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会;丛敏;王萍;唐淑珍;刘晓明;王宝恩;贾继东;尤红
全世界约有1.7亿人受到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我国HCV感染率为3.2%,感染者约3 800万.HCV基因分型与病程发展和治疗应答有一定相关性,例行检测有助于对特定的感染做出判断和有效的临床干预.
作者:王琳;徐东平;张玲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一、细胞因子/脂肪因子细胞因子/脂肪因子影响肝脏的炎症、纤维化和细胞死亡,调节ASH/NASH的发生和发展,并且介导和ASH/NASH有关的许多代谢改变,如胰岛素抵抗、脂代谢改变、食欲紊乱、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等.
作者:张福奎;贾继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瘦素对肝星状细胞(HSCs)合成Ⅲ型胶原的影响以及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传导通路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作对照,观察加入瘦素、瘦素+ERK抑制剂PD98059后细胞的Ⅲ型胶原合成变化.用ELISA方法测定Ⅲ型胶原,用Western blot测定pERK1/2及ERK1/2的表达变化.结果 瘦素能明显刺激HSCs pERK1/2及ERK1/2的表达,并促进HSCs Ⅲ型胶原的合成.PD98059则能明显抑制瘦素刺激的pERK1/2及ERK1/2的表达,并阻断瘦素刺激的HSC Ⅲ型胶原的合成(P<0.01).结论 瘦素可刺激HSCs合成Ⅲ型胶原,这种作用可能通过ERK1/2信号传导通路起作用.
作者:王要军;张忠兵;朱颖炜;张新;谢渭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肝脏超声微泡造影、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慢性肝炎肝穿刺病理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均有肝穿刺病理检查证实),酶联免疫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及10例健康对照组的透明质酸、层粘素、Ⅲ型前胶原肽和Ⅳ型胶原水平;采用团注法测定肝静脉通过时间(HVTT).结果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随肝穿刺病理纤维程度的升高而升高,但仅在S4期组与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HVTT随肝穿刺病理纤维程度的升高而缩短,在S2~3及S4组分别与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对肝硬化(S4期)的诊断有意义,但对S3期以前的肝纤维化反应不灵敏.HVTT能反映S2到S4期的肝纤维化,因此HVTT是诊断肝纤维化的较好指标.
作者:陈杰;黄云丽;郑颖;马丽娜;黄燕翔;马冰;陈新月;孟繁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表达质粒体内转染对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前体的诱导作用,为探索乙型肝炎新的免疫治疗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0μg剂量组和200 μg剂量组,注射1周,分离骨骼肌,抽提RNA,利用RT-PCR观察反转录水平;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并以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诱导培养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并做扫描电镜检测.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GM-CSF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分子(CD80,CD86,MHC-Ⅱ,CD11c)表达情况.结果 体内转染后,ELISA检测血清中GM-CSF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100 μg组和200 μg组表达量均有明显升高(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100 μg组和200 μg组CD11c和MHC-Ⅱ类分子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CD80和CD86有所升高(P<0.05).结论 GM-CSF质粒体内注射可以明显刺激诱导小鼠髓源性DC前体的增殖,增强DC的抗原提呈作用.
作者:胡微微;臧国庆;余永胜;汤正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用腺病毒载体将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导入小鼠体内,研究HBV表达产物诱发的机体免疫反应.方法 用AdEasy系统构建含HBV基因组的重组腺病毒AdHBV-WT,感染HepG2细胞后,分别用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裂解物中的HBsAg、HBeAg和HBcAg.AdHBV-WT经在293细胞中扩增、纯化和浓缩后,经滴鼻途径感染BALB/C小鼠,检测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结果 重组腺病毒AdHBV-WT感染HepG2细胞后,有效地表达出HBV的各种抗原.重组腺病毒感染小鼠可诱导抗-HBc的产生.3H-TdR摄入实验表明,AdHBV-WT可诱发小鼠产生HBcAg特异性的T细胞应答.结论 HBV全基因重组腺病毒在体外可表达HBV的各种抗原,并可诱发小鼠产生HBcAg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作者:刘志华;骆抗先;胡静;曹虹;何海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电镜在病理诊断和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并日益受到重视,但至今仍未能成为一种常规诊断及研究的手段.我科自2005年7月以来对接受肝穿刺活检的患者同时进行电镜检查.本文总结了临床病理诊断中应用电镜观察的结果,旨在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使电镜技术的应用逐渐得以用于临床诊断.
作者:杨晋辉;唐映梅;尤丽英;包维民;宋金灵;李祥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Rep78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全基因组DNA从质粒中酶切回收,线状DNA重新连接呈环状.用脂质体Fugene 6体外转染至HepG2细胞,同时共同转染含有Rep78的质粒AAVdl52-91.5 d后收获细胞DNA,Southern blot检测WHV DNA复制.以含有HBV全长的质粒为模板,PCR法分别扩增出HBV-S、C和X基因全长.以凝胶电泳阻滞实验(EMSA)检测Rep78与HBV-S、C和X的结合.结果 Southern blot结果表明,AAV-Rep78可以明显抑制WHV病毒在HepG2细胞中的复制,并呈剂量依赖关系.EMSA结果显示,Rep78蛋白在体外能够与HBV-S、C和X的DNA结合,其中与HBV-C的结合强而且有剂量依赖关系.此外,这种Rep78蛋白与HBV-C DNA结合可以被特异性的Rep78抗体阻滞,形成超结合带.结论 AAV-Rep78可以抑制HBV DNA的复制,其机制可能在于Rep78蛋白结合并抑制了HBV-C基因.
作者:刘天会;丛敏;王萍;唐淑珍;刘晓明;王宝恩;贾继东;尤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在活化肝星状细胞(HSCs)中的表达,观察其对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分泌的影响.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大鼠HSCs活化后,分别给予40~160 pmol化学合成经修饰抗TIMP-2 siRNA进行干预,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羟脯氨酸(Hyp)的含量,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TIMP-2、MMP-2、MT1-MMP、MMP-13、COL Ⅰ和COL Ⅲ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TIMP-2、MT1-MMP和MMP-13蛋白表达及明胶酶谱法检测MMP-2蛋白表达.结果 应用化学合成经修饰抗TIMP-2 siRNA后,TIMP-2、MMP-2、MT1-MMP、COL Ⅰ和COL Ⅲ的表达明显降低,而MMP-13的表达则明显增加,培养细胞上清液中HA、PCⅢ和Hyp的含量也明显减少.结论 TIMP-2通过MT1-MMP介导MMP-2的活化,抑制TIMP-2的表达,MT1-MMP和MMP-2的表达随之降低,而HSCs合成分泌ECM也相应减少.
作者:胡迎宾;李定国;张文竹;陈源文;汪宝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患者,男性,50岁,已婚,公务员,江苏江都人,2006年3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39℃,伴咽痛,无盗汗、咳嗽、畏寒、寒战、腹痛和腹泻.既往每年体检均示HBAg阴性,抗-HBc阳性,肝功能正常.
作者:桂红莲;史冬梅;刘芸野;谢青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脂肪性肝病(FLD)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包括酒精性肝病(A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两大类.当前ALD的患病率居高不下,而NAFLD的发病率不断攀高且起病渐趋低龄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慢性肝病第一大病因,并且,ALD与NAFLD、FLD与病毒性肝炎可以合并存在.
作者:魏国华;范建高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兔VX2肝癌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监测肿瘤坏死中的作用.方法 (1)选用3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其中6只为种兔,将VX2瘤组织碎块种植于肝包膜下,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2)2周后将接种成功的24只VX2兔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常规MRI用FSE序列;DWI检查用SE-EPI序列(TR/TE=3000~4000 ms/50.9~70.2 ms;层厚为3 mm;层距为0.5 mm;FOV为12 cm×12 cm;b值为600 s/mm2).(3)将24只兔平均分为A、B两组.A组动物MRI检查后用超液化碘油与阿霉素制成乳化栓塞剂行TACE治疗,B组不治疗.(4)治疗后3 d A、B两组均行MRI检查,方法同(2).在肿瘤内分散放置3个感兴趣区(ROI),分别测得3个ADC值,取平均数.(5)检查完毕后将所有动物处死取肝脏做病理,测量肿瘤坏死范围,以百分数表示.测量A、B两组的ADC值,研究其与肿瘤坏死百分数的相关性.结果 24只(100%)动物接种成功,2周后肿瘤直径约1~2 cm.治疗后A组平均ADC值为(1.92±0.19)×10-3 mm2/s,B组平均ADC值为(1.63±0.12)×10-3 mm2/s;A组肿瘤坏死率约为94%,B组为50%;A组平均坏死率为(89.1±0.4)%,B组平均坏死率为(46.6±0.5)%.A、B两组间ADC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坏死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89.结论 ADC值与肝癌TACE治疗后的肿瘤坏死密切相关,可用于早期监测TACE的疗效.
作者:蒋朝霞;彭卫军;李文涛;唐峰;瞿旭东;王建华;刘士远;严昺;陆洪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简称肝癌,HCC)是我国乃至世界常见、具有危害性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45%,在恶性肿瘤的年死亡率分别占农村和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一和第二位,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尽管随着各种新技术、新疗法的出现和诊疗水平的提高,肝癌的疗效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我国肝癌年死亡率仍高达20.40/10万,约占全世界肝癌死亡率的一半.
作者:谢峰;徐峰;黄杨卿;杨甲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来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在我国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5年生存率较前虽有所上升,但仍不容乐观.发病隐匿、早期转移和治疗后易复发是生存率低下的原因.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李立新;叶胜龙;王艳红;孙瑞霞;薛琼;陈洁;高东梅;汤钊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采用普通型中空纤维及编织型中空纤维两种人工肝生物反应器,比较其内培养的肝细胞生存时间及功能,为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 将新生中国实验小型猪的肝细胞与微载体共同培养,待肝细胞与微载体充分粘附形成微载体-球形聚集体后,将其注入生物反应器的外腔,在培养液内加入氯化氨、醋胺酚检测生物反应器的生物转化和代谢功能,行无血清培养检测肝细胞白蛋白的合成功能,并检测肝细胞酶的漏出量.锥虫蓝染色测定肝细胞的活力,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 肝细胞与微载体相互聚集,形成了具有一定结构层次的肝细胞聚集体,重构了肝细胞之间的相互连接;接种入生物反应器后,在编织型生物反应器中肝细胞1周内保持较高的活力,至第7天肝细胞活力仍高达(75±6.3)%,对醋氨酚和氯化铵有良好的代谢、生物转化功能,白蛋白合成在第7天为(0.57±0.13)mg/106个肝细胞,酶的漏出量也少,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普通型生物反应器组(P<0.05).结论 编织型生物反应器为肝细胞的生长、增殖提供一个类似体内的三维立体环境,是一种性能良好的生物反应器.
作者:何礼荣;王英杰;戴坤扬;张允平;刘俊;郭海涛;刘鸿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肝内胆管系统是指从Hering细胆管至肝管汇合部的胆管系统,直径<100μm的胆管内衬4.5个立方上皮细胞(小胆管细胞),直径≥100μm的胆管内衬10~12个柱状上皮细胞(大胆管细胞).
作者:巫协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根据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组序列差异≥8%或S基因序列≥4%,可将HBV分为A~H 8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产生反映了HBV变异进化的特点.目前有很多研究显示,HBV基因型与病情轻重有较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用S基因序列测定法对天津地区223例HBV DNA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其与临床的相关性.
作者:李嘉;朱理珉;邹怀宾;戴晨阳;梁树人;赵桂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一、酒精性肝病的病理学酒精性脂肪性肝炎(ASH)表明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停止酗酒和积极治疗有可能使其病理学发生逆转.但在某些患者,即使继续饮酒,脂肪性肝病与其酒精性肝炎的病理学也不会进一步发展.
作者:刘梅;陆伦根;曾民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为克服临床研究的不足,深入研究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筛选防治脂肪性肝病的有效药物,选择一种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十分必要.
作者:窦爱霞;陆伦根;邱德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药物干预的适应证NAFLD与组织学表现、疾病的分级、胰岛素抵抗的严重程度、年龄和代谢综合征尤其是糖尿病相关的终末脏器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对于组织学表现为脂肪变、气球样变、出现Mallory小体并伴随不同程度炎症的NAFLD患者,药物干预是其合适指征.
作者:茅益民;曾民德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