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例急性妊娠脂肪肝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临床抢救与护理

周莹;陈肖兰;蔡榕华;杨宝燕;陈建能;阮端端;郑瑞丹

关键词:妊娠, 脂肪肝, 抢救, 护理
摘要:分析并总结4例急性妊娠脂肪肝(AFLP)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抢救经过与护理特点.护理重点是肝功能衰竭各种并发症、疾病不同时期的个体化护理;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中心静脉压、四肢末梢循环的变化;做好临终关怀.根据AFLP重症监护患者的疾病特点,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AFLP的临床特征,还需掌握相关医疗设备的合理使用,以便及时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复杂胆汁淤积性疾病的遗传学研究

    复杂胆汁淤积性疾病包括一系列影响大胆管、小胆管和胆囊的疾病[1].到目前为止,该类疾病发病机制未明,因此尚未有胆汁淤积患者合理治疗措施.近期一些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对疾病有影响并已开始为合理化治疗提供帮助.在免疫介导的胆管疾病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分别代表了重要的小胆管和大胆管疾病.PBC和PSC在所有人种中均有发现,但其发病率也存在地理分布差异,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发病率增加.

    作者:刘衡;陆伦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出现血小板严重下降1例

    患者,男性,42岁,丙型肝炎病史1年,食少,乏力反复发作,2年前因烧伤有输血史,既往无其他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查体:精神状态好,面色正常,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肝掌阴性,蜘蛛痣阳性,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音正常.入院后查:ALT 114 U/L,TBil正常,Alb 42 g/L,HCV RNA阳性,甲、乙、戊型肝炎筛查均阴性,免疫性肝炎检测均阴性,B超显示肝内回声增强.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丙型、慢性.入院后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均正常,除外干扰素与利巴韦林的应用禁忌,并与患者签署干扰素用药知情同意书后,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IFNα-2α 180 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并联合每日利巴韦林1 200 mg口服.

    作者:里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的综合管理

    一、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硬化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有效抑制HBV复制可改善肝纤维化[1-2],延缓或阻止代偿期肝硬化向失代偿期的进展,防止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减少门静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发生[3-6],延长生存期[3-4].因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改善疾病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7],也是目前HBV相关肝硬化整体治疗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亚太地区、欧洲和美国肝病学会更新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治指南或共识,都明确指出应该给予HBV相关肝硬化患者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然而目前各国指南或共识中提出的抗病毒治疗意见比较简单,难以完全满足临床实践的需求.为此,我们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订本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对HBV相关肝硬化进行规范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使更多患者获益.

    作者: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联合课题组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L-35和IL-17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IL-35和IL-17的表达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7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1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ELISA法测定外周血IL-35、IL-6、IL-17的浓度,分离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实时定量PCR检测PBMC中EBI3、FOXP3、IL-17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观察PBMC中EBI3、FOXP3、IL-17蛋白表达情况.所有病例及健康对照均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 LC、CHB和CSHB患者中EBI3、IL-17、FOXP3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LC组Child-Pugh不同分级患者之间EBI3、IL-17、FOXP3 mRNA表达水平差异明显,EBI3、FOXP3 mRNA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加重而表达下调;IL-17 mRNA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加重而上调;蛋白表达和血清浓度的变化趋势与mRNA一致.血清IL-17浓度水平与Alb呈负相关,IL-17浓度水平与TBil、ALT和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35浓度水平与Alb、Child-Pugh分级负相关,与ALT、TBil无相关性.结论 IL-35和IL-17可能是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施敏;魏珏;孟文颖;王娜;王霆;马加力;王玉刚;马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PIVENS及其相关的后续研究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的未来方向

    自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网络病理学会(NASH-CRN)发起的吡格列酮(PIOG)或维生素E(Vit E)治疗NASH (PIVENS)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一文发表后[1],又有多项与PIVENS相关的后续研究报道.如何探索NAFLD治疗新靶点及发展多层面药物干预顿时成为热点话题.本文以此为视角,试谈NAFLD治疗的未来方向.

    作者:曾民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向AASLD学习什么?

    每年一度的美国肝病学会(AASLD)学术年会于2013年12月1日至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会议中心召开.来自近百个国家的近万名肝病、消化、传染科医生以及其他教学、科研人员参加了这次肝病盛会.现将参会感受、应向AASLD学习什么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贾继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及干扰素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1968年Blumberg等[1]首次报道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标志物.由于当时HBsAg定性检测,只能将其作为一个诊断肝炎原因的血清学指标,而不能用作监测慢性HBV患者疾病进展.随着HBsAg定量检测在临床上的运用,近期研究发现HBsAg水平反应了双链共价闭合DNA(cccDNA)转录活性.它不仅是提示乙肝病毒感染而且还能预测疾病进展风险与慢性HB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因而备受关注.现就有关HBsAg定量水平作为新的优化指标在HBV感染自然史及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胡晨波;陆培瑜;陈晓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的自然转归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程度差异很大.据WHO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HCC.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万例[2].非活动性HBV携带状态是免疫控制的结果,临床多无症状,易被忽视,正确认识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的自然转归及影响,可为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任婷婷;徐光华;李春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随访生存期,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6%、32.7%、22.7%,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相关因素包括BCLC分期、Child-Pugh分级、门静脉癌栓、肿瘤病灶类型、肿瘤累计直径、碘油沉积类型;多因素分析与预后相关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BCLC分期、Child-Pugh分级、碘油沉积类型.结论 TACE术前相关因素的评估对预测疗效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卫;邓俊;陆忠华;周颜;王娟华;姚悦萍;顾岚;周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戊型肝炎诊治6例

    戊型肝炎(戊肝)为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急性自限性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上远较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少见,多表现为散发病例,但其发病率在我国多数地区成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仍占首位.由于在临床工作中相对少见、与药物性肝病等疾病临床表现类似以及对戊型肝炎的认识不够等原因导致其误诊、误治情况多见,为此我们对4年来我院诊治的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转归进行分析,以促进我们更好地认识、诊治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

    作者:绳百龙;吴风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卡维地洛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防作用

    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以促进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食管静脉破裂出血(esophageal varices bleeding,EVB)、门脉高压性胃病、腹水、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1].经药物或其他治疗后,门脉系统出现血流动力学应答,即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较基线值降低≥20%或降至≤12 mmHg,可以减少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尤其是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再出血的发生风险,终提高肝硬化患者生存率[2-4].

    作者:柳金金;贾继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清降钙素原对肝硬化败血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肝硬化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13例肝硬化败血症的患者(败血症组),48例肝脏肿瘤高热患者(肿瘤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血清PCT水平.同时对肝硬化败血症患者PCT与血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并重复检测肝硬化败血症患者高热开始及高热后24、48、72 h的PCT水平,比较细菌、真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及治疗变化.结果 感染开始时,败血症组PCT阳性率为82.3%,显著高于肿瘤组16.7%和健康对照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诊断肝硬化感染革兰阴性细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7%;84.8%,革兰阳性细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7.5%、84.6%,真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86.7%,PCT的检测结果回报时间约2h,明显短于细菌培养和鉴定时间48~72 h.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PCT水平在细菌阳性组明显下降,而真菌阳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血清PCT诊断肝硬化感染具有准确、特异、快速的优点,有利于指导临床早期应用抗生素,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苑文雯;陈澎;王晗;朱剑功;杨宁;李妍;曲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东方和西方观点究竟是否能达成一致?

    针对Moreau等[1]有关ACLF定义及促发因素的研究,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胃肠肝病及营养科的Bajaj教授[2]发表了专题评论.Bajaj教授指出,全球范围内肝硬化和慢性肝病负担的加剧应引起对这类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切.大量证据表明,与无肝硬化患者相比,肝硬化患者若发生感染或器官衰竭,则预后显著恶化.然而,有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研究却受阻于单中心研究及不一致的定义.

    作者:于乐成;何长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4例急性妊娠脂肪肝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临床抢救与护理

    分析并总结4例急性妊娠脂肪肝(AFLP)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抢救经过与护理特点.护理重点是肝功能衰竭各种并发症、疾病不同时期的个体化护理;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中心静脉压、四肢末梢循环的变化;做好临终关怀.根据AFLP重症监护患者的疾病特点,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AFLP的临床特征,还需掌握相关医疗设备的合理使用,以便及时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周莹;陈肖兰;蔡榕华;杨宝燕;陈建能;阮端端;郑瑞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硬化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分为急性出血组及无急性出血组,利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急性肝硬化E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上消化道出血史、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Child Pugh评分、空腹血糖、红色征、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史、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白蛋白下降、Child Pugh评分和空腹血糖升高、红色征、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加重为肝硬化急性EVB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上消化道出血史为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许秀华;向晓星;周年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急性肝衰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肝脏疾病,也是目前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危重肝病症候群.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急性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或者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在我国,以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重型肝炎肝衰竭为常见.

    作者:杨鹏飞;颜炳柱;杨宝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1例

    患者,女,40岁.因反复咳嗽、咳痰5年,加重伴气急3d就诊.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考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476)3.0g、2次/d静脉滴注及复方甘草合剂10 mL、3次/d口服治疗,3d后原有症状缓解,但出现低热、巩膜及皮肤黄染及尿黄等临床表现,遂来本院消化内科门诊复诊.查体:T37.6℃,P 84次/min,R 20次/min,BP 100/70 mmHg.

    作者:江红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45例乙型肝炎与肝硬化脾切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研究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与肝硬化脾切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45例乙型肝炎与肝硬化脾切除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CD4<27%占7.1%,B淋巴细胞<10%占35.7%B淋巴细胞>18%占10.7%,NK细胞<10%占23.2%;肝硬化CD4<27%占18.9%,CD4/CD8<0.71占22.4%,B淋巴细胞>18%占44.8%,NK<10%占29.3%;原发性肝癌组CD3<50%占14.4,CD4<27%占10.1%,CD8<15%占14.5%,CD4/CD/<0.71占10.1%,B淋巴细胞<10%占44.9%,>18%占18.8%,NK<10%占17.4%,NK>40%占5.8.脾切除组CD3<50%占33.3%,CD4<27%占38.9%,CD/<15%占36.1%,CD4/CD8<0.71占5.5%,B淋巴细胞<10%占11.1%,B淋巴细胞>18%占38.9%,NK细胞<10%占33.3%,NK细胞>40%占11.1%.结论 乙型肝炎免疫异常以CD4、B淋巴细胞、NK细胞减少为主,肝癌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异常,脾切除组淋巴细胞亚群异常更加明显且有多种模式.随脾切除时间延长,CD3明显下降,部分患者B细胞或NK细胞代偿性增加,每半年左右检测一次淋巴细胞亚群是必须的,对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异常者,应警惕肿瘤或凶险感染的发生.

    作者:顾生旺;吴德平;赵兵;焦峰;蒋兆荣;刘欢;王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癌干细胞与肝癌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鉴别

    目的 探讨肝癌干细胞与普通肝癌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差别.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HepG2、Hep-11、Hep-12细胞株中对CD34、CD56、CD117、CD133、Nanog、OCT4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 CD34、CD117、CD133在Hep-12细胞中表达的阳性率高,在Hep-11中表达的阳性率下降或为阴性,而在HepG2细胞中均为阴性;CD56在Hep-12及Hep-11细胞中表达强度相当,在HepG2中为阴性;Nanog及OCT4在3种细胞株中均表达阴性.结论 CD34、CD117、CD133可能在鉴别肝癌干细胞与肝癌细胞的表面分子标记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闫伟伟;黄昂;王春平;陆荫英;曲建慧;王松山;戴广海;杨永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纤维化与血管新生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继发于各种形式慢性肝损伤之后的组织修复反应,若无有效治疗将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肝内细胞间以及细胞与基质间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引起肝小叶和肝脏血流的病理性改变以及假小叶和结节形成,破坏肝脏实质与功能[1].肝硬化的早期阶段是可逆,如不及时治疗则可能进展成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出现各种终末期肝病并发症[2],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了全球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因素,肝纤维化是很多肝病终末期阶段复杂病症发生的基础,如肝腹水、肝门静脉高压、合成功能紊乱、代谢能力受损等.因此,肝纤维化的深入研究对缓解肝纤维化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航宇;陈晶;杜雅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