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心脏围术期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的多系统器官衰竭的治疗和预后。方法:心脏术后3个以上系统器官衰竭患者29例,其中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患者22例。给予解除病因,改善循环,呼吸机辅助,血液透析,预防感染等措施,持续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29例中22例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患者有11例治愈出院,治愈率50%,剩下18例患者仅1例治愈出院,死亡17例,总死亡率58.6%。结论:及早解除病因,有效呼吸机辅助,改善循环及早血液透析和预防感染是降低心脏围术期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葛飞岭;邱兆昆;张翔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文就近年为减少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而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球囊——切割球囊,并对其结构、作用机制、临床适应证、禁忌证,应用效果及前景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程康;李伟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心肌缺血或梗死可引起局部交感神经的失支配及失神经超敏反应,促进心律失常的发生。在心肌供血改善的情况下,缺血梗死区域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再生。同位素显象可评价交感神经失支配及神经再生。交感神经的再生对抑制心梗后心律失常及促进局部心肌功能恢复均有一定作用。
作者:胡建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肌细胞可以增殖与再生;在病理状态下,心肌细胞增殖与再生加速。再生的心肌细胞由干细胞分化而来。阐明心肌细胞再生的意义,可为防治心力衰竭提供新思路。
作者:陈绪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体外循环后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表现为术后早期全身性水肿、胸腹腔渗液、低血氧等。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为体外循环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内皮受损,以及体外循环期间胶体渗透压和静水压平衡改变,使大量液体渗漏到组织间隙。
作者:俞建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钙拮抗剂所拥有的许多作用机制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关。 1 钙拮抗剂的研究 INTACT研究显示,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中并未表现出比安慰剂更明显的促病变消退或遏制病变进展的作用,但回顾性分析表明,治疗组出现新病变的病人数明显少于安慰剂组。Loaldi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组中,因新的病变或早期病变后的继发病变而需再次接受PTCA的病人数明显少于普萘洛尔和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组。有关氨氯地平的作用,PRENENT研究表明,氨氯……
作者:郭静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心脏受到机械刺激时,会引起心肌细胞膜电活动的改变而导致心律失常,牵张激活性离子通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心脏牵张激活性离子通道的特性及其与心律失常关联性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并对该领域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周利龙;王兴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硝酸酯能有效控制心绞痛的症状,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GISSI-3和ISSI-4研究结果证明硝酸酯长期使用,也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近年的研究发现,硝酸酯还有非抗心绞痛作用,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的综述。
作者:孙宝贵;陈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心肌梗死后病灶周围存在神经再生,且以交感神经为主,具有独特的表型。这种再生重构的神经对慢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猝死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抑制心肌梗死后神经的异常再生重构,可为预防心肌梗死后的猝死提供一条新途径
作者:刘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心房肌纤维出现每分钟达350~600次的不协调、不规则的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按发作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阵发性和持续性(多以6周为界);按心室率可分为慢速型(<60次/分)、中速型(60~100次/分)、快速型(100~180次/分)、极速型(>180次/分)。治疗上主要包括病因治疗、控制心室率、恢复心律、防治血栓栓塞等。在临床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孙鲁民;严庆峰;韩英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植物雌激素是一种杂环多酚类化合物。研究发现,植物雌激素具有降低血脂、抗脂质过氧化、抑制平滑肌增殖及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心血管疾病产生有益的影响,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徐忠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