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单发脓肿型肝结核1例

魏新亮

关键词:
摘要:患者,女性,49岁,农民,主因肝区疼痛10余天入院.患者缘于入院前10余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肝区疼痛,咳嗽及深吸气时发作,持续数秒钟,自行缓解,无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反酸、烧心,无食欲不振,无厌油腻,无乏力,无咳嗽、咳痰,无发热,当地查HBV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腹部彩超示:肝左内叶低回声团块,脂肪肝.全腹部、盆腔CT示:肝左叶内侧段占位性病变,建议CT引导下穿刺活检.既往糖尿病病史1年余,口服二甲双胍、格列齐特,血糖控制不佳,为诊治两入院.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触诊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末触及,肝区及双肾区叩击痛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可,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血红蛋白:123 g/L、血小板:429×109/L、白细胞:6.87×109/L;凝血常规未见异常;糖化血红蛋白:7.8%;血沉:32;肝肾功能正常,肝脏酶谱:碱性磷酸酶:159 U/L、γ谷氨酰转肽酶:93 U/L、总胆汁酸:29.0μmol/L;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正常范围;便常规、潜血未见异常,甲型肝炎、丙型肝炎及戊型肝炎抗体均阴性;胃镜:非萎缩性胃炎;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盆腔超声:子宫、双附件区未见异常;肝脏超声:肝左内叶结节,低至无回声,边界尚清,大小约46 mm×33 mrn,内未见血流信号;上腹部磁共振平扫同时增强:1.肝左内叶被膜下多发囊性肿块并周边异常信号,考虑脓肿可能,建议穿刺活检并治疗后复查;2.脂肪肝,胆汁淤积;3.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上升”病理生理学模式

    近来研究表明,胆汁淤积性肝病尤其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在病变过程中均随时间推延,在解剖结构上呈自下而上发展.原发或早期病灶通常位于“下游”的胆管,当发生胆汁淤积时,胆盐(BS)介导的毒性作用将导致“上游”的肝实质损伤.高浓度的BS毒性较强,这些胆盐聚集在毛细胆管网、胆管和胆囊中,一旦漏出即产生毒性作用.

    作者:顾天翊;陆伦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冠心病的驱动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至少为25%~30%[1],作为发达国家常见的慢性肝病,其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NAFLD普遍伴随包括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紊乱等代谢异常.这些因素的存在共同增加了NAFL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因此,CVD是NAFLD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

    作者:唐颖悦;唐洁婷;茅益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间充质干细胞用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及肝损伤的结局,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慢性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目前临床上针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能够达到阻断甚至逆转疾病进程的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属于干细胞的一种,具有干细胞的相应特性,如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性等,其具有治疗多种退行性及免疫紊乱性疾病的潜在价值,因为其具有一定的分化及免疫调节能力[1].MSC同时也可以分泌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因子,包括具有抗纤维化功能的因子,如肝细胞生长因子[2].

    作者:郭世民;魏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慢性肝病背景微小肝癌的MR诊断

    目的 了解微小肝癌的MR特点,提高对微小肝癌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方法 收集整理慢性肝病背景患者病理及临床诊断的微小肝癌共50例(55癌灶),分析其MR平扫及动态增强各序列图像表现及复查变化.结果 各序列表现比较:DWI高信号病灶数所占比例为96.4% (53/55);T2WI高信号病灶数所占比例为76.4% (42/55);T1WI低信号病灶数所占比例为67.3%(37/55);双回波含脂质成分病灶数所占比例为14.5%(8/55);动态增强“快进快出”病灶数所占比例为67.3%(37/55);“快进慢出”病灶数所占比例为32.7%(18/55);延迟期有假包膜强化病灶数所占比例为29.1%(1 6/55).DWI与T2WI高信号病灶数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所有病例2个月~2.5年内复查增大.结论 高场MR为目前微小肝癌好的检查方法,应作为慢性肝病患者定期复查首选的影像检查.

    作者:胡海东;张见增;尤金涛;董景辉;安维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人肝内胆管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及对胆管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肝内胆管癌相关成纤维细胞(iCAF)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并初步探究其对肿瘤细胞的影响作用.方法 肝内胆管癌标本通过酶消化法(Ⅰ型胶原酶与RPMI 1640混合消化液)分离获得原代细胞,并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纯化,iCAF的鉴定通过免疫化学、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检测进行.通过CCK8及Transwell实验观察iCAF条件培养基对胆管癌细胞的影响作用.结果 获得的iCAF以长梭形为主,细胞生长密集相互交织形成网状或漩涡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荧光染色显示:α-SMA阳性、FSP-1阳性;流式细胞检测FSP-1阳性率为98.2%.iCAF条件培养基明显促进了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结论 成功分离并纯化了人iCAF,并初步证明iCAF可促进胆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为进一步研究iCAF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者:沙朦;Jeong Seogsong;顾劲扬;张建军;夏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病患者RPR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小板计数的比值(RPR)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74例,观察不同病情患者RPR值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常用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判断RPR对肝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RPR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BV感染者RPR与总胆红素(TBil)呈正相关(r=0.459,P<0.05),与白蛋白(A1b)、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15、-0.627、-0.435 (P<0.05);ROC分析显示,RPR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的AUC为0.881,与FIB-4 (0.86)相似(P>0.05),显著高于AAR(0.731)、APRI(0.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R水平有助于HBV相关肝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

    作者:赵丽;连敏;陈胜良;马雄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二甲双胍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T2DM)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为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具有显著的糖脂代谢紊乱[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遭受胰岛素抵抗引起肝细胞内脂质沉积和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两次打击”,与T2DM和代谢综合征(SM)关系密切、错综复杂、互为影响.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T2DM合并NAFLD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治疗非常棘手,主要为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紊乱,控制血糖水平和改善肝脏功能.近年来,我们二甲双胍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T2DM合并NAFLD,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席巍;韩晓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年51例随访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口服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及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15年11月门诊及住院口服核苷类药物长达10年的患者,按初治单用拉米夫定者、阿德福韦酯者、恩替卡韦者分为3组,分析用药情况、耐药情况、HBV DNA阴转情况、e抗原转阴/转换、肝硬化进展等,分析10年来抗病毒治疗患者病情变化的情况.结果 (1)3组在耐药人数及人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单用拉米夫定组耐药人数及人次多,初治单用阿德福韦酯组次之,初治单用恩替卡韦组少,反之初治单用恩替卡韦组未发生耐药人数百分比高;(2)初治单用恩替卡韦组c抗原/抗体转换人数多,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51例患者经B超、肝纤维化指标、血常规及FibroScan检查47例无肝硬化表现.结论 基线时HBVDNA载量及e抗原滴度较高的患者大部分经历耐药换药的过程;长期服用核苷类药物可以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活动,使慢性乙型肝炎不再发展至肝硬化.

    作者:俞海英;丁巧云;郭银燕;张小玉;潘剑;曹兴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利用大数据研发肝脏疾病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药物

    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开启了基因组时代.自此以后,持续的技术进步实现了快速经济地分析大样本患者人群的DNA、RNA、蛋白质及其他生物分子.这些技术产生的数据快速积累使得基于不同人群和环境的多重组学研究的结合成为可能,通过对积累数据的再分析已开始获得重要临床发现.除了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集,蛋白质组、代谢组、激酶组、甲基化乙酰化组、脂质组,微生物组、表型组、环境暴露组、元基因组及相互作用元件组等各类组学的数据分析也越来越多地向公众开放,并逐渐形成生理功能或病理机制的模型或概念.

    作者:潘柏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影响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左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左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并发胆管梗阻;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1-2].目前,该病的主要外科治疗手段是左肝叶、段切除术[3].本文发现既往接受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此病的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率较高.2011年11月后,对有结石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采取保留尾状叶左肝叶切除术治疗,发现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晋;朱日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单用拉米夫定的HAART导致HBV相关性肝衰竭1例

    患者,53岁男性,浙江人,有乙型肝炎家族史.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未曾治疗.否认烟酒史及输血手术史.主诉:抗HIV治疗3年,乏力、纳差、尿黄半月余.患者2013年在当地医院确诊为AIDS后予以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抗病毒治疗,定期当地CDC随访,近期查CD4465 cell/μL.此次为半月余前出现尿黄、乏力、纳差,故于2016年7月18日至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肝功能异常(ALT 1 655 U/L,AST 1 754 U/L,TBil 102μmol/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2016年7月30日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查体:神志清,精神萎,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掌阳性.

    作者:梅雪;张仁芳;卢洪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急性肝衰竭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一种以肝功能迅速恶化为特点的、威胁生命的疾病.ALF的临床表现包括肝脏代谢功能和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多器官衰竭.ALF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感染和药物的肝脏毒性.在印度、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是导致急性病毒性肝炎和ALF的常见的病因;而在美国和西欧,ALF常见的病因则是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但是,发达国家中超过20%的ALF确切病因不明.由于缺少检测方法、检测方法不敏感或误诊等原因,HEV感染在西方国家ALF致病因素中的作用很可能被大大低估.

    作者:吴婧雯;张继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关于慢性乙型肝炎非活动携带命名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慢性乙型肝炎“非活动携带”的提法,其实是贯穿于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认识的始终.1967~1968年,虽然肯定了“Australia antigen”与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并将其定义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1-3],但许多HBsAg阳性个体肝酶(丙氨酸/天冬氨酸转移酶,ALT/AST)正常或接近正常且几乎没有肝损伤证据[4-7],此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对HBsAg与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的怀疑,另一方面也开启了对“非活动携带”的认识.

    作者:肖丽;李阳;杨秀珍;耿爱文;徐洪涛;咸建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从Th1/Th2、 Treg/Th17之间的平衡研究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免疫失衡状态

    目的 从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Th1、Th2、Treg的相互关系,探讨轻、中度CHB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整体免疫失衡状态.方法 选择轻、中度CHB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观察其外周血各免疫细胞(Th17、Th1、Th2、Treg、Th1/Th2、Treg/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IL-6、TGF-p、IFN-γ、IL-4)、主要效应分子(穿孔素、颗粒酶B)和核转录因子(孤独核受体RORγt、Foxp3等)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与健康志愿者相比,CHB患者CD8+T淋巴细胞比例更高,CD4+/CD8+比例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志愿者相比,CHB患者Th1细胞比例更高,Th1/Th2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志愿者相比,CHB患者Th17细胞比例更高,Treg/Th17比例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志愿者相比,CHB患者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志愿者相比,CHB患者FOXP3、IL1 7mRNA和RORγt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志愿者相比,CHB患者TGF-B1、IL-6、IL-17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FN-γ和IL-4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轻、中度CHB患者在免疫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效应分子等各环节,尤其是Treg/Th17比例,均处于严重的免疫失衡状态.

    作者:梅昭荷;聂红明;汪蓉;赵彬彬;梁晓昱;高月求;陈建杰;赵钢;张斌;王灵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静脉药瘾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静脉药瘾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静脉药瘾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1例,以病毒学应答、复发率为疗效评价指标,并分析可能影响此类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的因素.结果 ①静脉药瘾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位年龄32.5岁;男性占92.2% (47/51);HCV基因3型占52.9%(27/51).②本组患者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 response,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 response,EVR),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nd-of-treatment virologic response,ETVR),SVR几率分别为66.7%、58.8%、60.8%、41.2%,复发率为32.3%.合并酒精性肝病患者获得SVR几率明显低于无酒精性肝病者(P=0.036).③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静脉药瘾戒断时间每延长1个月,获得SVR几率增加1.365倍(P=0.004);获得ETVR的静脉药瘾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SVR的几率是未获得ETVR者的8.885倍(P=0.018).结论 静脉药瘾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以年轻男性多见,基因3型患者占50%以上;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可获得相对较高的病毒学应答率,静脉药瘾戒断时间与ETVR是此类患者获得SVR的影响因素.

    作者:任晓静;季媛媛;戚勋;徐国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应用统一的药物性肝损伤辅助诊断量表至关重要

    对于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数十年来,临床和药企一直在不断寻求合理的诊断工具.当前,国内提交的有关DILI的论文越来越多,但采用的相关诊断标准和辅助诊断量表非常混乱,致使各家数据和经验无从进行比较、归纳、提炼和推广,因此统一应用国际上公认的DILI辅助诊断量表至关重要.

    作者:于乐成;陈成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Entecavir,ETV)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d-2a(pegylated interferons,PEG-IFN α-2a)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联合组:口服ETV的同时加用皮下注射PEG-IFN α-2a.ETV组:单纯口服ETV.IFN组:单纯皮下注射PEG-IFN α-2a.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周、48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定量.检测HBeAg定量值,计算HBeAg转阴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和层黏连蛋白).比较3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24周,联合组HBV DNA定量下降值较ETV组和IF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HBeAg转阴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ETV组和IF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和层黏连蛋白值较ETV组和IFN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联合组HBV DNA定量下降值较ETV组和IF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HBeAg转阴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ETV组和IF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和层黏连蛋白值较ETV组和IFN组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 PEG-IFN α-2a能更加持久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同时显著改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作者:寇小妮;郝明霞;解新科;边倩;张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甘草酸二铵联合黄连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联合黄连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疗效,探讨其疗效发挥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NASH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及实验组(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联合黄连素),每组25例,观察各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用药不良反应,检测治疗前后ALT、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白细胞介素-6(Ib6)的变化;统计分析各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前后ALT、AST、TC、TG、IL-6的变化差异.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为66.67%;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肝脏损害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适应性.结论 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联合黄连素治疗NASH简单、安全、有效,黄连素可以降低Ib6的分泌,从而改善肝功能及脂代谢.

    作者:张辉;张小节;陈娴;罗红波;赵昌东;宋成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进展较快,预后差,病死率高.HCC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参与导致的疾病,发病过程非常复杂[1].HBV感染及其导致的肝硬化是HCC重要的原因,因此分析研究HBV感染相关性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加强监测随访以便早期诊断与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宁晓艳;林海燕;黄鑫;阎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与胆道闭锁的临床特征比较

    目的 分析比较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与胆道闭锁(BA)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7月来我院就诊BA患儿50例和NICCD患儿5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出生体质量、入院时的血清生化指标、胆囊超声情况.结果 BA组患儿TBil、DBil、TP、AST、GGT水平明显高于NICCD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227、6.455、9.059、4.060、5.718,P<0.001);BA组患儿ALT水平明显高于NICCD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9,P =0.004).BA组患儿TBA水平明显低于NIC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3,P=0.042)、BA组患儿AMMO水平明显低于NIC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9,P=0.046)、BA组患儿LAC水平明显低于NIC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5,P=0.002);BA组患儿GLU水平明显低于NIC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0,P=0.049).BA组患儿平均出生体质量(3.2±0.4) kg,明显高于NICCD患儿(2.7±0.5)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2,P<0.001).BA组患儿中23例小胆囊,14例大胆囊,13例未见胆囊.NICCD组患儿超声显示基本正常.结论 如患儿有胆汁淤积,出生体质量偏低,胆囊超声正常,TP、GLU水平低于正常值,倾向于NICCD诊断,依据SLC25A13基因分析进行进一步筛查.如患儿有胆汁淤积,但出生体质量正常,胆囊超声显示胆囊功能形态均异常,TP、GLU水平正常,倾向于BA诊断,行胆道造影进行诊断.

    作者:王琨;王翠秀;王秀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