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urvivin与黑素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曹永倩;王法刚;王一兵

关键词:黑素瘤, survivin, 凋亡
摘要:Survivin是一种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其结构、功能和分布有不同的特点.Survivin在黑素瘤病人的诊断、基因治疗及预后各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作为特殊的肿瘤抗原,有可能为黑素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拇指甲下黑素瘤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60岁.因右手拇指甲及甲周黑斑20余年,流脓1年于2008年2月20日来诊.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右手拇指甲及甲周出现粟粒大小黑色斑点,黑色斑点逐渐扩大,波及右手拇指近半个指甲,无明显自觉症状,未行任何治疗.近5年,左手拇指甲也逐渐变黑,无自觉症状.近1年,右手拇指甲流脓,黑斑明显,遂到当地医院手外科及皮肤科就诊,两次活检结果考虑为感染.

    作者:夏建新;樊莎莎;张志创;李珊山;牟妍;王延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80例梅毒血清学初筛试验分析

    0%.TRUST初筛试验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临床中应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判断.

    作者:黄云辉;唐书谦;黄秀英;钟白玉;李兵;翟志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对过敏性皮肤病过敏原检测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21例患者中荨麻疹92例,湿疹73例,接触性皮炎56例,男性105例,女性116例;年龄2~80岁,平均年龄40.2岁;病程2月至30年,平均病程15个月;其中162例为传统治疗方法无效或停药短期复发者.所有病例均由临床医师确诊;在过敏原检测前停止应用抗组胺药物至少3天,停止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至少7天,治疗期间不应用抗组胺类药物.

    作者:易顺强;李奇俊;董玲;贾致爱;高胜旗;程翠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吉林(市)地区变应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检测及分析

    我们于2007年4月~2008年10月对在我院门诊的1000例荨麻疹、澲疹、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进行了过每原检测,并分析了过每析的种类、分布特点及与患者的发病的关系,现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修志民;郭毓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皮肤科住院患者护理需求及其干预效果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皮肤病住院治疗患者及疾病种类逐渐增加,1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项目越来越多,为更好地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通过调查分析,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收到了满意效果.

    作者:张爱玲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Marshall-Write综合征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9岁.因四肢先反复出现白斑半年余于2008年5月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述自2007年11月无明显诱因发现双上肢时有绿豆大小的隐约可见的白斑,无自症状.随后发现自然下垂约5分钟后白斑逐渐明显,抬双上肢后白斑逐渐变淡,渐消退,但不完全消退.双下肢无明显规律也出现较密集的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白斑,因无特殊不适,故未就诊.否认家族中类似病史.

    作者:梁俊琴;普雄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扁平苔藓合并白塞病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49岁.因反复口腔溃疡,躯干,四肢斑丘疹1年就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口唇、舌、颊黏膜出现溃疡,疼痛,伴发热(体温具体不详),胸、背出现毛囊性丘疹,部分为脓疱,双手背出现扁平丘疹,4个月前,外阴部出现扁平丘疹,1个月前,右眼结膜充血.体检: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陈颖;程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成人Still病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23岁.因全身反复发作风团、红斑3天伴发热39℃,于2008年8月13日就诊我院,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躯干及双大腿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风团,微痒.风团反复发作,可自行消退,消退后遗留暗红色斑片.

    作者:王溪涛;刘翠杰;刘长江;华笠平;李长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凡士林配合云南白药治疗压疮疗效观察

    我们应用凡士林配合云南白药治疗压疮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院康复中心共收治由院外带入的压疮患者58例.

    作者:高静;殷刚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氟伐他汀对系统性硬皮病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分泌的影响

    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结论:氟伐他汀对SS皮肤Fb的增殖及胶原的分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为其治疗硬皮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钱革;周武;吴剑波;周武庆;王千秋;禹卉千;李振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罗哌卡因椎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本研究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傅强;李九会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NF-κB与皮肤病

    NF-κB是核转录因子中重要的蛋白家族,能与多种细胞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序列特定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促进其转录和表达,NF-κB可以调控多种促炎因子、趋化因子、粘附分子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以及细胞的增生、转化和凋亡等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参与细胞生理、病理过程的多种信号转导.

    作者:卢静静;刘贞富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甲紫对白念珠菌毒力因子作用的实验研究

    对照组(P<0.05).结论:低浓度甲紫溶液短时间作用于白念珠菌可降低菌株磷脂酶、蛋白酶活性和芽管生成率,从而降低白念珠菌毒力和致病性.

    作者:苏英;李春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季节性对称性肢端角化症29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2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通过对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来我所就诊的2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症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及病理的分析,总结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29例患者起病多为青壮年,皮损特点为对称分布的红褐色角化性斑片(29/29),多发于手腕、手背,遇水皮肤发白,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病理学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结论:本组病例是否为一种新的皮肤病,或是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的一种亚型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田歆;周欣;张三泉;黄振明;刘玉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武汉及周边地区青少年食物不耐受情况分析

    近两年研究发现,1,2儿童较中老年人群更易患食物不耐受.本实验研究的对象为0~18岁人群,旨在探讨该年龄组人群食物不耐受发病情况及分布规律,以更好地指导该敏感人群的日常饮食护理.

    作者:马玲;曹俊;董碧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上皮样肉瘤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5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上臂出现一皮下结节,开始如花生米大小,后逐渐长大至鸽蛋大小(约3 cm×2cm),偶感轻度疼痛,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诊断不明),给予外用药、针灸、皮损内注射药物等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效果不佳,后皮下结节渐增多,融合为大斑块,并于1年前感觉左肩背部疼痛伴乏力,但未影响日常生活,鉴于既往治疗无效,未再就诊治疗.近2个月患者左上臂疼痛、乏力较前加重,且斑块周围出现新的皮下结节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局部无外伤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许艳静;王玉坤;郭淑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汗渍性跖部红斑疼痛症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8岁.因双足跖部浸渍发白3天,红斑伴疼痛1天,于2007年9月18日来我科就诊.患者3天前运动后,双足多汗,鞋袜尽湿,出现双足跖浸渍发白,未注意,2天后足跖部呈水肿性红斑,并逐渐蔓延至多个足趾.自觉灼热胀痛,行走后疼痛加剧.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贾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中药单体芍药甙促进黑素合成的机制研究

    目的:确定芍药甙(paeoniflorin)对促进黑素合成的作用.方法:MTT法测定芍药甙对黑素细胞增殖影响,多巴氧化法和NaOH法测定黑素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 定量定时RT-PCR和蛋白印迹法测定酪氨酸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 mRNA表达.结果:100 μg/mL芍药甙对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5~10 μg/mL浓度可促进促黑素细胞的增殖;芍药甙增强酪氨酸酶的活性,增加黑素合成;上调TYR,TRP-1 mRNA表达.结论:芍药甙可促进黑素细胞增殖,通过上调酪氨酸酶的活性促进黑素合成.

    作者:李剑;傅雯雯;张勇;祝绿川;郑志忠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面肿-轻瘫-皱襞舌综合征1例

    面肿-轻瘫-皱襞舌综合征又名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表现为面瘫,反复性水肿,皱襞(阴囊)舌.病因不清,多在20~40岁发病,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董萍云;邓爱兵;佟盼涿;王婧;李英涛;谢红霞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性病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为分析泌尿生殖道主要病原体: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淋球菌、念珠菌、滴虫等感染的流行趋势和特征,对我院皮肤科性病门诊近5年就诊患者的检出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那爱华;庞晓文;江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