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峰
目的 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联合检测诊断细菌性肺炎的价值.方法 选择某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细菌性肺炎患者105例(细菌性肺炎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非细菌性肺炎患者120例(非细菌性肺炎组),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某院健康体检人员118例人员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员均进行血清纤维蛋白原、CRP和WBC联合检测,分析血清纤维蛋白原、CRP和WBC水平.结果 细菌性肺炎组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CRP、WB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细菌性肺炎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细菌性肺炎组和非细菌性肺炎组患者的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纯依靠WBC检测准确性不高,无法准确鉴别细菌性和非细菌性肺炎.轻度患者与重度患者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CRP水平明显低于重度患者,组间比较,P<0.05;细菌性肺炎组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和CR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阳性率(75.2%)高于非细菌性肺炎组患者阳性率(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和非细菌性肺炎组WBC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灵敏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纤维蛋白原、CRP和WBC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细菌性肺炎的准确度,避免了单一检测的不足,为临床科学治疗,避免抗生素滥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指标.
作者:贾彦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采取针刺回阳九针穴和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此文实验分析中以随机数表法的形式对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某院收治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分组,即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入组24例,将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应用在对照组患者中,将针刺回阳九针穴和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治疗应用在实验组患者中,分析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NO水平、ET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结果 实验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ADL、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ET水平、NFDS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加味补中益气汤和针刺回阳九针穴联合治疗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具有确切的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庞永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是一种发病隐匿、不断发展的退行性神经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着这种疾病的风险,加重了社会及患者家庭的负担.因此,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就成为了热点之一.中医药在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方面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尤其在改善症状、缓解病情、延缓病程、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其预后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前景广阔.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对近年来关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作者:丁原全;邵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恩替卡韦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早期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HBV所致早期肝衰竭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41例给予恩替卡韦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各指标[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38/41),高于对照组75.00%(30/40),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APTT、PT短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结合恩替卡韦可改善HBV所致早期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提高疗效.
作者:李娜;陈奇;孟志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分析特色手法配合毫针触激术治疗特勤人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来某院疗养的各类特勤人员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9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使用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毫针触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功能症状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86.9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及颈部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特色手法配合毫针触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疗程短,操作简便,非常适合一线特勤人员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使用.
作者:赵美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及持续改进成效.方法 自2012年1月1日起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指标进行监测评价,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结果 2012—2017年,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一联用药构成比、术前0.5~2 h用药构成比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逐步得到规范,采取的持续改进措施有效.
作者:陈红;张艳;高建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共100例,均为某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患者均进行彩超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分析诊断结果 .结果 100例患者中,DSA诊断结果提示,颈动脉狭窄者91例;彩超诊断结果提示,颈动脉狭窄者84例,以DSA为金标准.彩超诊断的特异度为55.6%(5/9),灵敏度为87.9%(80/91),准确度为85.0%(85/100).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检出118条颈动脉血管狭窄.彩超诊断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灵敏度为91.6%,特异度为89.6%,符合率为87.3%.彩超、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结果的Kappa值=0.861,一致性较好.以重度狭窄率70%作为切分点,彩超诊断灵敏度为85.9%,特异度为88.5%,彩超、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一致性的Kappa值=0.771,一致性一般.颈总动脉分叉部位(BIF)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为52.4%,其次为双侧颈总动脉(CA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结论 彩超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在治疗措施上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郝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验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某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3例(急性胰腺炎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非急性胰腺炎急腹症患者117例(非急性胰腺炎组),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某院健康体检人员105例人员作为对照组,三组均进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RP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三种指标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价值.结果 急性胰腺炎组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胰腺炎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胰腺炎组与非急性胰腺炎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胰腺炎组与非急性胰腺炎组患者CRP、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轻度患者与重度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患者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联合检测灵敏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RP联合检验有助于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准确率,利于早期及时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陈慕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纤溶酶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观察.方法 本组对象为某院收治的7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照住院单双号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纤溶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点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1%)明显高于对照组(78.9%),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8.2±2.5)分,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21.6±3.3)分,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红细胞压积(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HCT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纤溶酶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治疗效果,临床治疗效果确切.
作者:刘玲玲;金庆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脐血趋化因子CXCL10和CXCL12表达水平在胎儿窘迫新生儿脑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某院收治的发生宫内胎儿窘迫行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80例,根据有无脑损伤,分为脑损伤组(35例),无脑损伤组(45例),选取同期行正常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3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儿血清中CXCL10和CXCL12水平,进行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CXCL10和CXCL12水平与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3组新生儿血清CXCL10和CXCL12水平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7.336,6.135,均P<0.01).CXCL10和CXCL12水平在对照组、无脑损伤组、脑损伤组中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XCL10的AUC=9.107,CXCL12的AUC=9.341,对新生儿脑损伤有较好的诊断价值.CXCL10和CXCL12水平与NBNA评分均呈负相关(r=-0.891,r=-0.933,P<0.001,P<0.001);CXCL10、CXCL12为影响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脐血趋化因子CXCL10和CXCL12表达水平对胎儿窘迫新生儿脑损伤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预测新生儿脑损伤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吻合血管腓骨小头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7年12月某院接诊的100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吻合血管腓骨小头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患者进行研究.术后1个月对患者的手术优良率以及腕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与测量.结果 所有患者的情况在围手术期均得到恢复.术后1个月患者的手术优良率评测结果:有48例患者为优(48.00%),41例患者为良(41.00%),11例患者为一般(11.00%).手术后患者的背伸、掌屈、尺偏以及桡偏的关节活动度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肿瘤侵蚀段的切除手术结合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吻合血管腓骨小头移植修复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恢复手术侧腕关节的结构以及活动能力.
作者:杨玉鹏;黄满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全自动尿沉渣法与干化学试带法测定尿中红细胞(RBC)/隐血结果对比.方法 随机选取2018月1月至3月某院泌尿外科门诊及住院进行尿液分析患者的尿液标本860份,均分别以干化学试带法检测隐血反应,以全自动尿沉渣法检测红细胞,对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 ,计算符合率.结果 本组860份尿液标本经全自动尿沉渣法与干化学试带法检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阴性、微量、(+)、(++)、(+++)符合率分别为98.87%、34.43%、36.92%、44.83%、48.18%;干化学试带法检测阳性率高于全自动尿沉渣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可能出现全自动尿沉渣法与干化学试带法检测结果不符的现象,检测过程中可联合应用两种方法,以提升尿液隐血及有形成分红细胞检测阳性率,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需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佟玉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求面肌痉挛采用颅内段面神经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某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96例,将其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面神经根部单纯血管减压治疗,观察组采用颅内段面神经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83%)较对照组(79.17%)高,复发率(4.17%)较对照组(18.75%)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心理(25.69±2.08)分、躯体(24.30±3.01)分、综合(24.26±3.14)分、社会(25.03±2.87)分均较对照组(20.35±3.41)分、(19.32±2.99)分、(19.67±3.01)分、(19.24±2.87)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面肌痉挛采用颅内段面神经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利于患者预后.
作者:杨磊;代明安;冯树贵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分析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社会回归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为临床护理人员针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领域的延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6-01-04—2017-12-31于某院治疗符合社会回归标准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19例,以问卷方式调查患者社会回归现状,并调取患者近期血常规情况,用健康状况问卷量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估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调查结果 比较社会回归级别不同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之间生活质量的差别.结果随着社会回归级别的增加,患者总体生活质量逐级增加,各级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特别是所占比例大的3级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受情绪、社会因素的影响.结论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社会回归情况欠佳,生活质量受病情、心理制约.
作者:王群;周立平;王娜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对难治性心衰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原(NT-pro BNP)、肌酐蛋白T(TnT)、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院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难治性心衰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硝普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观察两组疗效、NT-pro BNP、TnT及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69.23%(36/52)比观察组88.46%(46/5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NT-pro BNP、TnT、CRP水平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难治性心衰患者给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效果较佳,能够降低机体内NT-pro BN水平,缓解心衰症状,促进心功能恢复.
作者:阎民利;李肖凌;侯兰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谷氨酸氨基转肽酶(GGT)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至12月某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将该50例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5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癌抗原199及谷氨酸氨基转肽酶水平,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各项指标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观察组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癌抗原199、谷氨酸氨基转肽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敏感度为96.0%,特异度为82.0%,准确度为89.0%;观察组各项指标检出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各项指标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单项指标的检测,P<0.05.结论 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癌抗原199、谷氨酸氨基转肽酶联合检测可弥补单项检测误诊、漏诊等缺点,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利于早期及时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胡若冰;杨玉秀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针刺结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某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76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38例,采用针刺结合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眩晕、颈项等不适症状功能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65.79%,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朱玉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某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3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8例.对照组予奥扎格雷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59%,明显高于对照组80.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5.88%,对照组为8.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老年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好,能够明显降低老年患者神经功能损伤.
作者:邱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电图表现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某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STEMI患者60例,均行心电图检测,观察缺血性J波和无缺血性J波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情况;评价心电图预测梗死相关动脉情况.结果 诊断结果提示,60例患者中,23例患者为缺血性J波,37例患者为无缺血性J波,缺血性J波室性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无缺血性J波患者,P<0.05;心电图预测梗死相关动脉情况结果提示,正确诊断49例,正确诊断率为81.7%,错误诊断8例,无法诊断3例.结论 心电图诊断STEMI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操作简便,可在较短时间内诊断病情,但心电图诊断STEMI也存在诊断错误和无法诊断的情况,临床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刘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求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修补对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某院行去骨瓣减压术的颅骨缺损患者98例,根据抽签法将其按1:1方式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去骨瓣减压术后>3个月行颅骨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行颅骨修补术.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脑灌注水平、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生活质量评分、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10 d,观察组局部脑血流量(rCBF)(87.16±6.33)mL/(100 g·min)较对照组(80.21±6.67)mL/(100 g·min)高,达峰值时间(TTP)(24.31±2.49)s较对照组(27.18±2.84)s低,术后6个月,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23±2.01)分较对照组(10.32±3.41)分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81.23±7.24)分、生活质量量表(SF-36)(85.65±9.14)分较对照组(72.14±7.11)分、(73.20±8.06)分高,术后18个月,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GOS)(4.06±0.48)分、卡氏功能状态(KPS)(81.33±9.03)分均较对照组(3.56±0.61)分、(75.25±8.62)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8%)较对照组(16.33%)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可增加患者脑血流量,促进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董松宝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