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鸡螺杆菌诱导胃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8转录及病理意义

李淑德;许国铭;李兆申

关键词:螺杆菌属, 荧光素酶, 白细胞介素8
摘要:目的:观察鸡螺杆菌(H. pullorum)诱导胃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IL)8转录并探讨其免疫致病机制.方法:分离培养H.pullorum菌株及构建带有IL-8报告基因的人胃癌细胞系L5Fll,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荧光素酶(IL-8转录)活性.结果:所有10株H.pullorum诱导荧光素酶活性较幽门螺杆菌(H.pylori)野生型cag致病岛阴性菌株G50明显增强(P<0.05~0.001).结论:H.pullorum通过诱导上皮细胞IL-8转录而参与其免疫致病过程.
胃肠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叶酸、DNA甲基化与消化系统肿瘤

    消化系肿瘤的发生有DNA甲基化的紊乱,而叶酸作为甲基基团的提供者之一,与DNA甲基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叶酸、DNA甲基化与消化道肿瘤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陆娟;房静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表达HSV-TK痘苗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MJ601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构建含自杀基因(HSV-TK)的痘苗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MJ601,为进一步实施胃癌的基因治疗作必要准备.方法:利用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质粒抽提、琼脂糖凝胶电泳、酶切等多种基因工程技术将胶纯化回收的HSV-TK与pMJ601进行连接、转化及鉴定.结果:克隆在X-pPNT质粒上的HSV-TK DNA 成功地被克隆到经BamH Ⅰ-HindⅢ双酶切的pMJ601载体上.结论:重组HSV-TK痘苗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MJ601的构建,为胃癌自杀基因的基因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郜恒骏;朱红音;顾伟齐;楼几屹;卫平;萧树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与胃肠外疾病

    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H pylori)是多种胃肠道疾病的致病因子,其与胃肠道4种疾病密切相关:①胃炎;②消化性溃疡;③MALT淋巴瘤;④胃癌.随着对H.pylori与胃肠道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人们已开始注意到其与胃肠道外疾病关系的研究,近陆续有报道H. pylori与某些胃肠道外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及皮肤病等相关.

    作者:胡伏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凋亡与Fas/FasL凋亡途径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多种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生有关,是消化性溃疡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因素.以往认为H.pylori分泌产生细胞毒素,引起胃上皮细胞的变性和坏死,从而造成胃粘膜损伤以致形成溃疡.随着对细胞损伤的另一机制--细胞凋亡的重视,许多研究发现:H pylori感染不仅可直接诱导,也可通过引起胃粘膜局部免疫/炎症反应间接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导致胃粘膜屏障的破坏.近国外关于H pylori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证明: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通过Fas/FasL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在消化性溃疡致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瑛;李家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核素出血定位诊断

    肠出血定位在临床上有多种诊断方法,首选的方法是内窥镜检查,其具有直视的优点,根据出血部位的病变性质,还可立即进行止血治疗;其次为X线胃肠造影,这是一种非直接诊断,可发现肠内病变,然后推断其出血部位;DSA也是一优良的方法,但主要是诊断血管性原因引起的出血;核素出血定位诊断是一种直接的、非创伤性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尤其对于间歇性出血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以上诸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对于核医学方法大的缺点是不能提示正确的出血解剖部位.

    作者:朱瑞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小肠出血的病因和诊治原则

    小肠出血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占所有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小肠出血是隐性消化道出血(OGIB)的主要原因,有时经仔细检查也常难找到出血原因.随着内镜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小肠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OGIB中27%为小肠疾病所致,其中常见病因为动、静脉畸形(AVM)和小肠肿瘤.

    作者:张德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原发性硬化性腹膜炎附1例报道

    病例:患者,女,63岁,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时血压高达21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服降压药后血压稳定;有房颤史4年余,伴甲状腺功能减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史10余年,长期服用维持量甲状腺素和皮质激素.近10天患者因头晕、恶心、胸闷、腹胀,伴胃纳减退、乏力、双下肢乏力而入院,无呕吐、腹泻、少尿等.查体:体温36.8℃,脉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60/95 mm Hg.神清,满月脸,巩膜无黄染,颈静脉无怒张,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律齐,双肺无异常,腹部膨隆,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阳性,肠鸣音存在,腹围102.5 cm,双下肢Ⅱ度浮肿.

    作者:周虹;王秀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小肠出血的诊断步骤

    小肠出血的检查方法很多,由于出血方式的不同,选择的方法也各异.一、隐血出血1.内镜检查:为无内镜检查禁忌症者首选,排除上消化道和结肠出血.推测小肠出血时,可采用推进式小肠镜检查十二指肠远侧段及空肠近侧段(屈氏韧带下60cm)的出血病变.阳性率为13%~46%.另一种小肠镜称探针式(探条式),随肠蠕动推进,6~8 h到达回盲部,对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的诊断率为26%~50%,因检查所需时间长、设备昂贵、患者有一定痛苦,临床应用较少.

    作者:钱珍华;刘恒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抗菌三联与抗氧化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中的比较

    目的:探讨铋剂抗菌三联用药与抗氧化剂茶多酚在治疗螺杆菌感染动物中的作用.方法:自然感染鼬鼠螺杆菌(Hm)的雪貂给予交替服用三联药物(铋剂、甲硝唑和阿莫西林)及抗氧化剂茶多酚,然后分别进行螺杆菌培养、尿素酶测定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观察其副作用.结果:服用三联药物之雪貂Hm检测呈阴性,胃粘膜以中度炎症为主,且副作用大;而预服茶多酚之雪貂Hm检测呈阳性,再服用三联药物后转阴,胃粘膜炎症减轻,消化功能改善,副作用亦减少.结论:铋剂三联药物能近期根除Hm感染;抗氧化剂茶多酚虽无抗Hm活性,但能减轻胃粘膜炎症,减少副作用,提高总体疗效.

    作者:卞育海;陈晓宇;李蓉蓉;陈治平;萧树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回盲部炎性假瘤(附5例报道与文献复习)

    回盲部炎性假瘤较少见,且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形态学特征,常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等疾患.本文结合收治的5例患者并复习文献对本病作一系统的介绍以提高认识.临床资料:本组5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52.5岁.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4例有明显腹胀、腹痛及右下腹固定包块,无肠梗阻及腹水征.3例有1年以上的结肠炎史,无贫血、消瘦.病程为16天~18个月,平均9.5个月.

    作者:葛洪奎;陈方焘;王哲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荟萃分析在胃肠病研究中的应用和滥用

    荟萃分析又称文献的系统性综述,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农业和物理学等许多科学领域中极具价值的科学研究方法.其提供了一种可以对所有合格的同一主题的原始研究的初始数据在统计学上合并,得到比单项研究更为精确和可靠结论的方法.其方法学的基本原理有别于传统的综述(见表1),与传统的叙述性综述法相比,有许多优点.如果应用得当,荟萃分析能明显减少单项研究的主观性和误差.

    作者:黄家清;Richard H Hunt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和非甾体消炎药对胃粘膜细胞增殖凋亡的调控

    幽门螺杆菌(H.pylori)和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是人类胃十二指肠损害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pylo-ri感染在胃肠疾病者中具有普遍性,并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及淋巴瘤等疾病有关,被认为是第一类致癌因子.而NSAIDs是世界范围内使用广泛的处方药之一,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及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同时也可引起胃粘膜糜烂、溃疡、出血等损害.由于两者在胃粘膜损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引起许多医务工作者的研究兴趣.关于两者对胃粘膜细胞增殖凋亡的调控报道也很多,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现将有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骆智琴;吴叔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胃肠病学》网站简介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奥曲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

    目的:定量检测奥曲肽(SMS)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EGFRMcAb)对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SMS和EGFRMcAb与胃癌细胞共同孵育,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MS 5×10-5 和EGFRMcAb 1:100与胃癌细胞共同孵育72h,胃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96%和7.49%,与对照组(1.19%)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诱导细胞凋亡是胃肠肽类激素发挥其抗肿瘤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陈穗;范平;齐凤;尹格平;李定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硫唑嘌呤引起的药物性胰腺炎1例

    例1:患者,男,60岁,因尿色加深伴巩膜黄染半年在本院检查,发现肝功能γ-GT 329 U/L,SGPT 33 U/L,SGOT43 U/L,总胆红素33.2 μmoL/L,直接胆红素19.2 μmol/L,甲、乙、丙、丁、戊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自身抗体ANA(+)(1:1 000~1:4 000),IFANA(+)(1:2 560),ds-DNA(+),B超示慢性肝损,胆囊及胰腺未见异常,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予强的松30 mg/日,硫唑嘌呤50 mg/日口服治疗,2周后激素减为20 mg/日.3周后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38.3℃~39℃)伴全身皮疹,同时有中上腹闷胀痛,无恶心、呕吐、腹泻及黄疸加深.

    作者:华静;马雄;赵韫嘉;吴叔明;李继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鸡螺杆菌诱导胃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8转录及病理意义

    目的:观察鸡螺杆菌(H. pullorum)诱导胃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IL)8转录并探讨其免疫致病机制.方法:分离培养H.pullorum菌株及构建带有IL-8报告基因的人胃癌细胞系L5Fll,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荧光素酶(IL-8转录)活性.结果:所有10株H.pullorum诱导荧光素酶活性较幽门螺杆菌(H.pylori)野生型cag致病岛阴性菌株G50明显增强(P<0.05~0.001).结论:H.pullorum通过诱导上皮细胞IL-8转录而参与其免疫致病过程.

    作者:李淑德;许国铭;李兆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老年人大肠息肉恶变的临床分析

    大肠息肉为癌前病变,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老年人大肠息肉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有其特点.研究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对预防其大肠肿瘤的发生有一定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应用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观察老年人大肠息肉恶变,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期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线索.

    作者:盛红;柯进晶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消化系统疾病的进展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对我国医学期刊现状的反思

    近几年我国科技期刊、尤其是医学期刊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期刊的数量稳中有升,而且期刊的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作为医学期刊的编辑人员,更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我国整个学术界对期刊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广大作者和读者对期刊关心程度的大为提高,不仅成为鞭策我们办好期刊的动力,而且也给我们增加了巨大的压力.科技期刊走向世界,是我国科技界的愿望,也是我们与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矢志不移的共同追求.在当前大好的形式下,笔者认为我国医学期刊在发展中存在一些误区,故在此提出,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作者:游苏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β-榄香烯对大鼠胃粘膜癌变过程bcl-2基因mRNA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对大鼠胃粘膜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bcl-2基因mRNA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10%NaCl混合液加40%乙醇灌胃建立大鼠胃粘膜癌变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及榄香烯组,榄香烯组在造模过程中采用β-榄香烯干预.30周后,分别采用原位杂交及端粒微孔板杂交法检测大鼠胃粘膜bcl-2基因mRNA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结果:榄香烯组癌变发生率低于模型组.在大鼠胃粘膜癌变的发展过程中,bc1-2基因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递增趋势,且两者具高度相关性.结论:下调bcl-2基因表达抑制端粒酶活性,是β-榄香烯重要抗癌机制之一.

    作者:林庚金;范钰;钱立平;许祖德;李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