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方兴;陶然;杨彬菲;刘岩红;沈思兰;施敏;吴海清;王晖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52例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用酶联吸附法检查患者微波消融治疗前和术后2周血清TNF-α、TGF-β1浓度变化.结果 治疗后2周患者TNF-α、TGF-β1浓度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TNF-α和TGF-β1浓度对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预后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曹兴国;魏强;俞海英;潘剑;丁巧云;杨觉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炎伴有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7.1 μmol/L,均可以出现皮肤粘膜黄染的临床表现,以巩膜为明显.本研究观察血必净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治疗8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进行了临床研究.
作者:余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拉米夫定与α干扰素序贯治疗后,进行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检测及亚群绝对值变化分析,来观察两组药物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62例没有接受任何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一组(64例)接受序贯治疗,另一组(98例)单独接受拉米夫定治疗.所有淋巴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增殖、银染,在 KL型免疫图像系统上机进行读片,分析AgNORs.结果 序贯治疗组患者与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治疗48周时,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与基线(0周)对比,外周血嗜银蛋白含量有显著提高;序贯治疗组与拉米夫定治疗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拉米夫定和干扰素序贯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性,增强患者机体细胞免疫活性.
作者:张静;徐维家;王青;王楠;石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是反映动脉硬化早期改变的公认指标之一.本研究旨在为临床提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依据.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入院诊断为脂肪肝,共20例,其中酒精性脂肪肝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15例,20例患者均不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18~50岁.脂肪肝的诊断14例有病理诊断,6例通过超声及临床诊断.
作者:朱宏英;吴一峰;秦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前,肝脏疾病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类常见疾病.肝脏疾病谱极为广泛,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少见的肝病诸如肝豆状核变性等.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是慢性肝病的终末期改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质量.慢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各异,但各种刺激性因素都可以导致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导致肝细胞的再生和分化,肝细胞的再生和分化异常导致甚至加重了肝脏的病理改变.Wnt信号通路在器官的生成、再生和分化,以及维持组织器官的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1].在肝细胞、胆管细胞、肝星状细胞、肝枯否细胞、肝窦内皮细胞表面存在不同Wnt基因及相应受体基因的表达.
作者:胡晓娜;保志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一、前言本指南代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当前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问题的观点,旨在帮助医药产业和其他进行新药研发人员评估药物引起严重肝损伤(致命或需接受肝移植的不可逆的肝衰竭)的潜在风险.指南特别解释了如何在药物研发阶段获得和评估可作为严重DILI潜在信号的实验室检查.由于多数药物导致严重DILI的发生频率较低,而且上市前近千例受试者的标准药物研发数据库中可能不会出现任何DILI案例,因此这种评估很重要.对本身可能并不严重的较小损伤证据进行恰当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评估,可能具有预测更严重肝损伤的能力,数据库可显示出一种药物具有致严重DILI可能性的证据或信号.指南描述了辨别DILI信号的方法,但未涉及对DILI信号的临床前评估和上市后对DILI的观察和评估.
作者:茅益民;刘晓琳;陈成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分析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7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 男22例,女15例,平均发病年龄54.2岁.常见的合并症依次为糖尿病、高血压病、胆石症.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右上腹痛及全身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指标(CRP、WBC)升高.感染性休克1例.B型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组织学检查34例,穿刺次数1~4次.13例患者获得病原学阳性结果,血培养阳性4例,脓液培养阳性7例,血、脓液培养同时阳性2例.同一脓液标本培养出2种细菌1例,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脓肿多为单个(78.4%),肝右叶居多(64.9%).所有患者均选用联合抗生素治疗.35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 细菌性肝脓肿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见.糖尿病患者好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抗菌药物联合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疗效.
作者:李丹;高杲;江红;汤正好;余永胜;臧国庆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肝移植作为一项成熟技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是各种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治疗手段.我国目前每年施行的肝移植手术近3 000例,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肝移植第二大国[1].我国肝移植受者疾病谱与国外有明显不同:80%以上为乙肝相关性终末期肝病.随着外科技术日臻成熟,手术并发症越来越少,乙肝复发逐渐成为制约我国肝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
作者:高银杰;张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患者,男性,61岁,农民,主因间断性乏力、纳差、腹胀6年,加重1个月余于2012年3月7日入院.患者于2006年2月1日因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来本院就诊,经检查慢性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HBsAg、HBeAg阳性,肝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78 U/L,总胆红素62 μmol/L,白蛋白32 g/L,HBV DNA 3.5×107拷贝/mL,腹部B超提示肝硬化,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幷腹水,开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化验肝功恢复正常,HBV DNA转为阴性.此后多次复查肝功能正常,病毒阴性,未再出现腹水.每年复查1~2次.一年来未作常规复查.于1个月前开始出现咳嗽、为阵发性干咳,腹胀,乏力,纳差,并且逐渐加重,门诊腹部B超示肝硬化腹水,肝内实性占位性病变,遂住院治疗.
作者:于文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肝性脑病(HE)是严重的肝功能失调或者障碍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的综合征,以神经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等为突出表现,通常预后不良.建立一个预后评估系统是困难的,这要求我们能对神经系统和肝脏功能进行精确的评估[1].临床上,肝性脑病可分为A型(急性肝衰竭相关HE)、B型(门体分流相关的HE,不伴有基础肝病)和C型(肝硬化门脉高压或者门体分流相关的HE),共同的特征是神经系统的多样性改变,肝脏功能紊乱和诱因的多样性.然而绝大多数的研究没有根据肝脏疾病来分类研究肝性脑病的预后.本文从潜在的肝脏功能和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介绍及综述肝性脑病的预后评估系统.
作者:张清清;陆伦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甲巯咪唑是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药物,该药主要不良反应多见于皮疹、皮肤瘙痒或白细胞减少,导致肝损害的报道较少,一般发生率为0.1%~0.2%,可表现为典型的胆汁淤积[1].本文将我院既往5年中确诊的12例因服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胆汁淤积性肝损害的患者临床特点报道如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
作者:朱黎;钱方兴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具有自身免疫基础的炎症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等,临床上确有一部分患者可同时具有上述几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即重叠综合征.以往在我国发病较少,随着自身免疫抗体检测水平不断普及和推广,有大量新发患者,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本文对我院3年来因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建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一种HBV复杂前C区变异株精确定量的检测系统.方法 分两步实时PCR完成检测.首先应用野生株阻断探针(WT-blocker probe)进行选择性抑制野生株病毒的扩增,而含量偏低的变异株病毒得以扩增约10 000倍,使其在后续反应中易于检出;第二步应用单标记探针(SimpleProbe)结合熔解曲线分析系统精确定量检测前C区G1896A、G1899A、G1896A/G1899A变异株.通过PBPPO(primer-blocker-probe partial-overlap)设计减少基因多态性对检测的影响,来提高检测精确度.检验结果经直接测序及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予以证实.结果 4种标准质粒(G1896/G1899、G1896A、G1899A、G1896A/G1899A)能够很好地被检出并予以区分,突变检测灵敏度达到0.01%;10例HBeAg阳性(直接测序法鉴定前C区变异阴性)患者血清标本中,每例至少1种前C区变异株被检出.结论 单标记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熔解曲线分析能够早期灵敏检测前C区变异株,前C区变异株进化过程及机制还需进一步大样本、纵向队列研究予以阐明.
作者:涂文辉;侯伟;张瑾;吕莹;王瑾瑜;张咏梅;张轶俊;刘红艳;朱浩翔;秦艳丽;毛日成;张继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谱包括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目前,世界范围NAFLD患病率为6.3%~33%[2],中国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为15%左右[3].在10~15年后,NAFLD可能会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因此,其诊治越来越受临床医生的关注.
作者:张云静;宓余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普通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非高病毒载量基因1型和宿主IL28B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72例5.0×102拷贝/mL≤血清HCV RNA定量≤5.0×106拷贝/mL,同时为宿主基因型IL28B CC型和HCV基因I型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初次治疗患者,给予普通干扰素(300 mIU,隔日皮下注射1次)联合利巴韦林800~1 000 mg/d(以每日12~15 mg/kg的利巴韦林为标准)口服,疗程48周.61例患者完成了治疗结束后的24周随访.于治疗前,治疗2、4、12、24、36、48周(治疗结束)和停药后24周进行HCV RNA和不良反应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用χ2检验比较治疗2周时HCV下降程度、RVR、EVR预测SVR的价值.结果 61例完成24周随访患者中,54例达到病毒学完全应答,SVR率达到88.5%;治疗2周时HCV RNA载量下降2 log10有57例,其中53例获得SVR(93.0%),与RVR比较,χ2=0.29,P=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EVR比较,χ2=0.28,P=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61例完成全程观察患者中,RVR达到51例,46例(90.2%)获得SVR;而10例无RVR的患者,9例(90.0%)获得EVR,8例(88.9%)获得SVR,χ2=0.12,P=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剂量的普通干扰素300 mIU联合利巴韦林,对于难治性基因1型非高载量的、宿主基因IL28 CC型的HCV感染者,仍能达到较高的SVR率,而不良反应明显降低.治疗2周病毒载量的2 log10下降与RVR和EVR一样可以预示SVR的获得,以节省医疗资源.
作者:钱方兴;陶然;杨彬菲;刘岩红;沈思兰;施敏;吴海清;王晖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对严重肝硬化失代偿期伴皮肤广泛撕裂伤患者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试验性治疗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多点、多次注射于皮肤创面周围,同时联合静脉输注治疗.结果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10 d,患者皮肤创面周围皮肤水肿消退,渗出减少,肉芽组织及皮岛生长明显,治疗后23 d创面完全愈合;患者CTP及MELD评分分别由入院时的10分及8.31分降至皮肤创面愈合时的7分及5.03分.结论 采用局部注射联合全身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失代偿合并皮肤损伤,可明显加快创面愈合,促进大面积破溃皮肤的再生.
作者:臧祖胜;傅青春;陈今伟;李震宇;李莉;金银鹏;周丰;施莉琴;陈成伟;王晓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体外细胞模型,为进一步体外药物高通量的筛选以及深入探讨NAFLD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胶原酶灌注分离并培养小鼠原代肝实质细胞,随后给予不同浓度的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刺激,进行油红染色以及三酰甘油测定;通过MTS法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游离脂肪酸对肝实质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使用 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实质细胞内的MAPK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bim与fas的表达.结果 肝实质细胞内的脂质累积程度随加入的FFA浓度上升而呈明显增加(P<0.05);肝实质细胞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肝实质细胞内JNK信号通路随刺激时间延长强度增加,ERK信号通路随刺激时间延长强度减弱,细胞内bim和fas的表达量上升.结论 成功建立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体外细胞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体内肝实质细胞内脂肪累积以及细胞凋亡现象.
作者:晏贤春;胡彬;王赫;杨俊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其发病机制和无创诊断的研究是近年的热点话题.限于篇幅,本文仅就肝脏病专业领域内权威杂志上2012年发表的与发病机制和无创诊断相关的临床研究作一回顾总结.
作者:沈峰;范建高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血必净注射液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慢性乙型肝炎由于病毒持续感染、免疫功能紊乱,难于根治.调节免疫、抑制病毒、抗纤维化是治疗乙型肝炎、减少和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关键.我们应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建国;李运安;张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全球约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和利巴韦林(RBV)对初治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48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约为40%.应用三联疗法,即一种蛋白酶抑制剂(telaprevir或boceprevir)和PegIFN/RBV治疗以前对PegIFN/RBV无应答的患者,有不到30%的患者获得SVR.针对不同病毒靶点的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s),包括NS3蛋白酶抑制剂、核苷/核苷类似物及RNA依赖的RNA聚合酶非核苷抑制剂,而NS5A抑制剂的研究并不充分.
作者:黄睿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