云甫;韩德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总结比较我院近6年内238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117例传统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
作者:郭志义;陈小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形态学表现、早期增强率和时间-密度曲线的特点,探讨应用螺旋CT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排探测器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病变形态学特点、增强率和时间-密度曲线,与病理学结果对照,探讨各种方法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的价值.结果:患者38例,共43个病灶,乳腺癌28个,良性病变15个.11个病灶表现为片状影,32个表现为肿块影,21个恶性肿块中有毛刺和分叶征象的各12个,11个良性肿块中有毛刺和分叶征象的分别为1个和2个.20个乳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类型为Ⅲ型,11个良性病变为Ⅰ型曲线,Ⅱ型曲线中良、恶性病变有较多重叠.增强率反映了病变区的血供情况,以E1min、E3min作为鉴别良、恶性的标准较E5min为佳.结论:乳腺恶性肿瘤毛刺、分叶征象比良性病变多见;早期增强率和时间-密度曲线类型对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三者综合分析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螺旋CT从多个角度对乳腺病变进行分析,提供了更多的鉴别诊断信息,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修建军;李传福;刘庆伟;余志刚;张晓明;于德新;赵素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鼠胰腺癌模型制备的可行方法. 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3组.A组:胰腺被膜下包埋生理盐水线结;B组:胰腺被膜下包埋二甲基苯并蒽(DMBA)浸泡线结;C组:胰腺被膜下包埋DMBA浸泡线结+硫唑嘌呤口服.术后定期获取胰腺病理切片检查成瘤情况. 结果:A组无肿瘤形成,B、C组6周后开始成瘤.B组累计发生胰腺肿瘤10只(35.7%),C组发生胰腺肿瘤18只(62.1%),C组成瘤率高于B组(χ2=3.96,P<0.05).结论:DMBA埋线法制备大鼠胰腺癌模型具有操作简单、成瘤率高、成瘤时间短的优点;加服硫唑嘌呤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提高成瘤率.
作者:李朝阳;张曙光;于振海;孙京杰;时昌文;阮长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腹茧症(abdominal cocoon)是一种罕见的腹部疾患,由Foo等[1]于1978年首先报道并命名.腹茧症的原因不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肠梗阻,以小肠被茧状包裹在一层异常的纤维膜内为其特征,术前诊断困难,治疗以手术为主.
作者:杨凤平;邱法波;张圣林;卢华军;吴力群;杨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选择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抑制剂氨基胍(AG)和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位硝基精氨甲酯(L-NAME)对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40只Wistar大鼠制作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双侧股骨干砸伤后并经股动脉放血至平均动脉压(MAP)35~45mmHg(4.67~6.00kPa),维持30min,然后回输失血和等量的林格式液.随机分为休克组(10只),AG组(根据复苏时静脉注射AG含量为10,50mm/kg.则分为AG Ⅰ,AGⅡ各10只),L-NAME组(10只,复苏时静脉注射L-NAME 10mg/kg),观察休克前后血浆NO浓度的动态变化及24h大鼠存活率.并留取肺、肝、肾、小肠组织,观察病理改变.结果:大鼠创伤性休克后,血浆NO水平明显高于休克前;AG各组动物复苏后血浆NO的水平明显降低,各脏器的病理损害亦显著减轻,存活率明显提高,AGⅡ组效果好;L-NAME组动物复苏后血浆NO的水平也明显降低,各脏器的病理损害无明显变化,存活率无明显提高.结论:NO在创伤性休克的病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AG有助于创伤性休克的改善;L-NAME能降低NO的水平,但对休克的预后无明显改善.
作者:张祥玉;赵清军;张昌来;尹金岭;吕立红;邵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 资料与方法 腹股沟疝172例,其中实验组86例,男72例,女14例,年龄16~78岁.腹股沟斜疝71例,直疝15例,其中复发疝6例.对照组86例,男78例,女8例,年龄6~68岁.腹股沟斜疝75例(3例双侧),直疝11例,其中3例为复发疝.
作者:刘亚东;季巧金;胡铭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转染Survivin、bcl-2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胆囊癌细胞系GBC-SD的凋亡促进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特异性靶向Survivin及bcl-2的ASODN.胆囊癌细胞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Survivin ASODN转染组、bcl-2 ASODN转染组、Survivin SODN转染组和bcl-2 SODN转染组,转染24h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urvivin基因、bcl-2基因表达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ASODN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转染Survivin及bcl-2 ASODN后,胆囊癌细胞内Survivin基因表达下调47.8%,bcl-2基因表达下调52.4%;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4±3.9)%、(7.3±3.2)%,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转染Survivin ASODN组及bc1-2ASODN组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两转染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4.3%、41.6%.[HTY3]结论:[HTY1]Survivin和bcl-2反义寡核苷酸均可有效的抑制Survivin及bc1-2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胆囊癌细胞的凋亡,两者相比,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可更为有效地诱导胆囊癌细胞的凋亡.
作者:冯立民;姜希宏;乌新林;苏永红;徐克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科1996年12月~2003年12月采用三腔导尿管引流冲洗的方法治疗盆腔脓肿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8~78岁.原发病胃穿孔4例,阑尾穿孔7例,肠破裂4例,子宫穿孔1例.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均有里急后重、尿频、尿急、尿痛,直肠指检直肠前壁有触痛性包块及波动感,B超证实为盆腔脓肿.
作者:苗绪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20年来,由于全直肠系膜切除(TME)、超声刀和新型吻合器的应用以及腹腔镜技术的成熟,直肠癌特别是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国内外早有采用经肛门局部切除的方法治疗直肠早期癌,临床表明其远期疗效不亚于传统的根治术.
作者:曹秀峰;袁爱华;马文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乳腺癌手术时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GEA)和单纯全麻(GA)围手术期血清儿茶酚胺和IL-6的变化,评价其对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40例乳腺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GEA和GA两组,于手术前、切皮后30min、120min、术后第1、3日晨采血测定血清儿茶酚胺和IL-6的浓度.结果:两组病人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儿茶酚胺总量(CA)切皮后30min升高,手术120min达高峰,术后第1日清晨依然高于手术前(P<0.05).手术切皮30min、120min时,血清儿茶酚胺总量(CA)GA组比GEA组明显偏高(P<0.05).血清IL-6手术120min时达到高峰,术后第1日仍高于手术前(P<0.05),但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手术引起的儿茶酚胺升高,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手术引起的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无影响.
作者:易文波;张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2002年1月~2004年1月采用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PH)治疗30例重度痔,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Ⅲ度痔10例(33.3%),Ⅳ度痔20例(66.7%).男21例,女9例,年龄35~75岁.发病时间5~35年.21例曾行结扎术或硬化剂治疗.全部病例都为混合痔.
作者:黄培平;黄奕华;杨为民;黄明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 转基因技术在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供肝早期功能损害甚至失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将表达过氧化物岐化酶的基因转入供肝,清除氧自由基,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用腺病毒载体,使小鼠供肝表达线粒体过氧化物酶,可明显减轻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与抑制氧化还原反应,激活NF-kb和AP1转录因子有关[1].Amersi等[2]将血红素加氧酶-1(HO-1)转入遗传性肥胖的Zucker大鼠,能减轻冷保存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存活率由对照组的40%提高到80%.用转基因方法改造脂肪肝,增加了供肝的来源,将推动肝移植的发展.
作者:靳斌;姜希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3例HCC组织和癌周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53例HCC中PTEN蛋白阳性率(52.8%)和阳性强度明显低于癌旁组织(92.5%)(P<0.01,P<0.05);HCC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与HCC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HCC分化愈差,PTEN蛋白表达愈弱;PTEN蛋白表达还与癌拴形成有关(P<0.005).结论:PTEN的异常表达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有可能作为反映HCC进展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李向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奥沙利铂(OXA)联合亚叶酸钙(LV)和5-氟尿嘧啶(5-Fu)一线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疗效与安全性.方法:OXA130mg/m2,第1天;LV200mg,第1~5天;5-Fu450mg/m2,第1~5天.每3周为1周期,至少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58例,均为术后转移或不能手术切除患者,其中CR 2例(3.4%),PR 26例(44.8%),SD 21例(36.2%),PD 9例(15.5%),总有效率(CR+PR)48.3%.有手术史者有效率54.5%,不能手术者有效率40.0%;胃癌有效率44.4%,大肠癌有效率51.6%.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轻度周围神经毒性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OXA联合LV和5-Fu一线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有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作者:孙殿水;黎莉;衣翠华;李明;孙丽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DcR3反义RNA与顺铂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与TUNEL等方法检测DcR3反义RNA和顺铂引起肝癌细胞凋亡的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DcR3反义RNA处理组与顺铂处理组的凋亡率与对照的单纯肝癌细胞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二者之间凋亡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R3反义RNA有效降低DcR3表达,同时有较强的促凋亡作用,与顺铂作用相似.
作者:段伟宏;苏忠学;吴泰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就已开展了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工作.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今的肝脏外科,已不存在手术禁区,也不认为巨大肝癌不能切除.目前,全世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和有效的措施.
作者:中华外科学会肝脏外科学组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