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团秀
门诊输液室是门诊病人进行输液治疗的集中场所,病人多,护士少,用药复杂,较易出现一些差错及纠纷.如何做到安全、有效的用药及如何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我科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吕碧云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普通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肠造瘘术后病人因肠梗阻、肠造口狭窄或术前肠道准备等原因需要灌肠.肠造瘘病人由于造瘘口失去括约肌的控制,易使灌肠液不自主地从造瘘口流出,使用便盆接肠液不完全,严重时灌肠液喷溅而污染病人衣物、身体、被褥、周围环境和操作人员.2003年以来,我科对25例肠造瘘病人应用一次性尿壶配合一次性气囊导尿管灌肠,经临床实践,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艳;吴海英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出现瘀点和脑膜刺激征.冬春季节发病率高,我国是流脑的高发地区,每8~10年出现1次周期性流行高峰,发病率比国外高4~25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说明A群菌一直是我国流行的优势菌,发病率在非流行年为3~10/10万.现将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36例脑脊髓炎患者的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徐秋姣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报道了37例左肝内胆管结石行左肝外叶切除后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认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护患沟通及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再手术的恐惧和疗效的担心;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对并发症的观察,以及出院后T型管的管理.本组患者手术全部成功.35例Ⅰ期愈合,1例发生胆漏经充分引流后治愈,1例切口感染经换药延期愈合.随访34例,无残石发生,有3例失访.
作者:张砚梅;周长秀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由于各种危害因素的不断上升,导致了癌症患者的逐年增加,愈来愈多的癌症患者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疾病群体.因癌症一般早期不易发现,故一旦发现多已为中晚期.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病情的特殊性,使在对其护理过程中会遇到与其他病种患者不同的护理问题,这给护理人员带来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势必会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
作者:李筱芬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全身麻醉是小儿常用的麻醉方法,小儿因生理特性决定其机体代偿能力有限,麻醉手术期间患儿的病情变化较快,医护人员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确保患儿安全渡过麻醉手术期.现将69例患儿麻醉手术时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晓君;王佩珍;童艳萍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表现,其表现为肺水肿的产生、肺内微血栓形成、低氧血症生成,临床特征包括呼吸频速、窘迫和进行性低氧血症.ARDS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作为连续的病理过程,其早期阶段为急性肺损伤(ALI),重度的AIJ即ARDS.
作者:刘琼祎 刊期: 2007年第13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观念的更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的新形势下,开展高水准的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产科,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因为,产科工作时刻关系着母子的生命安危,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美满.加强和规范产科的健康教育是实现优生优育、科学围产、有效减少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是产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作者:门风清;刘梅;赵秀丽 刊期: 2007年第13期
为了减轻输液患者的疼痛,促进康复,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提高输液质量,本文针对外周静脉输液中输液排气、药液配制、血管的选择及穿刺、进针的深浅度、滴速的控制、输液后的拔针及按压等操作技术进行分析探讨,以减轻输液中的不良反应及病人痛苦.
作者:吴海娟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总结97例门诊行舌系带修整术的护理体会,以求医护间配合默契,减轻术后反应.方法:在表麻下用眼科小剪刀剪断舌系带.结果:本组97例手术后,1例术后出血较多,经缝合后出血止,所有病例均无伤口感染,7 d复查,舌均能伸出唇外,效果良好.结论:做好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手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作者:吴彩云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装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术前对需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病人进行心理护理,解除其思想顾虑.完善各种术前准备工作;术中严密监护,并做好手术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体位活动的指导,同时注意术后病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及并发症的防治和观察护理.结果:所有病人心律失常所致症状明显缓解,起博完全成功;有6例出现并发症,经及时治疗护理均治愈.结论:做好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可缓解病人的症状,对防治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有临床意义.
作者:朱小翠 刊期: 2007年第13期
脑出血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经过抢救治疗可渡过急性期,但多数患者仍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语言障碍、生活能力减退等后遗症和心理烦躁、忧郁等心理变化,而丧失生活与劳动能力.早期正确的康复指导可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水平,减轻后遗症的程度,缩短病程,为以后的康复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患者早日恢复生活能力.我院对10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指导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美清;罗彩甜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服务全过程中不因护理失误或过失而使病人的机体组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残疾或死亡.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病人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主要指标.笔者从事护理工作多年,现就如何防范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陈丽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临床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健康教育方案,对照组维持原有的护理模式,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教育前后,健康知识测验得分比较:观察组实施教育前平均得分为48分(100为满分),实施健康教育后平均得分为92分,存在显著差异.而对照组两次测验得分分别为50分和6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使患者获得了防病治病知识,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者:邓雪霞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使食管贲门癌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68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采用鼻胃管空肠内营养支持.结果:全组患者病情恢复快,均未出现肠吻合口瘘及其他重要并发症.结论:早期积极、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增加患者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作者:薛焕芬;吴巧宁 刊期: 2007年第13期
介入治疗作为现代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以其具有微创性、定位准确、并发症少、疗效高、病人恢复快的鲜明特点,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操作与维护检查室相关大型设备、有效地配合医师顺利完成检查,给医师和病人提供一个便利、舒适的检查和治疗环境,是介入导管室的工作职责.我院自2005年导管室成立已成功地开展了心脏、颅脑、肿瘤介入手术135例,现结合相关的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作者:余雁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我院从2004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120例,其中108例有皮肤淤点、淤斑,有的甚至融合成片.现将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淤点及淤斑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赵旭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小儿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由于小儿的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哭闹、烦躁,再加上对穿刺有恐惧感,一般不会主动配合治疗,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很不利.因此针对不同年龄的小儿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使其配合穿刺,提高穿刺率,这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联系.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白云霞;刘萍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如何使骨折患者术后更快更好的恢复功能,减少功能障碍的发生.方法:将286例骨折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46例和对照组140例.实验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指导,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方法护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健康教育对促进骨折患者术后的功能锻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团秀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常会碰到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压疮,尤其是骨伤科的病人.如颈椎损伤需行颅骨牵引的病人后枕部、高位截瘫的病人双外踝部位、行下肢牵引病人的足跟等部位,这些部位不宜或不便翻动易发生压疮.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临床上巧用一次性引流袋(内盛适量的水),并将其置于上述部位,通过临床观察可避免压疮的发生.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梁璠 刊期: 200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