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相关的胆管缺失和胆管消失综合征:少见且预后不良

赵红;谢雯

关键词:
摘要: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常出现小胆管的破坏和消失.其中药物性肝损伤是导致胆汁淤积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胆管大面积严重破坏,甚至消失,则称为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1].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在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应用价值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主要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特征的慢性肝脏疾病.

    作者:秦静;惠起源;党永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78例肝穿刺活检分析

    目的 探讨肝穿刺活检对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8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行肝穿刺检查,分析肝脏病理及临床特点.结果 病理确诊70例.检出自身免疫性肝病29例(37.2%),药物性肝损伤25例(32.1%),非酒精性脂肪肝11例(14.1%),隐匿性乙型肝炎2例(2.6%),遗传代谢性肝病3例(3.9%).结论 肝穿刺检查对诊断肝病具有重要价值,对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建议肝穿刺检查.

    作者:高杲;江红;臧国庆;李丹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肝组织中β-actin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构建检测肝组织中内参基因β-actin的标准品.方法 以成人外周血细胞的总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cDNA,用该cDNA为模板PCR扩增人β-actin基因相应的cDNA目的片段,以pMD18-T为载体,构建形成重组质粒,电泳、鉴定测序后,用荧光定量PCR制作标准曲线.结果 外周血提取的总RNA完整性良好,构建的β-actin质粒经PCR扩增后得到1条 285 bp的清晰条带,测序结果与目的片段完全一致,且质粒的原始浓度为5.0×1013拷贝数/mL,倍比稀释至1.0×102拷贝数/mL均能得到良好的标准曲线(R2=0.999).结论 构建β-actin基因荧光定量PCR标准质粒成功.

    作者:李春艳;陈延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综合干预对肝肾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

    肝肾综合征(HRS)是一种在严重肝病的基础上,伴有或突然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FARF)、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异常,这种急性肾衰竭常为功能性的,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常见于各种肝病的失代偿期,是重症肝病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

    作者:吉红;吕忠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肝脏PEComa 1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女性,44岁,发现肝脏占位半月余.既往史:8年前卵巢囊肿剥除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Barrett食管病史.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肝区无叩击痛,肝浊音界存在,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CEA 5.19,其余阴性.

    作者:方静怡;朱正鹏;李凯;罗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世界肝病相关致病和致死主要的原因之一[1].2013年有报道称我国NAFLD流行率约为15%,在北京等发达地区的调查显示NAFLD流行率高达35.1%,在肥胖儿童中甚至可以达到68.2%,NAFLD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2].

    作者:黄玲;欧强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复方甘草酸苷间断序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3年疗效观察

    炎症反应是一个多因素、多细胞、多通路、多层次、进行性的复杂病理生理学反应.HBV所致的肝脏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是疾病进展至肝硬化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作者:焦栓林;赵晓蕊;欧阳洪;杜世奇;秦建增;王全楚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干细胞来源的肝细胞:研究HBV感染的前景广阔新工具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常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是引起进行性肝脏疾病的主要病因.遗传特征研究发现,HBV的复制周期特异性地依赖于宿主物种类型及其肝细胞.

    作者:施建平;金银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二期手术切除的临床探讨

    目的 分析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与二期手术切除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观察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二期手术切除.术后1周比较2组肝功能各项指标、临床疗效,随访1年后比较2组生存率、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为95.0%,对照组为6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后的生存率为7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5%,且观察组1年后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肝功能各项指标,包括AST、ALT、TBil、DBil、IBil、TP、Alb、PA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二期手术切除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1年后生存率,改善其肝功能各项指标及生存质量.

    作者:李守帅;郑晨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BCP区A1762T/G1764A变异株定量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BCP区A1762T/G1764A变异株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单标记探针联合选择性阻断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精确定量检测97例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BCP区A1762T/G1764A变异株,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7例HBeAg阳性患者变异株的含量会随着HBV DNA水平的升高而降低(P<0.01).变异株含量同时与HBeAg水平呈显著相关,随着HBeAg水平的升高,变异株含量降低(P<0.01).结论 对HBV感染者的BCP区A1762T/G1764A变异株进行定量检测,可对患者病情的可能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作者:吕莹;涂文辉;陈晓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即将到来的药物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的慢性肝病,已成为西方国家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而在中国其发病率也有不断攀升的趋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作为NAFLD进展性亚型,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1],从而增加肝脏相关死亡风险.

    作者:唐颖悦;唐洁婷;茅益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经皮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及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小肝癌患者,以采用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为射频组(n=43),以采用开腹手术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为手术组(n=43);分析比较术后2组的住院天数、肝功能变化、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3年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 ①射频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射频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手术组,尤其在肝功能损害方面,射频组明显少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1、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射频消融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肝功能损害小及恢复时间短等优点,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相近,在临床上可替代传统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

    作者:钟岳;汪庆强;慕喜喜;张震波;杨福泉;冯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无痛胃镜对ICU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复苏成功率、止血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无痛胃镜对ICU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复苏成功率、止血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ICU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无痛胃镜组(联合治疗组,n=40)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单独治疗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止血效果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95.0%(38/40)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75.0%(30/40)(P<0.05),止血时间为0~1 d比例62.5%(25/40)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12.5%(5/40)(P<0.05),大于2 d比例7.5%(3/40)明显低于单独治疗组62.5%(25/40)(P<0.05),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2.5%(1/40)、0明显低于单独治疗组40.0%(16/40)、25.0%(10/40)(P<0.05).结论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无痛胃镜能够有效提升ICU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的止血效果及预后.

    作者:江亚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GGT与聚乙二醇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是目前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的标准方案,约65%患者可取得持续病毒应答.目前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判断,临床上多采用转氨酶水平、HCV-RNA定量、HCV基因分型及宿主白介素28B基因[1-3].

    作者:游春芳;周利民;邓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新进展——定义、发病机制及临床管理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组由慢性肝病为基础、急性肝内外损伤为诱因,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早期高死亡率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尤其是肝外器官衰竭是ACLF区别于急性肝衰竭的本质所在.

    作者:曹竹君;谢青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技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 探讨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患者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技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AFLP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30例患者给予终止妊娠及内科综合性支持治疗.应用实验室检查,分析比较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ALT、AST、总胆红素、白蛋白、空腹血糖、血常规等;应用Apgar评分对胎儿预后进行评分.记录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技术的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和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次数、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及处理方法.结果 30例患者治疗后,ALT、AST、总胆红素、白蛋白等均下降(P<0.05),但空腹血糖没有改变(t=0.106,P=0.916);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下降,接近正常值(P<0.05);治疗过程中,4例患者因病情加重,抢救无效死亡;Apgar评分小于7分的胎儿有3例,均因窒息,抢救无效死亡;另有1例,剖宫产为死胎;其余26例胎儿Apgar评分均为10分.结论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技术可以降低AFLP患者母婴死亡率,不良反应轻微,治疗AFLP效果理想.

    作者:赵桂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肝性胸腔积液8例误诊分析和临床诊治体会探讨

    肝性胸腔积液也称为肝性胸水,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失代偿期同时伴有胸腔积液,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肝性胸腔积液的发病率较低,国内的文献报道发病率为5%~12%[1].

    作者:邵伯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相关的胆管缺失和胆管消失综合征:少见且预后不良

    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常出现小胆管的破坏和消失.其中药物性肝损伤是导致胆汁淤积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胆管大面积严重破坏,甚至消失,则称为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1].

    作者:赵红;谢雯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相关肝功能衰竭继发感染的实验室指标变化特点研究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患者继发感染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5年1月11日至12月30日解放军三○二医院收治的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凝固法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活性(FⅡ、FⅤ、FⅦ、FⅧ、FⅩ);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终点法检测血清白蛋白(Alb)、AST、AL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分析感染常见部位、临床和病原学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20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120例发生肝功能衰竭,其中肝功能衰竭合并感染50例、未合并感染70例.患者主要感染部位为腹腔、胆道、肺部和肠道,占97.3%.与对照组相比,凝血常规检测项目(PT、APTT、TT、DD、FDP、FIB)的检测结果明显升高(P<0.05);凝血因子(FⅡ、FⅤ、FⅦ、FⅧ、FⅩ)及纤溶系统(AT-Ⅲ、PC、PS)的检测结果明显降低(P<0.05).肝功能衰竭非感染组与肝功能衰竭感染组的凝血检测比较,感染组的FⅧ、DD、FDP随着感染程度加重,数值升高(P<0.05);感染组的纤溶系统(AT-Ⅲ、PC、PS) 的检测结果随着感染程度加重,数值急剧降低(P<0.05).肝功能衰竭是与否感染组别中,两组的FⅧ、DD、FDP及纤溶系统(AT-Ⅲ、PC、PS) 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两组的Child-Pugh评分,肝功能衰竭感染组评分明显高于肝功能衰竭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易合并感染,血清感染的严重程度与指标的异常有平行关系, 感染越严重, 凝血、纤溶指标异常越明显.凝血常规检测项目(PT、APTT、TT、FIB)与AT-Ⅲ、PC、PS、DD及FⅧ联合检测,对于早期发现及治疗感染性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妍;杨宁;洪炜;王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存在肝细胞脂肪变的影像学或组织学依据,并能除外过量饮酒、药物或遗传性疾病等可导致肝脂肪变的其他病因,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及肝硬化和隐源性肝硬化[1].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NAFLD在全球人口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至10%~33%,在胰岛素抵抗(IR)表现的人群中的发病率达75%~100%[2],已成为临床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3].

    作者:沈姞;许乐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