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常见医学真菌菌种低温真空冷冻干燥长期保存后存活情况研究

张俊达;孙厚华

关键词:真菌菌种, 冷干法, 长期存活
摘要:本文观察了在低温真空冷冻干燥长期保存的真菌菌种存活情况,结果皮肤癣菌存活率为91.6%,大部分菌种存活至20年;酵母样菌存活率为83.5%,长存活22年;深部真菌存活率为83.4%,除个别菌种外多数菌种均存活22年;腐生菌存活率为75%,其中曲霉菌属保存至22年全部存活.本实验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真菌菌种用冷干法保存,可存活13~22年.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EGCG对中波紫外线诱导HaCaT细胞p53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中波紫外线(UVB)照射诱导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的p53 mRNA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一定剂量UVB照射HaCaT细胞,并以200 μg/mL EGCG处理照射后的HaCaT细胞,分别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处理条件下p53 mRNA和/或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30 mJ/cm2的UVB照射后HaCaT细胞的p53 mRNA和p53蛋白表达逐渐增加,4 h达到峰值,4 h后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24 h后有所恢复;加入EGCG可下调UVB诱导的表达作用.结论:UVB照射对HaCaT细胞p53 mRNA和p53蛋白的诱导表达有时效性与量效性,EGCG可下调UVB照射的这种诱导作用.

    作者:苏荣健;金颂良;骆丹;林向飞;闵伟;吉玺;徐丽贤;朱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济南市天桥区1995~2004年淋病疫情分析

    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在天桥区法定传染病报告中已从1995年的第7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4位.

    作者:王萍;彭建军;王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男性梅毒37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近年来我市梅毒流行情况和临床表现的特点,现对我院男性科门诊诊治的37例男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

    作者:程忠明;陈福庭;陈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江苏省射阳县1958~2004年麻风流行病学分析

    射阳县2004年总人口104.7万.历史上曾为中流行区,通过积极防治,1982年降为低流行区.自1958年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以来,共登记626例病人(现存活治愈者302例,现症病人3例).

    作者:蒋维江;臧道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HIV携带者伴慢性光化性皮炎1例

    患者,男,31岁,汉族,已婚,浙江舟山市人,因面颈部皮疹伴瘙痒1年泛发全身半年入院.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先于面部出现红斑伴瘙痒,日晒后加重,有烧灼感,并逐渐增多、扩大,延及背部及上肢.在当地医院多次治疗,外用布特软膏、蛇油膏等及静脉点滴药物之后,皮疹能消退,但停药后皮疹复发,且逐渐增多,半年前扩至躯干及四肢,瘙痒明显,约2个月前头皮出现红斑伴脱屑,自觉与染发无关,经静脉滴注药物治疗后,皮疹无缓解,遂于2天前来我院皮肤科行斑贴试验.

    作者:黄文阁;王敏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法,观察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盐酸西替利嗪进行比较.结果:共完成病例235例,其中盐酸非索非那定组117例,盐酸西替利嗪组118例.治疗结束时,盐酸非索非那定组痊愈73例(62.39%),总有效率82.91%;盐酸西替利嗪组痊愈74例(62.71%),总有效率87.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非索非那定是一种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有良好疗效且安全的药物.

    作者:郭志丽;顾军;杨雪源;温海;郑敏;贺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北流市2000~2004年性病流行状况分析

    北流市位于广西的南部,人口120多万人,眦邻广东,经济活跃,流动人口多,是性病的高发区.为了解我市性病流行情况,本文对我市2000~2004年性病状况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李桂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利益相关者对麻风防治一体化的认识和态度

    为了解利益相关者对实施麻风防治一体化战略的认识和态度,在江苏省姜堰市采取个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技术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地具备实施麻风防治一体化的条件,但也面临一些困难,本文提出了相应建议.

    作者:茆青松;张连华;闫红静;钱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62P、CD63表达与SLEDAI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蛋白CD62P、CD63的表达,并探讨CD62P、CD63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0例SLE患者外周血CD62P、CD63进行检测分析,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同时对该10例SLE患者进行SLEDAI评分.结果:SLE患者CD62P、CD63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CD62P表达与SLEDAI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0,P=0.002).结论:CD62P、CD63在SLE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显著增高,CD62P可作为评估SLE疾病活动程度指标.

    作者:陈明玉;周再高;曾抗;孙乐栋;易正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皮肤T细胞淋巴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经典类型是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目前国内外从不同角度对该病的分子生物学进行了较多研究.本文就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肿瘤形成,皮肤浸润,以及预后指标等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曹庆科;于志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思可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临床疗效观察

    我们于2004年1月~2005年1月选择病程长,经一般方法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扁平疣患者,给予思可得外用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针肌注,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东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湖北省2000~2004年麻风疫情监测分析

    为提高全省麻风防治监测工作水平,探索在监测期早期发现病人的新方法,现将近5年的麻风疫情监测分析如下.

    作者:刘作圣;罗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320nm激光对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1320 nm激光对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和部分皮肤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用该波长激光对小鼠背部皮肤照射,于照射前、照射后1 h、3 d、7 d、15 d、30 d取皮肤做病理,同时用MPA皮肤多功能测试系统测定其皮肤回声值、黑素含量、皮肤血红蛋白含量、经皮失水量、表皮含水量和皮脂含量.结果:激光照射后1 h,真皮纤维组织排列致密.照射后3 d,真皮炎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多.照射后15 d真皮层增厚、胶原增加.激光照射后短期内对于皮肤弹性、皮肤血红蛋白含量、经皮失水量、皮脂含量、表皮含水量,均有一定程度暂时性影响,对皮肤黑素含量无影响.结论:1320 nm激光可引起小鼠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蛋白合成增加,改善皮肤弹性,但在短期内对皮肤生理状态可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作者:杨青;杨森;党永岩;王金良;汪新义;孙良丹;张学军;任秋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山苍子油对皮肤癣菌的药物敏感性及临床试验

    近年来,人们发现山苍子油是一种广谱的抗真菌药物.本试验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山苍子油对4种皮肤癣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并参照MIC值将山苍子油制成3%霜剂,临床应用于浅部真菌病的治疗,观察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荣在丽;魏春波;王刚生;刘洪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电离子结合硫酸锌口服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2004年6月~2005年2月,我们用电离子结合硫酸锌口服治疗68例尖锐湿疣,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林源;杨红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银屑病皮损中c-myc和c-jun的检测

    目的:为了探索c-myc及c-jun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对2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15例正常人皮肤c-myc及c-jun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c-myc、c-jun在银屑病皮损中过度表达,而在正常皮肤不表达或弱表达,结论:c-myc、c-jun可能与银屑病的表皮细胞过度增殖、分化异常有关.

    作者:陈祥恩;陈晋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45例疗效观察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笔者对2001年6月~2004年10月门诊接诊的8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药治疗做对比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董安保;高文瑄;尹向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文山州1994~2003年麻风流行病学分析

    疫情分析资料来源:全州各县每年上报至文山州皮肤病防治所的新发现病人登记表和麻风新发病人登记名册,每年人口由文山州统计局提供,麻风分型按5级分类法分型,畸残分级按WHO 1988标准分为0、Ⅰ和Ⅱ级.

    作者:龙恒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斑点状簇集性色素痣1例

    患者男,3岁.因左上腹部黑色斑点3年渐增多,于2005年3月26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出生时即发现左上腹部有一小指甲大小的黑斑,由黑色小斑点簇集而成.以后随年龄增长,皮损逐渐扩大.无自觉症状,未曾治疗.

    作者:赵淑肖;陈强;刘春平;金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AIDS并发皮肤隐球菌感染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农民.因全身长皮疹伴头痛、发热、消瘦半月余,5月12日来我院门诊就诊.2004年5月患者开始发热,波动38~39℃之间,全身皮肤出现丘疹、脓疱,并逐渐增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院外予多种抗生素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平素抵抗力差,常患感冒及口腔溃疡,有间歇性腹泻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吸毒史及冶游史,其丈夫有静脉吸毒史.

    作者:卢凤艳;余研欣;张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