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西藏自治区墨脱县一起疟疾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

卓玛央金;王洪举;次仁旺姆;武松;许国君;张睿;胡松林;徐慧敏

关键词:疟疾, 暴发, 墨脱县
摘要:目的 对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达木乡珠村发生的一起内源性疟疾暴发疫情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明确此次疟疾暴发的病例分型、分布特征、流行程度和流行规律,为防治和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病例及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学分析方法,阐明此次疟疾疫情的三间分布特征,并对疫情定性;通过镜检确定病例分型,为及时规范治疗提供依据;对村民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对村医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知识培训,及时规范治疗患者和媒介控制等措施,对疫情进行有效控制,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评价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结果 在疟疾流行季节共镜检确诊间日疟患者21例,年龄分布主要在30岁以下,8月份为疫情高峰.参照《疟疾防治手册》疟疾暴发判定标准,该村已经发生疟疾暴发疫情.通过对全村居民房舍进行溴氰菊酯滞留喷洒等综合性防制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结论 疟疾病例得不到有效治疗以及居民牲畜放养习惯的改变是本次疟疾暴发的主要原因.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相关文献
  • 牛血吸虫病的快速粪便毛蚴孵化法

    目的 比较3种孵化法检测牛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将野外收集的血吸虫病阳性牛粪和实验室人工定量掺入虫卵的牛粪,分别用粪便铜丝筛淘洗尼龙兜过滤孵化法(常规法)、快速粪便毛蚴孵化法(快速法)、粪便双层尼龙兜淘洗孵化法(双层法)做病原学检测.结果 快速法毛蚴相对孵出率为100%,而常规法为40.00% ~ 81.86%,双层法为27.00%~63.16%.双层法的检出率低,常规法和双层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快速法可代替常规法用于牛血吸虫病的病原学检测.

    作者:周伟芳;王禹斌;金志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一氧化氮对宿主抗疟原虫感染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作为重要的细胞间信使,其本身及衍生物在呼吸、消化、循环、免疫、神经等全身多系统的生理、病理及有关临床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NO在宿主抗疟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疟原虫感染宿主的肝内期和蚊阶段,NO的保护性免疫作用已经得到肯定.在抗红内期疟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中,由于感染宿主的免疫状态、感染虫株的差异性以及疟原虫的发育阶段和NO产生部位的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NO生物学作用的发挥存在一定差异.NO可能通过直接杀伤作用、DNA损伤作用以及诱导凋亡等途径发挥杀伤疟原虫效应.该文就NO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亚琼;曹雅明;郑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气候变化对疟疾影响的研究进展

    疟疾是通过蚊媒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多种气候、环境因素的改变,包括近几十年来明显的全球气候变暖,都可能对该病的流行风险产生影响,使该病的流行及分布、传播媒介的分布发生变化.该文综述了一般气象因素与疟疾传播的关系,季节性与年际气候变异、极端天气事件对疟疾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疟疾已产生的可能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未来疟疾影响的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裴福全;张贤昌;马文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日本血吸虫病

    目的 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与宿主免疫系统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为治疗血吸虫病提供更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50±2条或300±2条,透皮剂浓度为24%,以100 mg/kg剂量对感染日本血吸虫28 d的新西兰大白兔分别进行腹部透皮治疗1次和2次,并在1次感染和2次感染后1d和14 d透皮治疗2次.统计治疗组的减虫率、肝减卵率、减毛蚴孵化率,评价透皮剂的治疗效果.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28 d后吡喹酮透皮剂透皮治疗2次效果优于1次,减虫率分别为96.23%和80.19%,肝减卵率和减毛蚴孵化率均达到或接近100%.对感染后1d和14 d的透皮治疗,感染2次并治疗的减虫率分别为86.62%和91.84%.结论 24%的PZQ透皮制剂具有较好的杀灭日本血吸虫成虫作用,透皮次数越多,治疗效果越好;透皮剂对杀灭日本血吸虫童虫也有一定的作用,对感染2次并治疗的减虫效果更好,可能与感染宿主的免疫协同作用有关.

    作者:江艳;龚仁敏;林矫矫;杨艺;石耀军;陆珂;李浩;朱传刚;徐玉梅;邱叶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医者典范总编楷模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专家,北京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杰出的总编辑钱贻简教授,因病于2011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7月12日清晨,全国各界的代表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们前往北京医院送别钱老,在告别室中摆放着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以及众多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送来的花圈.7月21日,北京医院隆重召开了缅怀钱贻简教授座谈会.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北京医院院长林嘉滨、笔者等近百人参加了座谈会.

    作者:游苏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日本血吸虫被膜蛋白Sj-TSP2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目的 分析日本血吸虫Sj-TSP2序列多态性.方法 抽提单条日本血吸虫成虫的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PCR扩增目的片段.将目的片段克隆到载体pBlue2KSM中转化大肠杆菌,挑取10个阳性克隆测序.将获得的Sj-TSP2序列导入DnaSP序列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算等位基因数目,鉴定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ar polymorphism,SNP).同时将序列导入Mega 4序列分析软件,计算错义突变率与同义突变率的比值(dN/dS),进行进化分析,构建进化树.结果 共抽提了60条日本血吸虫成虫的总RNA,其中46条通过RT-PCR获得了目的基因Sj-TSP2;序列分析共鉴定了20个等位基因,主要是由点突变引起,Sj-P2-10是优势等位基因.共鉴定了85个SNP位点,对应于63个密码子的变异,其中36个是同义突变,27个是错义突变,有22个错义突变发生在膜外大环结构域中.结论 Sj-TSP2基因高度变异,大多数突变存在膜外大环区,共鉴定了20个Sj-TSP2等位基因.

    作者:张丽丽;徐新东;潘卫庆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免疫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血吸虫病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与现代免疫学相结合形成了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免疫蛋白质组学(immunoproteomics).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的基因组、转录组研究积累了大量生物信息资料,使血吸虫免疫蛋白质组研究成为可能.该文对近几年来免疫蛋白组学技术在血吸虫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马安;刘晓龙;干小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甘孜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的流行和防控现状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我国棘球蚴病的重度流行区,泡型棘球蚴病和囊型棘球蚴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高度混合流行,严重影响了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该文分析了甘孜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的流行情况及危害,总结了近几年来棘球蚴病防控工作的进展,并对甘孜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防控工作面临的困难进行了讨论.

    作者:李伟;徐克均;许光荣;付青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广州管圆线虫cDNA文库基因筛选的研究进展

    cDNA文库因不含内含子而便于克隆和大量扩增,利用多种筛选方法并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获得阳性克隆,对于从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致病机制及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广州管圆线虫各期cDNA文库特异基因筛选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婧;詹希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糖蛋白去糖基化对其刺激机体产生Th2免疫应答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究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蛋白(Schistosoma japonicum soluble egg antigen,SjEA)中的糖蛋白去糖基化后对其诱导机体产生Th2免疫应答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胶原酶消化法制备SjEA,用过碘酸钠氧化处理后,制备成去糖基化的SjEA(deglycosylated SjEA,d-SjEA).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PBS、SjEA和d-SjEA组,每组9只.用后足垫皮下注射的方式免疫小鼠,其中PBS组注射25μl PBS/侧,SjEA组注射50 μg SjEA/侧,d-SjEA组注射50μgd-SjEA/侧,4d后断髓法处死小鼠,取腘窝淋巴结,制备成浓度为4×106/ml淋巴细胞悬液,体外用anti-CD3和anti-CD28刺激48h后,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4.结果 SjEA组上清中IL-4的平均值为1.55 ng/ml,高于PBS组的0.0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d-SjEA组上清中IL-4为1.42 ng/ml,和SjE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蛋白中的糖蛋白在去除糖基化后对其诱导机体产生Th2免疫应答的能力无影响.

    作者:丛莉;陈小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白蛉人工光诱法与油纸法比较

    目的 比较人工光诱法和油纸法两种白蛉监测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各自的优劣,为科学评价其监测结果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比较了人房、畜圈、农田、果园和荒地等处油纸法捕获率的差异,在人房和野外以及不同人员人工光诱法捕获率的差异,着重观察了有无光照对油纸法的影响.结果 人工光诱法捕获率较高,平均每小时捕获数为42 ~405只;熟练培训的捕蛉人在人房和野外捕获白蛉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油纸法容易受灯光的影响.无光照时,捕获率较低,平均每张油纸捕获数仅为0~4只;有光照时,晚间白蛉集中在距离光源1m范围内活动,1m外则受光照影响甚微.结论 人工光诱法捕获率高,适合多种环境监测;油纸法捕获率低,更适宜在有光照下作为白蛉监测方法.

    作者:顾灯安;左新平;兰勤娴;伊斯拉音·乌斯曼;张仪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MicroRNA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MicroRNA (miRNA)是近年发现的一类大小约21~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分子,它主要通过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来调控基因的表达,参与调控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因此,miRNA的功能失调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文就miRNA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正宇;吴忠道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定量板的3次改进

    根据巴西生产的圆孔定量板,对其中央孔形状和容积进行3次改进.第一次改进为椭圆形孔定量板,容积为38.59 mm3;第二次改进后定量板容积为38.70 mm3;第三次改进设计了圆台形孔定量板,容积为38.70 mm3.改进后的定量板不仅与圆孔定量板的容积一致,而且在操作中粪样较易通过定量板板孔,减少了粪量误差,提高了准确性.

    作者:周长海;陈颖丹;许隆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西藏自治区墨脱县一起疟疾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

    目的 对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达木乡珠村发生的一起内源性疟疾暴发疫情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明确此次疟疾暴发的病例分型、分布特征、流行程度和流行规律,为防治和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病例及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学分析方法,阐明此次疟疾疫情的三间分布特征,并对疫情定性;通过镜检确定病例分型,为及时规范治疗提供依据;对村民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对村医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知识培训,及时规范治疗患者和媒介控制等措施,对疫情进行有效控制,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评价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结果 在疟疾流行季节共镜检确诊间日疟患者21例,年龄分布主要在30岁以下,8月份为疫情高峰.参照《疟疾防治手册》疟疾暴发判定标准,该村已经发生疟疾暴发疫情.通过对全村居民房舍进行溴氰菊酯滞留喷洒等综合性防制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结论 疟疾病例得不到有效治疗以及居民牲畜放养习惯的改变是本次疟疾暴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卓玛央金;王洪举;次仁旺姆;武松;许国君;张睿;胡松林;徐慧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疟疾免疫记忆新研究进展

    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记忆是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特征.初次感染后免疫系统对特异性抗原建立免疫记忆,再次遇到同种抗原后能够产生更快速和高强度的免疫应答.构建疫苗的理想目标是诱导长效免疫记忆的产生.目前,疟疾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不断受阻于耐药疟原虫虫株出现等问题.免疫记忆难以长期有效维持是疟疾感染的主要特征.然而,诱导、维持和活化免疫记忆细胞的分子机制尚未充分阐明.该文对疟疾免疫记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疟疾疫苗的研制开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马雅文;冯辉;曹雅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疟疾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蚊媒病.对疟疾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近年来疟疾病例监测、蚊媒监测、蚊媒感染疟原虫检测的方法及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在疟疾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周正斌;朱淮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