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翰;石栓柱;林佃相;古玉茹;武永平;王玮
2014年11月27日柳叶刀委员会在《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报道[1],其标题为“解决英国肝脏疾病危机:减少酗酒、肥胖和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过早死亡,肝脏疾病医疗保健走向卓越的蓝图”。英国的此项发现与欧洲肝脏疾病的当前关注点不谋而合。上个月在欧洲议会发布、由欧洲肝病学会(EASL)制定的“肝脏疾病研究路线图”(HEPAMAP)是欧洲政策水平层面的重要里程碑[2]。2013年,欧洲有2900万人患慢性肝脏疾病,预计2020年底,在循证政策措施下, HEPAMAP 将显著降低欧洲肝脏疾病的死亡率并减少其负担,尤其是酒精和肥胖相关肝脏疾病。
作者:田秋菊;吴灵芝(译);崔祥华;贾继东(校)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CHB)后肝硬化在肝硬化分类中占居首位[1]。CHB 后肝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2012年亚太地区 CHB 治疗共识中明确指出对 HBeAg 阳性的肝硬化患者及 HBeAg 阴性的肝硬化患者无论 ALT 水平高低只要检出HBV DNA 者均建议抗病毒治疗[2]。由此可见抑制 HBV 复制在治疗和延缓肝硬化的形成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免疫标志物及 HBV DNA 表达水平的测定旨在阐明 HBV DNA 复制及 HBeAg 表达与肝硬化形成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光辉;张永乐;张红;吴龙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慢性肝脏疾病(CLDs)及其所致的肿瘤,影响着全世界十亿以上人的健康。CLDs 发展为肝癌的风险高,因此,对 CLDs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发现许多 CLDs 和肿瘤的生物标记分子,使诊断稳定、敏感、早期、无创。成像技术的进步和生物标记物的使用,大大促进了药物靶点的识别和对治疗反应的实时监测。生物学标志物是检测肝脏疾病临床实践中实用的方法。现就 CLDs 发病机制、临床试验治疗、及非创伤性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赵红;陈丽萍;程计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9例肝硬化或肝癌引起首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资料,旨在探讨导丝辅助插入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联合急诊内镜下套扎治疗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
作者:邓衍部;刘有理;朱明凤;陈兆夷;张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临床研究 IFNα-2a 联合利巴韦林、血必净注射液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对120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干扰素(IFNα-2a)5 MU,每日皮下注射1次,治疗1个月后,隔日皮下注射1次,共治疗12个月,利巴韦林1000 mg/d,口服,疗程1年,血必净注射液100 mL 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3个月;对照组60例:干扰素(IFNα-2a)5 MU,每日皮下注射1次,治疗1个月后,隔日皮下注射1次,共治疗12个月,利巴韦林1000 mg/d,口服,疗程1年。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HCV RNA,判断临床疗效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总应答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30%)(P <0.01);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 HCV RNA 阴转率分别为56.7%、76.7%、83.3%明显高于对照组16.7%、46.7%、56.7%(P <0.01、P <0.05、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抑制 HCV RNA 复制。还可以促进肝功能改善,从而使炎症指标下降。IFNα-2a 联合利巴韦林、血必净注射液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比 IFNα-2a 联合利巴韦林效果好。
作者:余建国;纪罡;邹文英;梅艳芳;陈伟;刘富春;张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抗纤维肌动蛋白抗体(AFA )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I 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94例 AIH-I 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 AFA 阳性组124例和 AFA 阴性组70例,另外收集197例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 ELSIA 法检测 AIH-I 型患者 AFA、抗肝肾微粒体 I 型抗体(LKM-1)、抗可溶性肝抗原/胰抗原抗体(SLA/LP)、抗肝细胞溶质抗原 I 型抗体(LC-1),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对AIH-I 型患者作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生化检测。统计学处理采用 t 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AIH-I 型患者中AFA 阴性与阳性的男女人数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自身抗体 ANA、ASMA、LKM-1、SLA/LP 和 LC-1检出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 AFA 阴性比阳性患者的急性发病人数百分率高(34.29%比12.90%,P <0.01),血清 ALT 高[(146.32±20.87)U/L 比(128.26±38.09)U/L,P =0.008]、AST 高[(124.55±23.54)U/L 比(97.62±45.26)U/L,P =0.004]、胆红素高[(42.57±14.17)μmol/L 比(29.73±10.17)μmol/L,P =0.001]、免疫球蛋白G 低[(18.42±5.11)g/L 比(26.36±6.92)g/L,P <0.01]。肝组织病理检测可见 AFA 阴性比阳性患者的浆细胞浸润率高(35.71%比21.77%,P =0.03)、中央肝小叶3区坏死率高(41.43%比11.29%,P <0.01)。结论 AIH-I 型患者中AFA 阴性比阳性患者的急性发病率高,血胆红素、ALT 和 AST 升高,免疫球蛋白 G 降低,肝组织浆细胞浸润率、肝小叶3区坏死率升高。
作者:邓拥军;张喜荣;肖明中;李晓东;李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患者,男性,32岁。既往无慢性肝脏病史,无肝病家族史。2012年10月体检发现肝脏巨块型占位,于上海东方肝胆病医院行肝脏肿瘤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肝细胞癌”,患者术后1年内多次复查未见复发。2014年10月患者复查提示:肝右叶及左叶内多发复发灶。PET-CT 未见其余部位异常代谢病灶。2014年10月20日开始患者于我院就诊。分别于2014年10月22日、2014年11月26日、2014年11月25日、2015年1月28日、2015年2月27日先后5次在我院行 TACE 治疗。2015年4月13日患者再次就诊于我院,检查上腹部 CT提示:肝脏内仍见多发病灶,部分病灶内未见明显碘化油沉积(图1)。仔细分析患者上腹部强化 CT 发现右侧胸廓内动脉参与肝脏内病灶供血,于2015年4月26日再次行 DSA 肝动脉造影+栓塞术治疗,术中超选择右侧胸廓内动脉造影,可见胸廓内动脉终末支肌膈动脉和腹壁上动脉均发出分支参与肝内肿瘤供血,进一步超选择插管行碘化油+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后,肝内碘油沉积密实,术后复查甲胎蛋白明显降低。
作者:韩国华;徐庆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肝生化指标测定及意义。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送检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母婴血液标本125例的相关资料。结果125例送检标本中,113例患儿被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占90.4%,其中111例患儿为 ABO 血型不合,占98.2%,其中4例为母 A 婴 B,6例为母 B 婴 A,59例为母 O 婴A,42例为母 O 婴 B,分别占总数的3.5%、5.3%、52.2%、37.2%;2例患儿为 Rh 血型不合,占1.8%,其中1例为母 CCDcc婴 CcDEc,1例为母 CCDee 婴 CcDEe,分别占总数的0.9%、0.9%;高效价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低效价组(P <0.05),Rh 血型不合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高于 ABO 血型不合组(P <0.05)。结论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肝功能指标测定能够将有效依据提供给临床的准确诊断,值得推广。
作者:叶海辉;皮佑珺;胡华琼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使用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10例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组(观察组)56例和恩替卡韦单独治疗组(对照组)54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8周及治疗72周后肝功能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胆碱酯酶(CHE)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计数(PLT)比值(APRI)变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血流速度(Vs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及 Qsv/Qpv 比值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治疗72周后 Alb、PTA、CHE 及 APRI 分别为(42.9±3.4)g/L比(39.1±3.0)g/L、(76.3±4.4)%比(69.5±3.4)%、(4826±1242)U/L 比(4686±1022)U/L、2.08±1.20比2.88±1.2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48周 Qpv、Qsv 及 Qsv/Qpv 比值分别为(1272.04±165.33)mL/min 比(1311.24±164.88)mL/min、(546.96±155.30)mL/min 比(655.42±153.66)mL/min、(43±11)%比(50±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72周 Dpv、Vpv、Qpv、Qsv 及 Qsv/Qpv 比值分别为(1.28±0.13)cm 比(1.33±0.10)cm、(19.12±2.34)cm/s 比(17.18±2.22)cm/s、(1208.44±142.54)mL/min 比(1266.34±136.22)mL/min、(492.55±130.21)mL/min 比(572.36±126.56)mL/min、(39±10)%比(45±12)%,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恩替卡韦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优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
作者:刘颖翰;石栓柱;林佃相;古玉茹;武永平;王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核苷类新药的问世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尤其是恩替卡韦(ETV)的临床应用,为 CHB 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文献报道其5年耐药率为1.2%,但是由于临床的广泛应用耐药率不断增加,不但疗效降低,肝病活动,甚至诱发重型肝炎。我们采用 ETV 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IFNα-2a)治疗 ETV 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明显效果。
作者:段文斌;段惠春;严志刚;李哓莉;罗铭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重复手术切除、射频消融(RFA)及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对复发性肝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对肿瘤复发者采用重复手术切除、RFA 或 TACE 单一治疗并进行随访,评价三种技术对复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结果符合入选标准患者83例,其中重复手术切除18例、RFA 20例、TACE 45例。早期复发(≤12个月)患者中肝内转移(IM)和多中心发生(MO)分别为29例和7例,晚期复发分别为9例和38例(P <0.01);TACE 和重复切除/RFA 在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3);TACE 组与重复切除/RFA 组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91),早期复发与晚期复发患者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01),早期复发患者中 TACE 组与重复切除/RFA 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23),而晚期复发患者中重复切除/RFA 组生存率高于 TACE 组(P =0.025)。结论应该根据 IM 和 MO 选择 HCC 肝内复发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复发者 TACE 疗效与重复切除和 RFA 相近,而对于晚期复发者重复切除或 RFA 疗效优于 TACE。
作者:贺晓斌;贺宝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患者,女,59岁,因“发现肝功能异常2月余”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入院后行相关检查:肝生化指标:TBil 10.5μmol/L ,ALT 187 U/L ,AST 77 U/L,Alb 43.6 g/L;抗 HEV阴性、抗 HAV 阴性;乙型肝炎三系:HBsAg(-),抗 HBC(+);HBV DNA<1000 IU/mL;抗 HCV 阳性,HCV RNA 3.60×105 IU/mL;上腹部CT:肝胆胰脾MSCT 平扫未见明显异常;丙型肝炎基因分型为Ⅱ型;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正常;自身免疫性肝炎全套阴性。
作者:王晓霖;陈枫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我国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总体目标是: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 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 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1]。本文在阿德福韦酯(ADV)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复方甘草酸单铵 S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抑制HBV 和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林伦;吴斌;何文涛;程云峰;冯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近年关于终末期肝病并发低钠血症的研究较多,均认为终末期肝病患者多存在低钠血症,且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但导致血清钠降低发病机制和治疗等问题存在很多争议。现就这些问题的研究现状报道如下,希望引起关注。
作者:刘建军;牛蓓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原发性肝癌分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WHO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近公布的2012年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全球肝癌的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位列所有肿瘤疾病的第六位[1];肝癌是癌症死亡第二个大因素,约占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9.1%[1];其中,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而且肝癌的死亡率与发生率的地域分布还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就我国而言更是不容乐观,每年肝癌的新发病例83%发生在欠发达地区,而中国就占50%左右[1]。在我国肝癌的发生率仅次于肺癌、胃癌,位列第三位,是肿瘤第二大死亡原因,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作者:王兆林;刘凯辉;王盖昊;于晓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急性肝衰竭(ALF)是多数肝病的严重结局,发病迅速,死亡率高,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和药物。据统计,在美国, ALF 的自然存活率约45%[1]。对乙酰氨基酚(APAP)引起的肝衰竭,是所有 ALF 的重要原因,在欧美国家,占 ALF 的首位;在我国,APAP 引起肝衰竭也是仅次于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病因[2]。APAP 又名扑热息痛,属于解热镇痛药,是大多数常用的缓解感冒症状药的主要成分,很容易因同类药物重复使用使剂量叠加或者单种药物长期服用,导致APAP 积累过量,造成肝组织损害,严重者发展为肝衰竭[3]。肝衰竭的动物模型多样,按造模方式分主要有病毒、药物等,按造模动物分主要有猪、犬、鼠等。乙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由于缺乏合适动物,很少应用。目前应用多的肝衰竭模型是药物性模型,造模药物多样,如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APAP 等,其中 APAP 引起的肝衰竭动物模型,由于代谢和中毒机制接近临床实际,又具有简便、廉价、时间短等众多优点,近年逐渐成为国内外主要的肝衰竭动物模型。同时,该模型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克服和注意,如不同基因型的差异、药物溶解度低、时间严格、标本处理严格等特点。本文总结近年国内外在 APAP 引起的小鼠肝衰竭研究方面的成果,结合相关研究的经验,阐述一些需要注意的动物实验事项。
作者:郑册;聂燕;卓蕴慧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使用自行配制组方含有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不同浓度 DMSO 的冻存液冻存小鼠肝细胞,以探索一种效果较好的冻存液从而改善冻存肝细胞质量。方法以体重20~30 g 的昆明小鼠为肝细胞供体,用改良的胶原酶灌注法分离肝细胞,将分离好的肝细胞分别以10%、20%、30%浓度的 DMSO 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的冻存液(试验组1、2、3组)和标准冻存液(对照组)进行逐级降温缓慢冻存,置液氮中。2个月后快速复苏肝细胞,观察并测定肝细胞活率、功能和形态学。结果冻存小鼠肝细胞2个月复苏检测,试验1组、2组、3组的肝细胞活率台盼蓝(TB)染色结果为80.18±2.44%、86.20±2.33%、78.50±3.43%,而对照组肝细胞活率 TB 染色49.71±3.51%,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2组与其他试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的值,试验1组、2组、3组分别为14.03±2.21 U/L、8.05±1.25 U/L、18.40±3.25 U/L;15.14±3.03 U/L、9.12±1.56 U/L、20.51±3.56 U/L;15.11±2.10 U/L、8.26±1.23 U/L、20.31±3.21 U/L,而对照组分别为24.28±1.96 U/L、25.44±2.06 U/L、26.22±3.23 U/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2组与其他试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合成血清白蛋白的值,试验1组、2组、3组为3.24±0.18 g/L、4.12±0.23 g/L、3.01±0.45 g/L,对照组为2.56±0.32 g/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2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本研究中,冻存小鼠肝细胞2个月,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20%DMSO 冻存液较常规冻存液能有效减轻小鼠肝细胞的损伤,发挥良好保护作用。
作者:刘莉;唐世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患者,女,12岁。因“双下肢水肿2周”入院。2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查体:心、肺、腹及神经系统辅助检查未发现异常。HBsAg(+)、HBcAb(-),HBsAg 定量0.070 IU/mL、HBcAb 定量0.208(低于检测值),HBV DNA <500 IU/mL,各项嗜肝病毒指标除 HBsAg 阳性外,其余均阴性,自身抗体阴性,肝生化指标提示谷氨酸氨基转移酶57 U/L,谷草氨酸氨基转移酶115 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216 IU/L、白球蛋白比值0.8、白蛋白20.3 g/L、总蛋白47.1 g/L、胆碱酯酶1866 U/L,血常规提示三系血细胞减低。B 超示:肝硬化、腹水、脾大、胆囊壁水肿,继发性胆囊炎(图1A)。上腹部核磁示:肝脏再生结节形成,脾脏增大、门脾静脉增宽,脾周少量腹水;胆囊炎,胆囊周围炎;胆总管轻度增宽(图1B)。其父有乙型肝炎病史,其他家族成员未发现乙型肝炎及 Willson 病史。入院初步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予以保肝、降酶、补充人血白蛋白、利尿等对症治疗后,双下肢水肿消退,但复查肝功能,转氨酶下降不明显。
作者:杨婉;刘凯辉;于晓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慢性 HBV 感染重叠感染 HEV 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疾病转归。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 HEV(HBV+HEV 组)患者62例;慢性乙型肝炎感染(HBV 组)患者50例。ELISA 检测两组患者的 HBV 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 HBV DNA,同时检测其肝功能指标。结果 HBV+ HEV 组 TBil、ALT、AST 和 PT 分别为(260.33±32.47)μmol/L、(373.92±105.84)U/L、(510.32±167.25)U/L 和(20.08±3.69)s,HBV 组分别为(216.22±42.67)μmol/L、(339.62±98.36)U/L、(429.13±112.44)U/L、(16.79±2.34)s,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lb两组间无差异;TBil 恢复正常的时间 HBV+HEV 组患者为(45.6±8.4)d,HBV 组患者为(24.3±5.8)d,重叠感染患者恢复时间延长(P <0.05),HBV+HEV 组的重型肝炎的发病率(30.6%)和病死率(12.9%)均显著高于 HBV 组的14.0%和0,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EV 重叠感染慢性 HBV 对患者的肝功能及其疾病转归均有严重影响。
作者:张丹;于浩;荣义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不同人群和不同感染时期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 CD14+ HLA-DR-/low 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频率、表型变化以及与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荧光抗体标记结合多色流式技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 CD14+ HLA-DR-/low 细胞频率及表面 PD-L1/PD-1分子的表达。结果 CHB 患者外周血的 CD14+HLA-DR-/low 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CHB 患者 CD14+ HLA-DR-/lo 频率与 ALT 呈负相关(R =-0.285,P =0.01),与HBV DNA 载量成正相关(R=0.396,P =0.01);CHB 患者外周血 CD14+ HLA-DR-/low 细胞上 PD-1的表达高于 CD14+HLA-DR+单核细胞。结论 CD14+ HLA-DR-/low 细胞可能与 HBV 感染慢性化相关。
作者:黄昂;闫伟伟;张波;孙颖;滕光菊;李保森;樊克兴;邹正升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