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红;吕忠美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常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是引起进行性肝脏疾病的主要病因.遗传特征研究发现,HBV的复制周期特异性地依赖于宿主物种类型及其肝细胞.
作者:施建平;金银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肝穿刺活检对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8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行肝穿刺检查,分析肝脏病理及临床特点.结果 病理确诊70例.检出自身免疫性肝病29例(37.2%),药物性肝损伤25例(32.1%),非酒精性脂肪肝11例(14.1%),隐匿性乙型肝炎2例(2.6%),遗传代谢性肝病3例(3.9%).结论 肝穿刺检查对诊断肝病具有重要价值,对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建议肝穿刺检查.
作者:高杲;江红;臧国庆;李丹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3个携带HJV E3D变异的遗传性血色病家系基因变异及临床表型特点.方法 3个遗传性血色病家系中的先证者均完成了病史采集、铁指标、肝功能、腹部核磁检查、肝活检,排除铁过载的继发性原因,临床考虑为遗传性血色病.先证者及其一级亲属分别检测目前已知的遗传性血色病相关的 5 个基因(HFE、HAMP、HJV、TFR2和SLC40A1).结果 3个携带HJV E3D变异的遗传性血色病先证者均具有明确的铁过载表现,家系1和家系2中各有1个成员具有铁过载.2例携带HJV E3D变异的先证者还同时携带其他类型血色病基因变异.结论 HJV 基因E3D变异可能为我国遗传性血色病的热点变异,可能需要同时伴随其他位点变异才会出现表型,且男性、年龄增加更容易出现血色病表型.
作者:张伟;吕婷霞;李艳萌;王晓明;赵新颜;王宇;徐安健;李潇瑾;黄坚;欧晓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MR和CT检测诊断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行MR检查,对照组行CT检查,比较2组的病灶检查结果、准确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观察组经MR检查后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病灶个数分别为29个、48个,对照组经CT检查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的病灶数分别为24个、40个,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5.06%,对照组为79.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采用MR检查来诊断肝硬化患者的再生结节与小肝癌,较CT检测准确率更高,降低临床漏诊率,可使患者早期发现并采取治疗.
作者:徐振州;陆大军;张向阳;马超;岳天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存在肝细胞脂肪变的影像学或组织学依据,并能除外过量饮酒、药物或遗传性疾病等可导致肝脂肪变的其他病因,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及肝硬化和隐源性肝硬化[1].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NAFLD在全球人口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至10%~33%,在胰岛素抵抗(IR)表现的人群中的发病率达75%~100%[2],已成为临床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3].
作者:沈姞;许乐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无痛胃镜对ICU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复苏成功率、止血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ICU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无痛胃镜组(联合治疗组,n=40)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单独治疗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止血效果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95.0%(38/40)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75.0%(30/40)(P<0.05),止血时间为0~1 d比例62.5%(25/40)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12.5%(5/40)(P<0.05),大于2 d比例7.5%(3/40)明显低于单独治疗组62.5%(25/40)(P<0.05),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2.5%(1/40)、0明显低于单独治疗组40.0%(16/40)、25.0%(10/40)(P<0.05).结论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无痛胃镜能够有效提升ICU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的止血效果及预后.
作者:江亚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患者,女性,44岁,发现肝脏占位半月余.既往史:8年前卵巢囊肿剥除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Barrett食管病史.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肝区无叩击痛,肝浊音界存在,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CEA 5.19,其余阴性.
作者:方静怡;朱正鹏;李凯;罗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Ghrelin对高脂喂养的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水平及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高脂饮食组(HFD组)和Ghrelin组,每组10只小鼠.NC组给予正常饲料喂养,HFD组及Ghrelin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6周后,进行药物干预4周:Ghrelin组给予Ghrelin(60 μg/kg)每日两次腹腔注射,相应NC组及HFD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进行对照;结束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测定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实时 PCR检测肝脏组织Akt、GSK3β 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 Ghrelin 组大鼠肝脏湿重、血TC及TG均低于HFD组(P<0.05);Ghrelin组与HFD组比较,SOD明显增高(P<0.05),MDA有所降低 (P>0.05);Ghrelin组与HFD组相比,肝脏组织Akt基因mRNA表达升高1.03倍 (P>0.05),GSK3β基因mRNA表达升高3.23倍,(P<0.05).结论 Ghrelin 能改善高脂喂养大鼠血脂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kt/GSK3β信号通路相关.
作者:李文松;陈立艳;毕蔓茹;颜炳柱;康岚;杨鹏飞;王晓韧;杨宝山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炎症反应是一个多因素、多细胞、多通路、多层次、进行性的复杂病理生理学反应.HBV所致的肝脏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是疾病进展至肝硬化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作者:焦栓林;赵晓蕊;欧阳洪;杜世奇;秦建增;王全楚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影响全世界约3%的人群,尤其40岁以下人群的感染率更高.长期的慢性HCV感染进展为肝硬化的概率约为5%~15%,进展为肝细胞癌(HCC)的概率约为2%~4%,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1].
作者:王莲;赵俪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及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小肝癌患者,以采用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为射频组(n=43),以采用开腹手术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为手术组(n=43);分析比较术后2组的住院天数、肝功能变化、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3年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 ①射频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射频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手术组,尤其在肝功能损害方面,射频组明显少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1、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射频消融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肝功能损害小及恢复时间短等优点,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相近,在临床上可替代传统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
作者:钟岳;汪庆强;慕喜喜;张震波;杨福泉;冯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肝肾综合征(HRS)是一种在严重肝病的基础上,伴有或突然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FARF)、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异常,这种急性肾衰竭常为功能性的,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常见于各种肝病的失代偿期,是重症肝病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
作者:吉红;吕忠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的慢性肝病,已成为西方国家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而在中国其发病率也有不断攀升的趋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作为NAFLD进展性亚型,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1],从而增加肝脏相关死亡风险.
作者:唐颖悦;唐洁婷;茅益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与二期手术切除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观察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二期手术切除.术后1周比较2组肝功能各项指标、临床疗效,随访1年后比较2组生存率、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为95.0%,对照组为6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后的生存率为7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5%,且观察组1年后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肝功能各项指标,包括AST、ALT、TBil、DBil、IBil、TP、Alb、PA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二期手术切除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1年后生存率,改善其肝功能各项指标及生存质量.
作者:李守帅;郑晨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恩替卡韦(ETV)对核苷(酸)类药物初治和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感染科门诊随访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的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肝功能、HBV DNA定量、HBsAg定量、HBeAg阴转、耐药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87例患者中,32例(37%)为恩替卡韦初治患者,55例(63%)为拉米夫定(LAM)或阿德福韦酯(ADV)经治换用恩替卡韦的患者.恩替卡韦初治组,阿德福韦酯经治组和拉米夫定经治组,7年累计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100%(32/32),97%(30/31)和62%(13/21);7年累计耐药率分别为3%(1/32),3%(1/31)和38%(8/21);7年累计HBeAg阴转率为47%(9/19),45%(13/29)和20%(3/15);其中阿德福韦酯经治组有两例患者达到HBsAg清除.在所有的患者中,HBeAg阴性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更高(P=0.012),7年累计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1%(21/23)和89%(57/64).在恩替卡韦初治患者中,HBeAg阴性患者同样比HBeAg阳性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率高(P=0.001),累计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100%(13/13)和100%(19/19).3组病毒学应答率比较,恩替卡韦初治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率高于阿德福韦酯经治患者和拉米夫定经治患者(P<0.001).结论 恩替卡韦初治患者长期疗效佳,耐药低,安全性好,阿德福韦酯经治患者序贯恩替卡韦仍能取得较好的长期疗效,但是对于拉米夫定经治患者来说,选用恩替卡韦长期治疗存在较高的耐药风险.
作者:孙振广;刘柯慧;曹竹君;陈榕;刘芸野;赖荣陶;郭清;谢青;王晖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组由慢性肝病为基础、急性肝内外损伤为诱因,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早期高死亡率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尤其是肝外器官衰竭是ACLF区别于急性肝衰竭的本质所在.
作者:曹竹君;谢青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构建检测肝组织中内参基因β-actin的标准品.方法 以成人外周血细胞的总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cDNA,用该cDNA为模板PCR扩增人β-actin基因相应的cDNA目的片段,以pMD18-T为载体,构建形成重组质粒,电泳、鉴定测序后,用荧光定量PCR制作标准曲线.结果 外周血提取的总RNA完整性良好,构建的β-actin质粒经PCR扩增后得到1条 285 bp的清晰条带,测序结果与目的片段完全一致,且质粒的原始浓度为5.0×1013拷贝数/mL,倍比稀释至1.0×102拷贝数/mL均能得到良好的标准曲线(R2=0.999).结论 构建β-actin基因荧光定量PCR标准质粒成功.
作者:李春艳;陈延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肝癌患者过继回输异体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后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4例经手术或放化疗后的肝癌患者,回输其直系亲属来源体外培养的NK细胞.观察记录培养过程中NK细胞数量、表型及杀伤功能.观察肝癌患者异体NK细胞过继回输反应,检测并记录基线及治疗后4、12周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及肿瘤标志物.结果 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扩增培养可得到2×109~5×109个细胞,其中NK细胞占总细胞数的49%~83%.体外杀伤实验表明,培养的NK细胞对HepG2肝癌细胞系具有显著的杀伤能力,并与效靶比呈正相关,添加IL-2可以进一步提高NK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能力.回输后,4例肝癌患者无GVHD反应,肝功能、肾功能、心血管功能正常.2例患者有一过性体温升高,其中1例高为38.5℃,持续4 h,另1例高为37.8℃,持续7 h,未经任何治疗均自行缓解.结论 直系亲属来源的HLA半相合NK细胞过继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谢云波;张纪元;杨涛;金磊;王松山;廉方;曲芮;马晓芬;施明;段海峰;王福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BCP区A1762T/G1764A变异株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单标记探针联合选择性阻断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精确定量检测97例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BCP区A1762T/G1764A变异株,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7例HBeAg阳性患者变异株的含量会随着HBV DNA水平的升高而降低(P<0.01).变异株含量同时与HBeAg水平呈显著相关,随着HBeAg水平的升高,变异株含量降低(P<0.01).结论 对HBV感染者的BCP区A1762T/G1764A变异株进行定量检测,可对患者病情的可能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作者:吕莹;涂文辉;陈晓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常出现小胆管的破坏和消失.其中药物性肝损伤是导致胆汁淤积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胆管大面积严重破坏,甚至消失,则称为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1].
作者:赵红;谢雯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