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头癣86例分析

王学军

关键词:儿童头癣, 现报道如下, 病原菌分离, 流行情况, 临床诊断, 菌种变迁, 患者, 方法, 材料
摘要:为了解头癣流行情况和菌种变迁,我们对2006-2008年临床诊断的86例患者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住院麻风病人营养状态分析

    目的:评估麻风病人营养状况.方法:应用主观营养评价(SGA)和客观指标对62例长期住院晚期麻风病人进行营养状态的评估.结果:36.6%的病人有营养不良,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营养不良危险的发生率分别是8.47%,16.67%,20%,3.33%,21.66%,18.33%和10%.结论:SGA可作为营养评估和营养不良指标.

    作者:景志春;戴莎;王宏伟;张仁宝;方芳;秦家榕;陈家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毛囊性扁平苔藓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52岁.周身皮疹伴痒2年余.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肛周、外阴、腹股沟处出现红色皮疹,伴有瘙痒,未予诊治,皮疹渐加重,腹部、双侧腋窝渐出现类似皮疹.1年前头皮部出现类似皮疹并伴有脱发,指(趾)甲破坏.

    作者:王晓阳;刘玲玲;李若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从微血管病变、免疫病理、葡萄糖转运以及癌基因表达、遗传等方面探讨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的发病机制.从作用原理来分,治疗药物主要分为改善皮肤血流学、抗炎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等)、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以及物理疗法、外科手术等.

    作者:浦洁;张美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山东汉族麻风病与HLA-I类抗原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HLA-I类抗原与麻风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LifeMatch DNA试剂盒,PCR扩增,Luminex100流式分析仪(PCR-SSOP原理)检测山东地区汉族116例麻风患者和117例健康对照HLA-A,B等位基因.采用χ2检验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间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HLA-A24出现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HLA-B46、B50、B57、B58、B67在患者组中出现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LA-A、B等位基因与山东汉族麻风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颜潇潇;刘红;陈树民;张福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布替萘芬擦剂治疗花斑糠疹39例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应用0.1%盐酸布替萘芬搽剂(山东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花斑糠疹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梁峻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药栀子致系统性接触性皮炎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44岁.因咽部肿胀,吞咽困难伴皮肤出现红疹,于2008年8月28日就诊.3天前患者因腰部疼痛到当地中医院就诊,给予中药煎服,服至第三次,觉咽部刺痒,未在意,继服至第四次,出现口唇肿胀,吞咽困难,左上肢及右踝部红肿、痒剧,遂到中医院询问原就诊医师,得知中药方剂中有栀子.

    作者:张运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物理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应用综合物理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85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我院皮肤科确诊的PHN患者85例.男43例,女42例;年龄43~76岁,平均62岁;病程2~18个月.疼痛发生于三叉神经12例,颈神经15例,肋间神经48例,腰骶神经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受损神经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南淑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儿童纵行黑甲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纵行带状黑甲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住院进行甲下黑斑切除术的3个月~12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42例患儿中,3岁以内发病31例.病理示痣细胞者30例,只有色素颗粒而无痣细胞者12例.结论:儿童纵行黑甲多数发生于3岁以前,以良性黑素细胞增殖多见.

    作者:张立新;路娣;申春平;燕丽;马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临床和斑贴试验分析

    目的:分析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OACD)患者临床特征和致敏变应原.方法:对可疑患者进行标准系列变应原斑贴试验.结果:共诊断7例OACD.6例患者怀疑皮炎可能与工作环境有关.常见职业致敏变应原为镍、秋兰姆混合物、环氧树脂和对苯二胺.结论:标准系列变应原斑贴试验可以确定常见职业变应原.

    作者:王文慧;李邻峰;刘广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红斑型天疱疮长期误诊为银屑病2例

    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表皮内棘刺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其中红斑型天疱疮临床以红斑、痂屑为主,水疱少见.其好发于头面部,皮损类似盘状或系统性红斑狼疮、脂溢性皮炎,有时很像脓疱病,临床极易误诊1,现将我院收治的多次误诊为银屑病的2例红斑型天疱疮报道如下.

    作者:王广进;崔娟;颜潇潇;杨青;张迪展;张福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白色萎缩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右外踝周围疼痛、淤斑、溃疡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2月.1997年7月无明显诱因右外踝周围出现疼痛、淤斑,继而溃烂,可见分泌物.

    作者:孙跃民;唐续莲;欧阳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结核样型麻风误诊为末梢神经炎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75岁.以全身反复出疹伴痒30余年,加重1个月,于2008年5月13日收住我科.患者自诉30多年前不明原因全身出现米粒至蚕豆大红色斑丘疹,散在分布,瘙痒剧烈,自服扑尔敏,外用皮炎平等药物,瘙痒减轻,但皮损时好时坏,反复发作;

    作者:张嫦娥;马树斌;李文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1281例性病门诊患者阴道毛滴虫感染分析

    为了解性病患者中阴道毛滴虫(TV)感染状况,我们在2008年1~10月期间对1281例性病门诊病人进行了TV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作者:邱木雄;程力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先天性厚甲症1家系3例报道

    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因指(趾)甲增厚近20年来诊.患者出生后不久指(趾)甲增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厚.

    作者:斯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技术在黄褐斑组织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技术与组织病理对黄褐斑分型的一致性.方法:应用CLSM对患者皮损进行分层扫描成像并取同处皮损常规组织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对照.结果:CLSM分型结果显示10例患者中7例为表皮型,3例为混合型,其中2例为偏表皮混合型、1例为偏真皮混合型.上述结果与病理分型结果完全吻合.结论:CLSM技术可应用于黄褐斑的组织学分型.

    作者:聂小娟;刘华绪;张福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

    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序贯冲击治疗甲真菌病,并与单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冲击疗法相比较,3组在临床疗效、真菌清除率、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上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序贯冲击组的医疗费用比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传统治疗方法的费用降低了.序贯冲击疗法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付洪军;郭长青;赵丰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宫颈炎及健康妇女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分析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宫颈炎及健康女性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及两种病原体耐药情况.结果:宫颈炎患者组UU感染率为61.18%(52/85),MH感染率为4.71%(4/85);健康女性UU感染率为54.67%(82/150),MH感染率为5.33%(8/150),两组UU、MH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UU对红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均不敏感,对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克拉霉素耐药性也较高;MH感染者对原始霉素敏感,其次是多西环素和交沙霉素.UU和MH可能不是宫颈炎的致病因素,可能仅在宫颈中定植.对UU和MH的治疗需结合情况而定.

    作者:李玲芳;王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双侧带状疱疹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66岁,退休,因左侧头面部水疱、疼痛7天,右侧头部水疱、疼痛5天入院.7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乏力,于左侧头面部出现红斑、簇集性绿豆大水疱,呈带状分布,自觉针刺样疼痛,2天后右侧头部亦出现带状分布的红斑、簇集性绿豆大水疱,自觉针刺样疼痛,期间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未经处理,现水疱破裂结痂,疼痛加剧,遂来我院就治.

    作者:李俊松;李霞;周林;骆丹;薛筑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外透皮渗透的研究

    利用高效液相和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通过体外透皮实验,观察0.5% PPT-SLN经皮渗透行为及皮内滞留药物量.结果:体外经皮渗透实验表明,0.5% PPT-SLN与0.5%的PPT酊剂溶液相比,前者透皮速率较慢,但皮肤中药物滞留量明显增加.固体脂质纳米粒为载体可对鬼臼毒素的经皮吸收起到较好的缓释作用,并有效提高其药物在皮肤中蓄积,持续平稳释药.

    作者:周美凤;曾抗;李国峰;王琳;王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双手部分白甲合并甲分离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20岁.因双手十指甲部分变白1年余,甲分离1月余就诊.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十指甲近端变白,随着指甲生长,白斑范围逐渐向远端扩大,无不适症状.近1个月双手十指甲远端分离,无不适.患者近2年每年冬季都有双手冻疮史,春季自愈,无遇冷变色及疼痛.患者2个月前在外做过美甲,后因效果不满意用药水(具体不详)浸泡洗甲并修甲.患者无挑食史,不做家务,无肝肾疾病史,无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作者:尹志强;张美华;毕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