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因素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

伏建峰;史清海;路西春

关键词:细胞凋亡, 相关因素, 酒精性肝病, liver disease, 重度酒精中毒, 酒精性肝硬化, 慢性酒中毒, 酒精性肝炎, 肝损伤, 过量饮酒, 肝脏疾病, 中毒性, 脂肪肝, 生命, 患者
摘要: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因长期过量饮酒引起的中毒性肝脏疾病,为慢性酒中毒的主要表现.它主要引起肝脏的3种损伤,即:脂肪肝(AFL)、酒精性肝炎(AH)和酒精性肝硬化(ALC),3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并存或先后移行.重度酒精中毒造成的肝损伤往往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甘草酸对四氯化碳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smad2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影响

    目前认为,肝星状细胞激活对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致星状细胞活化的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尤其是TGFβ1在调节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降解中起关键作用.Smad蛋白是TGFβ下游传导的主要细胞因子,Smad2可与TGFβ受体复合物作用影响TGFβ的传导.

    作者:周朝晖;蔡瑜;沈锡中;朱腾方;王吉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因素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因长期过量饮酒引起的中毒性肝脏疾病,为慢性酒中毒的主要表现.它主要引起肝脏的3种损伤,即:脂肪肝(AFL)、酒精性肝炎(AH)和酒精性肝硬化(ALC),3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并存或先后移行.重度酒精中毒造成的肝损伤往往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作者:伏建峰;史清海;路西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致代谢异常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对代谢异常及多元代谢紊乱发病的影响.方法从1995~2002年宝钢职工59 131人次体检资料中,选取随访4~7年的NAFLD及其对照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访结束时,脂肪肝组肥胖症(76.6%对29.1%)、高血压(72.6%对51.2%)、高三酰甘油血症(52.6%对23.6%)、高总胆固醇血症(28.6%对20.4%)、空腹血糖受损(29.1%对14.8%)、糖尿病(17.1%对5.8%)以及多元代谢紊乱(50.3%对16.3%)的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根据肥胖和脂肪肝的有无,将入选的862例研究对象重新分组,单纯脂肪肝组(69例)高血压(62.7%对41.1%)、高三酰甘油血症(38.1%对14.5%)、高总胆固醇血症(29.5%对16.3%)、空腹血糖受损(22.8%对9.6%)、糖尿病(10.8%对3.8%)和多元代谢紊乱(47.8%对11.3%)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86例),与单纯肥胖组(101例)和脂肪肝+肥胖组(106例)相近.脂肪肝对多元代谢紊乱的相对危险度(OR)为5.193.结论 NAFLD促进高血压、高脂血症、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以及多元代谢紊乱的发生,而且这种作用不依赖肥胖.

    作者:李锋;范建高;蔡晓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血清氨基酸谱变化与肝功能相关性研究

    肝脏受损伤时,普遍存在着氨基酸代谢的紊乱.肝脏受损的程度不同,血清氨基酸谱发生的改变也不相同,其特征性的改变表现为芳香族氨基酸(AAA,包括苯丙氨酸、酪氨酸)升高,支链氨基酸(BCAA,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降低,BCAA/AA比值降低[1].

    作者:刘炳祥;黄运坤;黎芳;吴琳芳;赵美银;龚丽;林亦文;荆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肝癌患者红细胞CD35、CD44s和CD58分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膜上广泛存在免疫分子(如CD35、CD44s、CD58等)参与机体识别抗原,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调控淋巴细胞等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在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自稳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

    作者:丁志祥;张乐之;郭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快速免疫程序安全性和2年免疫效果研究

    目前,国内外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基本上采用0、1、6个月标准免疫程序.由于实际需要,国外对快速免疫程序进行了较多研究,我们对快速免疫程序安全性和2年免疫效果进行了以下研究.

    作者:陈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指由于酒精摄入过量而导致的肝脏损害等一系列病变,可分为轻型ALD、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5种类型[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酗酒者不断增多,导致ALD有迅速增加的趋势.目前对ALD的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作者:鞠辉;魏良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DC-SIGN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K-562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含人DC-SIGN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DC-SIGN在K-562细胞中的表达,为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与DC-SIGN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提取细胞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设计上下游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DC-SIGN片段,连接入克隆载体pGEM-T easy;应用双酶切回收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pCDNA3.1-DC-SIGN和空载体转入K-562细胞,应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DC-SIGN的K-562细胞,以DC-SIGN单抗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K-562细胞的表达产物.结果 PBMC体外成功刺激分化为DC,含DC-SIGN基因的克隆载体pGEM-DC-SIGN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分析正确,pCDNA3.1-DC-SIGN经酶切、PCR鉴定分析正确,DC-SIGN可在K-562细胞表面稳定表达.结论 DC-SIGN可在K-562细胞中大量表达,为进一步研究DC-SIGN在HCV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军;冯志华;聂青和;李光玉;牟丹蕾;张亚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果糖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发现,内毒素及内毒素启动所致细胞因子瀑布效应是导致肝细胞凋亡坏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清除内毒素血症是重型肝炎患者康复的关键[1].血浆置换能有效清除重型肝炎患者体内蓄积的大量内毒素,乳果糖能有效地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本研究对血浆置换联合乳果糖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内毒素、胆红素清除率和反弹率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于建武;高杰;赵勇华;王淑琴;李树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异甘草酸镁对培养肝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含不同浓度异甘草酸镁的培养基(0、0.001、0.01、0.1、1.0、10.0、100.0 mg/ml)培养肝细胞,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和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法)检测异甘草酸镁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同时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在所设加样量范围内,与空白对照组(0 mg/ml)比较,培养基所含的异甘草酸镁浓度为1.0 mg/ml时,对张氏肝细胞具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10.0 mg/ml时,其促增殖作用达到高峰,而100.0mg/ml时,则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异甘草酸镁对肝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肝细胞具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

    作者:陈尉华;徐中南;陆伦根;曾民德;刘梅;茅益民;曹爱平;夏春光;房静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无症状HBsAg阳性孕妇胎儿宫内感染86例临床分析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我们对我院164例无症状HBsAg阳性孕妇住院病例作了以下临床分析.

    作者:曾荣城;陈彪;曹晓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cccDNA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共价环状闭合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在病毒持续感染、抗病毒治疗后病毒的再度活跃复制以及药物耐受方面起关键作用.

    作者:沈怀成;谢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流行病学和临床意义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约有20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的3亿5千万人成为病毒携带者.依据郭霍氏原则(Koch's postulate),微生物本身是造成疾病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遗传学而言,基因本身又决定了微生物的众多生物行为.

    作者:刘俊人;高嘉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肝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早期病理组织学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排斥反应导致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功能丧失患者的连续肝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资料,探讨慢性排斥反应早期的病理组织学表现.方法分析18例由于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肝功能丧失患者连续76次肝穿刺活检的病理组织学资料.结果移植肝慢性排斥反应早期53例次活检中出现小叶间胆管损伤50例次(94.34%);小叶中央坏死性炎症48例次(90.57%);汇管区炎细胞浸润42例次(79.25%).此外,还有小叶间动脉损伤、肝细胞变性和淤胆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组织学表现.结论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中出现小叶间胆管损伤、小叶中央坏死性炎症和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对慢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政禄;张淑英;李卉;朱丛中;沈中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大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Ⅰ、Ⅲ型胶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的方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根据注射时间的不同,获取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和VG染色,明确纤维化分期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PAI-1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表达变化情况及其与Ⅰ、Ⅲ型胶原的相关性.结果 PAI-1在正常大鼠肝脏中,仅在汇管区细胞浆有少量表达,而随着纤维化的进展,其表达量进行性增加;在纤维化肝脏,PaI-1主要分布于细胞浆;PAI-1与Ⅰ、Ⅲ型胶原呈直线相关.结论 PaI-1在肝纤维化进程中持续上调,可能参与胶原的表达调控,在肝纤维化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朱颖炜;曾欣;谢渭芬;张新;林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多烯磷脂酰胆碱对肝细胞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多烯磷脂酰胆碱(PPC)是从大豆中高度浓缩提取的一种磷脂,主要活性成分为多聚磷脂酰胆碱二酰甘油,或多聚乙酰卵磷脂,是构成所有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刘梅;陆伦根;曾民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疗现状

    美国肝病学会(AASLD)于2005年11月11~15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府旧金山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按照惯例,大会的头两天为毕业后教育课程(postgraduate course).这一课程的特点是系统、新颖、简明、实用,主讲者为美国及世界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

    作者:贾继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7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近年由于诊断方法的进步,该病的确诊率有很大提高,本文通过78例PBC患者临床分析,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作一讨论以引起重视,减少对本病的误诊和漏诊.

    作者:任慧琼;彭国林;邹晓平;徐赛芳;施莉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肝性脑病研究进展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是肝脏功能严重障碍和(或)门体分流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一种综合征.目前将此临床综合征分为3种类型.

    作者:石虹;刘厚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肝移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NAFLD的严重类型,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肝病类型.

    作者:陆伦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