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LPS对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PBMC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

冯霞;张伟帅;陈煜;闫惠平;段钟平;李珊珊;丁美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患者, 分泌细胞因子, liver failure, 免疫状态, 健康人, 统计学意义, 培养上清液, 体外培养, 内毒血症, 血浆, 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耐受, 组分, 数据处理, 实验检测, 浓度, 临床诊治, 积极关注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PBMC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变化,探索内毒素血症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10例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人,分别抽取外周血10 mL,分离血浆和PBMC.采用鲎实验检测血浆中LPS的浓度.同时常规体外培养PBMC,分为LPS刺激组和LPS未刺激组两组,培养24 h后收集上清液,Luminex检测上清液中TNF-α、IFN-γ和IL-6的浓度.数据处理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及LSD法.结果 1.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TNF-α为(2 729±778) pg/mL、IFN-γ为(33.97±14.33) pg/mL及IL-6为(30415±8 132) pg/mL,健康人组分别为(350±190)、(5.53±4.86)和(4532±538),慢性乙型肝炎组分别为(504±226)、(0.58±0.59)和(15 587±2 983),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组明显高于健康人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浆LPS平均值为(31.16±20.15) 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LPS刺激组PBMC培养24h后,在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组.PBMC分泌的TNF-α和IL-6刺激组与未刺激组相比有明显降低(P=0.015和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FN-γ刺激组与未刺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而健康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无明显改变.结论 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存在明显的内毒血症,PBMC处于活化状态.长期内毒血症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内毒素耐受状态,加重患者免疫状态的紊乱,提示临床诊治过程中要积极关注并评估患者免疫状态.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LPS对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PBMC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PBMC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变化,探索内毒素血症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10例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人,分别抽取外周血10 mL,分离血浆和PBMC.采用鲎实验检测血浆中LPS的浓度.同时常规体外培养PBMC,分为LPS刺激组和LPS未刺激组两组,培养24 h后收集上清液,Luminex检测上清液中TNF-α、IFN-γ和IL-6的浓度.数据处理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及LSD法.结果 1.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TNF-α为(2 729±778) pg/mL、IFN-γ为(33.97±14.33) pg/mL及IL-6为(30415±8 132) pg/mL,健康人组分别为(350±190)、(5.53±4.86)和(4532±538),慢性乙型肝炎组分别为(504±226)、(0.58±0.59)和(15 587±2 983),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组明显高于健康人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浆LPS平均值为(31.16±20.15) 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LPS刺激组PBMC培养24h后,在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组.PBMC分泌的TNF-α和IL-6刺激组与未刺激组相比有明显降低(P=0.015和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FN-γ刺激组与未刺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而健康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无明显改变.结论 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存在明显的内毒血症,PBMC处于活化状态.长期内毒血症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内毒素耐受状态,加重患者免疫状态的紊乱,提示临床诊治过程中要积极关注并评估患者免疫状态.

    作者:冯霞;张伟帅;陈煜;闫惠平;段钟平;李珊珊;丁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NALP3炎性体在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NALP3炎性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予C57BL小鼠高脂饮食(高脂组)及脂多糖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NASH组),同时设立正常饮食组作为对照.观察各组小鼠血清ALT、AST值与计算肝指数,评定脂肪性肝炎程度,ELISA法测定肝脏TNF-α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测定NF-κB、NALP3、caspase-1、ASC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NALP3、caspase-1、ASC mRNA的表达水平.数据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法.结果 NASH组小鼠ALT、AST及肝指数明显高于高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组和NASH组的NALP3 mRNA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ASH组caspase-1和ASC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脂组(P<0.01),高脂组caspase-1和ASC mRNA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ASH组NALP3、caspase-1和ASC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ASH组NALP3、caspase-1和ASC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高脂组(P<0.05),高脂组NALP3、caspase-1和A SC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NALP3炎性体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可能是影响NASH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方文莉;施敏;魏珏;王霆;王玉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脂联素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和活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外源性脂联素对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和活化的影响,探讨脂联素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外源性脂联素(0.1 μtg/mL、1μtg/mL、10 μg/mL)处理体外培养的HSC-T6,MTT法分析其对HSC-T6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HSC-T6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 脂联素对HSC的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α-SMA的蛋白表达随脂联素浓度增加而下降.结论 脂联素能抑制HSC-T6的增殖,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钟艳丹;杨永峰;熊清芳;陆伟明;黄平;张宁;王华利;冯晓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将成为首要肝脏疾病?

    据报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占美国人口总数的1/3,与其他各地报道的流行率相似,而肝病相关的发病率大多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有关.在美国NASH的流行率大约是3%~5%,估计有900万~1 500万人,在这些人群中20%以上会发展为肝硬化.

    作者:饶慧瑛;宋广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肝脏微环境对干细胞的分化调控作用

    肝硬化失代偿期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期表现,对其治疗方法一直处于不断的研究探索之中.干细胞移植是当今世界上具有潜力的医疗新技术之一.目前,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慢性肝病的研究取得了初步可喜的成果,但干细胞治疗的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干细胞生存微环境(niche),成为研究的热点.

    作者:罗茜;王军;陈东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药物性肝病

    目前药物性肝损伤(DILI)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DILI是发达国家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的首要病因,也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药物采取警示的常见原因.发展为ALE者,自然恢复率仅约25%.DILI的发生率约为1/10000~1/1000000暴露患者年(PYE),接受药物治疗患者住院期间约1%可发生DILI,实际发生数至少为报道的16倍[1-2].因此,DILI越来越引起医药界、制药业、管理部门及公众的重视.

    作者:陈成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特征,并分析性别,年龄、ALT、血清HBV DNA及HBeAg对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123例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根据性别、年龄、ALT、血清HBV DNA及HBe Ag进行分组,并分别比较各组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HBV携带者性别、HBV DNA水平对肝脏损害程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加、ALT水平升高,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呈加重的趋势(P<0.01);血清HBeAg阳性与阴性对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年龄>40岁、ALT水平接近正常值上限的HBV携带者,应尽早进行肝脏活组织检查,根据不同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

    作者:陈蓓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Th17活化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患者外周血中Th17表达以及与HBV相关性肝病的关系.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93例HBV相关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肝炎21例,肝硬化21例,肝功能衰竭23例,原发性肝癌28例)和15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h17分泌的特征性细胞因子IL-17A;分析IL-17A在不同类型HBV相关性肝病的变化及其与ALT、AST、Tbil、Alb、PT、HBsAg、HBcAg、HBV DNA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IL-17A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应用SPSS 19.0、MedCalc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癌患者血清IL-17A[(4.4±1.6)pg/mL]高于慢性肝炎[(3.1±1.1) pg/mL]、肝硬化[(2.5±0.6) pg/mL]、肝功能衰竭[(3.7±0.5) pg/mL]及健康对照组[(2.5±0.5)pg/mL](P<0.05);肝功能衰竭高于肝硬化和健康对照组(P=0.000);轻、中、重度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L-17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0±1.2) pg/mL、(2.9±1.0) pg/mL、(3.5±1.5)pg/mL)](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4.5±1.1) pg/mL]高于代偿期肝硬化[(2.3±0.5)pg/mL] (P=0.000);原发性肝癌伴有远处转移者[(5.1±1.7)pg/mL]高于无转移者[(3.6±0.6) pg/mL](P=0.003);死亡患者血清IL-17A[(3.8±0.5) pg/mL]高于病情好转患者[(3.4±1.4)pg/mL](P=0.036).IL-17A对死亡预测的c-statistic值为0.726;IL-17A与AST、Tbil呈正相关(rs=0.349、0.266,P=0.001、0.009);与ALT、P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s=0.174、0.127,P=0.094、0.266),与Alb也无相关性(r=- 0.005,P=0.959);与HBsAg呈负相关(rs=-0.582,P=0.000),与HBeAg呈正相关(rs=0.715,P =0.000);而与HBV DNA无明显相关性(rs=0.059,P=0.662).结论 IL-17A在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患者中明显升高,与相关反映炎症程度的指标及HBsAg、HBeAg有相关性,Th17可作为反映HBV相关性肝病肝脏炎症损伤程度的指标之一,可以预测患者的顶后.

    作者:汪美华;章幼奕;吴月平;邹美银;陈萍;朱勇根;沈娟;李雪梅;黄松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近期影响

    新型左旋核甘类似物(替比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抑制具有特异性好、作用强、HBeAg血清转换率高的特点,多项临床研究已证明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包括中国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1-2].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其近期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少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旨在评价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对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文琪;闵峰;洪美珠;吴卫兵;叶会丽;范荣华;张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脂肪肝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征分析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超声检查为其提供了安全、无创、准确的影像学诊断.为探讨脂肪肝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笔者对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4389例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刘俊杰;张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肝硬化腹水的预后

    腹水为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大约60%于10年内出现腹水[1],出现腹水后,患者1年和5年内的死亡率分别为15%和44%[2].研究表明,年龄、并发症以及血清胆红素、白蛋白、肌酐等指标均影响腹水患者的预后,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MELD-钠(MELD-Na)等模型可协助判断患者的预后.现对肝硬化腹水预后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蕊;马佳丽;张福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转氨酶升高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61例

    目的 探讨以转氨酶升高为首发表现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 选取61例以转氨酶升高入院,后确诊为PMD的患者,总结其临床资料,予以统计分析.结果 (1)男性占96.7%(59/61),73.8%(45/61)患儿6岁以下发病,半数左右的患儿学走路时间较晚,易摔倒、上楼需扶;(2)13.1%(8/61)的患儿有明确家族史,腓肠肌肥大的占59%(36/61),44.1%(26/59)Gower征阳性;(3)所有患者均有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增高,ALT、AST轻度升高;(4)肝活检无特异性病变,肌电图表现为肌源性疾病,肌活检有较特异病变.结论 PMD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或经常被忽视,以发现转氨酶升高就诊者不在少数,容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PMD诊断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家族史、血清酶学、肌电图、肌活检等.

    作者:吉英杰;何卫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美国肝病学会发布的2011临床实践指南:对慢性1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更新治疗

    此临床实践指南是由美国肝病学会发布并获得了美国感染病学会、美国胃肠病学会、全国病毒性肝炎委员会的支持.这些建议提供了制定指南的数据支持,依据如下:(1)对全世界有关这一主题的文献进行全面回顾及分析(检索至2011年6月前的文献);(2)美国大学健康评定及制定实践指南的医师手册;(3)指南方针,包括美国肝脏病研究协会关于发展及运用实践指南的方针以及美国胃肠病学会的医疗实践指南;C4)作者对丙型肝炎的经验.

    作者:凌青霞;施光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抗病毒药物的肝毒性

    自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用于治疗艾滋病以来,大大降低了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和艾滋病的死亡率,已成为全世界控制艾滋病公认的有效方法.但是,任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都具有短期或长期的肝损伤,尤其在伴有HBV和HCV感染的患者中,有可能增加慢性HBV和/或HCV导致的潜在肝损伤[1-3].将来,更多高效抗HIV或HBV和HCV的抗病毒药物有待批准使用,但这些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出现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加肝损伤的风险[3-5].

    作者:孙丽娜;张欣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以优化治疗为核心的慢性乙型肝炎全程管理模式的建立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世界范围内的感染人口约为3.5~4亿,在低流行区的感染率约为0.1%~2%,在高流行区的感染率约为10%~20%,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1-2],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例[3].

    作者:崔翔;王振东;朱新年;华鹏;薛敬东;范振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应提倡分级治疗

    我国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在上个世纪开展较少,缺乏疗效总结和循证医学的结论[1].真正的抗病毒治疗始于本世纪初,即从拉米夫定1999年在我国上市以后[2].至2005年1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抗病毒治疗的推广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在《指南》中,我国的肝病专家达成一个共识,即只要具备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有条件的均应进行抗病毒治疗[3].2010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于抗病毒治疗的意见也基本一致.

    作者:李运昌;邵鸣;肖玉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HB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 构建重组HBx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AcGFP-HBx.方法 设计合成HBx基因的特异性PCR引物.PCR扩增获得HBx基因序列;将HBx基因序列克隆人T载体(pGEM-T-HBx);再用限制性内切酶BglⅡ和EcoR Ⅰ双酶切下目的片段,将其亚克隆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AcGFP;双酶切(Bgl Ⅱ和EcoR Ⅰ)和序列测定鉴定重组子;脂质体包裹pIRES2-AcGFP-HBx转染入HepG2细胞,G418筛选得到稳定表达HBx的细胞克隆,Western blot检测HBx蛋白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CR扩增获得全长HBx基因序列;双酶切筛选得到阳性重组子,测序分析证实插入序列正确;转染plRES2-AcGFP-HBx的HepG2细胞,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GFP的表达,Western blot 证实表达HBx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重组HB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获得稳定表达HBx蛋白的HepG2细胞株,为深入研究HBx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实验条件.

    作者:李菡;赵国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观察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率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在不同国家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24%,在肥胖人群中可达57%~74%[1],本研究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NAFLD患者3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60例病例均来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宁津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入院患者诊断标准依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作者:王凤俊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性脊髓病1例

    患者,男性,48岁,农民.因双下肢无力1个月,加重伴神志恍惚3d入院.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肝硬化病史4年.入院前1个月无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活动不灵活,有僵硬感,但可自主行走,无肢体麻木、大小便障碍等,当地医院查头颅CT未见异常,对症治疗无好转,逐渐出现自主行走困难.

    作者:刘俊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

    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并发症多,救治困难,一直是临床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们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选择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我院住院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78例,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诊断标准[1].

    作者:余建国;程滢;王晓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