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若冰;杨玉秀
目的 探求面肌痉挛采用颅内段面神经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某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96例,将其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面神经根部单纯血管减压治疗,观察组采用颅内段面神经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83%)较对照组(79.17%)高,复发率(4.17%)较对照组(18.75%)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心理(25.69±2.08)分、躯体(24.30±3.01)分、综合(24.26±3.14)分、社会(25.03±2.87)分均较对照组(20.35±3.41)分、(19.32±2.99)分、(19.67±3.01)分、(19.24±2.87)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面肌痉挛采用颅内段面神经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利于患者预后.
作者:杨磊;代明安;冯树贵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全自动尿沉渣法与干化学试带法测定尿中红细胞(RBC)/隐血结果对比.方法 随机选取2018月1月至3月某院泌尿外科门诊及住院进行尿液分析患者的尿液标本860份,均分别以干化学试带法检测隐血反应,以全自动尿沉渣法检测红细胞,对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 ,计算符合率.结果 本组860份尿液标本经全自动尿沉渣法与干化学试带法检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阴性、微量、(+)、(++)、(+++)符合率分别为98.87%、34.43%、36.92%、44.83%、48.18%;干化学试带法检测阳性率高于全自动尿沉渣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可能出现全自动尿沉渣法与干化学试带法检测结果不符的现象,检测过程中可联合应用两种方法,以提升尿液隐血及有形成分红细胞检测阳性率,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需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佟玉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探讨应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应用效果,为无偿献血样本的抗-HCV筛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某院经间接法ELISA检测的抗-HCV单试剂或双试剂反应性的献血者标本72份以及1850份无偿献血者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和间接ELISA法进行检测,对于有一种以上试剂反应性(包括单试剂反应性、双试剂反应性及三种试剂均呈反应性)的标本采用重组免疫印迹实验(RIBA)进行进一步确认.以RIBA检测阴性或三种试剂均为阴性作为真阴性的标准,分析两种检测方法三种试剂的检测结果 的假阳性率、特异性及符合性.结果总共1922份检测样本中,一种以上反应性样本合计51例,三种试剂均为阴性反应性1871份.51例反应性样本经RIBA验证,阳性29例,阴性22例.万泰双抗原夹心试剂诊断的假阳性率明显低于雅培间接试剂和万泰间接试剂,诊断与RIBA的符合率则高于两种间接法试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71份阴性检测样本中,万泰间接试剂、雅培间接试剂和万泰双抗原夹心试剂诊断的特异度分别为96.69%、94.28%、99.79%,万泰双抗原夹心试剂诊断的特异度明显高于两种间接法试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双抗原夹心法诊断试剂者检测血液样本抗-HCV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能降低生物学假阳性,值得在临床血液样本的抗-HCV筛查中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宋铁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某院收治的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2).对照组使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8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hs-CRP、FI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两项指标hs-CRP、FI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脑梗死可有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炎症因子刺激,降低凝血功能.
作者:黄佳慧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分析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社会回归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为临床护理人员针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领域的延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6-01-04—2017-12-31于某院治疗符合社会回归标准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19例,以问卷方式调查患者社会回归现状,并调取患者近期血常规情况,用健康状况问卷量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估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调查结果 比较社会回归级别不同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之间生活质量的差别.结果随着社会回归级别的增加,患者总体生活质量逐级增加,各级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特别是所占比例大的3级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受情绪、社会因素的影响.结论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社会回归情况欠佳,生活质量受病情、心理制约.
作者:王群;周立平;王娜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认知干预对结肠造口患者伤残接受度(acceptance of disability,AOD)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医院造口门诊136例结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造口门诊顺序号奇、偶数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造口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4周认知干预,并随访观察6个月.干预后及随访6个月后采用伤残接受度量表(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scale,AODS)、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调查分析.结果 分组因素和时间因素在伤残接受度总分、包容和转变维度、应对方式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简单效应分析各指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认知干预可以提高结肠造口患者的伤残接受度,使其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
作者:王钰;邹继华;滕向龙;吴莺燕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某院治疗的SOM患儿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均57例.对照组实施鼓膜置管术,观察组接受鼓膜置管、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耳积液时间、愈合时间、治疗前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并发症及疾病复发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中耳积液时间少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ABR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BR阈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鼓膜置管、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联合治疗SOM效果确切,可缩短中耳积液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与SOM复发率,促进患儿听力恢复.
作者:梁维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分析特色手法配合毫针触激术治疗特勤人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来某院疗养的各类特勤人员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9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使用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毫针触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功能症状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86.9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及颈部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特色手法配合毫针触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疗程短,操作简便,非常适合一线特勤人员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使用.
作者:赵美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某院接诊的9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接受西医治疗,观察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免疫功能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24 h Pro)(2.14±0.51)g较对照组少,血清白蛋白(ALB)(41.12±6.60)g/L、CD3+(65.12±8.62)%、CD4+/CD8+(1.76±0.41)水平较对照组高,且治疗总有效率(93.48%)较对照组(76.0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可较好缓解患者症状,增强机体免疫,且有助于提升该病治疗效果,临床应用效果佳.
作者:赵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效果.方法 本组Epstein-Barr病毒感染患儿共96例,均为某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将患儿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阿糖腺苷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为84.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出现寒颤,对症处理后,症状恢复,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CRP以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人免疫球蛋白治疗Epstein-Barr病毒感染抗炎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患儿症状快速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
作者:彭红霞;王艳格;娄营;牛凤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内镜下橡皮圈套扎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04-22—2018-04-22期间某院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100例患者(实施奇偶数分组模式),对照组的50例患者进行单纯高频电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的50例患者进行内镜下橡皮圈套扎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穿孔率(2.00%)、息肉残留率(2.00%)、肿瘤摘除成功率(96.00%)、治疗费用(3954.15±25.86)元、病变摘除时间(18.46±5.62)min、创面愈合时间(4.39±1.75)d、VAS评分(0.18±0.35)分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0.00%)、穿孔率(16.00%)、息肉残留率(18.00%)、肿瘤摘除成功率(74.00%)、治疗费用(4563.01±61.74)元、病变摘除时间(25.86±9.74)min、创面愈合时间(11.54±2.68)d、VAS评分(1.74±0.19)分(P<0.05).结论 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患者实施内镜下橡皮圈套扎术治疗效果明显,可改善预后.
作者:耿献辉;王智峰;常书振;冯海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互动式头针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某院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PNF治疗,观察组予以PNF联合互动式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上肢运动功能改善50%时间;治疗前后患者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50%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互动式头针联合PNF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提高患者恢复情况,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孙晓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对传统中药及相关保健品的需求也明显增加,这些药物和保健品导致肝损伤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文章阐述了中药毒性及药物性肝病的含义,认为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如苷类、生物碱类、萜与内酯类以及毒蛋白类可以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应采用合理配伍、科学炮制等方法降低其毒性.
作者:赵丽艳;赵忠鹏;程艳芹;李明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求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修补对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某院行去骨瓣减压术的颅骨缺损患者98例,根据抽签法将其按1:1方式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去骨瓣减压术后>3个月行颅骨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行颅骨修补术.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脑灌注水平、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生活质量评分、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10 d,观察组局部脑血流量(rCBF)(87.16±6.33)mL/(100 g·min)较对照组(80.21±6.67)mL/(100 g·min)高,达峰值时间(TTP)(24.31±2.49)s较对照组(27.18±2.84)s低,术后6个月,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23±2.01)分较对照组(10.32±3.41)分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81.23±7.24)分、生活质量量表(SF-36)(85.65±9.14)分较对照组(72.14±7.11)分、(73.20±8.06)分高,术后18个月,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GOS)(4.06±0.48)分、卡氏功能状态(KPS)(81.33±9.03)分均较对照组(3.56±0.61)分、(75.25±8.62)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8%)较对照组(16.33%)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可增加患者脑血流量,促进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董松宝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是一种发病隐匿、不断发展的退行性神经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着这种疾病的风险,加重了社会及患者家庭的负担.因此,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就成为了热点之一.中医药在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方面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尤其在改善症状、缓解病情、延缓病程、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其预后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前景广阔.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对近年来关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作者:丁原全;邵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共100例,均为某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患者均进行彩超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分析诊断结果 .结果 100例患者中,DSA诊断结果提示,颈动脉狭窄者91例;彩超诊断结果提示,颈动脉狭窄者84例,以DSA为金标准.彩超诊断的特异度为55.6%(5/9),灵敏度为87.9%(80/91),准确度为85.0%(85/100).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检出118条颈动脉血管狭窄.彩超诊断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灵敏度为91.6%,特异度为89.6%,符合率为87.3%.彩超、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结果的Kappa值=0.861,一致性较好.以重度狭窄率70%作为切分点,彩超诊断灵敏度为85.9%,特异度为88.5%,彩超、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一致性的Kappa值=0.771,一致性一般.颈总动脉分叉部位(BIF)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为52.4%,其次为双侧颈总动脉(CA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结论 彩超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在治疗措施上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郝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金乌骨通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某院收治的11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参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9,应用甲氨蝶呤片及强的松片进行治疗)、治疗组(n=59,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金乌骨通胶囊进行治疗),对比组间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14%,且该组患者各项症状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乌骨通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经济,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高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润燥通络针刺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某院治疗的干燥综合征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生脉注射液联合人工泪液针对性治疗;观察组给予润燥通络针刺法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19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疗有效12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为3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润燥通络针刺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效果更好,可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王爽;张贺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某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3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8例.对照组予奥扎格雷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59%,明显高于对照组80.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5.88%,对照组为8.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老年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好,能够明显降低老年患者神经功能损伤.
作者:邱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联合检测诊断细菌性肺炎的价值.方法 选择某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细菌性肺炎患者105例(细菌性肺炎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非细菌性肺炎患者120例(非细菌性肺炎组),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某院健康体检人员118例人员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员均进行血清纤维蛋白原、CRP和WBC联合检测,分析血清纤维蛋白原、CRP和WBC水平.结果 细菌性肺炎组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CRP、WB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细菌性肺炎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细菌性肺炎组和非细菌性肺炎组患者的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纯依靠WBC检测准确性不高,无法准确鉴别细菌性和非细菌性肺炎.轻度患者与重度患者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CRP水平明显低于重度患者,组间比较,P<0.05;细菌性肺炎组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和CR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阳性率(75.2%)高于非细菌性肺炎组患者阳性率(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和非细菌性肺炎组WBC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灵敏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纤维蛋白原、CRP和WBC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细菌性肺炎的准确度,避免了单一检测的不足,为临床科学治疗,避免抗生素滥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指标.
作者:贾彦巍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