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苦参碱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抗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蒋忠胜

关键词:苦参碱, 复方鳖甲软肝片, 抗肝纤维化,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纤维化疗效, 治疗
摘要:我们采用苦参碱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观察其抗肝纤维化疗效.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lee,DC)是体内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 cell,APC),其免疫学功能具有两重性,即可介导免疫激活,也可介导免疫耐受.

    作者:杜隽铭;全志伟;单根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雄黄对肝癌细胞系BEL-7402增生的影响

    雄黄辛温有毒,入肝胃经,其成分为硫化砷.近年来,雄黄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方面取得了令人著目的的成就[1],而其诱导导细胸凋亡的作用可能是疗效机制[2、3].

    作者:张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累及全身的多系统疾病.尽管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表现为肝脏损害,但其还具有多种器官侵嘟性.

    作者:洪尚游;万谟彬;楼敬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突变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基因第7外显子G894T点突变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0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108名健康对照者eNOS基因第7外显子G894T点突变频率和外周血NO-2/NO-3含量,比较各组间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中国汉族正常人eNOS基因G894T突变GG、G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6.1%、11.1%和2.8%;G、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1.7%和8.3%.②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GT+T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24.5%比3.9%),差异有显著性.③门脉高压症组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17.7%比8.3,P<0.05),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2).携带T等位基因者发生门脉高压症的危险性高于非T等位基因携带者1.76倍(OR=2.76).结论 eNOS基因第7外显子G894T突变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形成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人群门脉高压症的遗传易感基因型.

    作者:程元桥;林菊生;熊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肝脏对胆汁形成和分泌的作用

    胆汁由肝细胞制造,分泌进入胆道系统,进餐后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帮助脂肪和脂溶性物质吸收.

    作者:姚光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120例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观察

    我院自1990年12月~2003年5月对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介入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蔚;胡宗鉴;李传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阿德福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后肝衰竭二例

    目前对于拉米夫定耐药后何时加用阿德福韦能更好地发挥抑制作用,改善肝功能,尚不明确.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拉米夫定耐药后出现肝衰竭病人,在拉米夫定应用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孙玉秋;王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转化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在肝纤维化中的表达

    本研究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肝纤维化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两者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高玉洁;杨志才;王玉芳;岳志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拉米夫定临床应用反应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特征,探讨基因型与肝功能损害、病毒复制水平及其与拉米夫定疗效关系.方法 7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每天口服拉米夫定100mg治疗,并于治疗4~6周时测定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HBV DNA,治疗48周后测定HBV DNA反跳和YMDD变异.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 PCR)法扩增HBV S基因区,以4色荧光标记PCR产物末端,在以毛细管高压电泳为核心技术的核酸序列分析仪上自动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登录的标准基因型序列相比较.结果 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基因分型示:B型株感染26例(34.2%),C型株感染50例(65.8%).B和C基因型患者ALT值分别为(246.3±138.8)U和(283.7±125.6)U,(t=0.335,P>0.05),HBV DNA含量分别为107.124±101.49和107.189±101.56拷贝/ml(t=0.138, P>0.05),HBeAg阳性数分别为20例和41例(χ2=0.159,P>0.05).拉米夫定治疗4~6周后,B基因型和C基因型患者ALT、HBV-DNA(阴转)、HBV DNA(拷贝/ml)均呈良好恢复状态,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48周后,HBV DNA反跳者B基因型20例,C基因型16例(χ2=13.49,P<0.001).结论常州地区HBV DNA基因型以单一B或C型为主;不同基因型患者ALT水平、病毒复制水平以及HBeAg表达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拉米夫定对C基因型患者的疗效优于B基因型.

    作者:周胜生;王永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慢性肝病的血栓前状态评价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检测51例慢性乙型肝炎及29例肝硬化患者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并对肝组织进行vWF的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观察.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而肝硬化患者血浆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33例沿肝窦壁有vWF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4.71%,随病变加重,阳性率增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已发生紊乱.当患者病情进展到肝硬化阶段,凝血、纤溶系统即已出现显著紊乱,存在一定程度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作者:郝菁华;石军;任万华;韩国庆;朱菊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肝移植后排斥反应与血栓形成监测指标研究

    目的寻找监测肝移植后排斥反应、血栓形成、冲击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敏感和特异性指标.方法随机观察肝移植患者41例,其中出现排斥反应16例(急性排斥12例、慢性排斥4例).定期检测凝血因子Ⅶ、(FⅦ)、Ⅷ(FⅧ)、Ⅸ(FⅨ)和Ⅺ(FⅪ),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①肝移植后有排斥者FⅦ(73.3%±7.9%)和FⅧ(75.7%±9.1%)均明显降低,sTM[(6.27±0.22)ng/ml]、vWF(114.6%±6.8%)和D-二聚体[(5.51±0.65)mg/L]则明显升高.②肝移植后有血栓形成者FⅦ(69.4%±8.8%)、FⅨ(70.3%±6.3%)、FⅪ(60.0%±9.7%)均明显降低,在术后第13天达低水平.③肝移植后有血栓形成并有排斥反应者,血FⅦ(45.3%±2.5%)、FⅪ(50.7%±5.6%)活性比有血栓无排斥者更低,而sTM[(7.42±0.48)ng/ml]、vWF(122.7%±5.7%)和D-二聚体[(6.35±1.18)mg/L]则升高更明显.④急性排斥患者sTM[(7.88±0.29)ng/ml]高于慢性排斥者[(6.35±0.34)ng/ml].⑤在冲击治疗无效组患者,sTM[(8.30±0.19)ng/ml]和D-二聚体[(8.32±0.99)mg/L]均明显高于有效组[(3.82±0.22)ng/ml、(4.30±0.28)mg/L].死亡组患者sTM[(7.98±0.18)ng/ml]和D-二聚体[(7.98±1.19)mg/L]亦高于生存组[(6.51±0.41)ng/ml、(5.49±0.39)mg/L].⑥生存组FⅪ(82.3%±7.7%)则明显高于死亡组(60.2%±4.4%).结论①血sTM、vWF和D-二聚体可作为判断肝移植后有无排斥反应的指标,FⅦ作为协助判断是否有排斥的参考指标.②sTM对判断急性排斥或慢性排斥有价值.③ sTM和D-二聚体有助于判断冲击治疗疗效和预后.④血FⅧ、FⅨ和FⅪ活性测定有助于判断肝移植后有无腹腔内血栓形成.

    作者:温春光;罗绍凯;何晓顺;李娟;刘敏;刘莉莉;彭爱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套扎术、硬化剂、药物治疗方法比较

    门脉高压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是目前临床应予重视的问题.

    作者:杨占凤;施玉湘;王允野;王哓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病毒DNA疫苗的研究现状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DNA疫苗是指通过克隆HBV抗原基因,并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构建而成的重组DNA分子.通过皮下、肌肉注射或颗粒轰击技术将重组DNA分子导入体内,使目的基因在体内表达,从而诱导机体产生针对此种抗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作者:贺治青;赵克开;缪晓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Th1/Th2细胞因子与肝病关系的研究新进展

    辅助T细胞(helper T cell,Th)是指能帮助B细胞分化成抗体产生细胞和放大细胞免疫应答的一个细胞群,它表达CD4而不表达CD8.Th活化后可释放细胞因子,调节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活性,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不同,Th可分为Th1、Th2及Th0三型,机体对细胞内与细胞外抗原的免疫应答主要受Th1和Th2调节.

    作者:余小虎;朱金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抗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肝纤维化模型组,C、D组分别为缬沙坦早期治疗组和治疗组.B、C、D组大鼠均给四氯化碳(1次/3d,共8周)诱导肝纤维化,C、D组大鼠分别于第1、4周予以缬沙坦(20mg/kg,每天1次)灌胃治疗,所有大鼠于第8周处死.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与其受体(TGFR)ⅡmRNA,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GF-β1在肝内的表达及定位,肝组织H-E染色及电镜检测病理改变,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生化技术检测肝功能变化.结果与B组大鼠比较,RT-PCR显示经缬沙坦治疗,C、D组大鼠肝内TGF-β1与TGFRⅡ mRNA表达明显降低,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肝组织TGF-β1表达明显减少(P<0.01),TGF-β1的免疫阳性反应信号主要位于纤维间隔中的细胞质.大鼠肝组织TGF-β1在C组与D组表达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缬沙坦治疗后,肝纤维化大鼠肝小叶结构趋于正常,纤维间隔明显变薄,血清透明质酸酶明显降低(P<0.05),肝功能好转(P<0.05).结论缬沙坦能有效地减轻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损伤及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内TGF-β1与TGFRⅡmRNA表达有关.

    作者:龚作炯;宋仕玲;黄砚青;阮鹏;张志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戊型肝炎及重叠乙型肝炎感染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变化

    目的观察戊型肝炎及重叠乙型肝炎感染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方法将戊型肝炎抗体阳性及重叠乙型肝炎感染患者273例分为5组.A组127例,为戊型肝炎病毒(HEV)-IgG阳性;B组9例,为HEV-IgM阳性;C组64例,为HEV-IgM和HEV-IgG均阳性;D组32例,为HEV-IgM和HEV-IgG均阳性并重叠乙型肝炎感染;E组41例,为HEV-IgG阳性并重叠乙型肝炎感染.另选戊型肝炎抗体阴性的非乙型肝炎患者500例作为对照组.用速率法测定各组ALT值.结果各组ALT异常增高百分率及异常增高者ALT值分别为:A组21例(16.5%),ALT(183±89)U/L;B组3例,ALT(203±112)U/L;C组16例(25.8%),ALT(217±119)U/L;D组11例(34.4%),ALT(234±128)U/L;E组13例(31.7%),ALT(210±98)U/L;对照组51例(10.2%),ALT(112±68)U/L.戊型肝炎抗体阳性各组ALT异常增高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戊型肝炎抗体阳性各组ALT异常增高者ALT值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戊型肝炎抗体阳性组ALT异常增高率和增高者ALT值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增高,HEV-IgM阳性或重叠乙型肝炎感染较单纯HEV-IgG阳性者,ALT增高明显.

    作者:赵荣平;戴军;张洁;邬叶红;徐晓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反向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细胞癌中乙型肝炎病毒DNA整合

    目的应用反向聚合酶链反应(inver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PCR)法检测肝细胞癌(HCC)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整合.方法提取手术切除石蜡包埋人肝癌组织中DNA,根据IPCR原理,选用HBV DR1区无酶切位点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通过连接反应形成环化DNA分子,以此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已知序列的旁侧序列.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PCR扩增产物片段.结果 19例HCC标本中有14例检出整合型HBV DNA,2例同时存在游离型HBV DNA.结论 IPCR可以准确测定肝细胞中HBV DNA的整合.该方法为研究HBV DNA在肝细胞中的整合机制提供一简单、快速、经济途径.

    作者:王燕颖;成军;张沛怡;杨倩;郎振为;黄德庄;张建中;杨艳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生物人工肝的研究进展

    肝移植是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供肝缺乏,必需寻求终未性肝病替代疗法.其中主要方法之一是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简称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 BAL),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临床试验证明BAL能促进肝功能衰竭病人的恢复,或过渡到肝移植.生物反应器是BAL的核心部件,生物反应器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持肝细胞活力和功能,且不妨碍肝细胞营养及代谢产物的交换,同时还能起到治疗作用.细胞材料是BAL治疗基础,维持细胞活率和功能对BAL功效有决定性作用.本文就生物人工肝装置在实验和临床试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何礼荣;戴坤扬;王英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处理

    近美国著名肝病专家Keeffe教授和Schiff等其他一些教授就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临床处理中的检测方法、治疗对象、治疗时机、疗程和方法、治疗过程中如何监测病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简要介绍如下.

    作者:刘芸野;谢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胸腺肽α1对慢性重型肝炎T细胞亚群的影响

    我们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应用胸腺肽α1(Tα1)治疗,观察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朱银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