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云波;张纪元;杨涛;金磊;王松山;廉方;曲芮;马晓芬;施明;段海峰;王福生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对肝星状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达及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HepG2细胞或表达HCV核心蛋白的HepG2细胞与肝星状细胞(LX-2细胞)共培养.应用液体闪烁计数仪、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检测LX-2细胞SIRT1活性、mRNA及蛋白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LX-2细胞磷酸化AMP激活的蛋白激酶(p-AMPK)、脂联素受体2(AdipoR2)、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人Ⅳ胶原(ColⅣ)、Ⅲ型前胶原肽(PⅢNP)、透明质酸(HA)和人层黏连蛋白(LN)的水平.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与LX-2细胞和HepG2细胞共培养组相比,LX-2细胞和表达HCV核心蛋白HepG2细胞共培养组SIRT1活性(0.4±0.1比1.0±0.2,t=6.573,P<0.01)、mRNA(0.3±0.1比1.0±0.3,t=5.422,P<0.01)和蛋白(0.4±0.1比0.8±0.2,t=4.382,P<0.01)水平下降;p-AMPK(0.3±0.1比0.8±0.2,t=5.477,P<0.01)和AdipoR2(0.4±0.1比0.8±0.2,t=4.382,P<0.01)表达下降;TGF-β1(2.3±0.5比0.8±0.2,t=6.823,P<0.01)表达增加;共培养上清液中ColⅣ、PⅢNP、HA和LN的水平增加.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降低TGF-β1的表达.结论 HCV核心蛋白下调肝星状细胞SIRT1活性及表达,下调AdipoR2表达,上调TGF-βl表达,活化肝星状细胞.
作者:孙丽杰;施宇光;张晓宇;舒梦妮;陈墨洋;于建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MR和CT检测诊断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行MR检查,对照组行CT检查,比较2组的病灶检查结果、准确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观察组经MR检查后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病灶个数分别为29个、48个,对照组经CT检查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的病灶数分别为24个、40个,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5.06%,对照组为79.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采用MR检查来诊断肝硬化患者的再生结节与小肝癌,较CT检测准确率更高,降低临床漏诊率,可使患者早期发现并采取治疗.
作者:徐振州;陆大军;张向阳;马超;岳天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恩替卡韦(ETV)对核苷(酸)类药物初治和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感染科门诊随访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的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肝功能、HBV DNA定量、HBsAg定量、HBeAg阴转、耐药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87例患者中,32例(37%)为恩替卡韦初治患者,55例(63%)为拉米夫定(LAM)或阿德福韦酯(ADV)经治换用恩替卡韦的患者.恩替卡韦初治组,阿德福韦酯经治组和拉米夫定经治组,7年累计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100%(32/32),97%(30/31)和62%(13/21);7年累计耐药率分别为3%(1/32),3%(1/31)和38%(8/21);7年累计HBeAg阴转率为47%(9/19),45%(13/29)和20%(3/15);其中阿德福韦酯经治组有两例患者达到HBsAg清除.在所有的患者中,HBeAg阴性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更高(P=0.012),7年累计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1%(21/23)和89%(57/64).在恩替卡韦初治患者中,HBeAg阴性患者同样比HBeAg阳性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率高(P=0.001),累计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100%(13/13)和100%(19/19).3组病毒学应答率比较,恩替卡韦初治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率高于阿德福韦酯经治患者和拉米夫定经治患者(P<0.001).结论 恩替卡韦初治患者长期疗效佳,耐药低,安全性好,阿德福韦酯经治患者序贯恩替卡韦仍能取得较好的长期疗效,但是对于拉米夫定经治患者来说,选用恩替卡韦长期治疗存在较高的耐药风险.
作者:孙振广;刘柯慧;曹竹君;陈榕;刘芸野;赖荣陶;郭清;谢青;王晖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患者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技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AFLP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30例患者给予终止妊娠及内科综合性支持治疗.应用实验室检查,分析比较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ALT、AST、总胆红素、白蛋白、空腹血糖、血常规等;应用Apgar评分对胎儿预后进行评分.记录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技术的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和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次数、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及处理方法.结果 30例患者治疗后,ALT、AST、总胆红素、白蛋白等均下降(P<0.05),但空腹血糖没有改变(t=0.106,P=0.916);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下降,接近正常值(P<0.05);治疗过程中,4例患者因病情加重,抢救无效死亡;Apgar评分小于7分的胎儿有3例,均因窒息,抢救无效死亡;另有1例,剖宫产为死胎;其余26例胎儿Apgar评分均为10分.结论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技术可以降低AFLP患者母婴死亡率,不良反应轻微,治疗AFLP效果理想.
作者:赵桂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肝癌患者过继回输异体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后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4例经手术或放化疗后的肝癌患者,回输其直系亲属来源体外培养的NK细胞.观察记录培养过程中NK细胞数量、表型及杀伤功能.观察肝癌患者异体NK细胞过继回输反应,检测并记录基线及治疗后4、12周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及肿瘤标志物.结果 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扩增培养可得到2×109~5×109个细胞,其中NK细胞占总细胞数的49%~83%.体外杀伤实验表明,培养的NK细胞对HepG2肝癌细胞系具有显著的杀伤能力,并与效靶比呈正相关,添加IL-2可以进一步提高NK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能力.回输后,4例肝癌患者无GVHD反应,肝功能、肾功能、心血管功能正常.2例患者有一过性体温升高,其中1例高为38.5℃,持续4 h,另1例高为37.8℃,持续7 h,未经任何治疗均自行缓解.结论 直系亲属来源的HLA半相合NK细胞过继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谢云波;张纪元;杨涛;金磊;王松山;廉方;曲芮;马晓芬;施明;段海峰;王福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3个携带HJV E3D变异的遗传性血色病家系基因变异及临床表型特点.方法 3个遗传性血色病家系中的先证者均完成了病史采集、铁指标、肝功能、腹部核磁检查、肝活检,排除铁过载的继发性原因,临床考虑为遗传性血色病.先证者及其一级亲属分别检测目前已知的遗传性血色病相关的 5 个基因(HFE、HAMP、HJV、TFR2和SLC40A1).结果 3个携带HJV E3D变异的遗传性血色病先证者均具有明确的铁过载表现,家系1和家系2中各有1个成员具有铁过载.2例携带HJV E3D变异的先证者还同时携带其他类型血色病基因变异.结论 HJV 基因E3D变异可能为我国遗传性血色病的热点变异,可能需要同时伴随其他位点变异才会出现表型,且男性、年龄增加更容易出现血色病表型.
作者:张伟;吕婷霞;李艳萌;王晓明;赵新颜;王宇;徐安健;李潇瑾;黄坚;欧晓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组由慢性肝病为基础、急性肝内外损伤为诱因,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早期高死亡率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尤其是肝外器官衰竭是ACLF区别于急性肝衰竭的本质所在.
作者:曹竹君;谢青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常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是引起进行性肝脏疾病的主要病因.遗传特征研究发现,HBV的复制周期特异性地依赖于宿主物种类型及其肝细胞.
作者:施建平;金银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肝穿刺活检对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8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行肝穿刺检查,分析肝脏病理及临床特点.结果 病理确诊70例.检出自身免疫性肝病29例(37.2%),药物性肝损伤25例(32.1%),非酒精性脂肪肝11例(14.1%),隐匿性乙型肝炎2例(2.6%),遗传代谢性肝病3例(3.9%).结论 肝穿刺检查对诊断肝病具有重要价值,对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建议肝穿刺检查.
作者:高杲;江红;臧国庆;李丹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肝肾综合征(HRS)是一种在严重肝病的基础上,伴有或突然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FARF)、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异常,这种急性肾衰竭常为功能性的,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常见于各种肝病的失代偿期,是重症肝病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
作者:吉红;吕忠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患者,女性,44岁,发现肝脏占位半月余.既往史:8年前卵巢囊肿剥除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Barrett食管病史.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肝区无叩击痛,肝浊音界存在,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CEA 5.19,其余阴性.
作者:方静怡;朱正鹏;李凯;罗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是目前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的标准方案,约65%患者可取得持续病毒应答.目前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判断,临床上多采用转氨酶水平、HCV-RNA定量、HCV基因分型及宿主白介素28B基因[1-3].
作者:游春芳;周利民;邓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主要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特征的慢性肝脏疾病.
作者:秦静;惠起源;党永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的慢性肝病,已成为西方国家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而在中国其发病率也有不断攀升的趋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作为NAFLD进展性亚型,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1],从而增加肝脏相关死亡风险.
作者:唐颖悦;唐洁婷;茅益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影响全世界约3%的人群,尤其40岁以下人群的感染率更高.长期的慢性HCV感染进展为肝硬化的概率约为5%~15%,进展为肝细胞癌(HCC)的概率约为2%~4%,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1].
作者:王莲;赵俪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肝脏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是一种肝脏血管先天性畸形,或者毛细血管感染后变形扩张所致,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多见.肝脏血管瘤大部分由于肿瘤较小而无自觉症状,常在体检或腹部检查时发现.
作者:顾洪卫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与二期手术切除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观察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二期手术切除.术后1周比较2组肝功能各项指标、临床疗效,随访1年后比较2组生存率、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为95.0%,对照组为6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后的生存率为7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5%,且观察组1年后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肝功能各项指标,包括AST、ALT、TBil、DBil、IBil、TP、Alb、PA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二期手术切除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1年后生存率,改善其肝功能各项指标及生存质量.
作者:李守帅;郑晨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在不同HBV抗原负载下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变化及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后DC的功能变化.方法 分离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在不同抗原负载下(HBsAg、HBcAg、HBsAg联合HBcAg)诱导DC分化成熟,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3、CD1a及HLA-Ⅱ类分子HLA-DR表达水平,同时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评估DC功能.结果 与负载HBsAg诱导相比,HBcAg、HBsAg联合HBcAg诱导下DC共刺激分子表达明显增强(HLA-DR:85.12±1.55比98.37±1.27比99.21±1.33;CD1a:15.69±2.46比16.25±2.33比42.20±1.10;CD80:71.88±6.38比80.74±3.23比94.70±2.77;CD83:32.64±2.77比42.55±2.88比44.16±1.89).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提示DC功能改善更显著,尤其HBsAg联合HBcAg诱导DC功能改善更加明显(HBV DNA阳性:7.29±0.17比7.99±0.43比8.56±0.31;HBV DNA阴性:7.48±0.30比8.22±0.41比8.78±0.31).将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前后DC功能进行比较,经抗病毒治疗在充分抑制HBV DNA复制的情况下,DC功能的恢复更趋于完善(HLA-DR:99.21±1.33比99.82±2.67;CD1a:42.20±1.10比71.33±5.89;CD80:94.70±2.77比96.42±3.56;CD83:44.16±1.89比68.34±2.11).结论 HBsAg联合HBcAg诱导DC细胞功能明显得到恢复和增强,HBV DNA阴性时诱导自体DC功能恢复更趋完善.
作者:谢丽平;林涛发;朱玲玲;王少扬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Ghrelin对高脂喂养的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水平及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高脂饮食组(HFD组)和Ghrelin组,每组10只小鼠.NC组给予正常饲料喂养,HFD组及Ghrelin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6周后,进行药物干预4周:Ghrelin组给予Ghrelin(60 μg/kg)每日两次腹腔注射,相应NC组及HFD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进行对照;结束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测定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实时 PCR检测肝脏组织Akt、GSK3β 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 Ghrelin 组大鼠肝脏湿重、血TC及TG均低于HFD组(P<0.05);Ghrelin组与HFD组比较,SOD明显增高(P<0.05),MDA有所降低 (P>0.05);Ghrelin组与HFD组相比,肝脏组织Akt基因mRNA表达升高1.03倍 (P>0.05),GSK3β基因mRNA表达升高3.23倍,(P<0.05).结论 Ghrelin 能改善高脂喂养大鼠血脂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kt/GSK3β信号通路相关.
作者:李文松;陈立艳;毕蔓茹;颜炳柱;康岚;杨鹏飞;王晓韧;杨宝山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常出现小胆管的破坏和消失.其中药物性肝损伤是导致胆汁淤积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胆管大面积严重破坏,甚至消失,则称为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1].
作者:赵红;谢雯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