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周立平;王娜娜
目的 探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效果.方法 本组Epstein-Barr病毒感染患儿共96例,均为某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将患儿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阿糖腺苷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为84.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出现寒颤,对症处理后,症状恢复,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CRP以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人免疫球蛋白治疗Epstein-Barr病毒感染抗炎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患儿症状快速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
作者:彭红霞;王艳格;娄营;牛凤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针刺结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某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76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38例,采用针刺结合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眩晕、颈项等不适症状功能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65.79%,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朱玉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互动式头针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某院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PNF治疗,观察组予以PNF联合互动式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上肢运动功能改善50%时间;治疗前后患者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50%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互动式头针联合PNF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提高患者恢复情况,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孙晓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探讨应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应用效果,为无偿献血样本的抗-HCV筛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某院经间接法ELISA检测的抗-HCV单试剂或双试剂反应性的献血者标本72份以及1850份无偿献血者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和间接ELISA法进行检测,对于有一种以上试剂反应性(包括单试剂反应性、双试剂反应性及三种试剂均呈反应性)的标本采用重组免疫印迹实验(RIBA)进行进一步确认.以RIBA检测阴性或三种试剂均为阴性作为真阴性的标准,分析两种检测方法三种试剂的检测结果 的假阳性率、特异性及符合性.结果总共1922份检测样本中,一种以上反应性样本合计51例,三种试剂均为阴性反应性1871份.51例反应性样本经RIBA验证,阳性29例,阴性22例.万泰双抗原夹心试剂诊断的假阳性率明显低于雅培间接试剂和万泰间接试剂,诊断与RIBA的符合率则高于两种间接法试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71份阴性检测样本中,万泰间接试剂、雅培间接试剂和万泰双抗原夹心试剂诊断的特异度分别为96.69%、94.28%、99.79%,万泰双抗原夹心试剂诊断的特异度明显高于两种间接法试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双抗原夹心法诊断试剂者检测血液样本抗-HCV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能降低生物学假阳性,值得在临床血液样本的抗-HCV筛查中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宋铁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验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某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3例(急性胰腺炎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非急性胰腺炎急腹症患者117例(非急性胰腺炎组),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某院健康体检人员105例人员作为对照组,三组均进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RP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三种指标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价值.结果 急性胰腺炎组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胰腺炎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胰腺炎组与非急性胰腺炎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胰腺炎组与非急性胰腺炎组患者CRP、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轻度患者与重度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患者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联合检测灵敏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RP联合检验有助于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准确率,利于早期及时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陈慕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吻合血管腓骨小头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7年12月某院接诊的100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吻合血管腓骨小头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患者进行研究.术后1个月对患者的手术优良率以及腕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与测量.结果 所有患者的情况在围手术期均得到恢复.术后1个月患者的手术优良率评测结果:有48例患者为优(48.00%),41例患者为良(41.00%),11例患者为一般(11.00%).手术后患者的背伸、掌屈、尺偏以及桡偏的关节活动度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肿瘤侵蚀段的切除手术结合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吻合血管腓骨小头移植修复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恢复手术侧腕关节的结构以及活动能力.
作者:杨玉鹏;黄满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谷氨酸氨基转肽酶(GGT)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至12月某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将该50例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5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癌抗原199及谷氨酸氨基转肽酶水平,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各项指标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观察组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癌抗原199、谷氨酸氨基转肽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敏感度为96.0%,特异度为82.0%,准确度为89.0%;观察组各项指标检出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各项指标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单项指标的检测,P<0.05.结论 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癌抗原199、谷氨酸氨基转肽酶联合检测可弥补单项检测误诊、漏诊等缺点,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利于早期及时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胡若冰;杨玉秀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电图表现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某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STEMI患者60例,均行心电图检测,观察缺血性J波和无缺血性J波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情况;评价心电图预测梗死相关动脉情况.结果 诊断结果提示,60例患者中,23例患者为缺血性J波,37例患者为无缺血性J波,缺血性J波室性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无缺血性J波患者,P<0.05;心电图预测梗死相关动脉情况结果提示,正确诊断49例,正确诊断率为81.7%,错误诊断8例,无法诊断3例.结论 心电图诊断STEMI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操作简便,可在较短时间内诊断病情,但心电图诊断STEMI也存在诊断错误和无法诊断的情况,临床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刘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丁苯酞软胶囊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某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总有效率81.8%,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这说明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更加显著,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对照组为7.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血流大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血流大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依达拉奉注射液用药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郭会月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在重度窒息新生儿中使用磷酸肌酸钠以及神经节苷脂进行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收治的重度窒息新生儿,以其出生时间作为标准,将80例新生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儿都使用常规对症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磷酸肌酸钠以及神经节苷脂,将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智力发育指数(MDI)评分以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重度窒息新生儿的早期治疗中使用磷酸肌酸钠以及神经节苷脂能够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并对患儿的智力发育、运动发育等产生促进作用.
作者:黄金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全自动尿沉渣法与干化学试带法测定尿中红细胞(RBC)/隐血结果对比.方法 随机选取2018月1月至3月某院泌尿外科门诊及住院进行尿液分析患者的尿液标本860份,均分别以干化学试带法检测隐血反应,以全自动尿沉渣法检测红细胞,对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 ,计算符合率.结果 本组860份尿液标本经全自动尿沉渣法与干化学试带法检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阴性、微量、(+)、(++)、(+++)符合率分别为98.87%、34.43%、36.92%、44.83%、48.18%;干化学试带法检测阳性率高于全自动尿沉渣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可能出现全自动尿沉渣法与干化学试带法检测结果不符的现象,检测过程中可联合应用两种方法,以提升尿液隐血及有形成分红细胞检测阳性率,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需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佟玉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及持续改进成效.方法 自2012年1月1日起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指标进行监测评价,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结果 2012—2017年,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一联用药构成比、术前0.5~2 h用药构成比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逐步得到规范,采取的持续改进措施有效.
作者:陈红;张艳;高建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经皮撬拨空心针与L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94足)闭合性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经皮组和切开组,每组47例,经皮组采用经皮撬拨空心针内固定术,切开组采用L形切开钢板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治疗相关资料.结果 经皮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切开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撬拨空心针与L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相近,但经皮撬拨空心针均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天数短、并发症少等众多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周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求面肌痉挛采用颅内段面神经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某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96例,将其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面神经根部单纯血管减压治疗,观察组采用颅内段面神经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83%)较对照组(79.17%)高,复发率(4.17%)较对照组(18.75%)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心理(25.69±2.08)分、躯体(24.30±3.01)分、综合(24.26±3.14)分、社会(25.03±2.87)分均较对照组(20.35±3.41)分、(19.32±2.99)分、(19.67±3.01)分、(19.24±2.87)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面肌痉挛采用颅内段面神经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利于患者预后.
作者:杨磊;代明安;冯树贵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润燥通络针刺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某院治疗的干燥综合征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生脉注射液联合人工泪液针对性治疗;观察组给予润燥通络针刺法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19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疗有效12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为3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润燥通络针刺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效果更好,可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王爽;张贺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金乌骨通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某院收治的11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参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9,应用甲氨蝶呤片及强的松片进行治疗)、治疗组(n=59,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金乌骨通胶囊进行治疗),对比组间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14%,且该组患者各项症状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乌骨通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经济,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高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某院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50例经肺穿病理证实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50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多发结节型13例(26.00%),孤立结节型28例(56.00%),弥漫实变型9例(18.00%).大部分病例均有空泡征和(或)支气管充气征.结论 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可表现为多样性,应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协助临床诊断.
作者:陈军;孙壮;刘忠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纤溶酶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观察.方法 本组对象为某院收治的7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照住院单双号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纤溶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点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1%)明显高于对照组(78.9%),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8.2±2.5)分,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21.6±3.3)分,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红细胞压积(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HCT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纤溶酶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治疗效果,临床治疗效果确切.
作者:刘玲玲;金庆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对难治性心衰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原(NT-pro BNP)、肌酐蛋白T(TnT)、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院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难治性心衰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硝普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观察两组疗效、NT-pro BNP、TnT及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69.23%(36/52)比观察组88.46%(46/5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NT-pro BNP、TnT、CRP水平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难治性心衰患者给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效果较佳,能够降低机体内NT-pro BN水平,缓解心衰症状,促进心功能恢复.
作者:阎民利;李肖凌;侯兰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内镜下橡皮圈套扎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04-22—2018-04-22期间某院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100例患者(实施奇偶数分组模式),对照组的50例患者进行单纯高频电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的50例患者进行内镜下橡皮圈套扎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穿孔率(2.00%)、息肉残留率(2.00%)、肿瘤摘除成功率(96.00%)、治疗费用(3954.15±25.86)元、病变摘除时间(18.46±5.62)min、创面愈合时间(4.39±1.75)d、VAS评分(0.18±0.35)分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0.00%)、穿孔率(16.00%)、息肉残留率(18.00%)、肿瘤摘除成功率(74.00%)、治疗费用(4563.01±61.74)元、病变摘除时间(25.86±9.74)min、创面愈合时间(11.54±2.68)d、VAS评分(1.74±0.19)分(P<0.05).结论 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患者实施内镜下橡皮圈套扎术治疗效果明显,可改善预后.
作者:耿献辉;王智峰;常书振;冯海龙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